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上海财经大学章忠民教授简介. 章忠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市第六届党建研究理事会特邀研究员。曾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主持总支工作)。 1962 年 2 月生于安徽宣城, 1979 年考入安徽师大政教系读本科 ,1983 年在该校读硕士研究生; 1993 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 1999 年进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na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2. 上海财经大学章忠民教授简介 章忠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市第六届党建研究理事会特邀研究员。曾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主持总支工作)。1962年2月生于安徽宣城,1979年考入安徽师大政教系读本科,1983年在该校读硕士研究生;1993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1999年进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章忠民博士主要从事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哲学教学科研工作。曾出版专著5部,参编教材1部。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家权威、全国核心刊物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全文转载。 近年先后承担完成省市校级十个课题,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2005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内部优秀成果奖一项;曾多次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校教学奖教金、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6、2008、2010年连续三届荣获上海财经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光荣称号。 近五年他作为东方讲坛名师深入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杨浦、浦东、黄埔、徐汇、闸北、虹口、长宁、闵行、宝山、奉贤、松江、金山、嘉定等政府部门与社区及银行企业,分别作《今天我们怎样解读<共产党宣言>》 、 《今天孔子教你怎样做人:快乐而又有尊严》 、 《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解读辅导报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唱响上海城市价值追求》、 《反渎职与风险防范能力解读》、《新时期共产党员形象的树立》、《模范遵守职业道德》、《领导力提升》、 《怎样快乐而又健康的生活》、《人生需要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知识管理》、 《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青年人价值取向与人生规划》和《古今中外用人之道》等讲座和报告,累计近百场次。 zm196222@yahoo.com.cn13301936009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十八大精神与文化强国 二、建设文化强国的理念与路径 三、文化建设的魂魄、动力与要旨: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 近代大事件 •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清帝退位) •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1976年10月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 1978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5. 一、十八大报告精神与文化强国 (一) 十八大纵览 (二)十八大报告中文化强国任务的提出与背景 (三)五位一体中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6. (一) 十八大纵览 1、十八大胜利召开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大会的主题 4、十八大报告有七新

  7. 1、十八大胜利召开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同志作报告。 高举旗帜奋力开拓铸就辉煌业绩,领航中国信心满怀共创美好未来。 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胡锦涛强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大会由吴邦国主持。上午9时,会议开始。全场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全体同志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默哀。 吴邦国宣布,党的十八大应出席代表2268人,特邀代表57人,共2325人,今天实到2309人。他对列席大会的党外朋友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 选举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之后召开的中央委员会上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军委等。

  8. 习书记参加上海团讨论

  9. 选举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

  10.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纲)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1. 3、大会的主题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2. 4、十八大报告有七新 •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定位 • 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 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有了新内容 •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有了新构建 • 十八大报告对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 • 十八大报告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了新自觉

  13. (二)十八大报告中文化强国任务的提出与背景(二)十八大报告中文化强国任务的提出与背景 1、文化强国任务的提出比较: (1)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战略目标 (2)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的建设 2、文化强国的紧迫性、重要性 3、国际与国内两种环境

  14. 2、文化强国的紧迫性、重要性 (1)四个“越来越”: ①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2)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 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15. 3、国际与国内两种环境 (1)突出矛盾和问题 (2)四个挑战

  16. (1)突出矛盾和问题 ■ 文化“六失”现象: 失序 失根 失魂 失信 失语 失落 ■ 当前文化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 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17. (2)四个挑战 ①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带来的挑战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挑战 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④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

  18. (三)五位一体中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三)五位一体中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 文化强国伟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 文化强国之文化定义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文化强国效果要求 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 文化强国要完成的任务 ①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 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②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 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基础更加坚实。

  19. 二、文化强国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一)文化与文化强国 (二)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旨与理念 (三)推进文化建设的路径与举措

  20. (一)文化、文化自觉与文化强国 1、文化究竟有多重要? 2、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文化强国的要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1. 1、文化究竟有多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此作了深刻的回答:“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提出了中国未来文化建设的崭新思路,从而给未来中国社会长远的整体的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灵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中,由于整体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中国文化传统在实现伟大复兴之前,势必经历迷失到苏醒的痛苦过程,承载这种传统的社会主体也必须经历从全盘否定传统或完全坚守传统到既开放传统又回归传统的态度上的转变。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潮流的冲击、西方文明的浸入造成了中华民族自然历史进程的中断,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作为民族灵魂的文化传统时常处于休克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迅速增强,伴随着对外面世界的真切了解的增加,中国正逐渐恢复文化上的自信,恢复对本民族历史传统应有的尊敬。 文化兴衰关系民族存亡 “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马一浮

  22. 2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胡锦涛表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23. (1)文化自觉与文化的追问 我是谁?我很自豪。 我们是谁?我们很自豪! 我们从哪来?又要去往哪里? ■文化自觉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或一个人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 对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认 对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规律和特性的把握 对发展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责任的担当

