1 / 109

第九章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

第九章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九章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 • 从公元6世纪到1840年,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中后期,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公元589年隋朝建立,中经唐(618—907)、五代(907—960)、宋(960—1279)、元(1279—1368)、明(1368—1644)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1644—1911),中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封建帝国之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极度繁荣,曾长期领先世界各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体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体育文化。隋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帝国,其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以及中外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体育的大发展。宋、元、明时期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的勃兴带来了市民体育的兴盛,中国古代体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满清王朝的建立使几千年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古代体育受到了冲击,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如击鞠、蹴鞠等相继衰落以至消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体育活动项目。至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古代体育已经发展演变为一个较为稳定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2. 第一节 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演变 • 古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与特点 • 击鞠的兴盛与流行 • 蹴鞠的发展与演变 • 其它较流行的竞技活动

  3. 一、古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与特点 • 唐、宋、元、明时期,是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以击鞠、蹴鞠等项目为代表的竞技运动无论是在发展的规模,普及程度还是技术与规则的成熟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同时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中独步一时。 明宪宗行乐图

  4. 隋唐以来推动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大发展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隋唐以来推动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大发展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 其一,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从隋唐开始,中国结束了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分裂与战乱,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发展时期。其间虽然也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国内战争与民族冲突,也有过短暂的分裂与割据,但总的来说,国家安定与统一的时间大大高于动乱与分裂的时间。这就为古代竞技运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与环境。

  5. 其二,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的高度发展 这一时期,大一统封建专制制度的成熟,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兴盛,以及文化的空前繁荣,都为古代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条件与土壤。

  6. 其三,这一时期中外来往交流空前频繁 • 尤其是唐代与元代堪称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时期,给竞技体育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文化营养。

  7. 隋唐以来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隋唐以来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 其一,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表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杰出创造力与辉煌成就。

  8. 其二,古代竞技运动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中开展 • 成熟的竞技运动需要公众基础和相对稳定的参与群体,需要专门的公共设施与运动场地,也需要文化的传播与积累,这些都决定了它只能是城市文化的产物。中国古代竞技体育也不例外。像如击鞠、蹴鞠、捶丸等运动都是随着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繁荣起来的。

  9. 其三,出现了体育组织和职业运动者 • 体育组织与职业运动者的出现是竞技体育高度成熟的表现。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英略社、踏弩社、水弩社、锦标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这些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竞技运动的最高形式与水平。

  10. 其四,对抗性增强,规则成熟 • 相对于汉代的蹴鞠,以唐代的击鞠为代表,古代竞技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同时,唐代的击鞠、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捶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这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走向成熟的标志。

  11. 其五,表现出阶级与等级特征 •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必然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如唐代的击鞠运动就因其马匹、器械、设施、场地等方面的高消费特征,使一般下层大众难以参与,实际上成为皇室贵族阶层的专利品。

  12. 其六,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 • 唐代和元代都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时代。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13. 二、击鞠的兴盛与流行 • 击鞠是一种骑在马上挥杖击球以决胜负的古代集体性运动项目,是古代的马球运动,又称为“打球”、“击球”等,主要盛行于唐代,宋、明两朝也有开展。

  14. (一)击鞠的源起 • 关于中国古代击鞠运动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根据东汉时期曹植《名都赋》中“连骑(翩)击鞠壤,巧捷唯万端”的诗句,认为在东汉时期中国就有击鞠运动。 • 根据有关文献与考古资料,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击鞠起源于波斯,唐代经由吐蕃(今西藏)传入中原并得到广泛流传。

  15. 击鞠在唐代流行的原因 • 首先得之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气派与开放政策,使击鞠这样的运动得以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 • 其次是由于初唐和盛唐时期的统治阶级锐意进取,热衷于击鞠这类竞争激烈,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而历代唐朝皇帝对击鞠的喜好,更对这一运动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三是唐代经济和文化发达,给击鞠这样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运动项目提供了开展的条件。

  16. (二)唐代击鞠的兴盛 • 1.唐代击鞠开展的基本情况 • 2.唐代击鞠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 3.击鞠的场地与规则 • 4.妇女的驴鞠运动

