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医学微生物学 各论. 第二篇 病毒学各论 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 肠道病毒. 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病毒. 人类主要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属小 RNA 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包括: 1 、脊髓灰质炎病毒 ( poliovirus ) 2 、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 3 、埃可病毒( ECHO virus ) 4 、新肠道病毒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2. 医学微生物学 各论 第二篇 病毒学各论 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

  3. 肠道病毒 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病毒

  4. 人类主要肠道病毒 • 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包括: 1、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 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3、埃可病毒(ECHO virus) 4、新肠道病毒 • 急性胃肠炎病毒 1、轮状病毒(rotavirus) 2、人类杯状病毒(calicivirus) 3、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 4、星状病毒(astrovirus)

  5. 第一节 肠道病毒 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 脊髓灰质炎病毒 有1、2、3三型 • 柯萨奇病毒 • A组:1-22,24型 • B组:1-6型 • 埃可病毒(ECHO) 1-9,11-27,29-33型 • 新肠道病毒 68、68、70、71型

  6. 肠道病毒不同种类病毒最初的区分标准

  7. 生物学性状 • 球形 ,直径24~30 nm ,二十面立体对称,无包膜 • (+)ssRNA, • 结构蛋白VP1~VP4 • 根据D和C抗原 分型 • 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耐受胃酸、蛋白酶、胆汁,对热、去污剂有一定抗性,对各种氧化剂敏感

  8. 脊髓灰质炎病毒(电镜)

  9. 脊髓灰质炎病毒 (电 镜 × 350,000)

  10. 柯萨奇病毒

  11. 柯萨奇病毒

  12. 结构蛋白的功能 • VP1、VP2、VP3在病毒表面,VP4在病毒衣壳内部。 • VP1、VP2、VP3可诱导中和抗体产生。 • VP1与病毒吸附到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有关。 • VP4参与维持病毒的空间构型及病毒的脱壳过程。

  1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特征: • 90%以上为隐性感染 • 病毒在肠道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 不同的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症,同一种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疾病 •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也可经过呼吸道传播

  14. 所致疾病 • 脊髓灰质炎 • 手足口病 • 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轻瘫 • 疱疹性咽峡炎 • 流行性胸痛 • 心肌炎和心包炎 • 眼病

  15. (一)脊髓灰质炎 • 85%由1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 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驰缓性肢体麻痹 • 多见于儿童,又称小儿麻痹症。

  16. 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机制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17. 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疼痛等 暂时型 永久型 麻痹型—肢体麻痹 (个别死亡) 病毒 经口 隐性感染90%-95%, 无症状或轻微,粪便排毒 肠粘膜细胞及淋巴组织增殖 入血 10% 第一次病毒血症 顿挫型,5-10% 呼吸道、胃肠及全身症状 (发热、不适) 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 第二次病毒血症 1%-2% 侵犯中枢神经 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18. 正常的神经肌肉接头

  19. 脊髓灰质炎临床特征 • 90%的感染为隐性感染 • 约5%出现流产感染(顿挫感染) • 1%~2%为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或无菌性脑膜炎 • 仅约0.1%出现永久性弛缓性肢体麻痹 • 极少数发展为延髓麻痹 • 免疫力: 对同型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20. 脊髓灰质炎受害者

  21.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22. 脊髓灰质炎患者使用“铁肺”治疗

  23. 1950's脊髓灰质炎患者使用“铁肺”治疗

  24. 美国田纳西州女子奥德尔顿在这个“铁肺”里生活了57年美国田纳西州女子奥德尔顿在这个“铁肺”里生活了57年

  25. Franklin D. Roosevelt(富兰克林 罗斯福) • 1882出生于美国纽约 • 1921, 当他39岁那年, 受到了一个大灾难,他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双下肢瘫痪。 • 但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积极开始进行锻炼,并主要通过游泳来锻炼双下肢的功能,终于在1928年驻着拐杖站起来了。 • 1932年,他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并且连任了4届,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总统之一。

  26. (二)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 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27. 病原体 •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 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 • 埃可病毒(ECHO viruses) • 肠道病毒71型(EV71)

  28. 世界流行情况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 • 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 •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29. 我国流行情况 •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 •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 •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30. 本次流行情况 • 全国累计手足口病近25000例, 34名患儿死亡 。其中,截止5月12日, • 广东 14793例 • 安徽报告手足口病9824例 其中阜阳报告6188例 • 浙江5132例

  31. 我省流行情况 • 截止5月12日,我省手足口病病例增至14793例, 累计死亡7例 • 前广东全省21个地市119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前五位的市依次为:广州(3156例)、深圳(3081例)、佛山(2001例)、东莞(1452例)、茂名(941例)。

  32.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 • 传播途径: •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33. 手足口病

  34. 手足口病

  35. 手足口病

  36. 临床表现 • 急性起病,发热。 •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 •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37. 重症病例 • 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38. 免疫力 •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39. 微生物学检查 • 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 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 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40. 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原则 • “2000年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决议” • 非洲、中东、和亚洲发展中国家仍有野毒株。 • 2001年10月WHO宣布我国为亚太地区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第二批国家之一。

  41. 人工主动免疫 均为三价疫苗 IPV (注射死疫苗) OPV (口服减毒活疫苗,冷开水送服) 类似自然感染途径 优点 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 产生间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丙种球蛋白

  42. 生物学性状 • 球形,60~80nm 具双层衣壳,无包膜 • 外形呈轮状 • 病毒核酸为双链RNA病毒,分11个节段 • 病毒结构蛋白VP1-VP7 • 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

  43. 轮状病毒

  44. 病毒内衣壳 病毒外衣壳

  45. 结构蛋白功能 • VP6位于内衣壳,带有组和亚组特异 • VP4、VP7位于外衣壳,为型特异性抗原,皆为中和抗原,VP4为病毒的血凝素,与病毒吸附到易感细胞表面有关, • VP1-VP3位于核心,其中VP1为病毒聚合酶,VP2为转录酶,VP3为与帽形成有关的蛋白

  46. 轮状病毒的分组 • A组 人类致病的主要病原体 • B组 感染人、猪和鼠,曾在中国造成大面积流行 • C组 感染猪,偶尔也感染人 • D--G组 只引起动物腹泻

  47. 致病性及免疫性 • 晚秋及冬季为主要发病季节 • 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方式,呼吸道也可传播 • A组感染最常见,是引起婴幼儿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 病毒在小肠黏膜中增殖,导致病变受损,引起严重腹泻 • 主要保护性抗体为SIgA,对同型病毒有保护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