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集体制作.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同学们好!在上一章,我们集中讨论了有关道德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公民道德规范。这对于增进我们的道德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再把视角放大一些,把个体道德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察:探寻社会公德。人是社会人,人立身处世于社会,对社会就自然负有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这是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 教学目的:.

nita-coffe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集体制作

  2.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3. 同学们好!在上一章,我们集中讨论了有关道德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公民道德规范。这对于增进我们的道德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学们好!在上一章,我们集中讨论了有关道德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公民道德规范。这对于增进我们的道德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 • 我们今天再把视角放大一些,把个体道德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察:探寻社会公德。人是社会人,人立身处世于社会,对社会就自然负有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这是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

  4.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主要法律规范法,加强社会公德的认识来促进法治精神的形成;在公共生活、课余生活中,学生能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

  5. 教学重点、难点: • 本章内容包括三节九个大问题。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难点也是两个问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

  6.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

  7.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 说到公共生活,其实这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人们的实际生活分为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两种类型。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这是一种不涉及到他人的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所以,我们经常讲不能私拆他人信件、不能擅自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偷窥不道德、不要打探别人的隐私等。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关系到你、我、他的共同价值、行动与利益,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所以,我们也经常讲要与人为善、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爱护环境、要致力于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8.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私人生活不仅不受法律的干预,而且还受到法律的严密保护。但是,公共生活就不一样了。由于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肯定是在关系到他人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公共生活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在公共生活中,人们没有藐视公共规则的权利、没有随意破坏公共规则的自由、没有在公共规则之外漂游的特权。否则,公共生活就会陷入紊乱的状态,人们各自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私人生活不仅不受法律的干预,而且还受到法律的严密保护。但是,公共生活就不一样了。由于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肯定是在关系到他人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公共生活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在公共生活中,人们没有藐视公共规则的权利、没有随意破坏公共规则的自由、没有在公共规则之外漂游的特权。否则,公共生活就会陷入紊乱的状态,人们各自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

  9.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活动范围的广泛性(全民性)。 • 第二,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 第三,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10.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方做圆需要规矩,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11. 电梯上的“文明黄线” • 实行“左行右立”,是一种国际惯例。 • 新华网上海频道08年10月27日消息:轨交9号线继推出“温馨广播”、“流动图书馆”等一系列服务举措后,地铁客运一分公司又在9号线倡议“文明乘梯,请左行右立”,目前推出这一倡导已有两个多月,但响应的乘客不多。地铁运营方表示,不会放弃这一做法,将继续进行宣传,让乘客逐步养成这一良好的乘电梯习惯。 乘客坐电梯应提倡“左行右立”

  12. 无序 • 混乱

  13. 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其主要原因: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和谐”的基本含义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所谓安定有序,一方面要求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不能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4. 2.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 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过后,人们都要议论旅游的文明问题。2006年更是在10月2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境外旅游和国内旅游文明指南。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15. 3.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 全面小康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为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居住和工作环境日益改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例如,对于居民来说,良好的居住条件不仅表现为更大的住房面积和更好的屋内设施,也体现在居住环境优美、社区秩序井然等方面。

  16. 4.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一些传统陋习的惯性仍然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时有所见。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不爱护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17. 北京今起全市大扫除 ,发出七大“通缉令”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30日05:11 北京青年报

  18. 通缉令一 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 通缉令二 各类非法经营、非法占道行为

  19. 通缉令三 汽车维修市场秩序混乱问题 通缉令四 非法小广告 通缉令五 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20. 通缉令六 环境脏乱问题 通缉令七 户外广告、公共设施残缺不全

  21. 社会公德是反映公民的素质的窗口

  22.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 风俗是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它历来是一个社会的秩序和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纪律是政党、部队、团体、企业、学校等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 宗教往往通过一套信条和仪式,使人们确立人生的一些基本价值和信念,并常常通过控制人的良心来控制、调节人的行为。 •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最基本的手段。

  23.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或者说是两种基本力量。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或者说是两种基本力量。 • “德法兼济天下平”。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法律则靠国家强制力),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中包含有道德(比如民法中的诚实守信原则、婚姻法中的忠诚原则),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比如学法、守法、用法)。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24.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为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比如,慈善事业。任何社会也不可能通过立法而强制富人捐赠。)不仅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我们说,人要常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就是一种精神追求)。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法治国家的最高境界是“法存而不用”,如果社会成员道德水准普遍较高,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守法就会成为一种风尚,违法行为和违法者就会少之又少)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为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比如,慈善事业。任何社会也不可能通过立法而强制富人捐赠。)不仅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我们说,人要常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就是一种精神追求)。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法治国家的最高境界是“法存而不用”,如果社会成员道德水准普遍较高,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守法就会成为一种风尚,违法行为和违法者就会少之又少)

