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

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 背景.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 集约型 新疆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 主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农业产业化的雏形: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已经出现(产加销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既是 80 年代发展的继续,更是为解决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中积累性的矛盾而提出的一项根本举措。. 这些积累性的矛盾主要是:. 1 ,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与农业增产增收的矛盾 以提高农产品价格为手段的措施难以为继: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

  2. 背景 •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 •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 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型 • 新疆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

  3. 主要内容 •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

  4. 一、农业产业化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农业产业化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产加销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 • 农业产业化既是80年代发展的继续,更是为解决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中积累性的矛盾而提出的一项根本举措。

  5. 这些积累性的矛盾主要是: • 1,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与农业增产增收的矛盾 • 以提高农产品价格为手段的措施难以为继: • 工农产品轮番涨价,比价复归,农产品价格依然处在“锅底”,工农比较利益愈益悬殊; •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格,提价已无潜力。

  6. 2,农户分散经营与走向市场的矛盾 • 分散农户走向市场面临诸多困难: • 经济实力弱,经不起市场风险; • 缺乏市场信息,生产靠模仿,雷同化; • 组织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受盘剥;

  7. 3,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 • 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无力开展农业现代化。 • 在不改变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怎样推进农业现代化?

  8. 二、农业产业化的一般定义 •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各类企业、中介组织为龙头,以龙头带动农户的形式,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9. 一个比较简练的定义 • 农业产业化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使农业成为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

  10. 认识农业产业化内涵和实质的一个角度: • 农业的传统产业角色定位: • 它只是提供初级产品(原料); • 它与其产前、产后部门的关系是对立的

  11.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 农业产业化就是改变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相互分割和对立的传统产业角色,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经营。

  12. 三、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 分析方法:首先,提出一个认识模式:市场+中介组织+农户;然后,根据中介组织的不同,划分和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

  13. 1、公司+农户 • 1,内涵 • 指公司(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了某种契约关系,公司与农户形成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经营。 • 公司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收购农户的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并以不同方式把加工和流通增值的一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户。 • 农户按公司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并把大部分产品交售给公司,农户承担生产风险,分享公司经营的部分利润。

  14.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经济联系有紧密程度之分: • 紧密型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稳定和紧密。紧密型是是“公司+农户”的高级水平 • 松散型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固定,双方之间没有严格的契约约束。松散型是“公司+农户”的初级水平。

  15. “公司+农户”的制度缺陷 • 公司与农户是对立的利益主体,公司不愿意向农户让利,或尽可能少向农户让利。 • 由于公司与分散农户之间力量对比悬殊,农户谈判地位低,往往处于从属的地位。 • 这使公司与农户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一体化经营,产业化的链条极其脆弱。

  16. 2、合作社+农户 • 合作社是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自愿联合,合作社互助来达到自助的一种自治组织。 • 国际合作社联盟的经典定义:合作社是人们为了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需求和愿望,通过联合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企业,自愿联合起来的一个自治的组织(《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宣言》)。

  17. 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 第一,自愿与开放的社员制。任何人只要能够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并承担社员义务,均可入社,不受政治、宗教、种族和性别的歧视。 • 第二,民主的社员控制。在自然人自愿联合的基层合作社,社员有一人一票的平等投票权,其他层次的合作社也要以民主的方式组织。

  18. 第三,社员经济参与。 • 社员对合作社公平地出资,并民主控制其资本。该资本必须有一部分是合作社的共同财产。社员出资是取得社员资格的条件,但出资只获取有限的报偿。 • 合作社的盈余分配用于:建立公积金来发展合作社;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返还给社员;支持社员认可的其他项目。

  19. 第四,自治与独立。合作社是社员管理的、自治的、自助组织。如果合作社要同其他组织(包括政府)达成协议,或者要从外部筹资,必须以确保社员的民主管理和自治为条件。第四,自治与独立。合作社是社员管理的、自治的、自助组织。如果合作社要同其他组织(包括政府)达成协议,或者要从外部筹资,必须以确保社员的民主管理和自治为条件。 • 第五,教育、培训与信息。合作社要为社员、社员选举产生的代表、经理和雇员提供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做出贡献。合作社要把合作的性质和好处告诉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舆论带头人。

  20. 第六,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合作社要开展地方性的、区域性、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合作,以便最有效地为社员服务和加强合作社 • 第七,关心社区。合作社通过社员同意的政策,为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效力。

  21. 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 第一,服务功能。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 第二,中介功能。代表分散农户与加工和流通企业对话,既转达企业对分散农户的意见,又捍卫农户的利益。它增强了农户的谈判力量,也节省了公司与农户之间分散交易的成本。 • 第三,实体功能。兴办经济实体,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开展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

  22. 国际经验:合作社是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国际经验:合作社是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 欧美国家:85%以上的农场主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大约1/3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采购、加工和销售的。 • 日本农协: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合作社网络体系(中央、都道府和市町村三级农协),所有的农户都加入了农协。

  23. (二)我国的实践 • 1,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 指以乡村行政区域和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建立,它的前身是人民公社。 • 农村社区合作组织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资源。 •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上述功能不如人意。

