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及教研论文写作 朱 煜 201 3 .1 0 . 28 省高中骨干历史教师提高培训 班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及教研论文写作 朱 煜 201 3 .1 0 . 28 省高中骨干历史教师提高培训 班. 高中教师提高培训班的目标: 从追寻有效教学到探讨高效教学 从知识传递者到教学活动研究者. 问题一: 教师 真的 需要进行教学研究吗? 日常备课是不是教学研究?. 传统的认识误区—— 将教师工作看成是 单纯 “传递”性的,而 没有看到其 富于创造性的 一面。 教师 工作 是不需要有多大学问的 。 过于强调 教师“蜡烛”、“人梯”、“春蚕” 的一面 ,教师成了“令人同情” 的角色 ,没有看到 它也 是充满智慧的职业,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的一面 。 现代的教师观——

milt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及教研论文写作 朱 煜 201 3 .1 0 . 28 省高中骨干历史教师提高培训 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及教研论文写作朱 煜2013.10.28省高中骨干历史教师提高培训班

  2. 高中教师提高培训班的目标: 从追寻有效教学到探讨高效教学 从知识传递者到教学活动研究者

  3. 问题一: • 教师真的需要进行教学研究吗?日常备课是不是教学研究?

  4. 传统的认识误区—— • 将教师工作看成是单纯“传递”性的,而没有看到其富于创造性的一面。 • 教师工作是不需要有多大学问的。 • 过于强调教师“蜡烛”、“人梯”、“春蚕”的一面,教师成了“令人同情”的角色,没有看到它也是充满智慧的职业,教师与学生共成长的一面。 现代的教师观—— • 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教师必须是真正的专业人员;骨干教师应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5. 专家是如何炼成的? • 试看:由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几个成功范例

  6. 例1:我所感知的王雄老师 • 扬州教育学院85级专科毕业(后来本科函授) • 大约90年代中期前后开始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 90年代中期拜师北京师大林崇德教授 • 1997年以后研究历史教学心理,2001年出版《历史教学心理学》,2012年长春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 • 王雄的研究,亮点在认知表征和认知图式的探讨,且以扬中高二学生为对象做了统计分析 • 先是被评为省特级教师,2006年教授级教师

  7. 例2:我所感知的束鹏芳老师 • 1983年扬州师院历史系专科毕业 • 一直在丹徒大港中学任教,热衷课题研究 • 2005年出版《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案例,而且论述全面、系统 • 长期研究课堂教学设计,2002年在句容中学的高二上了《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观摩课,十年后在四川乐山一中又上了这课,不断修正,在教学程序改革方面甚至是“颠覆性”的。 • 40岁前夕,省特级教师;44岁首批教授级

  8. 例3:我所感知的唐琴老师 • 1991年扬州大学历史系毕业; • 1994—2012年14次获市教育局教学奖 • 新课改后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教学月刊》等杂志发表30多篇论文 • 在《江苏教育研究》《吴江日报》等发表教育随笔10多篇 •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唐琴名师工作室,刊印《问史》(吴江高中历史论坛) • 现在她是江苏省特级教师

  9. 例4:我所感知的鲁东海老师 • 毕业于南通师专历史科 • 世纪之交攻读扬州大学研究生课程 • 繁重教学间隙挤时间读书,写出一些读书心得 如《难以谢幕的帝国:读尼尔·弗格森<帝国>》 发表在《中史参》2012-11 • 近年来致力于研究课堂教学设计 1.将想象融入历史思维结构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教学设计,《历史教学》2012-4 2.必须重视“了解”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太平天国》一课为例,《历史教学》2013-5

  10. 看了上面的例子,你们觉得他们的成功有哪些经验?你是怎么看的呢?看了上面的例子,你们觉得他们的成功有哪些经验?你是怎么看的呢? • 他们是怎样进行教学研究的?你认为教学研究应该怎样开展?

  11. 问题二: 历史教师应该研究哪些教学问题?研究有什么前提?

  12. 研究的前提: • 要关注、熟悉相关研究进展,不做低层次重复劳动——追求新意 • 阅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书籍——不就事论事,而有理论视野

  13. 以下领域都可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 • 历史课程目标 • 历史课程标准 • 历史教科书 • 历史教学心理 • 历史有效性教学 • 角色扮演·史料教学·体验教学·合作学习 • 历史教学评价

  14. 1、历史课程目标 • 纵向方面,现有成果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演变、发展历程,总结出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修订建议等。 • 横向方面,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实施关注较多。尤其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讨论最激烈,有的认为,过程不是目标,无法操作;有的认为,将过程作为目标,是新课改的亮点,具有重要意义。张汉林等人在2007年后的《历史教学》发表过数篇文章讨论过程与方法目标;2009~2010年,《历史教学问题》开辟专栏研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产生较大反响。

  15. 关于历史课程目标,有没有继续研究的余地?

