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组会汇报

组会汇报. 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发酵方面 研究现状 汇报人:王美玲 指导导师:卢文玉 -. 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 刺糖多孢菌的诱变. 发酵工艺优化. 多杀菌素的理化性质. 多杀菌素类化合物是由 刺糖多孢菌 经 有氧发酵 后的 次级代谢产物 。本质上属 大环内酯类 化合物,且没有 抑菌活性 。纯多杀菌素包含6种成分,其中组分A和D的活性最高。 刺糖多孢菌的培养温度约为 24-32℃ ,而产素的最适温度为 28-30℃ 。大规模发酵时应通过通气量和搅拌速度来维持罐内溶解氧在60%以上,最好为 65%以上 。罐内压力为0.034Mpa. 单孢子悬液. 诱变/抗性物质.

mohawk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组会汇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组会汇报 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发酵方面 研究现状 汇报人:王美玲 指导导师:卢文玉 -

  2. 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 刺糖多孢菌的诱变 发酵工艺优化 多杀菌素的理化性质

  3. 多杀菌素类化合物是由刺糖多孢菌经有氧发酵后的次级代谢产物。本质上属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且没有抑菌活性。纯多杀菌素包含6种成分,其中组分A和D的活性最高。多杀菌素类化合物是由刺糖多孢菌经有氧发酵后的次级代谢产物。本质上属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且没有抑菌活性。纯多杀菌素包含6种成分,其中组分A和D的活性最高。 • 刺糖多孢菌的培养温度约为24-32℃,而产素的最适温度为28-30℃。大规模发酵时应通过通气量和搅拌速度来维持罐内溶解氧在60%以上,最好为65%以上。罐内压力为0.034Mpa

  4. 单孢子悬液 诱变/抗性物质 复壮 单菌落筛选 培养基优化 初筛 测定稳定性、菌态、性状 高产菌株 复筛 发酵条件优化

  5. 1、诱变突变株: • 菌丝诱变、萌发孢子诱变: 单一诱变和复合诱变 2、抗性突变株: • 多杀菌素抗性突变株:(双层培养法筛选) • 鼠李糖(初级代谢终产物、前体) 3、耐代谢产物结构类似物突变株: • 庆大霉素、红霉素、安普霉素 4、诱变和抗性结合(多重迭代) 5、耐C源分解代谢物阻遏突变 2-脱氧-D-葡萄糖 6、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6. 诱变剂 • 无论化学诱变剂还是物理诱变剂,单独使用很少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生产中多采用几种诱变剂复合处理、交叉使用的方法 • UV 和氯化锂(LiCl)复合诱变,硫酸二乙酯( D E S ) 诱变,亚硝基胍(N T G) 诱变,D E S和LiCl 复合诱变,60Co g 及137Cs g 诱变 、微波诱变、MNNG • LiCl 本身无诱变作用

  7.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和再生研究 • (1)菌丝生长曲线(对数中期) • (2)Gly对再生的影响(干扰细胞壁的形成) • (3)溶菌酶、蜗牛酶、纤维素酶浓度、作用时间、温度的影响(渗透压、稳定剂,Nacl、蔗糖) • (4)原生质体的灭活(热、紫外) • (5)融合: • (种间和种内,与红色糖多孢菌?)(不同分子量和浓度PEG、电融合) • (6)再生培养基的选择(琼脂浓度)

  8. 培养基的优化(发酵和种子培养基) • (1)单一C(N)源、复合C(N)源、有(无)机氮源、微量元素、均与设计实验、正交试验 • (2)响应曲面法 • 单因素试验 P-B试验 SAS软件分析 显著因素 中心组合设计 响应面回归分析 三维图 最优方案 • (3)研究C/N比对菌丝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红霉素) • (4)搜集剂(磷钙、沸石)对产量和PH影响 • (铵离子)

  9. 发酵条件优化 • 1、种子液的影响 • 接种量、种龄 • 2、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发酵周期的确定 • 消前pH、摇瓶转速以及摇瓶装量进行正交设计实验 • 变温(4/5d)对产素的影响 • (不)加玻璃珠对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 3、初始浓度葡萄糖、磷酸盐对菌体和产量的影响,磷酸盐对葡萄糖的利用的影响 • 葡萄糖效应:补糖时间的确定(流加) • 4、补加前体物质的影响:加入时间和量

  10. 5、接种方式的影响:种子(挖块、菌丝、孢子)、发酵(一级和二级种子)(阿维霉素)5、接种方式的影响:种子(挖块、菌丝、孢子)、发酵(一级和二级种子)(阿维霉素) • 6、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等)作为缓效碳源加入时间的确定及影响 • 7、DO、OUR、CER、RQ的相关分析 • 8、硝酸铵(促进生长,降低产量)、磷酸二氢钾(调节PH,ATP、磷酸酶)、正丙醇的影响 • 9、混合脂肪酸代替豆油 (螺旋霉素) • 10、流加补料的时间、速率, • 分批补料

  11. 初筛(菌块—TLC法) • 步骤:涂布 培养 浸提 点样 层析 显色 比较 (1、原理:斑点的有无和深浅 (2、验证颜色的深浅与浓度相关(即可行性) (3、展开剂的选择(甲醇/丙酮) (4、检测最低浓度、检测范围的确定 (5、琼脂块的大小的确定 设想:如果培养基中含有在含脂肪,以中性红为检测剂,测定脂肪酶的活性(产量和颜色成正比)

  12. 复筛(HPLC法) • 发酵液的预处理:(油的多少) • 发酵液 离心 弃上清 浸提 离心 微孔滤膜过滤 HPLC • 根据分离度、拖尾因子确定:流动相、流速、进液量,检测波长。

  13. 前体的推测研究 • 根据大环内酯类青霉素为例:(聚酮反应) • 分支氨基酸和植物油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 • (1)Asp、Gly、Met、Leu、Val是丙酰CoA的来源。 • 异丁酸、丙酸、乙醇、甲醇、异丙醇、正丙醇、乙酸铵、丙酸钠、丁酸钠、柠檬酸钠形成乙酰CoA、甲基丙二酰CoA、丙酰CoA等前体 • (2)最佳前体不同浓度和补加时间、补加方式的影响

  14. 提取条件的优化: • 单一溶媒(甲醇、丙酮、乙腈等) • 混合溶媒提取(乙酸乙酯的作用) • 提取时间 • 提取方法(超声波、静置) • 萃取次数 • 被提物的选择取(发酵液、菌体)

  15. 高产菌株生理特性的描述 • 菌落形态、菌丝形态、遗传稳定性、 • 生化特性: • 生物量的测定:干重法,测核酸 还原糖的测定:DNS法 • 可溶性氨基氮的测定:甲醛法/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磷酸盐的测定:氯化亚锡分光光度法 • 酸价的测定: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 效价、PH及其他系数的测定 • 成分A、D比重

  16. 植物油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应用 • (1)疏水性作为缓效碳源避免葡萄糖效应 • (2)为短链脂肪酸的来源,为聚酮类提供前体 • (3)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分别经β-氧化,EMP途径合成乙酰辅酶A • (4)消泡剂 • (5)避免使用黄豆饼粉,粘度大,产泡多 • (6)过量产生脂肪酸使PH下降 • (7)磷酸镁的影响? • (8)稳定剂对油的利用 • (9)甲基丙二酰CoA羧基转移酶、柠檬酸脱氢酶、脂肪酶活性大小 • (10)脂肪酸种类、饱和程度、添加量和时间的影响

  17. 分批发酵动力学 • 测定生物量、培养液PH、葡萄糖消长、效价的变化趋势利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出细胞动力学模型、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