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劉美慧

p.323~350. 劉美慧. 第一節 導論 -1. 1 、 福利殖民政策 :環繞在硬體設備及教育資源的分配 ,本質上未考慮族群性之差異 2 、學校文化以 漢人價值體系 為主, 原住民失去主體性 3 、補救教學仍以 主流文化的標準及方式 來要求原住民 學生,忽略了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4 、許多老師是 文化盲 ,不了解弱勢族群學生之文化, 無視於學生的文化差異. 第一節 導論 -2. 5 、研究發現: (1) 阿美族學生面臨兩種文化選擇,產生學校適應困難

saburo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劉美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p.323~350 劉美慧

  2. 第一節 導論 -1 1、福利殖民政策:環繞在硬體設備及教育資源的分配 ,本質上未考慮族群性之差異 2、學校文化以漢人價值體系為主,原住民失去主體性 3、補救教學仍以主流文化的標準及方式來要求原住民 學生,忽略了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4、許多老師是文化盲,不了解弱勢族群學生之文化, 無視於學生的文化差異

  3. 第一節 導論 -2 5、研究發現: (1)阿美族學生面臨兩種文化選擇,產生學校適應困難 (2)文化差異對學生的知識建構、課程理解、學習過程 與結果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6、認識了解文化差異 貼近原住民學生的問題與需求 7、不同文化脈絡對兒童的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4. 第一節 導論 -3

  5.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1 • Ogbu(1991)

  6.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2 • Gibson(1997)批評Ogbu的文化模式理論 1、太過簡化、太過於決定論 2、弱勢族群的學習問題不僅僅是二元分類 (同化&抗拒、成功&失敗、自願&非自願) 3、未顧慮到性別對學生的認同、學校經驗 和學業表現上的影響

  7.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3 • 針對批評,Ogbu(1998)加以修正理論 • 生態:情境、環境或弱勢族群的世界 • 弱勢族群在學校表現有差異,源於社群力量的差異

  8.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4 • Hall(1976)

  9.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5 • Bennett(1995)運用此理論分析美國教育 大部分的學校都是依循低脈絡文化發展 1、學校有密集的、事先計畫的行事曆 2、強調競爭與個人責任與表現 3、人際關係、非語言溝通及合作不受重視 • 高脈絡文化的學生無法融入,有陣痛期 • 應將高低脈絡文化納入學校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文化中的衝突,培養多元文化觀

  10.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1 • 文化背景是影響學生學習型態的重要因素之一 • Stairs(1994)歸納原住民的學習型態特色: 非口語的 非分析的 非教師導向 非左腦的 非個體的

  11.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2 • Swisher(1990) • Smith

  12.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3 • 蔡中涵(1996),原住民傾向具體的描述、抽象概念較少 • 陳枝烈(2001),原住民的文化特質與主流文化不同,會產生下列影響: 1、居住在自然環境,影響對外在世界的認知 2、原住民語法與國語的差異 3、觀察模仿的學習特性VS.學校文字概念學習 4、合作與分享的高脈絡文化特性VS.競爭

  13.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4

  14.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起源:1970年代 • 別稱:文化合適、文化相關、文化相容等 • 內涵:對文化普遍性或文化中立的傳統教學進行挑戰,反對學校成為製造相同產品的工廠 • 基本假定:弱勢族群學生的學業困難,是因其學習型態、語言使用和行為規範等與學校的期望不同所致 • 避免用主流文化的標準來評斷學生的學習行為,依據文化差異實施適性教學(重視母文化)

  15.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Ladson-Billings(1994)定義:「運用文化相關要素,培養學生知識技能與態度,使其在知識上、社會上、情感上與政治上增能的一種教學方式。這些文化相關要素不只是連結或解釋主流文化的工具,也是課程的一部分。」 • Gay(2000):目的在提升不同文化背景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表現,強調教育機構須接受族群文化在提升學習成效的合法性及可行性

  16.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17.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強調母文化在學習過程中的位置,回應學生的母文化及因母文化而產生的認知方式的一種教學模式 • 認知方式的理解須透過文化分析的工作,以學生的文化脈絡為基礎,檢視學生理解、詮釋與建構知識的方式 • 回應的方法:課程與教材、教學型態與教室文化的建立

  18.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p.336 Wlodkowski & Ginsberg(1995)

  19.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Gay認為文化是弱勢族群學生學習的關鍵

  20.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21.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三)課程中的族群與文化多樣性 1、優弱勢族群學生共同享有獲取高階知識的權力 與機會 2、課程應涵蓋弱勢族群的文化、貢獻與觀點 • (四)教與學的文化一致性

  22.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23.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Thomas(2000)

  24.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文化回應教學成功的關鍵:

  25.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Jackson(1994)提出七種方法: 建立信用、知覺文化差異、運用不同方法、 運用有效的提問技巧、提供有效的回饋、分 析教材、建立積極的家庭與學校間的關係 • Wlodkowski & Ginsberg(1995) 認為之特色: 尊重差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創造安全 與尊重的學習環境、跨科技與文化的教學、 促進公平與正義

  26.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弱勢學生欲達到的基本目標:

  27. 第五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限制 • 文化回應教學是提升學業成就的有效策略, 但不是萬靈丹。 • 教學是一個脈絡化、情境化的過程,需要配 合教育的其他面向(教育政策、學校與社區 的關係、家庭經濟等),文化回應教學才會 更加成功。

  28. 第五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限制 • 在師資養成過程,需提供教師文化回應教學的相關理論 • 師培課程本身就是文化回應教學的典範 • 培養師培生的文化敏覺度、關心弱勢學生的胸懷、能批判自我的意識型態與偏見 • 在教學現場採取「返鄉的陌生人觀點」,重新解釋並建構其生活經驗 ~ 會注意到環境中從未注意到的細節

  29. 第五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限制 • 國外有許多針對弱勢族群學生學習問題的實證研究,可做為文化回應教學論述依據 • 國內有關原住民學習型態方面的研究較少 • 分析時未深入原住民文化脈絡 • 引用外國論述時,無法符合本國之歷史經驗和社會文化脈絡 • 建立台灣原住民學習理論的相關研究,有其必要性

  30. 報告結束 感謝大家的聆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