  17. 唐代的击鞠运动是中国古代体育的辉煌篇章,也是古代中国竞技运动的典范和代表。它是唐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社会风气的产物。其比赛的激烈对抗性和规则的成熟性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是较为罕见的。唐代的击鞠运动是中国古代体育的辉煌篇章,也是古代中国竞技运动的典范和代表。它是唐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社会风气的产物。其比赛的激烈对抗性和规则的成熟性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是较为罕见的。 陕西唐章怀太子墓马球壁画

  18. (三)宋明时期的击鞠 • 击鞠运动在宋代仍然广泛较为流行,但已失去了唐代击鞠的气势和精神,其对抗性和竞争性减弱,逐渐变成一种娱乐性为主的运动。

  19. 击鞠在明代宫廷生活中时有记载。但已逐渐变成一种表演性的活动。 • 清代体育活动深受满族统治者自身传统习俗的影响。击鞠这类主要在上层统治者阶层中开展的运动因此而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清代史料中有关击鞠的记载渐渐稀少以至终绝。反映击鞠这一曾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盛极一时的古代竞技运动项目在这一时期走向了消亡。

  20. 三、蹴鞠的发展与演变 • (一)唐代蹴鞠的变化 • 蹴鞠在唐代发生了以下重要变化: • 第一、发明了充气球。唐以前,蹴鞠所用的球是用皮革制成,中间填充毛发干草之类的实心球。唐时发明了充气的空心球,使球更轻更有弹性,加大了踢球难度的同时也使其娱乐性大大增加,对促进蹴鞠技术的发展和规则的改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推动了唐以来蹴鞠运动的大发展。据唐人徐坚所著《初学记》载,“今蹴鞠曰球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21. 第二、出现了“球门” • 唐以前蹴鞠场地筑有鞠城与鞠室。唐代出现了球门。仲无颜《气球赋》:“苛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该赋中还有“交争竞逐,驰突喧阗”之句,可证明唐代蹴鞠是分为两队双球门的对抗竞赛。另据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唐代蹴鞠还有一种单球门的比赛方式,即在球场中央立两高数丈的长竹竿,上面有网,网中有孔。比赛时分作两队,轮流射门,将球射过网中之孔即得分,得分多者为胜。[1]这种比赛对射门的技术要求很高。 • [1] 《文献通考·卷十五·乐考》

  22. 第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 唐代蹴鞠除了有球门的比赛外,还有一种不用球门的技巧性比赛也很流行。这类比赛分为“一般场户”和“白打场户”两种。“一般场户”是一人或多人的掂球和传球表演,根据人数变化,称为“一人场”(一个人的踢球表演)、二人场(两人的掂球传球比赛)直到“十人场”(10人的掂球传球比赛)。 “白打场户”的踢法是分为两个或若干队,每队参赛人数由双方事先约定,但双方人数必须相等。比赛有规定的场地。

  23. (二)宋代蹴鞠的鼎盛 • 宋代是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蹴鞠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广泛开展,而且有成熟的规则,还出现了宫廷专业球队和全社会性的蹴鞠团体。

  24. 宋代蹴鞠开展得非常广泛 • 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民间百姓都喜爱蹴鞠。如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976在位)、太宗赵光义(公元976—998在位)、徽宗赵佶等都酷爱蹴鞠。当时在皇宫中还出现了蹴鞠专业球队,称为“左右筑球军”,每逢宫中举行大型筵会和庆典时,都有“筑球军”的比赛和表演。 (宋)胡廷晖:宋太祖蹴鞠图

  25.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在其诗中多处描写了当时蹴鞠和秋千的普及情况,如“蹴鞠城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1];“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竞豪华”[2];“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明曹”[3]等等。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在其诗中多处描写了当时蹴鞠和秋千的普及情况,如“蹴鞠城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1];“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竞豪华”[2];“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明曹”[3]等等。 • [1] 《剑南诗稿·卷十二·三月三十一日作》,宋·陆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2册,第953页 • [2] 《剑南诗稿·卷三十九·春晚盛事》宋·陆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5册,第953页(未见此诗) • [3] 《剑南诗稿·卷三·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宋·陆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1册,第238页(未见此句)

