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一、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 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返回. 一、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 (一)按比例配置的必要性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一节 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第一节 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 一、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 • 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 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返回

  3. 一、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 • (一)按比例配置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从来就是社会化生产。我们这里讲的社会化生产不是只在通常意义上,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生产,而是指由于生产力发展引起在社会规模上的一系列生产部门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各经济单位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进行的社会化生产。由于社会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基础上,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客观上要求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

  4. 一、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 (二)按比例配置的含义 • 1.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资本、土地、技术、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广义:还包括如矿藏、水等自然资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到社会经济的不同使用方向上,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达到“帕累托最优”, • 2.资源配置又分为微观配置和宏观配置。

  5. 二、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 • (一)市场调节(微观) 1、市场调节的作用(微观) (1)它有强大的激励作用,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2)它有灵敏的调节作用,保证微观供求的即时平衡。 (3)它有严酷的淘汰机制,可以提高微观经济效益。

  6. 二、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 2、市场调节的局限 (1)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容易造成经济波动。 (2)市场调节是对局部、微观利益的调节,难以保证宏观效益和社会效益。 (3)市场调节是一种自发调节,不能自动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7. 二、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 • (二)计划调节(宏观) 1、计划调节的作用 (1)它可以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重大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协调,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2)可以引导和动员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 (3)它可以较好地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8. 二、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 • 2、计划调节的局限 (1)主观方面:人的主观意识只是对客观实际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映,而且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致使计划难以完全反映客观实际。 (2)客观方面:社会经济生活错综复杂,致使计划难以周全。 (3)在利益关系上:计划主要着眼于全局、整体利益。

  9. 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一)关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争论 1、国外早期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 (1)苏联内部的争论。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经济学界内部主要是围绕新经济政策后应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如何看待计划、市场作用展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探索性。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管理者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理论。 。

  10. 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这种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理论主张不再适应斯大林的政治目标,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对立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被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之外。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计划性的不可调和性被奉为斯大林理论发展的一个公理,成为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一个教条。

  11. 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2)西方经济学界的争论 在计划经济代表者和反对者之间进行的长期争论,首先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于192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引起的。其断言,没有经济计算就没有经济,社会主义由于不可能进行经济计算,所以根本不是经济。从根本上否认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2. 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2)西方经济学界的争论 哈耶克、罗宾等人则认为,在计划经济中,经济计算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 1936年,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辩护。他认为,计划经济可以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用计划代替市场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13. 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 (一)关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争论 2、我国经济学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探讨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等进行讨论。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作用等问题展开的。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对市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计划则是建立在市场作用基础上的一个宏观调控手段。

  14. 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二)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1、这两种调节的领域和形式虽有差别,但目标一致,即都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顺利发展。 2、这两种调节各有优劣,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3、二者的有机结合。市场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计划是充分尊重价值规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计划。 返回

  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意义 返回

  16. 一、社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1、社会分工是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前提条件 。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根本原因。

  17. 一、社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二)对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商品经济的认识过程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社会主义是排斥商品经济的,这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有关。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命运所持的观点同马、恩是一致的 。 我们党对商品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

  1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 (一)市场经济及其一般特征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动形态。这种经济运动的实质是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环节,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的布局,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以协调供求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稳定、持续发展 。

  1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2、市场经济的一本特征 (1)独立的市场主体。 (2)健全的市场机制。 (3)完善的市场体系。 (4)良好的市场秩序。 (5)有效的宏观调控。

  2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在分配方式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21. 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二者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现代形态。 (二)二者的区别 1、二者对应的概念不同。 2、二者包含的内容,强调的问题不同。 3、二者的发展阶段不同。

  2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意义 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为我国经济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返回

  23.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返回

  24.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一)二者的区别: 1、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及其相联系的生产关系。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化。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在一种社会形态中,经济制度具有稳定性特征,经济体制具有动态性特征。

  25.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二)二者的联系: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基本属性(性质、作用、发展方向),而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

  26.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必然性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 1、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2、苏联经验的影响。 3、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经验的影响。 4、自然经济的影响。

  27.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必然性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 2、在经济决策和管理方面,权力过于集中。 3、在经济组织结构方面,条块分割。 4、在经济调节体系方面,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管理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5、在经济利益调节方面,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28.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必然性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作用的日益扩大和发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应把握的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则。 3、要严格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1、产权明晰和独立的市场主体。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有效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4、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 5、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1.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途径 • (一)使企业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 (二)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 • (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 (四)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五)加强市场法规建设。 返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