  24. 原因: • 从体制上看,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人民公社“换牌”而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社合一、以政代社、产权不清的制度遗迹还相当浓厚。 • 从经济实力看,目前大多数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薄弱,无力开展社会化服务,更谈何兴办加工流通企业。

  25.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改革后涌现的,以农民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兴办,接近于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被称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26. 发展数量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上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一个活跃发展的时期,90年代中后期基本处于停滞,进入21世纪,由于国家层面的关注程度提高,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27. 据农业部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240万个,初步形成规模,运行规范的约有100万个,带动农户10000多万。据农业部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240万个,初步形成规模,运行规范的约有100万个,带动农户10000多万。 • 截止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数量为50万,会员8596万人。 • 据农业部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较为规范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超过40万个,成员数量达到10363万人,占全国农户总数28% 。

  28. 功能和作用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技术服务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综合型等五种基本类型。 • 目前技术服务型和销售型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形式。

  29. 总体评价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了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为广大会员农户提供技术交流、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的还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开展“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不高,技术档次、服务内容、加工能力、经营规模等方面水平较低。

  30. 3、专业批发商+农户 • 农户根据农产品批发商提供的市场信息安排生产,并与批发商达成购销协议。 • “农产品批发商+农户”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专业批发市场的发育水平。

  31. 小结 •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要“百花齐放”,切忌“一刀切”。在中国这个广阔的土地上,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因地制宜。每一种组织形式都很容易找到它的发展空间和位置。 • 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以农民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兴办,接近于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组织制度和利益机制的优势。

  32. 四、 农业产业化的要素培育 • 1,培育主导产业 •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 主导产业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或资源潜力,产品市场需求要旺盛或前景看好,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带动作用的产业。

  33. 如何培育? • (1)立足对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创新; • (2)积极发展新的主导产业; • (3)注重“名、优、特、新、新、稀”产品的开发。

  34. 2,培育商品基地 • 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依托 • 如何培育: • (1)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经营的农场。如工厂化的如养禽、养猪农场。 • (2)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紧密型基地,即企业根据自己的加工需要与农户签订合同,建立生产基地。如“订单农业”。 • (3)建立企业与农户的松散型基地,即由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农民自行决定产销,价格随行就市。

  35. 3,培育龙头企业 •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 • 龙头企业的特征: • (1)以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为主; • (2)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 • (3)让利于农民,与农户结成了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36. 4,培育利益机制 •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 利益机制的形式: • (1)买断型。龙头企业在市场上收购农户产品,无契约,价格随行就市。买断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但农民还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仍处于提供原料的地位。

  37. (2)保护型。龙头企业制定保护价格,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收购。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而且解决了市场竞争中农民利益的保护。(2)保护型。龙头企业制定保护价格,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收购。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而且解决了市场竞争中农民利益的保护。 • (3)服务型。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后、产中服务,服务的项目、费用标准体现了企业对农户的扶持,改变了农民提供原料的地位。

  38. (4)返利型。龙头企业确定农户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拿出一部分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改变了农民单纯提供原料的地位,分享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4)返利型。龙头企业确定农户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拿出一部分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改变了农民单纯提供原料的地位,分享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39. (5)入股型。 农民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要素入股,在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按股分红,参与经营管理和监督。 • 连州大路边镇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与山马林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签订30年合同种植油茶。公司负责规划、投资、生产管理、加工和销售。农民享受入股土地上的劳动优先安排,本份土地所获产品的10%为分红,合同期满后茶树归农户。

  40. 总结: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变革 • 提高了农民收入(不是提高农产品价格,而是提高科技含量,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增值) • 降低了交易费用(克服了农户分散交易的风险,开拓市场的任务由企业去承担) • 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

  41. 五、现代农业 •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

  42. 建设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就是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过程。

  43. 1、我国现代农业的提出背景 • 保障粮食安全 • 三农问题 •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44. 2、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 • 全面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产业范围、延长产业链,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 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贡献率,以现代农业科技引领,驱动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45.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不断增强粮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不断增强粮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 • 建立健全新时期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和农业与农村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46.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率,有序转移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率,有序转移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大力发展和应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型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要素集约化投入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7. 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 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培养和造就有知识、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

  48. 3、目前发展现代农业需突破的农业科技 • 保障食物安全方面 在人口刚性增长、耕地持续减少和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保障有效的食物供给,只能依靠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

  49. 一是挖掘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发展常规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突破动植物品种高产、优质、抗逆、专用的遗传潜力“瓶颈”;一是挖掘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发展常规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突破动植物品种高产、优质、抗逆、专用的遗传潜力“瓶颈”; • 二是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协调生产要素关系,发展集约高效的种养技术、动植物保护技术和抗逆减灾技术,突破制约遗传潜力发挥的资源环境“瓶颈”,不断提高技术增产效应和资源产出能力。

  50. 第三、农产品质量和食物卫生安全问题。源头污染(种植、养殖过程)问题造成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动物性农产品的抗生素、激素和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的滥用残留等,严重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使我国人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并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攻克农产品优质安全的生产技术,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改善技术攻关,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与检测技术体系,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技术,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此外,拓展新的食物来源,发展健康食品、环境友好型食品生产也有赖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