  26. 宋代蹴鞠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是在汴京、临安等大城市中出现了类似现代体育俱乐部性质的体育组织——齐云社,又称圆社。

  27. 宋代还出现了很多蹴鞠明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宋末年的高俅。[1]他本是苏东坡的书童,后因踢球技术好而受到宋徽宗的厚爱,官至殿前步军都指挥使。宋代还出现了很多蹴鞠明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宋末年的高俅。[1]他本是苏东坡的书童,后因踢球技术好而受到宋徽宗的厚爱,官至殿前步军都指挥使。 • 这厮“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诗书词赋”(《水浒》 )等等,样样会几手,特别是善于蹴鞠,也就是踢球,由原名高球就可想见他的球技着是不一般,怎么也是个民间足球明星吧。 • [1] 《挥麈后录·卷七》

  28. (三)明清蹴鞠的发展与衰落 • 蹴鞠在元明时期持续发展。元代散曲中有大量民间蹴鞠活动的描写和反映。

  29. 明代蹴鞠的方式仍承宋代以单球门的比赛和无球门的“白打”两类。但因市民阶层成为蹴鞠运动的主体,因而踢法简单、场地要求不高、娱乐性强且适合于民间庭院和街道里弄的“白打”更受欢迎,成为明代主要的蹴鞠形式。明代蹴鞠的方式仍承宋代以单球门的比赛和无球门的“白打”两类。但因市民阶层成为蹴鞠运动的主体,因而踢法简单、场地要求不高、娱乐性强且适合于民间庭院和街道里弄的“白打”更受欢迎,成为明代主要的蹴鞠形式。

  30. 明代蹴鞠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出现了多种蹴鞠专著。其中留存至今的有明汪云程所撰《蹴鞠图谱》、明无名氏所著《戏球场科范》和《蹴鞠谱》等。这些专著都详尽地记载了当时蹴鞠运动的规则、要求、技术、场地、器材、设施、术语等,为今天了解和研究古代蹴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明代蹴鞠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出现了多种蹴鞠专著。其中留存至今的有明汪云程所撰《蹴鞠图谱》、明无名氏所著《戏球场科范》和《蹴鞠谱》等。这些专著都详尽地记载了当时蹴鞠运动的规则、要求、技术、场地、器材、设施、术语等,为今天了解和研究古代蹴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1. 满清入关后,统治阶层文化习俗和社会时尚的变化,对蹴鞠等传统体育活动影响很大。蹴鞠在清初康熙年间尚有零星的记载,如康熙32年袁旭所编《燕九竹枝词》中尚有“如蚁游人拦不住,纷纷挤过蹴球场”,“偏是醉归人似蛟,太平鼓闹蹴球场”等句。但清中叶后,有关蹴鞠的记载几乎绝迹,反映出这项流传两千年的古代体育项目业已衰落以至消亡。满清入关后,统治阶层文化习俗和社会时尚的变化,对蹴鞠等传统体育活动影响很大。蹴鞠在清初康熙年间尚有零星的记载,如康熙32年袁旭所编《燕九竹枝词》中尚有“如蚁游人拦不住,纷纷挤过蹴球场”,“偏是醉归人似蛟,太平鼓闹蹴球场”等句。但清中叶后,有关蹴鞠的记载几乎绝迹,反映出这项流传两千年的古代体育项目业已衰落以至消亡。

  32. 四、其它较流行的竞技活动 • (一)步打与捶丸 • 步打和捶丸都是从古代击鞠运动演变而来的竞技项目。步打是运动者站在地上手执球杖将球打入球门以决胜负的运动,类似于今曲棍球运动。捶丸可能是在步打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其方式是运动者站在地上手执球杖将球击入事先设置好的球窝(球洞)来计算胜负,类似于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 山西洪洞县水神庙元代捶丸壁画

