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 Website: huang.ntu.tw

《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第七講 孟子的教育思想: 「心靈的覺醒」及其在 全球化時代的新啟示. 1. 引言 孟子強調自我轉化 →世界的 轉化 1. 孟子政治思想 2. 公 vs. 私 「 轉化 」最直接是教育,孔孟及儒家皆以教育為志業。.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 Website: huang.ntu.tw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2. 第七講 孟子的教育思想: 「心靈的覺醒」及其在 全球化時代的新啟示

  3. 1. 引言 孟子強調自我轉化→世界的轉化 1.孟子政治思想 2. 公 vs. 私 「轉化」最直接是教育,孔孟及儒家皆以教育為志業。

  4. 1:1孟子教育事業的風格 • 與弟子以真實生命相見,以人生正道共勉,己身正而後正人 • 師生之間的往返辯論,充滿了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5. 1:1孟子教育事業的風格 雅斯培(Karl Jaspers, 1883-1969): 「對話是走向真理與自我的途徑」

  6. Karl Jaspers的談話

  7. 1:2 本講問題 • 在孟子思想中,教育的本質與目的何在? • 孟子教育觀的人性論基礎何在? • 孟子思想中教育的方法是什麼? • 孟子教育哲學有何21世紀新啟示?

  8. 2.孟子思想中 教育的本質及其目的

  9. 2:1 孔子有教無類,開平民教育之先河

  10. 2:2孟子思想中教育的「本質」與 「目的」 1.本質:內省的自得之學 2.目的:自我主體性的覺醒 蔡志忠.孟子說.道始於己

  11. 2:3孟子思想中的「自我」 • 生命的「整體性」 • 「個人」、「社會」、「宇宙」之間的連續性 • 「自我完成」必須在多層次之間連續進行

  12. 2:4 「連續性」的兩種意義 1.「發展的連續性」:從個人、社會到宇宙,是一個連續開展的歷程 體現了「天人合一」、「既內在又超越」的特質

  13. 2:4 「連續性」的兩種意義 2.「結構的連續性」:個人、社會和宇宙之間,具有彼此滲透、交互作用的關係。 「知心」→「知性」→「知天」 「人道」—「誠」—「天道」

  14. 2:5教育作為「自覺之學」:自我 主體性的覺醒 孟子引用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孟子.萬章上.7》)

  15. 人之異於禽獸者 蔡志忠.孟子說

  16. 2:5教育作為「自覺之學」:自我主體性的覺醒 朱熹註曰:「知,謂識其事之所當然。覺,謂悟其理之所以然。覺後知後覺,如乎寐者而使之寤也。」 「教育」是一種「喚醒」主體性 的過程

  17. 2:6「主客相依」脈絡下的 「主體性」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孟子.盡心上.36》)

  18. 2:7「以主攝客」脈絡下的 「主體性」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 」(《孟子.公孫丑上.2》)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孟子.盡心上.38》)

  19. 2:8 主體性教育對於政治世界的轉化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 (《孟子.盡心上.14》)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孟子.離婁上.1》)

  20. 岳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2:9儒家教育傳統中的書院 • 東亞書院傳統的興盛與崩潰 第10世紀北宋開始中國書院興盛:

  21. 應天書院 崇陽書院 2:9 儒家教育傳統中的書院 第10世紀北宋開始中國書院興盛:

  22. 李退溪 (1501-1570 ) 陶山書院 2:9儒家教育傳統中的書院 第14世紀明代開始,朝鮮、日本、台灣、東南亞書院發達:

  23. 風聲雨聲讀書聲, 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 東林書院 2:9儒家教育傳統中的書院 不以仕宦為目的的自由講學:

  24. 2:10儒家教育的特色 • 教學內容:以經典及其價值理念為主 • 教學方法:a. dialogue vs. monologueb. dialecticsc. emic vs. etic • 教學目標:人格養成 vs. 職業訓練

  25. 2:11儒家教育的核心價值 心靈的覺醒 • 「自我」的覺醒及其與「他者」 的互動 • 「自我」與「自然」的融合

  26. 2:12儒家教育的目標 • 完整的人格=全人教育 • 主體性的覺醒 • 「內聖外王」及其困難 a)「得道行道」 b)「化民行道」

  27. 2:13儒家教育的方法 • 因材施教:孔子回答學生問「仁」之內容均各不相同 • 以身作則:「典範學習」 • 啟發教學:「舉一反三」 • 反求諸己:將經典價值含納入受教育者的身心之中

  28. 反求諸己 蔡志忠.孟子說

  29. 3.孟子教育哲學的 人性論基礎

  30.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1. 「心」是價值意識的創發者,人生而具有道德判斷的內在能力。

  31.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6》)

  32.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2. 善用實踐理性,就可使「心」之價值創發的功能自然發揮。

  33.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15》)

  34.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朱熹解釋曰: 「大體,心也。小體,耳目之類也。官之為言思也。耳司聽,目司視,各有所職而不能思,是以蔽於外物。既不能思而蔽於外物,則亦一物而已。又以外物交於此物,其引之而去不難矣。心則能思,而以思為職。凡事物之來,心得其職,則得其理,而物不能蔽;失其職,則不得其理,而物來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以與我者,而心為大。若能有以立之,則是無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奪之矣,此所以為大人也。」

  35. 3:2 「心」:價值判斷的普遍必然性 1.「普遍性」: 「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告子上‧ 7》)

  36. 3:2 「心」:價值判斷的普遍必然性 2.「必然性」: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孟子‧告子上‧ 7》)

  37. 4.孟子的教育方法論

  38. 4:1 心的淬煉 1. 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良知」與「良能」。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盡心上‧ 15》)

  39. 4:1 心的淬煉 2. 但是具有「良知」、「良能」的心可能未獲良善護持而失落。孟子認為,所謂的「學問之道」,就是找回失落的「本心」,重建「自我」的主體性。

  40. 4:1 心的淬煉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11》)

  41. 4:1 心的淬煉 3. 心的淬煉必須在具體情境中經歷考驗。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盡心上‧ 18》)

  42. 4:2 因材施教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16》)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盡心上‧40》)

  43. 4:2 因材施教 彈性施教,乃孟子繼承自孔子的教育原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顏淵》)

  44. 因材施教 蔡志忠.孟子說

  45. 4:3 教者必以正 典型的建立與模仿: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離婁上‧ 18》)

  46. 4:3 教者必以正 「典範教育」的原則,頗近於哲學家博藍尼(Machael Polanyi, 1891-1976)所謂的「默會致知」(tacit knowing)

  47. 5.結論

  48. 5:1 教育是「無聲的革命」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技藝傳授,而是激發心靈「無聲的革命」 心的淬煉 因材施教 典範學習

  49. 5:2 教育是「為己之學」 教育是喚醒自我生命,建立主體性,使自己成為「大丈夫」的「為己之學」

  50. 5:3 教育是「擴而充之」的轉化過程 通過心的「喚醒」與「擴充」,精神可以連續性地發展,從個人、社會到宇宙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公孫丑上‧6》)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