  16. 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目标的厘定 • 学生获取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分别是怎样的?哪些目标能够实现,哪些目标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 如何培养学生逐步学习运用时序(理解变迁、延续、发展、倒退等观念的意义)、地域(了解不同地理空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等概念来理解历史? • 历史教学与认同感教育、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上革命与改革的认识等情感与价值观领域的课题。

  17. 2、历史课程标准 • 赵亚夫撰文对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部分的表述,提出批评,认为课程性质应明确定位为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课程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有层次;课程内容应凸显主题教学的整体性和开放性,而不能支离破碎或过于窄化;教学评价应有层次、确定评价标准的程度。总之,主题式体系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编制,以及标准要细化的问题。 •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第11期

  18. 对实验稿课程标准进行反思的不止赵亚夫一人。例如,王世光对该标准中的“历史想象力”能力目标进行研究,认为历史想象力包括哪些层面以及如何落实,课标缺乏明确的叙述。具体来说,课标表述的局限性表现有三:①将想象力局限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目标其实也渗透想象力;②在内容标准中没有体现(美国国家历史课标就将历史想象力贯穿于各项能力标准细则中,确定想象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③创造性想象没有凸显。对实验稿课程标准进行反思的不止赵亚夫一人。例如,王世光对该标准中的“历史想象力”能力目标进行研究,认为历史想象力包括哪些层面以及如何落实,课标缺乏明确的叙述。具体来说,课标表述的局限性表现有三:①将想象力局限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目标其实也渗透想象力;②在内容标准中没有体现(美国国家历史课标就将历史想象力贯穿于各项能力标准细则中,确定想象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③创造性想象没有凸显。 • 《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

  19. 近十多年,历史教育界围绕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发表大量文章;2012年初,修订版初中课程标准颁布后,《历史教学》等杂志,陆续发表叶小兵、李伟科、李卿、陈志刚、徐蓝、汪瀛、姚锦祥、陈志刚、魏恤民等人的文章,《历史教学》2012年第9期辟出“走进新课标”专栏,登载一组文章。这些文章重在对新课标的内容进行解读。近十多年,历史教育界围绕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发表大量文章;2012年初,修订版初中课程标准颁布后,《历史教学》等杂志,陆续发表叶小兵、李伟科、李卿、陈志刚、徐蓝、汪瀛、姚锦祥、陈志刚、魏恤民等人的文章,《历史教学》2012年第9期辟出“走进新课标”专栏,登载一组文章。这些文章重在对新课标的内容进行解读。

  20. 对于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育界一些专家还进行了中外比较研究。对于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育界一些专家还进行了中外比较研究。 • 赵亚夫不仅对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结构、主要特点,日本高中世界历史学习指导要领的特征等进行了评析,而且与他的研究生合作,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了译介和评析,编成《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一书。 • 李稚勇主要就英、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结构特点、课程目标等展开了研讨。参见他的《历史教育学新论》一书。

  21.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如何进一步对它进行研究?关于历史课程标准,如何进一步对它进行研究?

  22. 历史课程标准文本(结构、术语、文字、指导性)历史课程标准文本(结构、术语、文字、指导性) • 历史课程容量问题 • 历史课程体系结构 • 历史课程难度问题 • 历史课程衔接问题 •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 行为主义视角下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 • 建构主义视角下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 • ……

  23. 3、历史教科书 • 近十多年来,历史教科书研究视野不断开拓,研究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主要表现在: • ①研究的跨学科取向。王世光运用心理学“想象”理论,分析当代历史教科书叙写的“历史想象力”问题,提出在教科书的文字叙述、活动设计、图像运用等方面,都要体现想象力。吴永军透过“社会学”之眼,分析统计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三套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揭示不同时期教科书蕴含的某些价值特性。还有学者探讨不同教科书中女性人物的呈现方式,分析背后反映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有的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历史教科书的语言系统等。

