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兩岸互動歷史

兩岸互動歷史. 第一節  1949-1977 軍事對峙時期. 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兩岸隔海對峙。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共建立政權, 12/31 啟動藉蘇聯之力,欲求軍事手段完成「統一中國」目標。 國際上美蘇兩極對抗。. 兩岸互動歷史. 實際戰役 1.1949 年 10 月 24 日至 10 月 27 日 古寧頭戰役 ( 史稱第一次台海危機 ) 。 2.1958 年 「八二三」金門炮戰 ( 第二次台海危機 ) 。. 第一次台海危機 1954/9/3 起,中共挑動浙閩戰事、轟炸大陳島、一江山戰役,構成第一次台海危機內涵。 當時的國際形

mohawk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兩岸互動歷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兩岸互動歷史 第一節  1949-1977軍事對峙時期 • 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兩岸隔海對峙。 •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政權,12/31啟動藉蘇聯之力,欲求軍事手段完成「統一中國」目標。 • 國際上美蘇兩極對抗。

  2. 兩岸互動歷史 • 實際戰役 • 1.1949年10月24日至10月27日古寧頭戰役(史稱第一次台海危機)。 • 2.1958年「八二三」金門炮戰( 第二次台海危機)。

  3. 第一次台海危機 • 1954/9/3起,中共挑動浙閩戰事、轟炸大陳島、一江山戰役,構成第一次台海危機內涵。 • 當時的國際形 • 1950/6月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台灣地位未來的決定,必須等到太平洋安全恢復」的聲明,台灣地位未定論由此而來。 • 美、中因此而有史上最激烈的交鋒。

  4. 第一次台海危機 美台關係 1954年美台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1月中共進攻大陳島,試探美國協防台灣的決心與程度,美參、眾兩院該月通過「台灣決議案」表達協防台灣的決心

  5. 在美國第七艦隊的頻繁活動下,國際情勢的變化中,中共停止了大陳島的軍事攻擊,台灣在美國的壓力下自大陳島撤軍,第一次台海危機,終於落幕。在美國第七艦隊的頻繁活動下,國際情勢的變化中,中共停止了大陳島的軍事攻擊,台灣在美國的壓力下自大陳島撤軍,第一次台海危機,終於落幕。

  6. 第二次台海危機 • 背景:1958/7/14,中東伊拉克政變,推翻親西方政權,英、美隨即進兵黎巴嫩與約旦。中共藉機聲援,並確定對金門的炮擊政策。 • 1958/8/23中共突襲金門地區,震驚中外,是為第二次台海危機。

  7. 第二次台海危機 美國的態度 八二三炮戰爆發,美國隨即援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規定,護衛台澎金馬,加強對台軍事物資運補,中共知難而退。 10/25中共中央軍委彭懷德宣布「單日不打,雙日打」政策,美國的堅定協防,第二次台海危機落幕。

  8. 1960-1970年代,中蘇交惡,中共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走向自我外交孤立時期,兩岸呈對峙局面。1960-1970年代,中蘇交惡,中共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走向自我外交孤立時期,兩岸呈對峙局面。 此時期的戰場為聯合國代表權與國際外交空間的爭奪戰。 中共自1949年建立政權,即視「台灣問題」為其內政問題。

  9. 我國進入聯合國之問題 1971年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1982年起我國積極籌劃重返聯合國。但一再的受挫,因安理會的推荐不僅是提供意見而且是必須是「有利的推薦」,大會方能就申請採取行動。大會只有根據安理會的推薦意方可決議。中共享有否決權,故我國入會案難獲安理會推薦。

  10.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國 日本、印度、巴西、德國均醞釀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之常任理事國。 欲成為安全理事會之常任理事國有一定之程序,(一)需五個常任理事國之同意,(二)須聯合國會員國190多個國家的三分之二的同意。

  11. 1970年代的兩岸關係 中共在國際間爭取承認和支持,表達願代表全中國參加聯合國;美國總統尼克森為建立美中關係正常化,表示不反對中共對台灣擁有主權的主張。 1971年以阿爾巴尼亞為首的國家於聯合國大會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取代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的運作。

