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手足口病医源性感染 预防与控制

手足口病医源性感染 预防与控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儿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院感科 叶 小 玲 2009.04.21.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 HFMD ). 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的报道。 1957 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 Seddon 于 1957 年最早加以描述, 1958 年加拿大 Robinson 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 CoxA16 ,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 , 初步查明 CoxA16 为本病病原;

mirari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手足口病医源性感染 预防与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手足口病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儿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院感科 叶 小 玲 2009.04.21

  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 • 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的报道。 •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 1959年提出HFMD命名,HFMD在全球广泛流行,无明显的地域分布。 • 之后世界各地均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 • 传染性极高 • 病程约1周

  3. 手足口病第38种需上报的传染性疾病 • 2008.05.02 5 1 2 3 4 手足口病皮疹分布 1. 颊粘膜和手指; 2. 手掌 3. 足底4. 唇粘膜5.咽峡炎

  4. 手、足、口

  5. 手足口病手足部疱疹

  6. 手足口病之口腔溃疡

  7. 口腔疱疹

  8. 足疱疹

  9. 中国HFMD的流行 • 1981年,我国在上海首次报道了HFMD病例 • 1987年在中国分离到CVA16 • 1995年以来,我国陆续在武汉、深圳、上海、重庆、山东和安徽等地的HFMD患者中分离到EV71病毒。 • 2007年,山东发生了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累计报告HFMD病例39,606例,其中14例病例死亡。实验室检测发现EV71是引起山东临沂HFMD的主要病原,同时还检测到Echo3 和/或 CVA16。 • 2008年全国出现HFMD爆发流行,以HEV71为优势,CVA16还有其它EV共循环引起

  10. 2008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报告人数 传染病疫情网络数据库统计分析 • 总共报告489073例病例,发病率为37.01/100,000 • 严重病例1165例 ,占报告病例数的 0.24 % • 死亡126例,死亡率为0.0095/100,000,死亡病例占总病例 0.26‰

  11. 一、病原学 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肠道病毒71型(EV71) 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 16、4、5、7、9、10 型 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B组 2、5、13 型 埃可病毒(ECHO viruses)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 71型(EV 71)最为常见。

  12. 及时报告,早期控制重症病例 减少重症感染的死亡 避免医院内感染 降低社区的新发感染病例 手足口病的防范重点

  13. 进入途径 口腔/呼吸道 咽喉及下肠胃道 传播 飞沫、接触、饮食 扁桃体、深层淋巴结、肠道淋巴结 先天性感染 微病毒血症 肝脏、 胰脏、 肾上腺 心脏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皮肤及黏膜 肌肉 病毒血症 神经系统 抗体产生、病毒血症消失,病毒感染症状改善 人肠道病毒感染的一般致病机制

  14. 理化性质 • 560C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 • 对乙醚有抵抗力,20%乙醚,4℃作用18h,仍然保留感染性 • 耐酸:在PH3.5仍然稳定 •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 • 对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 甲醛、氯化物、碘酒、酚等化学物质可抑制活性

  15. 二、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16. (二)传播途径 • 粪-口传播 • 接触传播: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 呼吸道飞沫传播 • 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17. (三)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 •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 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 • 感染后会有2~10天(平均约3~5天)的潜伏期,并可经由呼吸道的飞沫传染或经由胃肠道的粪便传染。

  18. (四)流行特征 • 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6~7月为高峰。 • 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 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19. 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 控制传染源 • 感染者 • 隐性感染 • 健康携带 • 切断传播途径 • 合理消毒技术 • 合理隔离技术 • 保护易感人群

  20. 适宜空气 消毒技术 关键环节 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及控制技术要点 易感者 感染源 传播途径 空气 接触 直接接触 间接接触 媒介 易感患者 风险评估 医务人员 职业防护 免疫低下 少老患者 肿瘤手术 用药 医务人员 细菌 耐药 条件 真菌 病毒 科学隔离 体系 病原菌的 快速诊断 与鉴定

  21. (一)控制传染源 合理分诊科学疏导,减少不必要留观或 住院 • 疾病流行期间,应实行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 合理设置就诊和留观场所,保障有效的通风,避免拥挤。 • 对于候诊病人中高度疑似病人、高热或精神萎靡者,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诊疗环节。

  22. 管理要求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方针 • 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 • 传染病科;感染性疾科;儿科?

  23. 如何实现关口前移? • “门诊做好预检分诊工作;有发热患者来院就诊时应及时分诊到发热门诊.” • 手足口病的规定,未针对儿科患者设置筛查室; • 传染病儿与普通患儿如何隔离?收治传染患儿的区域如何隔离?入院标准?出院标准?