  24. ②对历史教科书发展史进行深化研究。何成刚《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一书,有很多内容讨论民国时期教科书的作业设计、课文结构以及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观念影响下的教科书等问题。刘超博士论文《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探讨了20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对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影响。李孝迁讨论了晚清历史教科书在传播“国家”“人群”“社会”等西方政治观念中的关键作用。赵梅阐述了清末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近现代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等等。这方面研究正向纵深推进。②对历史教科书发展史进行深化研究。何成刚《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一书,有很多内容讨论民国时期教科书的作业设计、课文结构以及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观念影响下的教科书等问题。刘超博士论文《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探讨了20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对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影响。李孝迁讨论了晚清历史教科书在传播“国家”“人群”“社会”等西方政治观念中的关键作用。赵梅阐述了清末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近现代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等等。这方面研究正向纵深推进。

  25. ③对历史教科书的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探索。从宏观层面来说,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衔接性等问题受到重视。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节讨论“中外史合编”的由来、优势、方法、前景等问题。王世光从史学理论、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三个维度,探讨中外合编争议的实质与解决路径。许斌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提出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论点。朱煜从主题的涵盖面、内容的重复性、叙述的深广度三方面,讨论了初、高中教科书的衔接性问题;又从教科书目标、组织要素、语言表述方面,研究教科书的有效衔接。③对历史教科书的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探索。从宏观层面来说,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衔接性等问题受到重视。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节讨论“中外史合编”的由来、优势、方法、前景等问题。王世光从史学理论、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三个维度,探讨中外合编争议的实质与解决路径。许斌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提出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论点。朱煜从主题的涵盖面、内容的重复性、叙述的深广度三方面,讨论了初、高中教科书的衔接性问题;又从教科书目标、组织要素、语言表述方面,研究教科书的有效衔接。

  26. 关于教科书相对微观层面的研究:叶小兵评析了当代教科书史料运用的两种模式(以引用史料为主和以探究史料为主),提出后者具有更多的教育意义。黄牧航从定义、性质、分类、选用、文字说明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支小勇则对教科书文物图片选用的精确性、典型性、避免无效阅读等方面,从考古与艺术史角度做了分析。郑林、侯桂红对高中教科书难度问题做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李稚勇分析了美国以史料为主体并提供学生方法论指导的教科书,认为史料汇编与研读指导构成教科书的正文部分,正在成为世界性大趋势。当然也必然渗透价值观的引导。关于教科书相对微观层面的研究:叶小兵评析了当代教科书史料运用的两种模式(以引用史料为主和以探究史料为主),提出后者具有更多的教育意义。黄牧航从定义、性质、分类、选用、文字说明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支小勇则对教科书文物图片选用的精确性、典型性、避免无效阅读等方面,从考古与艺术史角度做了分析。郑林、侯桂红对高中教科书难度问题做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李稚勇分析了美国以史料为主体并提供学生方法论指导的教科书,认为史料汇编与研读指导构成教科书的正文部分,正在成为世界性大趋势。当然也必然渗透价值观的引导。

  27. ④探索历史教材学(论)的理论体系。2000年前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苏寿桐、李纯武、王宏志、臧嵘等老专家的文集;臧嵘先后出版《历史教材纵横谈》《历史教材学和史学论丛》两本系统研究历史教科书的著作;朱煜主编《历史教材学概论》一书于1999年出版;这些都具有开创性,使历史教科书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④探索历史教材学(论)的理论体系。2000年前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苏寿桐、李纯武、王宏志、臧嵘等老专家的文集;臧嵘先后出版《历史教材纵横谈》《历史教材学和史学论丛》两本系统研究历史教科书的著作;朱煜主编《历史教材学概论》一书于1999年出版;这些都具有开创性,使历史教科书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 • 温州大学的陈志刚,正以历史教科书研究为题撰写他的博士论文。

  28. 如何进一步拓展、深化历史教科书研究呢?

  29. 历史教科书可读性 • 历史教科书容量 • 历史教科书导语设计 • 历史教科书的“学本化”或者说主体相关性 • 历史教科书中的国家认同 • 学生如何阅读历史教科书 • ……

  30. 4、历史教学心理 • 这方面,最早的著作是郭景扬、林丙义于1991年出版的《历史教育心理研究》。该书分上下篇,上篇论述历史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历史知识结构与历史教学过程、历史教学中的认知发展、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历史教学技能的形成与迁移、历史教学与个性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心理学问题、历史教师心理特征;下篇为兴趣、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迁移、情感等领域的实例。该书具有开创性质,论述系统,表述清晰,但研究或许不够细致。

