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2

第 5 讲 光线与色彩 的画面表现

第 5 讲 光线与色彩 的画面表现. 主讲人:黄庆华 手 机: 15893907556 Q Q: 448939510. 在电视画面的造型元素中, 光线是第一位的元素 ,赋予电视画面以 生命和灵魂 。光线是 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物质现象。有了光线,人们才能够认识和观察世界,才能看清景物的外部形态、表面结构、位置关系和不同色彩。 色彩给画面注入情感 ,是 渲染氛围、烘托形象、引发情感、传递思想 的重要载体。. 5.1 电视用光概述.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5 讲 光线与色彩 的画面表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5讲 光线与色彩的画面表现 主讲人:黄庆华 手 机:15893907556 Q Q: 448939510

  2. 在电视画面的造型元素中,光线是第一位的元素,赋予电视画面以生命和灵魂。光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现象。有了光线,人们才能够认识和观察世界,才能看清景物的外部形态、表面结构、位置关系和不同色彩。在电视画面的造型元素中,光线是第一位的元素,赋予电视画面以生命和灵魂。光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现象。有了光线,人们才能够认识和观察世界,才能看清景物的外部形态、表面结构、位置关系和不同色彩。 • 色彩给画面注入情感,是渲染氛围、烘托形象、引发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载体。

  3. 5.1 电视用光概述 • 电视摄像的用光及照明与图片摄影的原理基本一致,但由于其具有时空变化的动态性,因此,其在对光线的选择、处理及布光、照明的控制上又存在着自身特点,如动态用光等。

  4. 5.1.1 电视用光的特点 • (1)时间上连续。电视画面记录的是一段时间被摄主体的运动,而不是像照片那样只记录一瞬间。在这段时间内,光色、影调也要变化。 • (2)空间上多角度。电视用光是动态的变化过程,甚至带有较强的不可预知性,用光时要随时随地考虑画面表现空间、方位等的变化对画内光影结构的影响。需要从每个角度都能满足光线要求。

  5. (3)造型上光线的区域性。电视画面对光线的要求复杂而多样,光线随着环境、机位甚至光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画面的造型效果,并使之发生变化。光线原因造成造型上的变化,在电视画面中是强化光线塑型效果、改变画内影调结构、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等常见的方法。摄像师要具有动态用光意识和动态造型能力。 (3)造型上光线的区域性。电视画面对光线的要求复杂而多样,光线随着环境、机位甚至光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画面的造型效果,并使之发生变化。光线原因造成造型上的变化,在电视画面中是强化光线塑型效果、改变画内影调结构、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等常见的方法。摄像师要具有动态用光意识和动态造型能力。

  6. 电视用光具有动态性。一方面,人们要在电视画面造型过程中捕捉动态的光线效果,能客观真实地再现和表现现实生活的各种光效;另一方面,还应在动态用光和动态造型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善于运用光线造型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塑造画面形象。电视用光具有动态性。一方面,人们要在电视画面造型过程中捕捉动态的光线效果,能客观真实地再现和表现现实生活的各种光效;另一方面,还应在动态用光和动态造型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善于运用光线造型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塑造画面形象。

  7. 5.1.2光线与造型 • 光线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和调色板。光线在电视画面造型中有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 (1) 光的基本特性 • (2) 光线性质 • (3) 光线方向 • (4) 造型光的分类 • (5) 布光的具体步骤 • (6) 电视用光的造型作用

  8. (1)光的基本特性 • 光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本质上是电磁波的一种。 • ①光谱成分 • ②光源 • ③色温

  9. ①光谱成分 • 可见光的波长为390毫微米到760毫微米,不同波长的光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 波长短于390毫微米的紫外线和波长长于760 毫微米的红外线,人的肉眼都不能直接感知,但可以通过特殊的感光材料和各种测试仪器记录下来。 • 在能引起人眼视觉的可见光波中,不同波长的光使人获得不同的光感,形成不同的颜色。

  10. 最纯正的“白光”是日光,其可见光谱是连续色谱,通过三棱镜折射,能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光彩虹效果。最纯正的“白光”是日光,其可见光谱是连续色谱,通过三棱镜折射,能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光彩虹效果。

