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1. 从新中国成立到 50 年代中期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 大变化:建立了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1. 从新中国成立到 50 年代中期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 大变化:建立了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加强了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确立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 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变化,巩固了政 权, 1957 年,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1. 从新中国成立到 50 年代中期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 大变化:建立了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1.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 大变化:建立了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加强了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确立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 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变化,巩固了政 权,1957年,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 国初步确立起来。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

  2. 本框架,推动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调动 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发展和各民族的大团结。但是,新中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在探索中也走过弯路,特别是“文化大革 命”的严重错误,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 严重挫折,留下了沉痛教训。 2.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 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 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 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 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 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

  3. 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 机统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善 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和前进指针。 3.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 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 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4. 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 不断推进。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 和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5. 41.近年来,我国一个法律名词变得炙手可热——政府41.近年来,我国一个法律名词变得炙手可热——政府 听证。天津、江苏等地相继举行了听证会,问计于民,对一次性统一收取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 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办法,学校、学生、家长和 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论证。国家决策的“问计 于民”说明 ( )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正在逐步发展 C.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结合起来 D.民主发展程度决定政治文明程度 解析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征询民众的意见,接受民众的监督,充分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B

  6. 42.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7. 解析A中的“选拔政府管理人员”和D中的“国家权力”的说法不符合题干;C不符合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关键要注意“参选率”和“参与……的能力和素质”。解析A中的“选拔政府管理人员”和D中的“国家权力”的说法不符合题干;C不符合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关键要注意“参选率”和“参与……的能力和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答案 B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 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 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 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 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 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9.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一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一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10.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 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 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 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 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指导思想 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 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 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特点和评价:第一,以上两个时期的探索,是在 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第二,是在邓小 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地纠正了“左”倾 错误,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对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确的判断,形成 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第三,这时期的 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 第四,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成功的,一直沿着正确 的方向发展着。

  12. 【练一练】 43.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这段话的实际含义是 ( ) A.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 B.不能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 C.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大意即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A、B两项只体现了某一方面的意思,不全面。D过于笼统。C是对材料的概括提炼。 C

  13. 4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进步性最主要的在于 ( )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解析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的束缚,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经济迅速发展。 C

  14.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1)特点:“一边 倒”。(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 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 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3)作用:中 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 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在维 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被孤立。

  15. 2.20世纪70年代:(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 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 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 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3)作 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 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 和平。(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 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 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 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 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6. 【练一练】 45.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 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 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 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0届联大 解析朝鲜战争停止于1953年,1954年召开的日 内瓦会议上,通过支持印度支那国家争取独立的 斗争,新中国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和风格出现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B

  17. 46.“和谐世界”的理念,贯穿于2006~2007年中国外交的每一页日志上:从中俄互办“国家年”到46.“和谐世界”的理念,贯穿于2006~2007年中国外交的每一页日志上:从中俄互办“国家年”到 和48个非洲国家共办中非合作论坛,从与美国举 行首次战略经济对话到积极斡旋重启六方会谈, 从紧急救援印尼地震到向黎巴嫩增派联合国维和 人员……。它所阐释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在越来越 多的国家中引起共鸣,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内 政与外交方针的完美结合。这一外交新理念( ) ①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 ②结合国际形势与我 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 ③更加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拉 近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推进了和平与繁荣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 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1)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 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 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19. (3)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3)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4)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20. 【练一练】 47.下列有关“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 B.二者同时被取消 C.“去辫”首先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 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 D.放足受外国传教会极力宣传的影响 解析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而不是同时。 另外,这两种陋习的消失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 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B

  21. 48.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 )

  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增多,公共交通有一定发展,日益现代化,故①②③说法是正确的;这个时期虽然上海汽车很多,但都是外国进口的,不能说明上海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故④错误。 答案 A

  23.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认识 1.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 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三民主义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集中反映 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 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的前进方向,在辛亥 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 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 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 的崭新一步。“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 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 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它是资本 主义的土地纲领。

  24.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 自主。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 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 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 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 神支柱。

  25. 3.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 成和发展起来。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 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 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 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 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26. 4. “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加 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 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 成果,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 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27. 【练一练】 49.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中国的君主制度已被推翻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28. D.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 解析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立场,不断深化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辛亥革命和此后一系列维护共和的斗争的失败,使他的革命思想不断升华,意识到革命仅仅推翻君主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单独依靠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是不能成功的。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答案 D

  29. 50.下图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下列体现“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精髓的有 ( ) ①“工农武装割据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总路线 ③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 论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过分夸大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忽视和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D

  30.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关于“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中国宪法 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宪 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有进行科学 研究、文艺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双百” 方针充分体现了宪法的这一精神。 2. “双百”方针是促进团结的方针。文艺具有团结 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文艺队伍自身也需要团 结。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工作者心情 舒畅,直抒胸臆,自由选择适合个人风格、适合 内容需要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真正的团结。

  31. 3.“双百”方针是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文3.“双百”方针是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文 艺创作是作家、艺术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 现,是充满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劳动,是创作者对 社会生活感受、体验的升华,凝结着创作者的知识 积累和艺术功力,渗透着创作者的人格力量。有了 自由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创作潜能充分发挥。创作 自由是文艺工作的基本规律,“双百”方针是实现 创作自由的根本保证。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 求政府在履行管理职责时,避免官僚主义,废止文 艺创作领域里的行政命令,要通过与文艺工作者

  32. 交朋友,平等地交换意见,从各个方面提供条 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 明才智。 4.“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 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 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

  33. 【练一练】 51.“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能准确说 明这个论点的是 ( ) A.在文艺家与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评论家之 间,都要提倡平等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 实、讲道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B.《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有进 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 C.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 个人的创造精神 D. 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 实践中逐步提出的

  34. 解析A体现的是“双百”方针是促进团结的方针;B “双百”方针充分体现了宪法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C说明了“双百”方针是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D说的是其怎么提出来的,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 B

  35. 52.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52.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 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解析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发展和国力提高,故选A。 A

  36. 选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 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 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 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 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 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7.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8.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

  39. 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40. 【练一练】 5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人教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1.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1923

  42.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的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建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在政治上是如何革新的?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改革进程的估计是什么?对改革之后的中国状况,材料三中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的?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对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梁维新之路不能拯救中国的根本原因。

  43. 答案:(1)设立议会,实行民主。 “废藩置县”;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改革政治体制,确立君主立宪。 (2)改革能使中国迅速走向独立和富强。认为中国社会有进步,但比起西方各国发展缓慢。日本明治维新是康有为变法的蓝本(提供借鉴)。 (3)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返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