  12. 1970年美國亞洲戰略考量為「聯中制蘇」。 1972年的「上海公報」,是台灣受制於中共的「一中原則」的開始,外交空間遭重大壓縮。

  13. 兩岸互動歷史 第二節  1979-1986和平統戰時期 • 外在環境 • 1979/1/1中美正式建交 • 1979/4/10卡特政府簽署「臺灣關係法」 • 1982美中簽署「八一七公報」

  14. 兩岸互動政策 北京:內部推動經濟體制改革,需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極力推動對台的攻勢作為是「一國兩制」與「和平統一」 台灣:積極推動務實外交,試圖打破國際孤立。

  15. 兩岸互動歷史 第三節  1987-1999民間交流時期 • 環境背景 • 台灣1987/7/15 解除戒嚴、1987/11/2開放大陸探親 • 兩岸民間交流頻繁,衍生各項問題 • 1989中共六四天安門事件 • 「蘇東波」共產政權瓦解、蘇聯解體

  16. 兩岸互動 「六四」使兩岸關係滑入谷底。台灣在輿論上對之撻伐不已。 針對國際孤立與封鎖,台灣積極推展務實外交。 1993/4/27為期三天的「辜汪會談」

  17. 此期間兩岸思考的是如何終止敵對狀態,兩岸如何定位的問題。此期間兩岸思考的是如何終止敵對狀態,兩岸如何定位的問題。 北京:始終堅持「一個中國」,以「江八點」為政策指導原則,欲達「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戰略。 台灣:希望透過政府談判,結束敵對狀態,關係正常化。

  18. 1999年6月李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使北京認為此乃台獨之表徵。另外加上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結果,開啟兩岸另一階段的對抗關係。1999年6月李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使北京認為此乃台獨之表徵。另外加上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結果,開啟兩岸另一階段的對抗關係。

  19. 第四節  2000-2004台灣政黨輪替後 的兩岸關係 • 環境背景 • 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完成第一次和平的政黨輪替。陳水扁在「五二O就職」的演說,以「四不一沒有」為兩岸政策的指導原則。 • 北京因應台灣政局變化,2000年9月11日提出「一中新三段論」為基點。

  20. 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 1.不更改國號 2.不宣佈台獨 3.兩國論不入憲 4.不推動統獨公投 5.沒有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的必 要

  21. 中共的「一中新三段論」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

  22. 2002年8月3日,陳水扁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提出台灣與中國是「一邊一國」,並敦促立法院儘速通過「公投法」。引起國內外熱烈的討論,中共高度的重視與強烈的回應。2002年8月3日,陳水扁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提出台灣與中國是「一邊一國」,並敦促立法院儘速通過「公投法」。引起國內外熱烈的討論,中共高度的重視與強烈的回應。

  23. 陳總統的危機處理: 2002/8/7,陳水扁以「兩岸主權對等論」為「一邊一國」降溫。 中共則於2002/9/13在聯合國大會中正式推銷「一中新三段論」。

  24. 2004年5月17日胡錦濤提出具體對台政策指導原則:2004年5月17日胡錦濤提出具體對台政策指導原則: 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機制,平等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框架。

  25. 第五節 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的影響 2005年以來的兩岸關係 2005年3月14日中共人大委員會審議「反分裂國家法」,以二千八百九十六票贊成,正式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取代「國家統一法」成為中國「以法制獨」的戰略設計。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提出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其與「江八點」精神一致,為今後對台工作方針。

  26. 胡四點: 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 2.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 3.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 絕不改變。 4.反對台灣分裂活動絕不妥協。

  27. 「反分裂國家法」立法說明後,我國行政院陸委會發表嚴正聲明:「反分裂國家法」立法說明後,我國行政院陸委會發表嚴正聲明: 中共藉此法企圖否定中華民國主權、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此法欠缺制衡管控機制,是中共軍方對台動武的空白授權書。 我外交部亦撰寫國際說帖,向歐美日宣達此乃中共片面認定動武條件,台海爆發衝突危機將由中共片面決定。