  11. 七种色光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色光:红R(包括红、橙)、绿G(包括黄、绿)、蓝B(包括青、蓝、紫),即三原色、三基色。七种色光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色光:红R(包括红、橙)、绿G(包括黄、绿)、蓝B(包括青、蓝、紫),即三原色、三基色。 • 三种基色光等量混合形成白光;不等量混合形成丰富多彩、颜色各异的各色光。

  12. 自然界各种景物色彩的形成,取决于其自身的特性,也受到照射光线颜色的影响。自然界各种景物色彩的形成,取决于其自身的特性,也受到照射光线颜色的影响。 • A.自身的特性方面,是由于景物对三原色光不同比例的透射、反射、吸收的结果。如红花之所以呈现红色,是由于花朵吸收了其余色光而只反射红色光的结果。 • B.照射光线颜色方面,即景物色彩受到其所在环境光线的光谱成分变化的影响。如红光照射下的绿叶,由于红色光大部分被叶子吸收,而又没有绿色光可以被反射,叶子的色彩就变成了暗绿色或近似于黑色。

  13. 光源的光谱成分反映了该光源的显色性,显色性的好坏是电视光源的一个重要参数。物体在全色光谱的照射下,反映的色彩最真实。光源的光谱成分反映了该光源的显色性,显色性的好坏是电视光源的一个重要参数。物体在全色光谱的照射下,反映的色彩最真实。 • 电视摄像的用光中,选择全色光源是正确还原景物色彩的重要前提,而选择偏色光源则有助于表现带有倾向性色调的画面效果。

  14. ②光源 • 指能够发光的物质。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 A.自然光源是指自然界固有的非人造光源,如(日、月、星等)天体光源和萤火虫等生物光源。 • B.人工光源可分为火焰光源和电光源两类。电光源给电视摄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不断发展、日趋完善的多种电视照明灯具和装置,能够根据电视创作人员的创作意图和现实条件,提供不同强度、多种色温的人工照明光线。

  15. ③色温 • 色温是电视光源的一个重要参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光源的颜色质量。 • 色温以“完全辐射体”(不反射入射光的封闭的绝对黑体——如碳块)的温度来表示一个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 • 以绝对零度(-273 ℃)为基准,用开尔文K作为单位。

  16. 电视摄像机光电转换器件对光源颜色的变化非常“敏感而客观”,很小的变化都会在画面颜色上有所表现。电视摄像中,不能以摄像师肉眼对现场光源颜色的感知为基准,必须在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射下,首先调整摄像机内的白平衡,使摄像机“适应”该光线色温条件下的光色变化,在电视屏幕上正确还原出该场景的真实光线效果和景物的真实颜色。电视摄像机光电转换器件对光源颜色的变化非常“敏感而客观”,很小的变化都会在画面颜色上有所表现。电视摄像中,不能以摄像师肉眼对现场光源颜色的感知为基准,必须在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射下,首先调整摄像机内的白平衡,使摄像机“适应”该光线色温条件下的光色变化,在电视屏幕上正确还原出该场景的真实光线效果和景物的真实颜色。

  17. 不同太阳光照情况的色温 • 虽然太阳光是全色的自然光源,具有最好的显色性,但太阳的色温不是固定的,随着时间、地点、所处方位、照射环境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 表6-2不同太阳光照情况的色温

  18. 不同类型灯光的人工光源色温 • 不同类型灯光的人工光源,由于各自的发光材料、发光原理、灯管材料及形状不同,其显色特性和色温不同。 • 表6-3不同类型灯光的人工光源色温

  19. (2) 光线性质 • 光线的性质首先取决于光源的性质。 • 自然界的光线基本上以三种状态出现: • 直射光(又称硬光) • 散射光(又称软光) • 混合光

  20. ①直射光 • 直射光是指在被摄物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如晴朗天气下的阳光、聚光灯照明等。 • 直射光的造型优点: • 有明确的投射方向,光源集中,便于造型和布光控制。 • 能在被摄体上形成亮部、阴影及投影,拉开画面反差。 • 能强化被摄物体的立体形状、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表面质感 。 • 能够显示出时间性。类似于每天不同时间段太阳光的造型。

  21. 直射光的造型缺点: • 容易产生局部光斑,特别是明亮金属等反光率极高的物体上产生的强光反射,可能超出摄像机记录景物的宽容度范围。 • 单一光源时造型效果生硬,多光源时投影容易出现光影混乱的现象。

