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试验十一、抗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研究

试验十一、抗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研究. 一、目的. 了解抗心肌缺血新药的评价原则。 学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指标。 观察受试化合物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影响,判断其是否具有抗大鼠心肌失常的作用。. 二、与试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 心肌缺血观察指标与方法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 1 )心电图指标观察: 皮下放置心电图肢体导联电极,测标准 Ⅱ 导心电图观察药物对 S-T 段、 T 波幅度的影响。. ( 2 )形态学观察:.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试验十一、抗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试验十一、抗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研究

  2. 一、目的 • 了解抗心肌缺血新药的评价原则。 • 学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指标。 • 观察受试化合物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影响,判断其是否具有抗大鼠心肌失常的作用。

  3. 二、与试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 • 心肌缺血观察指标与方法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1)心电图指标观察: 皮下放置心电图肢体导联电极,测标准Ⅱ导心电图观察药物对S-T段、T波幅度的影响。

  4. (2)形态学观察: 1.摘取心脏,用生理盐水冲洗,除去血污,剔除血管脂肪等非心肌组织,用吸水纸吸去水分,称全心湿重。 2.沿冠状沟切除右心房和右心室,留下室间隔和左心室,称重。顺房室沟从心尖到心基部平行将狗心室切成1cm厚的心肌片,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5. 3.将心肌片放在1%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用pH7.4~7.8的0.2mol/L PBS配制)溶液中,在37℃温孵7min染色,染色过程中不时搅拌染色液使之与心肌有充分接触。 4.染色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多余的染料。 梗死区不着色,非梗死区被TTC染为红色。 5.剪去各心肌片被染色的非梗死区心肌,把未染色的梗死心肌称重,除以左心室重即得梗死范围占左心室重的%。

  6. (3)酶学测定: 测定血液、心肌组织中的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反应心肌缺血情况。

  7. (4)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试验 观测指标应包括冠脉流量,心输出量、左室作功左室内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动脉血压、外周阻力等,进行连续动态观测。

  8. (5)心肌耗氧量试验 • 心肌代谢、特别是氧的供需矛盾,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而多数中药常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新药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应列为必做项目。 • 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如下 1.直接测定:心肌耗氧量测定,心肌组织氧分压 测定(可多部位、多层次测定),离体心脏、心肌片或心肌细胞耗氧量测定。 2.间接测定:张力时间指数,心肌耗氧指数,正性肌力作用。 3.耐缺氧试验:离体心脏或心肺灌流耐缺氧试验,心肌细胞培养耐缺氧试验及其他。

  9. 三、教学试验安排及内容 (一)教学分组 在一个教学单元内,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2~5人,并分成上下两班,4组/班。 (二)试验方案 • 全班均采用异丙肾上腺素造模; • 上半班采用A受试物,建议受试物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 • 下半班采用B受试物,建议受试物为丹参注射液。

  10. 四、试验方法及步骤 (一)试验材料 试验药品: • 乌拉坦(Urethane),生理盐水配制成20%溶液; 0.5%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 • 阳性药:0.2%维拉帕米。 • 受试物:丹参酮ⅡA磺酸钠,配制成1%、0.2%溶液; 丹参注射液,50%葡萄糖配制成含生药 1.5g/ml、0.3g%溶液。 试验仪器: • 生物机能试验系统、紫外、动物秤、大鼠手术台、眼科镊、1ml、5ml注射器、4#、6#针头。

  11. (二)试验方法 • 取大鼠,称体重; • 腹腔注射乌拉坦1~2g/kg(20%乌拉坦,5~6ml/kg)麻醉; • 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针型电极插入大鼠皮下,打开生物机能试验系统,待心电图稳定后开始试验,先记录一段正常的大鼠心电图; • 分组及给药方案如下:

  12. 上、下半班: • 第1组、第5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kg; • 第2组、第6组:静脉注射0.2%维拉帕米1ml/kg; • 第3组:静脉注射0.2%丹参酮ⅡA磺酸钠; • 第7组:静脉注射0.3g/ml丹参注射液1ml/kg, • 第4组:静脉注射1%丹参酮ⅡA磺酸钠; • 第8组:静脉注射1.5g/ml丹参注射液1ml/kg, 5min后,静脉快速注射0.5%异丙肾上腺素溶液1ml/kg, 记录大鼠心电图。

  13. 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以心电图出现S-T段改变或T波变化为缺血标志。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以心电图出现S-T段改变或T波变化为缺血标志。 • 每次给完一种药后,观察并记录正常、给Iso前和给Iso后1min、3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和60min的T波和S-T段偏移。 • 将试验结果记录与表格中。

  14. 表1 受试化合物对大鼠T波幅度的影响 (三)试验结果的原始记录

  15. 表2 受试化合物对大鼠S-T波幅度的影响

  16. 表3 受试化合物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17.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 综合8个组的试验结果,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 • 分析中药单体与复方中药在抗心肌缺血中的特点。 (五)试验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 • 试验报告内容及格式同前,试验题目由学生自定。

  18. 注意事项 • 动物个体较小,固定大鼠时尤其两前肢不宜过紧,以免影响呼吸; • 心电图机的针型电极应向心插入皮下,不可插入肌肉内,以免肌电干扰,另外动物周围不要放置金属制品,以免干扰 。

  19. 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1)将动物注射20%乌拉坦(0.5~0.6ml/100g)麻醉后 固定在手术台上 (2)用笔型静脉置留针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插管),连接动物呼吸机,参数为:呼吸频率85;呼吸比1:1;潮气量为18ml。

  20. 笔型静脉置留针气管插管 剪开气管插管

  21. (3)在胸部左侧3-4肋间剪开皮肤

  22. (4)分离肌肉露出肋骨

  23. (5)在第三根肋骨下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开,然后左手用止血钳挑住肋骨,右手持剪刀剪开第三根肋骨(5)在第三根肋骨下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开,然后左手用止血钳挑住肋骨,右手持剪刀剪开第三根肋骨

  24. (6)用止血钳将剪断的肋骨夹住掰开,放入开睑器,用止血钳剥离心包膜(6)用止血钳将剪断的肋骨夹住掰开,放入开睑器,用止血钳剥离心包膜

  25. (7)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穿6-0号线,拉紧丝线,形成心肌缺血,观察线扎紧的部位上下大约2mm范围的心肌发白。(7)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穿6-0号线,拉紧丝线,形成心肌缺血,观察线扎紧的部位上下大约2mm范围的心肌发白。

  26. (8)结扎术后取下心脏进行TTC染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