  25.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去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去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于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马丁·路德

  26.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7.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 社会公德的内涵 广义: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如宪法中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狭义: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如影响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等行为规范。

  28.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继承性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基础性: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 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次基础之上还有 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 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 好坏程度。 继承性:社会公德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 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

  29. (三) 社会公德在我国当前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 社会公德通过社会舆论评价和人们良心的自省来提高人的思想与觉悟,从而提高人们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的自觉性,因此,它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 2.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对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展示文明形象的“窗口”

  30.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人自尊和敬人 的品格。 (二)助人为乐: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公德,是爱心的表现。 (三)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 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四)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 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 (五)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31.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 1、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很大成就。 • 20世纪50年代的“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 • 60年代涌现出象雷锋等许多典型人物 • 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 90年代及其以后的“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活动 • 现在提倡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32. 各位同学,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社会公德的规范浅显而通俗易懂。社会公德中的“社会”应包括四个范围:首先是露天空间,如广场、马路等场合;其次是室内空间,如公交车内、剧场、音乐厅等;第三是私秘空间,如公共厕所、网络等;第四是定向空间,如排队买票、乘电梯、上楼梯等。这些空间,正是透视个人道德素质、映射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公德水准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镜子。各位同学,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社会公德的规范浅显而通俗易懂。社会公德中的“社会”应包括四个范围:首先是露天空间,如广场、马路等场合;其次是室内空间,如公交车内、剧场、音乐厅等;第三是私秘空间,如公共厕所、网络等;第四是定向空间,如排队买票、乘电梯、上楼梯等。这些空间,正是透视个人道德素质、映射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公德水准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镜子。

  33. 2、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 •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 • 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与帮助。 •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 • 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

  34.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35. 提起社会公德,人人都会想到一些具体细微的公德要求,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但是,在培养人们公德意识之前,必须使人们掌握社会公德原则。只有明确原则,才会更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原则主要体现在“分”、“和”、爱”三个层面上。提起社会公德,人人都会想到一些具体细微的公德要求,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但是,在培养人们公德意识之前,必须使人们掌握社会公德原则。只有明确原则,才会更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原则主要体现在“分”、“和”、爱”三个层面上。

  36. 1、树立“分”的观念: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与差别 • 一方面指区别公开的社会行为和隐私的个体行为,例如在非私人住宅抽烟就不是完全的个体行为,因此公共场所最好“请勿吸烟”;同样道理,恋人间的亲昵举动纯属个人私事,那最好在不公开的场合进行。 • 另一方面指区别个人所身兼的不同角色。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同时具有多重角色的,这些角色又被赋予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理好不同角色所应有的行为规范。

  37. 2、要有“和”的举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序2、要有“和”的举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序 • 和”的立足点在于充分肯定任何人在公共场所的一致性和非差别对待性。尽管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财富的拥有量有多寡,社会地位有高低,但公共生活只认准一点:共同规则。 • 孔子主张“出门如见大宾” 出了门,要把在外面所遇到的人都视为宾客,即以尊重的心情对所遇之人施以礼貌。我们也应时刻保持这样的意识:无论是坐在车上、走在路上,心里总要想着这是在公共场所,不是在自己家里,同行人都是客人,彼此应以礼相待。

  38. 3、要有“爱”的态度:这是社会公德原则中最 高层次的要求 • 它倡导人与人之间有情谊的交往,极力促成互助、互谅的社会氛围。公共生活为我们每个生活于此中的人提供了相见、相识甚至相知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尽管不可能视一切人为朋友,但你却可以更友好地对待他人。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只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心存善意,逐渐地就会形成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

  39.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 首先,正确利用网络信息 • 其次,进行健康网络交往 • 再次,避免沉迷网络游戏 • 最后,培养网络慎独精神

  40. (一)世界互联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一)世界互联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 1、对人类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影响。 • 2、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 3、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作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已逐步形成了网络经济、网络政治、网络文化、网络军事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1. (二)网络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信息垃圾、信息欺诈、信用危机造成的信息污染泛滥 • 信息垄断加剧了人类的不平等 • 人与人交往的情感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 • 技术崇拜过度,黑客意识泛化,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42. 诱杀

  43.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处理各个方面关系时所应持有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准则,以及应表现出来的情感等一系列的具体规范和要求。 •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44. 课间休息

  45.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 一、公共生活与 法律规范 • 二、公共生活中 的相关法律规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