  22. ②散射光 • 又称漫射光线、软光。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如多云天气时的太阳光。 • 散射光的优点: • 照明均匀,光调柔和,可用于描绘被摄物体的外形外貌。 • 没有明显的投射方向,物体受光面大,容易表现物体细腻的层次和表面质感。 • 被摄物体表面受光均匀,亮度反差取决于各自的反光率,容易控制在摄像机的宽容度内记录。

  23. 散射光的缺点: • 不易显示被摄物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质地。 • 当被摄物体反光率平均时,不易拉开画面影调反差。 • 发光面大,难于限制和控制,光照部位也难以限定。

  24. ③混合光线 • 指既有直射光,又有散射光的混合照明光线。 • 实际拍摄现场经常是混合光线,具有直射光和散射光的特性,是比较理想的造型光线。

  25. (3) 光线方向 • 光线方向是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光线照射到被摄对象的方向是相对于视点而言的,它主要是按观看者(摄像机机位)与光线照射方向的关系来分类。 • 以被摄体为中心的水平360度的一周内,分为顺光、侧光和逆光,并可再细分为顺侧光、侧逆光。 • 在垂直方向上又分为顶光和脚光。

  26. 光逆侧 光逆侧 逆光 顺侧光 顺侧光 侧光 侧光 顺光

  27. ①顺光 • 顺光也称平光、正面光,光源从摄像机方向照射被摄物体,其影子直接投在被光面而被全部遮挡, 被摄对象表面均匀受光,能比较好地表现景物固有色彩,构成一种平调照明。

  28. 顺光的特点: • 对象朝着摄像机的表面接受同等照度,对象各部分均得到同等程度的描绘。 • 只能看到对象的受光面,看不到背光面和投影,故能隐蔽、掩饰对象凸凹不平的特点,不能表现粗燥表面的质感。 • 画面层次平淡,缺乏光影变化,但是亮的对象具有暗的轮廓形式。 • 画面色彩缺乏明亮度变化,如拍摄中国戏曲片等要表现景物色彩的艳丽多彩。

  29. ②侧光 • 又叫侧面光,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成90度的照明形式。被摄对象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于一侧。 • 立体被摄对象会形成由亮到次亮、明暗交界线、暗面和次暗面等丰富的影调变化,层次感、立体感强。对粗糙表面质地能很好地表现。

  30. ③逆光 • 又叫背面光、轮廓光。光源方向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对,并处于被摄对象身后,被摄对象处在逆光状态。光源、被摄对象、摄像机形成了约为180度的水平角。 • 逆光照明看不到对象的受光面,只能看到对象的亮轮廓。被逆光照射的透明或半透明被摄体在画面上显得更加明亮,明度大大提高。 • 逆光照明能突出暗背景中的被摄对象的轮廓线条,形成暗背景、亮轮廓、暗表面的强反差画面。逆光还能加强大气透视效果,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31. 逆光效果:

  32. ④顺侧光 • 又称正侧光、前侧光,指光源处于顺光照明和侧光照明之间的角度上的光线照明。是摄影、摄像常用的主光形式。 • 能使对象产生亮部多、暗部少的明暗变化,较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表现画面的层次。

  33. 顺侧光效果

  34. ⑤侧逆光 • 又称后侧光、反侧光,光源位于被摄对象后侧方向,处于侧光照明和逆光照明之间的角度上。 • 具有逆光和侧光的特点,是被摄对象的一侧面受光,大部分不受光,形成亮部少、暗部多的照明效果。突出了对象的轮廓和形态,使其脱离背面而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感,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

  35. ⑥顶光 • 来自被摄对象顶部的光线照明。 • 顶光照明的风景,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反差较大,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 • 在顶光下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人物头顶、前额、鼻梁、上颧骨等部分明亮,而眼窝、两颊、鼻下等部分较暗,嘴巴处在阴影中,近似于骷髅形象,通常是一种丑化人物的手法。 • 顶光是表现时间的真实光线。

  36. ⑦脚光 • 从被摄对象的底部或下方发出的光线。 • 在人物前面称前脚光,投影朝上,和顶光一样产生不正常的造型效果。也用来刻画特殊情绪的人物形象或丑化人物形象。 • 脚光可抵消顶光的阴影,起修饰作用,如演播厅。脚光还可以用来表现和渲染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如篝火,夜晚的湖面反光。

