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外阴及阴道炎症

外阴及阴道炎症. 徐柏. 生理特点. 与尿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污染。 性交器官,分娩、宫腔操作的必经之道。 G + 乳杆菌、棒杆菌、肠球菌 正常菌群: G - 加德纳菌、消化球菌 及支原体、假丝酵母菌。. 影响阴道生态平衡的因素. 雌激素 : 使阴道上皮增生变厚,并富含糖原。 糖原 : 被乳酸菌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 乳酸菌 : 还可产生 H 2 O 2 及其它抗微生物因子,杀灭其它细菌。.

reed-zamor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外阴及阴道炎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外阴及阴道炎症 徐柏

  2. 生理特点 • 与尿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污染。 • 性交器官,分娩、宫腔操作的必经之道。 G+乳杆菌、棒杆菌、肠球菌 • 正常菌群: G-加德纳菌、消化球菌 及支原体、假丝酵母菌。

  3. 影响阴道生态平衡的因素 • 雌激素:使阴道上皮增生变厚,并富含糖原。 • 糖原:被乳酸菌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 • 乳酸菌:还可产生H2O2及其它抗微生物因子,杀灭其它细菌。

  4. 前庭大腺炎(Bartholinitis) • 定义:病原体侵入前庭大腺引起炎症称前庭大腺炎(Bartholinitis) • 特点:位于两侧大阴唇后l/3深部,腺管开口于处女膜与小阴唇之间,受到污染时易发生炎症。

  5. 病原体 • 主要为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肠球菌及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等。 • 急性炎症发作时,病原体 腺管,导致前庭大腺导管炎,腺管开口因肿胀或被渗出物阻塞, 脓液积存而形成脓肿,称前庭大腺脓肿(abscess of Bartholin gland)

  6. 临床表现 • 炎症多为一侧。 • 初起时局部肿胀、疼痛、灼热感,行走不便。检查见 • 查体:皮肤红肿、发热、压痛明显,患侧前庭大腺开口处有时可见白色小点。 • 当脓肿形成时,疼痛加剧,脓肿直径可达3~6cm,局部可触及波动感。可出现全身症状,淋巴增大及脓肿自行破溃。

  7. 治疗 • 需卧床休息,局部保持清洁。 • 取前庭大腺开口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确定病原体。 • 根据病原体选用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 • 中药局部热敷或坐浴。 • 脓肿形成后需行切开引流及造口术,并放置引流条。

  8. 前庭大腺囊肿(Bartholin cyst) • 因前庭大腺管开口部阻塞,分泌物积聚于腺腔而形成。 • 病因 ①前庭大腺脓肿消退后,腺管阻塞,脓液吸收后由粘液分泌物所代替。 ②先天性腺管狭窄或腺腔内粘液浓稠,分泌物排出不畅,导致囊肿形成。 ③前庭大腺管损伤,如分娩时会阴与阴道裂伤后疤痕阻塞腺管口,或会阴后—侧切开术损伤腺管。前庭大腺囊肿可继发感染形成脓肿并反复发作。

  9. 临床表现囊肿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检查见囊肿多呈椭圆形,大小不等,位于外阴部后下方,可向大阴唇外侧突起。临床表现囊肿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检查见囊肿多呈椭圆形,大小不等,位于外阴部后下方,可向大阴唇外侧突起。 • 治疗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 前庭大腺囊肿剥除术。

  10. 阴道炎 • 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 •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 老年性阴道炎(senile vaginitis) • 婴幼儿性阴道炎(infantile vaginitis)

  11. 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 • 病因:由阴道毛滴虫引起。 适宜温度:25℃~40℃ pH:5.2~6.6的潮湿环境 月经前后,阴道pH值升高,滴虫得以繁殖。 能消耗阴道上皮的糖原,阻碍乳酸生成;还可侵入尿道、膀胱等。

  12. 传染途径 • 经性交 • 经浴池、衣物等间接传播

  13. 临床表现 • 症状:稀薄的泡沫状白带,混有细菌时,有异 味。 外阴瘙痒,灼热。 尿道感染症状。 • 体征:阴道粘膜充血,或散在出血点 黄白色或黄绿色分泌物,呈泡沫状。

  14. 诊断、治疗 • 诊断:临床表现+分泌物检查。 • 治疗 1. 全身:甲硝唑、替硝唑 2. 局部:甲硝唑栓剂 3. 性伴侣 4. 随访:治疗失败者可增加剂量。 5. 合并妊娠:

  1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 • 病因:80%~90%为白色念珠均感染。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约10%~30%妇女带菌。 pH:4.0~4.7 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 者,大量雌激素,抗生素 激素或免疫缺陷者。

  16. 传染方式 • 自身传染:口腔、肠道、阴道交叉传播。 • 性交: • 间接传染:衣物

  17. 临床表现 • 外阴瘙痒、灼痛。 • 尿频、尿痛、性交痛。 • 白带增多,呈白色稠厚凝乳或豆渣样。 • 粘膜红肿。 • 糜烂或浅表溃疡。

  18. 临床表现。 • 分泌物检查,找到孢子或假菌丝。 • 顽固病历可采用真菌培养。 • 治疗:1. 消除病因。 2. 局部抗真菌药:咪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等栓剂。1%龙胆紫涂擦。 3. 全身用药: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 复发病例:局部与全身联合。 连续3~6个月。

  19. 治疗 • 1. 消除病因。 2. 局部抗真菌药:咪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等栓剂。1%龙胆紫涂擦。 3. 全身用药: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 复发病例(RVVC):局部与全身联合。 连续3~6个月。 • 性伴侣 • 合并妊娠

  20.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 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 • 主要病源菌:加德纳菌、动弯杆菌、及人型支原体。

  21. 临床表现 • 分泌物增多,鱼腥臭味 • 轻度外因瘙痒或烧灼感 • 分泌物灰白色,均匀一致

  22. 诊断 • 均匀一致、稀薄、白色分泌物 • PH>4.5 • 胺臭试验阳性 • 线索细胞 4项中3项阳性。

  23. 治疗 • 口服: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 • 局部:甲硝唑栓剂、克林霉素软膏 • 性伴侣和妊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