  28. 總結 軍事對峙時期、和平統戰時期、民間交流時期、政黨輪替時期、反分裂國家法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發展的動力與特殊性。

  29. 軍事對峙時期,兩岸互以消滅對方為主。國際上,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1972年中美雙方關係正常化,台灣外交重挫,轉向國家經濟建設。軍事對峙時期,兩岸互以消滅對方為主。國際上,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1972年中美雙方關係正常化,台灣外交重挫,轉向國家經濟建設。 和平統戰時期,北京以「一國兩制」、「三通四流」對台和平統戰,國際上繼續打壓。

  30. 民間交流時期,台灣主動架起兩岸民間的社會與文化交流,設立相關組織:民間交流時期,台灣主動架起兩岸民間的社會與文化交流,設立相關組織: 「國家統一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以及「國統綱領」、「兩岸關係人民條例」。 北京也成立「海峽人民關係協會」。 此時代表作: 「辜汪會談」

  31. 政黨輪替時期,兩岸政治對峙加劇 1999年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之關係」,中斷了協商對話。 2002年陳水扁的「一邊一國」理念, 衝擊兩岸發展。 北京擴大「以商圍政、以民逼官」效應,造成台灣內部分歧。

  32. 反分裂國家法時期,兩岸有了新發展局勢。 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靈活對台政策,限制台灣國際空間,欲迫使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以「反分裂國家法」處理兩岸問題,美國以「台灣關係法」主導兩岸的時代告一段落。未來兩岸衝突,外力介入將面臨所謂的干涉中國內政的疑慮。

  33. 北京視台灣為其內政問題,是領土回歸問題,是民族大義不可侵犯的議題。北京視台灣為其內政問題,是領土回歸問題,是民族大義不可侵犯的議題。 台灣視兩岸為制度競爭問題,是主權爭議問題,是國家安全課題。 雙方之間有其不可相容的價值觀,但雙方也有互蒙其利的事物,如何建立有效溝通,應是兩岸努力的目標。

  34. (1)「維持現狀」外交: 此種外交相對來說是保守的、 消極的,所以也有人稱之為 「自保」(self- preservation)政策。

  35. (2)「修正現狀」: 此種外交的特徵,就是對國際 現狀不滿,一心要將其打破而 後快。

  36. 「當前國際體系朝「多極化」發展,各國都在尋求新的國際定位。「當前國際體系朝「多極化」發展,各國都在尋求新的國際定位。 美國是影響中國重大利益的關鍵因素。 未來走向是單極、兩極、多極化那一種的國際體系,每個國家各有其期待,如中共期待的是「多極化」,因為他可以在美國與歐盟矛盾競爭日益擴大過程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37. 外交談判 宣傳 經濟工具 秘密活動或軍事干涉 武器 外交政策的工具

  38. 我國與南太平洋島國萬那度的建交 萬那杜共和國是一個群島國,人口不到20萬人,但也因此保留豐富天然資源,觀光資源雄厚。 經濟工具下的外交

  39. 萬那杜共和國位於南太平洋,介於澳洲與斐濟之間,共有80餘個大小島嶼,首都是維拉港,陸地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84萬8千平方公里,人口約有20萬2千6百人,英語、法語都能通。萬那杜於1980年7月30日獨立,並加入大英國協,實施議會民主政治。國會為一院制,共52席,議員任期4年。萬國憲法於1979年制定,1980年生效。 .2004-11-04

  40. 2004年12月11日負責與我建交之萬那度總理渥荷已遭國會連夜倒閣,黯然下臺。2004年12月11日負責與我建交之萬那度總理渥荷已遭國會連夜倒閣,黯然下臺。 類似此種外交五年前曾發生即巴不亞紐幾內亞與我之建交案。 建交日共38天。 澳大利亞以南太平洋安定者的姿態介入。 建交是多方角力的舞台。 與萬那杜共和國建交之發展