  37. (4)造型光的分类 • ①主光 • ②辅助光 • ③环境光 • ④轮廓光 • ⑤眼神光 • ⑥修饰光

  38. ①主光 • 又称塑型光,是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环境的主要光线。 • 在各种光线中占统治地位,是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光线。正面光、侧面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等都可以做主光。 • 主光有明确的方向性,如是直射光将产生明显投影。亮度仅次于轮廓光。 • 主光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和轮廓特征的表现,也影响到画面的基调、光影结构和风格,是摄像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光线。

  39. ②辅助光 • 又称副光,是用以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 • 多是无阴影的软光,用以减弱主光的生硬粗糙阴影,减低受光面和被光面的反差,提高暗部影像的造型表现力。

  40. ③环境光 • 又称背景光,是用以照明背景和环境的光线。 • 通过环境光线所构成的背景光调与被摄主体形成某种映衬和对比,突出主体。 • 此外,环境光还有表现特定环境,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如阴、晴、日、夜、黄昏、黎明)等。

  41. ④轮廓光 • 是使被摄对象产生明亮边缘的光线。勾画和突出被摄对象富有表现力的轮廓。 • 从被摄对象背后或侧后方向照射过来,是相对摄像机方向照射的高角度逆光。 • 将人物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美化效果,但这种美化表现手段不宜滥用,特别是纪实性影片和节目。

  42. ⑤眼神光 • 指使被摄人物的眼球上产生光斑的光线。 • 能使人物目光炯炯有神,明亮而又活跃。在人物的小景别(近景和特写)中才有明显的效果。在纪实性节目中使用,会使人们感受到画面的人为修饰性。

  43. ⑥修饰光 • 指修饰被摄对象某一细部的光线。目的是用来美化被摄对象。 • 当主光、辅助光和照度等确定后,在被摄对象布光仍不理想的地方,适当使用修饰光加以修饰。如提高人物服饰某个部位的亮度;打亮人物身上某个装饰物(勋章、耳环、项链等)。 • 修饰光可以使被摄对象整体形象更加悦目,局部形象更显特点,更富有表现力,但运用要不破坏整体效果。 • 用亮度便于控制、照明范围小的照明灯具。

  44. (5) 布光的具体步骤: • 布光时要总体构思,除了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表现被摄体外,还要考虑此段画面光调与前后画面的衔接。具体步骤为: • ①确定拍摄的机位及机位运动的路线。 • ②确定主光光位,对被摄体作初步造型。 • ③配以辅助光来弥补主光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被摄体造型。 • ④为了区别主体与背景,增强被摄体的空间感,可运用轮廓光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线条。

  45. ⑤根据现场光线条件,使用环境光交代背景空间,进一步突出和烘托被摄主体,以增加画面层次。⑤根据现场光线条件,使用环境光交代背景空间,进一步突出和烘托被摄主体,以增加画面层次。 • ⑥如果被摄体某个局部不理想或特点不突出,可用修饰光、眼神光等作修饰性照明。

  46. 在整个布光过程中,应注意各种光线不能相互干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一个灯一个灯地布置,使各种造型光作用表现明显,然后将所有布好的灯全部调开,最后以监视器屏幕上的画面效果为准,进一步调整得到最佳的光线造型效果。在整个布光过程中,应注意各种光线不能相互干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一个灯一个灯地布置,使各种造型光作用表现明显,然后将所有布好的灯全部调开,最后以监视器屏幕上的画面效果为准,进一步调整得到最佳的光线造型效果。 • 电视用光遵循的原则是光线越简单化越好。光源越少,光线越简单,画面上投影越少,光线间的相互干扰也越少,容易得到光调统一、影像干净的画面效果。

  47. (6)电视用光的造型作用 • ①技术上作用。离开了光线,电视就失去了一切。光线是满足摄录系统获取画面影像的必要条件,提供一定的景物亮度和反差范围,使准确曝光成为可能。此外,光线还将影响和决定完成节目的影调、色调及其衔接等。

  48. ②在造型上作用 • 提示被摄对象的形态和形状,造成物体的轮廓、体积、大小和比例、质感等立体幻觉。 • 显示被摄对象的周围环境、空间范围和透视关系,创造画面的空间感。 • 通过明暗光调对比突出被摄对象的某些特点,隐匿某些部分,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富有意义的形象上。 • 控制或决定画面的影调和色调。 • 形成构图。利用光影平衡画面,突出构图线条,改变原有反差,强化或淡化画面内部节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