  31. 王雄在《历史教学心理学》(2001)一书的基础上,2012年出版了改写的《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新书讨论了历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影响学习的多种因素、历史知识表征与学习过程、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历史学习指导、历史教育评价等。这些问题都着眼于心理学的分析;多数内容都是新改写的。该书有不少调查、实证研究及其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数据分析。王雄在《历史教学心理学》(2001)一书的基础上,2012年出版了改写的《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新书讨论了历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影响学习的多种因素、历史知识表征与学习过程、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历史学习指导、历史教育评价等。这些问题都着眼于心理学的分析;多数内容都是新改写的。该书有不少调查、实证研究及其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数据分析。 • 这本书反映目前国内研究历史教学心理的最高水平。

  32. 台湾东吴大学的林慈淑和刘静贞对英国有关儿童认知的探究做了详细的研究。尤其是林慈淑,很清晰地勾勒了英国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儿童历史思维、历史认知领域的实证研究的轨迹。1997年、1999年,林慈淑、刘静贞、张元在台湾选取几十位位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两份描写秦始皇的故事,观察他们的表现,发表了研究报告。林慈淑发表的文章,提出年龄或知识背景似乎不是制约历史思维的关键因素等观点,冲击某些传统认识,但是样本偏少,某些结论互有差异。台湾东吴大学的林慈淑和刘静贞对英国有关儿童认知的探究做了详细的研究。尤其是林慈淑,很清晰地勾勒了英国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儿童历史思维、历史认知领域的实证研究的轨迹。1997年、1999年,林慈淑、刘静贞、张元在台湾选取几十位位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两份描写秦始皇的故事,观察他们的表现,发表了研究报告。林慈淑发表的文章,提出年龄或知识背景似乎不是制约历史思维的关键因素等观点,冲击某些传统认识,但是样本偏少,某些结论互有差异。 • 林、刘的研究代表台湾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

  33. 如何进一步深化历史教学心理领域的研究?

  34. ☆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研究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林慈淑教授认为,今后要注意学生怎么想的,即知识的接受问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研究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林慈淑教授认为,今后要注意学生怎么想的,即知识的接受问题。 • 对学生历史探究学习的研究 • 背景知识对学生历史学习重要吗? • 中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想法 • 学生眼中的历史事件 • ……

  35. 值得注意的还有对“神入”的研究。所谓神入,又译称移情,即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动机、意图等。值得注意的还有对“神入”的研究。所谓神入,又译称移情,即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动机、意图等。 • 2001年,陈新民从国外资料编译了《运用历史神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一文。2003年,他发表《论神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了运用神入的教学意义、教学步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进行了采用神入方法的教学设计。近年,赵士祥也发表数篇文章,讨论神入的教学艺术,分析它的特征、一般形式以及神入历史与想象力培养、神入历史与理解力培养的问题。张灵红以《历史教育中的移情》作为硕士论文的题目(浙江师大2004)

  36. 台湾的《清华历史教学》杂志在第17、18期(2006年5月、2007年5月)共发表讨论“神入”的3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中学老师。其中,黄琇苓的《谈历史教学中的神入概念》,篇幅稍长,介绍了英国历史教学界关于神入争议的由来、焦点,并对台湾学人的研究做了梳理,对神入的步骤、评价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说明。张志祥、唐远华的两篇文章侧重神入的教学设计。唐老师的文章《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清末到四十年代),包括研究动机、研究方法、活动内容、活动评估、结语五部分,叙述翔实,具有示范性、研究性。台湾的《清华历史教学》杂志在第17、18期(2006年5月、2007年5月)共发表讨论“神入”的3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中学老师。其中,黄琇苓的《谈历史教学中的神入概念》,篇幅稍长,介绍了英国历史教学界关于神入争议的由来、焦点,并对台湾学人的研究做了梳理,对神入的步骤、评价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说明。张志祥、唐远华的两篇文章侧重神入的教学设计。唐老师的文章《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清末到四十年代),包括研究动机、研究方法、活动内容、活动评估、结语五部分,叙述翔实,具有示范性、研究性。

  37. 5、历史有效性教学 •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新课改之初,探讨研究性教学比较多。随着新课改深入,开始进行反思性研究,2007年前后,历史教育界由赵亚夫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推动,掀起历史有效性教学研究热潮。 • 有效教学概念,源于西方20世纪上半期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有效教学提倡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 2007年1月,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讨论有效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技法、思辨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组织、教学评价设计等问题。特点:在案例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计的策略。