  33. (二)角抵 • 1.唐代角抵 • 唐代角抵又称为角力、相扑;《资治通鉴》中又称之为手博,是古代的摔跤运动。隋朝以前,所谓“角抵戏”的概念既包括了摔跤运动,又是“百戏”的代名词,涵盖了当时所有技艺性的表演活动。唐以后,“角抵”渐从“角抵戏”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竞技体育项目。“角抵”也就和角力、相扑、手搏等一道,成为古代摔跤运动的专用名词

  34. 角抵是唐代宫廷主要观赏性活动之一。皇宫为备晏会庆典之需,设有专门的摔跤队,称为“相朴棚”,内养有职业摔跤手,称为“相扑人”。

  35. 角抵在唐代还曾是军队的训练项目之一。

  36. 角抵在唐代民间也十分流行。据宋人撰著的《角力记》载,唐时角抵不仅在京师流行,而且江浙一带也“俗好角力相扑”。又如“五陵、鄱阳、荆楚之间,五月盛集,小嬉则竞渡,街房则相攒(俚语摔跤)为乐。”这些都反映出角抵在唐代民间很受欢迎。角抵在唐代民间也十分流行。据宋人撰著的《角力记》载,唐时角抵不仅在京师流行,而且江浙一带也“俗好角力相扑”。又如“五陵、鄱阳、荆楚之间,五月盛集,小嬉则竞渡,街房则相攒(俚语摔跤)为乐。”这些都反映出角抵在唐代民间很受欢迎。

  37. 2.宋代相扑 • 宋代普遍称角抵为“相扑”,也称为“争交”或“角力”。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繁荣,使角抵在这一时期由宫廷体育演变为民间广泛开展的竞技活动。

  38. 相扑是宋代宫廷中正式的娱乐表演活动。在宫中养有120名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相扑手,称为“内等子”。

  39. 角抵在宋代的最显著变化是这项运动在民间的盛行。在各地的瓦舍(宋代的民间表演和娱乐场所)中都有角抵表演和比赛,“先以女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角抵在宋代的最显著变化是这项运动在民间的盛行。在各地的瓦舍(宋代的民间表演和娱乐场所)中都有角抵表演和比赛,“先以女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

  40. 宋代已有全国性的相扑选拔赛和挑战赛。每年春天各州郡都要举行相扑选拔赛,然后各地高手齐聚临安城外南高峰的护国寺和荣国寺,以擂台挑战赛的形式举行冠军总决赛,“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奖”[1]。夺魁者获旗帐、银盆、彩缎、马匹等奖赏,有的还可获得官职。比赛时观者如堵,欢声震耳,场面极为热烈壮观。宋代已有全国性的相扑选拔赛和挑战赛。每年春天各州郡都要举行相扑选拔赛,然后各地高手齐聚临安城外南高峰的护国寺和荣国寺,以擂台挑战赛的形式举行冠军总决赛,“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奖”[1]。夺魁者获旗帐、银盆、彩缎、马匹等奖赏,有的还可获得官职。比赛时观者如堵,欢声震耳,场面极为热烈壮观。 • [1] 《梦梁录》卷二十《笔记小说大观·梦梁录·卷十九·社会》,宋·吴自牧,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7册(资料室中缺第七册故无法查页码)