  24. 知道容易做到难 分诊 重症筛查

  25. 病员安置 •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 的患儿。 • 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 每床间距应不少于1米。

  26.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正确的隔离措施 • 标准预防 • 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接触隔离 空气隔离

  27. 肠病毒对乙醇(ethanol)具耐受性 75%酒精和5%的来苏不能 灭活病毒 酒精对肠病毒并无抑制作用-还在使用酒精擦手液 措施应有针对性

  28.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方法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方法 洗 手

  29. 对脚的关注超过手 消毒地垫

  30. 观念转变应从基础设施开始 • 水龙头配备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的需要,很多诊室没有水龙头; • 病人能使用的水龙头更少,临时留观室的病孩和家长,使用水龙头频率比成人更高; • 仅少数水龙头开关是符合要求的非接触式开关; • 干手设施不尽人意

  31.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 大多数感染不一定表现症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尤其是给患儿检诊、换尿片、处理病人粪便,或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血液、口腔粘膜、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后。 • 配备使用方便、数量足够的洗手设施。至少在发热门诊、留观室或病房、ICU等重点部门,需配置脚踏、肘式或感应式非接触式水龙头开关。 • 使用皂液替代固体肥皂,但不必使用抗菌皂液。 • 尽量配备擦手纸,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 EV71对酒精擦手液不敏感,而含氯制剂对手皮肤刺激性太大,碘伏消毒会将皮肤染黄,对于实在不方便洗手,接触不同病人时可采用更换手清洁 手套的办法,(但此非好方法,因为通常建议换手套还需要洗手)。

  32. 合格的洗手设施-其这并不复杂 • 非手触式水龙头 • 皂液 • 干手纸巾 • 快速成手消毒剂 • 必要的提示

  33. WHO关于手卫生的六个指征 1、接触病人前后 2、摘除手套后 3、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4、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粘膜、破损的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5、从病人脏的身体部位到干净的身体部位 6、直接接触接近病人的无生物物体(包括医疗器械)后

  34. 戴手套 • 当接触患者粪便、分泌物及疱疹液时应戴手套; • 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病原体转 移给病人的可能性; • 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 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 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 • 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 洗手。

  35. 隔离衣 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 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病原 体污染时使用。

  36. 2、适当的消毒措施 • 开窗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 密度的最好方法 • 不要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 各种氧化剂、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 病毒50C°可被迅速灭活

  37. 清洁比消毒更重要

  38. 简单措施也可以控制感染 • 不要为消毒目的而在门诊、病 房的出入口处,放置踏脚垫 和喷洒消毒剂 • 开窗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流、 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 方法, • 不要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对室 内空气进行消毒 • 对紫外线及干燥明感 • 各种氧化剂、甲醛、碘酒都能 灭活病毒。 • 病毒50C°可被迅速灭活

  39. 根据发热病人的门诊量,配备足够的体温表; • 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尤其是厕所的清洁卫生; • 注意蚊蝇防范; • 留观室、病区的床头柜、床架、餐具等生活用品、玩具,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 •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 保持地面整洁、干净,病人流量较多时需要增加清洁次数; • 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漂白粉覆盖,作用120分钟后清理.

  40. 对于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病人的粪便可以直接经厕所排入污水系统;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作用120分钟。对于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病人的粪便可以直接经厕所排入污水系统;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作用120分钟。 • 不主张给就诊的病人分发鞋套; • 对于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必消毒,而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按医疗废物处理; • 患者衣、被单消毒: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医护人员污染的工作服(还应包括婴儿服、尿布、床单等,)可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

  41. (三)保护易感人群教育、提醒病孩和家长遵守卫生公约(三)保护易感人群教育、提醒病孩和家长遵守卫生公约 • 经常洗手,尤其是进食前和便溺后,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 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每日对玩具(尽量不带到病室)、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 为促进卫生习惯,在留观或病区,建议每8个病人至少配置1个水龙头; • 避免与其他病孩密切接触; •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 轻症病孩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42. 家长床上座,孩子地上玩

  43. 目中无人,洋洋自得

  44. (四)合理分诊科学疏导,减少不必要留观或住院(四)合理分诊科学疏导,减少不必要留观或住院 • 疾病流行期间,应实行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 合理设置就诊和留观场所,保障有效的通风,避免拥挤。 • 对于候诊病人中高度疑似病人、高热或精神萎靡者,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诊疗环节。

  45. 避免就诊环境拥挤,保持良好通风状态 • 要教育培训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允许他们对轻症发热病人的甄别,避免大量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病人均直接去县医院等就诊; • 提倡轻症手足口病而不需要任何治疗的病人,进行居家隔离、观察; • 制订和实施合理的留观、出观、 住院和出院的指征,减少或避免 不必要在医院暴露时间; •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 道病毒感染的患儿。 • 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46. (五)卫生保洁员和陪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五)卫生保洁员和陪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 卫生保洁员 • 总体素质低 • 管理不到位,忽略的环节,隐患严重 • 陪护人员 • 很多人拥挤于病室,不少大人半卧病床; • 家长出入频繁难以控制; • 手卫生、洗澡、就餐都存在问题

  47. 工人的教育培训是薄弱环节,重大隐患

  48. (六)危重病人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