  38. 2007年3月,聂幼犁、赵亚夫、齐健、任鹏杰共同主持中国历史课程网在线研讨,主题是《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史参》2007-5);该年12月,《中史参》发表《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笔谈,从涵义、思想性及现实性、作业设计、教学方式、思考能力养成等方面,阐释历史有效教学。此外,赵亚夫还以接受访谈的形式,阐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现代性问题;任鹏杰发表《站在学生立场追问历史教育的有效性》文章。2007年3月,聂幼犁、赵亚夫、齐健、任鹏杰共同主持中国历史课程网在线研讨,主题是《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史参》2007-5);该年12月,《中史参》发表《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笔谈,从涵义、思想性及现实性、作业设计、教学方式、思考能力养成等方面,阐释历史有效教学。此外,赵亚夫还以接受访谈的形式,阐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现代性问题;任鹏杰发表《站在学生立场追问历史教育的有效性》文章。 • 07年后,研究持续进行。据中国知网数据,篇名为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文章,达220篇之多(含硕士论文)。

  39. 2006年12月至2007年8月,《中史参》举办“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全国征文活动,收到大量的来稿,最后出版了《中史参》2007年特辑。2006年12月至2007年8月,《中史参》举办“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全国征文活动,收到大量的来稿,最后出版了《中史参》2007年特辑。 • 此后,对历史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展开。 • 案例与课例的区别。课例是指一节课的实录;案例则记录一节课的来龙去脉,包括问题的缘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记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学生的反映以及课后的反思,关注教学的价值意义,显示教师思考的轨迹。案例:面对现实问题寻求理论指导和解决策略;特征:完整性(含背景、问题、解决办法、反思、评论等)、问题性、实践性等。教学案例包括: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案例研究等。

  40. 课例研究: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怎样教好历史课》(陈毓秀)一书中的课堂实录讲评以及赵恒烈、朱尔澄分别写的评析文字,基本上就属于“就事论事”式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怎样教好历史课》(陈毓秀)一书中的课堂实录讲评以及赵恒烈、朱尔澄分别写的评析文字,基本上就属于“就事论事”式的课例研究。 • 案例研究:如2006年陈红的《新课程“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案例》(历史教学,06-12)以及就陈老师这节课,陈其、姜守明、傅元根、全志聚、汤闽生、陈康衡等人的讨论文章;2007年初陈红就这节课发表的《备课日记》(历史教学,07-1)等就属于案例研究。 • 《江苏教育研究》2012-7期登载的“十年一课”之五《束鹏芳教学“一国两制”》一组文章,包括他的教学实录、反思,任鹏杰、朱煜的分析文章,大体上也属于案例研究的范畴。

  41. 6、角色扮演·史料教学·体验教学·合作学习 • 关于角色扮演。现在许多公开课、观摩课都在运用,相关案例、课例材料有一些,但是研究并不充分。角色扮演究竟要达成什么目标,如何实施,效果如何衡量,这些都需要探讨。 • 专家在分析一些角色扮演的案例时,往往认为活动满足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好奇心,是否如此呢?在我看来,许多历史剧看似热闹,学生也很高兴,是否是因为探究历史则很难说,更多的似乎是因为表演本身。近期有人指出,“情景剧一旦离开历史就成了闹剧”的观点。因此,实际效果及其如何进行有效的角色扮演,亟待开展实证性研究。

  42. 这一时期,历史教学界许多教师发表了研究教学案例的文章,有的还有专家的点评。这一时期,历史教学界许多教师发表了研究教学案例的文章,有的还有专家的点评。 • 2008年10月,台湾张元先生在《历史教学》发表《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一文,随后该刊发起相关征文,截止2011年已陆续刊登研究历史课堂教学材料与问题的设计思路、策略、效果的文章20余篇。 • 时至今日,以具体的课堂案例为对象,研究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研究的主流。 • 不过,案例研究固然重要,但是仍然需要总结、提炼成教学理论成果,这是目前所缺乏的。

  43. 关于史料教学:一是介绍国外的史料教学状况,如叶小兵《论史料教学》,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孙亮《窥探〈澳大利亚历史纲要〉中的史料教学》等。台湾陈冠华著有《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一书,重点论述了英国的史料教学。关于史料教学:一是介绍国外的史料教学状况,如叶小兵《论史料教学》,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孙亮《窥探〈澳大利亚历史纲要〉中的史料教学》等。台湾陈冠华著有《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一书,重点论述了英国的史料教学。 • 二是结合历史教科书来讨论史料教学,如李伟科《21世纪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等。 • 三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的,如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 四是从实践方面进行探讨的,如黄文明、赵剑峰《例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问题》。何成刚等编写《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一书。