  41. 宋代相扑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相扑组织和团体,称为“角抵社”、“相扑社”,其成员大多是职业的“角抵手”。这些相扑组织制定了正式的相扑规则,称为“社条”,还设有专门的裁判,称为“部署”。相扑组织和规则的出现,标志着这项运动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宋代相扑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相扑组织和团体,称为“角抵社”、“相扑社”,其成员大多是职业的“角抵手”。这些相扑组织制定了正式的相扑规则,称为“社条”,还设有专门的裁判,称为“部署”。相扑组织和规则的出现,标志着这项运动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42. 宋代相扑发展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相扑专著《角力记》的出现。该书署名“调露子”著,是中国最早的摔跤史书。作者认为开展角抵的意义在于培养男子汉气质和灵巧智慧:“夫角力者,宜男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矫捷,使观之者远怯弱,成壮夫,已勇快也”。这些认识即使是今天看来也是很深刻的。书中还对角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并反映了宋代相扑活动开展的情况。这些都对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摔跤史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宋代相扑发展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相扑专著《角力记》的出现。该书署名“调露子”著,是中国最早的摔跤史书。作者认为开展角抵的意义在于培养男子汉气质和灵巧智慧:“夫角力者,宜男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矫捷,使观之者远怯弱,成壮夫,已勇快也”。这些认识即使是今天看来也是很深刻的。书中还对角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并反映了宋代相扑活动开展的情况。这些都对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摔跤史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43. 3.元明时期的角抵与清代的摔跤 • 元代民间角抵相传不绝。 • 明代沿用唐代旧称,以摔跤为角抵。这一时期,角抵仍是朝廷宴会中的表演项目,在民间也有职业角抵手的表演,其比赛形式基本沿用唐宋旧制。

  44. 清代角抵发生了较大变化。满蒙式着跤衣的“撩跤”、“摔跤”取代了汉族传统袒裸上身的“角抵”、“相扑”,满语称为“布库”。摔跤是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满清入关后将这一运动带入了中原,并在全国流行开来。清代角抵发生了较大变化。满蒙式着跤衣的“撩跤”、“摔跤”取代了汉族传统袒裸上身的“角抵”、“相扑”,满语称为“布库”。摔跤是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满清入关后将这一运动带入了中原,并在全国流行开来。

  45. 满清宫廷设有“善扑营”,是从“八旗精练勇士”中选拔出来的200名摔跤高手组成,称为“扑户”,按技艺的优劣分三个等级,并按月按等支给钱粮。“扑户”平时进行系统的摔跤训练,其任务一是充当皇帝的御前侍卫,二是在朝廷接待蒙古等少数民族部落时与其摔跤手比赛,三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表演。满清宫廷设有“善扑营”,是从“八旗精练勇士”中选拔出来的200名摔跤高手组成,称为“扑户”,按技艺的优劣分三个等级,并按月按等支给钱粮。“扑户”平时进行系统的摔跤训练,其任务一是充当皇帝的御前侍卫,二是在朝廷接待蒙古等少数民族部落时与其摔跤手比赛,三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表演。

  46. 清代食奉禄的摔手称为“官跤”。民间的摔跤手则称为“私跤”,主要指那些以摔跤卖艺为生者。尤其是北京、保定、天津等地的集市和卖艺场所多有摔跤表演,民间还有不少私跤场,专门收徒教授摔跤技艺。清代食奉禄的摔手称为“官跤”。民间的摔跤手则称为“私跤”,主要指那些以摔跤卖艺为生者。尤其是北京、保定、天津等地的集市和卖艺场所多有摔跤表演,民间还有不少私跤场,专门收徒教授摔跤技艺。 乾隆塞宴四事图:(局部)

  47. 清代摔跤有两种形式,一种类似于今天的中国式摔跤,“两两相角,以搏摔仆地决胜负”;另一种称为“厄鲁特”,“袒裼而扑,虽蹶不释,必控首屈肩至地乃为胜”,[1]类于今国际比赛的古典式摔跤。清代摔跤有两种形式,一种类似于今天的中国式摔跤,“两两相角,以搏摔仆地决胜负”;另一种称为“厄鲁特”,“袒裼而扑,虽蹶不释,必控首屈肩至地乃为胜”,[1]类于今国际比赛的古典式摔跤。 • [1] 《清稗类钞·技勇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4月版【资料室中无此书,只有文艺类,故无法查页码】

  48.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体育教育的演变 • 两汉以来,社会上重文轻武风气日盛,官学中排除了武艺等教学内容,像先秦“六艺”那样文武并重的教育体系从此为经学所取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汉文化深受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阳刚的文化气质影响,社会风气为之一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唐武则天时开武举,更有力地推动了武学正式成为古代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虽然以文为主,但不少有识之士在格物致知思想指导下,重视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体育的价值。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