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 变态反应. 回顾. 免疫功能中 ???? 过强,引起变态反应。. 特异性免疫的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的免疫效应 抗感染作用(??) 免疫损伤(??) 细胞免疫的免疫效应 抗感染作用(??) 免疫损伤 (??). ★ 变态反应的概念.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的 再次 刺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 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1 变态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 2 变态反应的结果导致机体的损伤. ★ 变态反应分型. 分 型. 参与的 Ig 类型或免疫活性细胞. 本质. I 型

shee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篇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 变态反应

  2. 回顾 • 免疫功能中 ????过强,引起变态反应。

  3. 特异性免疫的免疫效应 • 体液免疫的免疫效应 • 抗感染作用(??) • 免疫损伤(??) • 细胞免疫的免疫效应 • 抗感染作用(??) • 免疫损伤 (??)

  4. ★变态反应的概念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的再次刺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5. 1 变态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 2 变态反应的结果导致机体的损伤

  6. ★变态反应分型 分 型 参与的Ig类型或免疫活性细胞 本质 I 型 过敏反应 IgE 体 液 免 疫 II 型 溶细胞型反应 IgM、IgG III 型 免疫复合物型反应 IgM、IgG IV 型 迟发型变态反应 细胞 免疫 Tc细胞、TD细胞

  7. Ⅰ型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发生快,消退快(速发型) 反应特点 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介导。 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不致组织损伤。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过敏体质)。

  8. 你能说出哪些过敏反应? • 青霉素过敏 • 花粉过敏 • 食物过敏 • 化妆品过敏

  9. 变应原( Allergen ) ——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食物 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 昆虫 化妆品等 药物 青霉素 磺胺 普鲁卡因 有机碘化物

  10. 常见的变应原 • 花粉等吸入性物质 • 青霉素等药物 • 某些食物 • 螨虫等昆虫 • 化妆品等

  11. IgE ★参与抗体—IgE • IgE型抗体 • 强亲细胞性: IgE Fc段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相结合 • 过敏素质患者血清IgE含量明显增高

  12. ★参与I型过敏反应的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颗粒(含血管活性物质:缓激肽、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等)

  13. I 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致敏阶段:变应原→机体 →I gE→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反应阶段: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结合IgE,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症状。 血管活性物质:缓激肽、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等 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致痒作用

  14. 肥大细胞 B细胞 致敏阶段 反应阶段 I 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 同一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储存的介质 新合成介质 mIg IgE结合到靶细胞表面

  15. I 型过敏反应效应阶段 效应器官 全身性 (过敏性休克) 中性粒/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趋化因子 小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 呼吸道 (哮喘、过敏性鼻炎) 缓激肽 组织胺 消化道 (过敏性肠炎) 腺体分泌增加 白三烯(LTs)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前列腺素(PGD2) 皮肤 (荨麻疹)

  16. ★ 临床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 一、全身性过敏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1、过敏性哮喘 2、过敏性鼻炎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

  17. 四、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变应原皮试 脱敏治疗 药物治疗

  18. Ⅱ型变态反应 溶细胞型(Cytolytictype)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9. 主 要 特 点 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 血清中的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 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引起细胞溶解(细胞毒型)。

  20. IgM ★ 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 IgM、IgG IgG

  21. 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 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靶细胞表面抗原: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具有的共同抗原、 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 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22. 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溶解抗原靶细胞、免疫粘附、调理吞噬.

  23. 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ADCC效应 ——破坏靶细胞

  24. 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三) 抗体、补体的调理吞噬 ——破坏靶细胞

  25. ★临床常见的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血型不符 新生动物溶血病:母畜、仔畜间血型不符 药物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抗原表位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

  26. 母胎ABO血型不符 新生儿溶血 母胎Rh血型不符 首次妊娠 抗Rh血清 再次妊娠

  27.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目前人类已发现的20个血型系统,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以ABO系统最多,次为RH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目前人类已发现的20个血型系统,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以ABO系统最多,次为RH系统。 •   在怀孕期或分娩时可有为数不等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若彼此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母亲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 • ABO血型系统共有“A”、“B”、“AB”和“O”型四种,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是“O”型,胎儿是“A”型或“B”型者。RH血型系统中有抗原5种(C,c;D;E,e;),有D抗原者称RH阳性,无D抗原者为RH阴性,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见于母亲是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者。有些母亲虽然为RH阳性,但缺乏E抗原,亦会发生RH溶血病。 •   我国汉族RH阳性者占绝大多数(98~99%),阴性者不多,故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较其他民族少见。

  28. Ⅲ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反应 (Immune complex disease)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全身或局部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侵润为主的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9. 主 要 特 点 可溶性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 形成免疫复合物(循环IC) 循环IC在一定条件下 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壁间隙 沉积的IC激活补体与白细胞,引起的组织损伤(血管炎)或临床疾病

  30. 一、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31. I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IC 补体 血管 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异种血清等 C3a、C5a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内源性——变性的IgG、SLE的核抗原等 组织胺、激肽原酶 PAF 趋化因子 • 免疫复合物一定条件下滞留沉积于局部组织 • 激活补体产生的过敏毒素介导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32. I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 PAF 血小板凝集、破坏 血栓形成 血管炎症 •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局部组织水肿,IC进一步沉积 •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沉积的IC时释放多种酶损伤局部组织 • 激活的血小板凝集、破坏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出血

  33. I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 血管炎

  34. 临床常见的II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rs反应 2、 类Arthur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 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抗自身变性IgG的抗体(IgM)

  35. IV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于24小时后出现的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病理性损伤。

  36. 主 要 特 点 T 细胞参与反应,抗体补体不参与 迟发型超敏反应 :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 同一抗原24小时后出现反应,48~72小时达高峰。 主要病变为慢性炎症反应,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

  37. 抗原、免疫细胞 抗 原——病原生物:胞内寄生菌(如结核菌) 病毒 真菌 寄生虫 细胞抗原:(肿瘤、移植细胞) 免疫细胞—— T细胞:TD TC APC 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

  38.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局部的APC摄取处理抗原 APC将抗原多肽以MHC-II-多肽复合物表达在其表面,提呈给特异性的Th1识别并被活化。

  39.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局部的APC摄取处理抗原 APC将抗原多肽以MHC-II-多肽复合物表达在其表面,提呈给特异性的Th1识别并被活化。

  40.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活化的Th1释放细胞因子—— 活化血管上皮细胞,增加粘附分子的表达 募集MΦ、 更多Th1进入局部浸润,激活的MΦ释放炎症因子,血浆渗出,扩大炎症反应。

  41.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三) Tc在杀伤靶细胞的同时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 靶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将抗原肽段-MHC-I复合物表达在其表面给Tc识别。

  42. 常见迟发型超敏反应疾病 胞内微生物感染 传染性变态反应反应 结核杆菌等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在传染过程中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 用于结核病等的检疫。 接触性皮炎 小分子物质与皮肤细胞蛋白结合 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药物等 同种异型抗原 移植物排斥反应 自身抗原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