  41. 民進黨要員蔡英文、李應元、蔡明憲等人原訂本周造訪華府參與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在十六日(周四)舉辦的座談會。主題是「台灣的未來」。 立委選舉結果與原來預期出現重大差異,因此行程已告生變。所有的說明、解釋、或宣達,都不適宜。今年初的「公投宣達團」受阻,可為借鏡。 相關政治新聞2004年12/13

  42. 熟諳台灣政治的美國戴維森學院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說,美國確實有很多人對台灣自我防衛及保護自己利益的意願感到憂心,更何況這些武器是台灣長久以來就向美方要求的。

  43. 華府智庫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孟儒(Ross Munro)2004年12月12日說,他當然知道人民有要求正名及新憲的權利,但台灣必須面對在目前情勢下,要求這些權利的能力非常有限的現實,美國極力避免在東亞地區發生戰爭,台灣應該避免提出過多象徵意義的政策,有了美方持續支持、台灣也持續存在,最後才有可能勝利。

  44. 1.中共武力犯台之意圖為何? 2.中共武力犯台之前提? 3.兩岸軍力之比較? 4.中共武力犯台之模式?成本效益為何? 5.中共武力犯台,美國會出兵嗎? 6.台灣安全嗎?中共會武力犯台嗎? 7.中共武力犯台,聯合國的態度如何? 8.中共武力犯台,日本態度如何? 9.中共武力犯台,南北韓態度如何? 討論題目

  45. 10.中共武力犯台,俄羅斯態度如何? 11.中共武力犯台,歐盟如何? 12.中共武力犯台,東協國家態度如何? 13.我國對中共武力犯台,應有的政治戰略? 14.我國對中共武力犯台,應有的經濟戰略? 15.我國對中共武力犯台,應有之心理戰略? 16.我國對中共武力犯台,應有之軍事戰略? 17.我國應有核武戰略嗎?

  46. 任何國家在制定對外政策時,首先考慮當時所處的「時代」,即分析當前國際體系的變化。任何國家在制定對外政策時,首先考慮當時所處的「時代」,即分析當前國際體系的變化。 今日的國際體系是屬於「一超多強」格局 「一超」是美國。 「多強」是指俄羅斯、日本、歐盟等國家或區域。實力雖難與美國抗衡,但差距正逐漸縮小。 「多強」在短時期內還難以與美國平起平坐,就經濟、政治、人文、歷史因素來看,其他強國也難以挑戰美國霸主地位。 當前國際體系

  47. 全方位友好、非敵非友、化敵為友、全面合作、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交往模式。全方位友好、非敵非友、化敵為友、全面合作、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交往模式。 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下國際衝突與合作係由大國關係所決定。 大環境的改變: 1.各國利益多元化 2.大國之間不再是固定的戰略同盟 3.因議題之不同,各國是既合作又競爭。 當前國際「權力平衡」特色

  48. 因此當前國際關係是各國在利益重疊時進行合作,利益衝突時發生碰撞,美、中、日、俄、歐盟五大力量的權力運作、無論在全球或區域,只要大國之間得以維持戰略平衡,國際間的和平與穩定即可確保不致有立即的危險。因此當前國際關係是各國在利益重疊時進行合作,利益衝突時發生碰撞,美、中、日、俄、歐盟五大力量的權力運作、無論在全球或區域,只要大國之間得以維持戰略平衡,國際間的和平與穩定即可確保不致有立即的危險。 而中共基於國際權力平衡之特色,採取的外交政策是根據「獨立自主」原則。

  49. 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的本質,是決定國家行為最基本的因素。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的本質,是決定國家行為最基本的因素。 國家以追求利益為主要目標但須配合自身能力否則為空談 一國的政治行為或外交決策應以權力的標準來衡量,不宜以一般的道德觀念或決策者個人的主觀評估。 現實主義和權力才是國家利益的基礎。

  50. 陳總統2006年1月29日演說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