  24. ①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出处 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这是费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②文化自觉的内涵 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③文化自觉乃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及历程。 (2)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25.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孔子之前,“人文”一词已出现在《易经》中,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道人伦。《易经·贲卦·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所指自然现象,也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刚柔交错成文,这是天象。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社会制度、风俗教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这是人文,是文化,是社会人文现象。观察天象,就可以察觉到时序的变化。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 治国安邦济民就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就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3)文化与教化

  26.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 文化层次理论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文化精神是物质文明的观念意识体现,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的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位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可以说精神的文化的范畴就是科学、艺术和道德,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制度文化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政治的、经济的和法律的等等)。 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人们成功交往最重要的因素。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 (4)文化的层次

  27. 文化的层次

  28. (5)文化界定 ① 关于文化的200多条定义比较权威并系统归纳起来的定义源于《大英百科全书》引用的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这本书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162条为英文定义),这些定义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 ②十八大报告所讲的文化建设之文化特指(狭义):精神家园、文化道德素养、精神文化产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③伯纳德奥斯特利BernardOstry《文化联系》:文化,无论我们怎样给它下定义,都是我们所做的和所想的每件事物的中心。文化是我们所做的事以及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的理由,是我们希冀的结果和我们为什么这样想象它,是我们所感知的东西和我们如何表达它,是我们怎样生活和我们以什么方式面对死亡。文化是我们的环境和我们适应环境的方式,文化是我们已经创造的世界和仍在创造的世界,文化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促使我们改变世界的动力。文化是我们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的方式,文化是我们的个人关系网,文化是使我们能在社会和国家内生活在一起的图像和抽象。文化是我们生活的要素。

  29.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特”在哪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一条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中通盘考虑,同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这是一条强魂健体、强基固本之路。不仅注重文化之“魂”,体现内在价值,更注重这个“魂”如何传播到广大的受众当中,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这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我们的文化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条道路,符合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同时也引领文化的繁荣和惠民,应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30. (二)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旨与理念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方向和方针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1.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32.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所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所反映的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合力。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华文化是精神家园,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 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这个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 (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精神家园构成人们生成发展最为强劲的致动机制。 (3)作为个体来说,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全感、温馨感和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精神家园构成人们生成发展深层次的制动机制。

  33.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方向和方针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方向和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4.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35. (三)推进文化建设的路径与举措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6.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7. 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38. 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39. 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 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40. 三、文化建设的魂魄与要旨: 核心价值体系 (一)没有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核心价值追求, 56个民族13亿人国家会怎样?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三)三个倡导凸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内涵 、特点、重要创新

  41. (一)没有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核心价值追求,56个民族13亿人国家会怎样?(一)没有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核心价值追求,56个民族13亿人国家会怎样?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赖以维系和发展的价值体系,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保持长久稳定和繁荣的内在精神支撑。事实上,对于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已然成为有识之士的普遍共识。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等在其合著的《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特别强调:“东亚拥有一个独特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它不仅使东亚拥有一个伟大的过去,也使她为今天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绝对的精神前提。 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想精神道德) 犹如一个社会的“方向盘”、“稳定器”和“黏合剂”,离开这个最核心的东西,社会将会失去其共同的思想基础,最终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42. 一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内在要求。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在社会运动进程中需要也应当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深化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认识提供了根本前提,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一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内在要求。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在社会运动进程中需要也应当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深化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认识提供了根本前提,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 二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四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43. (三)三个倡导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涵、特点的重要创新(三)三个倡导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涵、特点的重要创新 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 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44. 1、核心价值体系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1、核心价值体系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社会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基本价值追求和根本道德准则—行业个人 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5. 2、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2、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46. 三世与三界:中国人的文化心灵结构 三世(昨今明) 儒学 现世 马列 现世 三界(现出来) 道学 隐世 佛学 出世 ☆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就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 ☆ 佛教语,犹宇宙。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47. 儒道释

  48. 终生长期中期短期目标与践行 核心价值、人生信念、生命追求 信念-目标-规划-行动-收获

  49. ☆ 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旨与路径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到十八大将文化强国作为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之一的“五位一体”的建设任务的推进,这种转化推进意味着:党中央进一步界定了文化强国中文化建设的内涵,明确了文化强国的路径;对于文化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与推进作用与功能的认知更加自觉;对于新形势下如何扎实推进文化强国的具体做法及其举措也更加自信、更加明确;由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不仅只是令人向往的美好远景与蓝图,而同时成为大家都想都能积极参与其间的具体规划建设图纸。 第一,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建设任务: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与支撑。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无论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抑或是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还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与支撑。我们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二,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协调好四个建设路径之间的关系,做好四方面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就必须积极倡导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覆盖全社会并成为国民道德教育之核心,就要兼顾到国家、社会与公民三个层面并使其相互递进、映寸;就要以最高层面国家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追求为导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价值取向,从最基本的公民素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着手,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最后,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就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化这一主题,搞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风与学风两方面建设。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规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