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欢迎同学们学习

欢迎同学们学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制作人:李建宁. 教学章节. 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思考. 20 世纪 50 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将非公有制变成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改革开放中又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有人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感叹 “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主要矛盾 (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欢迎同学们学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欢迎同学们学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制作人:李建宁

  2. 教学章节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 思考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将非公有制变成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改革开放中又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有人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主要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 报告 毛泽东

  5.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主要矛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6.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马恩实现革命转变的理论构想: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只有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革命转变时期”,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列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7.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性质: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问题: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P78 在中国共产党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 报告 毛泽东

  8.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的主要特征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广泛,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

  9. 经济上: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71.8% 19.1% 6.9% 0.7% 1.5% 经济结构多样: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并存。 这五种经济成分,可以概括为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与这些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基本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0. 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文化 • 文化上一主多元,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到1952年,全国参加扫盲学习的工人有230万人,农民4800万人。 文化扫盲

  11.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1949—1952 地主阶级 人 民 大 众 国民党残余势力 帝国主义

  12. ★1953—1956 国内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道路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道路 对外 中国人民 帝国主义

  1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 一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二是,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4.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5.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最初的认识: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 在转变条件上, 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16. 认识的深化: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问题:党和毛泽东为什么要改变最初的设想提出从现在就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17. 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图为我军攻克成都时的入城式。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图为我军攻克成都时的入城式。 (2)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 第一,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欢庆西藏和平解放( 1951、10月,解放军进驻西藏,大陆统一)

  18. 上海军管会没收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的命令。 南京军管会清查没收官僚资 本及敌伪战犯财产的布告。 第二,通过没收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19. 第三,在广大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 1950.6~1952.9的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全国有3.1亿农民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700多亿斤粮食的地租。

  20. 1951年8月,毛泽东在罗瑞卿《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报告》上的批示。1951年8月,毛泽东在罗瑞卿《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报告》上的批示。 第四,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反和“三反”“五反”运动。 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公审刘青山、张子善

  21.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8日,毛泽东号召 “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军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第五,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2. 1952年9月开始酝酿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国庆节,首都人民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的游行。

  23.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 一个时间 15~20年 相当长的时间 总 路 线 实现工业化 并 列 关 系 同等重要 两个逐步 实现三大改造 同步进行

  24. “一化三改”与“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工 业 化 农 业 总路线 三大改造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主体;基础、目的 关系 两翼;条件、手段 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

  25. 总路线的特点: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 总路线的实质: • “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2页) • 总路线的目的:直接地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间接地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

  26. 建国初期,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2、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和实现的可能性(1)历史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7. 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28. 第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从资本主义工商业看: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二是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从个体经济看: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29. 上海军管会没收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的命令。 南京军管会清查没收官僚资 本及敌伪战犯财产的布告。 (2)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已有了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

  30.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在建国以后3年多的实践中,党积累了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 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31.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是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32. 第四,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36年的水平。针对建国初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家财政经济极其困难的局面,人民政府的努力恢复生产的同时,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打击投机势力,统一全国财经工作,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价格,把不法资本家的四次物价大涨风打下去,迅速扭转了险恶的经济形势,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物价趋向稳定,从此结束了旧中国自抗战以来长期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为国民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33.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第五,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4.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色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结合

  35.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6. (一)适应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性难题: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7.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第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 •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 第三、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 第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 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 助合作,有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 • 第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 循序渐进。三个发展阶段 •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38. (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 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毛泽东与 邓小平谈论工作

  39.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 方法步骤: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第一步: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40.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改造的方针:和平赎买。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改造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改造的目标: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1.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职工福利 企业公积金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 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四马分肥

  42.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 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 国家派干部进入企业内部,同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 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43.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国家委派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 代价: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从1956年起,国家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支付期限10年。到1965年国家共支付32.5亿元。 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44. 企业、制度的改造 和平改造内容 人 的 改 造 (3)目标: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5.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制定了一条正确的路线,提出了社会主 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46. 2、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第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剥削阶级被消灭; 第三,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 第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7. 3、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失误和偏差 • 1981年6 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讲的失误。即: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

  48. 思考讨论 •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将非公有制变成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改革开放中又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有人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 和社会主义改革关系

  49.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1956年国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

  50.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 国家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工业 国营经济 合作社 公私合营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