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

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 2010-11-20. 教材分析. 椭圆的标准方程. 目标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分析. 评价分析. ◆ 地位与作用:. ◆ 知识与结构:. ◆ 重点与难点:. 《 椭圆的标准方程 》 是学习椭圆知识的基础,对探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椭圆 》 知识是圆锥曲线知识的开始又是圆锥曲线知识的重点,从方法上,为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在生产、生活和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sara-kent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2.1椭圆的标准方程 2010-11-20

  2. 教材分析 椭圆的标准方程 目标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分析 评价分析

  3. ◆地位与作用: ◆知识与结构: ◆重点与难点: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学习椭圆知识的基础,对探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椭圆》知识是圆锥曲线知识的开始又是圆锥曲线知识的重点,从方法上,为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在生产、生活和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主要包括椭圆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定义是通过画图过程得出的,它是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椭圆标准方程是椭圆的一种表示形式,是用“坐标法”推导出来的。两知识点蕴涵着转化思想、数型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与化归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因为椭圆定义是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椭圆标准方程又是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这是因为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我是让学生先回顾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再按照各环节逐步推导,而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 目标分析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分析

  4. ◆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据椭圆的定义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椭圆定义的自我探究,理解和体会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探索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及坐标法的基本思想,培养其计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强化数学的创新意识与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椭圆标准方程获取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体验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通过椭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扎实严谨的学习态度。 目标分析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分析

  5. 教法分析 目标分析 教材分析 过程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与“学案式”的教学模式,我采用探究与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体会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提高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与主体意识。在各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我主要分两个层次:先自主探究再小组讨论后交流。

  6. 教法分析 目标分析 过程分析 教材分析 课题引入 概念形成 方程探究 布置作业 自我检测 归纳小结 应用举例

  7. (一)课题引入

  8. (一)课题引入

  9. 实验操作 概念形成 (二)概念形成 ①取一条定长的细绳,将两端固定在木板的同一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绳,这时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10. 实验操作 (二)概念形成 ①取一条定长的细绳,将两端固定在木板的同一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绳,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②若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定的距离,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上,套上铅笔,拉紧细绳,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又是什么?

  11. 实验操作 概念形成 ●F2 F1 ● (二)概念形成 ◆分析总结: ①移动的笔尖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②同学们是否能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椭圆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或集合)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12. 《椭圆的标准方程》 自学篇 概念形成 自学范围 数学选修2-1第39-42页 上交日期 2010-11-28 学生签字 自学目标 ①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 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自学流程 自 学 内 容 疑 惑 提 要 课题引入 概念形成 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椭圆模型。 问题2:2010年10月1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进入太空,此次探月完成了多项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又迈出成功一步。同学们是否了解“嫦娥二号”升空后的运行轨道呢? 实验操作: ①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定义。 ②如果把细绳两端拉开一定距离,将圆心分开变成两个,绳子两端固定在两个定点上,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定义形成: ①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②你能自己归纳椭圆的定义吗? “嫦娥二号”运行轨 道全过程是怎样的? 为什么常数大于F1F2? 目 标 检 测 教 师 评 语 (二)概念形成 提出问题: 若常数小于或等于︱F1F2︱,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为什么常数大于F1F2? F2 F1

  13. 知识回顾 方程推导 思考讨论 建 系 设 点 列 式 化 简 (三)方程探究 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及其解题步骤是什么? 建系的一般性原则 两个根式和的化简

  14. 知识回顾 方程推导 思考讨论 (三)方程探究 思路①:就原式直接平方; 思路②:将一个根式移到另一边后再平方。 提示①:根据上式尝试推导 。 提示②:设 化简椭圆的方程。

  15. 知识回顾 方程推导 思考讨论 椭圆定义 图 形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焦点位置 abc 关系 (三)方程探究 ◆讨论①: 如果椭圆焦点在 轴上,焦点则变成 , 的意义同上,这时椭圆的方程是什么? ◆讨论②: 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如何判断椭圆的焦点位置?

  16. (四)应用举例 例题1: 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 ,并且椭圆经 过 点,求椭圆标准方程。 例题2: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①焦距为8,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之和为10; ②经过两点 。 定 位 定 量 ◆几何视角: ①确定方程形式; ②根据椭圆定义确定abc; ③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代数视角: ①确定方程形式; ②根据条件列方程组,求 ; ③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17. (五)自我检测 ①椭圆 上一点P到焦点F1的距离等于6,那么点 P到另一个焦点F2的距离是_____。 ②已知F1、F2 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过F1的直线 交椭圆于M、N,则△MNF2的周长为_____。 ③经过点(2,3)且与椭圆 有相同焦点的椭圆的 圆的标准方程_____。 ④若方程 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则m的 取值范围是_____。

  18. 方程:, 。 (六)归纳小结 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或集合)叫做椭圆。 方法:求椭圆标准方程方法(待定系数法)。 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化归思想。

  19. (七)布置作业 ①必做题:第42练习A组第1、2、3、4题; ②选做题:第43练习B组第1或2题; ③课外研讨题:若方程 表示焦点在y轴 上的椭圆,k的取值范围是_____。

  20. 教材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分析 评价分析 本节课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还是方程的推导,都展示了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概念形成中,通过动画演示、实验操作、定义归纳,学生经历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能力。在方程探究中,通过知识回顾、方程推导、思考讨论的设置,形成了有效的问题支架,缩小了学生现有认知与新知之间的差距,缓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化归等能力。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既要关注学生学会知识,又要关注学生会学知识。比如: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方程探究过程中“合作学习”。力图使学生学习和体验探究数学知识的方法,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与良好的数学素养。

  21. 谢谢大家,再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