  44. 关于体验教学。所谓体验,简单说是主体在亲历某件事之后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关于体验教学。所谓体验,简单说是主体在亲历某件事之后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 历史体验教学问题,研究尚不够充分。肖海平在2007年第1期《教育学报》上发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学历史体验教学研究》,从体验教学的意义、本质、策略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历史体验教学问题,是目前所见最有深度的文章。梁励多年来注重对历史情感教育的研究,在2004年发表了《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再认识》一文,2007年他出版的《新视野中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一书也是突出对情感教育的研究。研究情意目标及其实施策略成果较多的还有冒兵——南京师大硕士,现在苏州园区二中。

  45. 关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三大理念之一(自主、合作、探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对合作学习进行研究,总体上看,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检索中国知网“历史合作学习”篇名文章有100余篇,包括多篇硕士论文,但是研究有深度的并不多见。关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三大理念之一(自主、合作、探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对合作学习进行研究,总体上看,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检索中国知网“历史合作学习”篇名文章有100余篇,包括多篇硕士论文,但是研究有深度的并不多见。 • 张静等人的《历史学习方略》(2003)一书,列有专章讨论合作学习方法;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2004)一书,对历史学科合作学习的方式、策略等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 专题研究历史学科合作学习的专著尚未见到。

  46. 7、历史教学评价 • 历史教育界对历史教学评价研究时间最长的要数聂幼犁。他的专著《中学历史教育论》(1999)以及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2003),内容都以测量评价见长。他主要聚焦于各种题型的微观设计问题(如研究邮票的测量评价功能、最佳选择题的命制等)。 • 黄牧航研究历史学业评价,侧重体系构建研究,如他将香港大学教授比格斯首创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引入高中历史试题设计,力求解决历史学业评价中的能力层次问题,产生一定影响(2005)。

  47. 姚锦祥研究历史教学评价,主要着眼于考试命题的分析与评价。他的专著《历史教育考试研究》(2008)从考试的目标要求、考试的内容和知识范围、试卷设计和试题编制、试卷分析和试卷评价等方面,对历史学科考试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注重实际教学。姚锦祥研究历史教学评价,主要着眼于考试命题的分析与评价。他的专著《历史教育考试研究》(2008)从考试的目标要求、考试的内容和知识范围、试卷设计和试题编制、试卷分析和试卷评价等方面,对历史学科考试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注重实际教学。 • 束鹏芳的《中学历史教学评价》(2005)专著,对历史教学评价做了宏观和微观的探寻,探讨了历史教学评价的历史、价值追求、整体框架、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问题,虽论述主题有些并不在一个层面,但是全面系统,论述清晰。

  48. 关于历史教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可以参考一些综述文章,如李稚勇《回顾·反思·前瞻: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纵论》(2009)、朱煜《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2010)、余柏青《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述略》(2011)、王从华和姬秉新《近十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问题研究述论》(2012)等。不过,大多数综述文章未能全面反映研究的状态,特别是对于著作方面的相关内容引述不够。关于历史教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可以参考一些综述文章,如李稚勇《回顾·反思·前瞻: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纵论》(2009)、朱煜《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2010)、余柏青《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述略》(2011)、王从华和姬秉新《近十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问题研究述论》(2012)等。不过,大多数综述文章未能全面反映研究的状态,特别是对于著作方面的相关内容引述不够。 • 著作方面,赵亚夫和研究生编写了《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提要》,已经陆续刊载在《中史参》。该提要,对于重要的(具有首创性、代表性、前瞻性、个性)的作品加了提要,其余只列书名。

  49. 台湾王仲孚整理出《最近四十年台湾地区历史教育论文目录》、《最近十二年台湾地区历史教育论文目录》两份,收于他的论文集《历史教育论集》(2001)台湾王仲孚整理出《最近四十年台湾地区历史教育论文目录》、《最近十二年台湾地区历史教育论文目录》两份,收于他的论文集《历史教育论集》(2001) • 香港浸会大学周佳荣《历史教学中文著作总目提要》(收1949年以前作品3部;1950年以后,大陆作品34部,另有港台作品若干部) • 论文索引有:首师大赵亚夫及研究生编的《高校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细目》(1978-)、王雄整理的目录(主要四种刊物)、姚锦祥编的代表作及目录等,但均未出版,也没有在一定范围进行内部交流。

  50. 问题三: • 教师如何进行研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