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兴隆县小学 《 心理健康教育 》 教材培训

兴隆县小学 《 心理健康教育 》 教材培训. 第一部分 关于教材.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 1 、依据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坚持育人为本。 2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着眼于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学会调适与适应。 3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 水平,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编写原则 1 、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talon-cha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兴隆县小学 《 心理健康教育 》 教材培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兴隆县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培训

  2. 第一部分 关于教材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 1、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坚持育人为本。 2、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着眼于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学会调适与适应。 3、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 二、编写原则 1、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内容和主题在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教育。 2、一般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选择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个性的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的机会和空间。

  4. 3、预防、矫正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注意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心理保健常识,通过学生对这些知识和常识的了解掌握,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预防一些心理问题倾向的发生。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出现一些“问题现象”是很正常的,不可怕的,要积极的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他人的帮助,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5. 三、教材主要内容分类 1、常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心理保健常识,重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2、自我: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情绪情感。 3、适应: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适应、生活适应。 4、交往:主要包括师生、同伴、亲子交往等。 5、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习惯、效率、方法、成就动机、智力发展、思维等。

  6. 四、教材的结构体系 小喇叭(大眼睛):导入主题,展示一种现象。 碰碰车(点击自我):心理反思,是讨论和体验。 金点子:提供改变、改善的办法。 请你参加:反思自己的行为,参与活动。 小书架:是拓展,提供心理故事,供学生阅读,强化学生的理解或体验。

  7. 五、教材的主要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需要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从自我、人际、学习、适应、职业等方面切入,具体呈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状态倾向,促进学生学会自助。同时,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 2、新颖多样的呈现方式,寓养成教育于参与体验之中。 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现状,优化其健康心理品质。 3、生动开放的活动内容,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其中的一条主线。 通过精心创设活动情境,编写典型案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心理体验空间。同时,又考虑到现实状况,活动方式简便易行,活动内容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8. 第二部分 关于心理活动课 一、活动课的地位。 1、满足了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2、为传输丰富的“心育”内涵开辟了专门的渠道。 3、为学校发展性“心育”的操作过程提供了广阔的心灵舞台。 4、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了团体互动的融融氛围。 5、为实现学校“心育”的目标提供了课程构架保证。

  9. 二、活动课的特征 1、形式的活动性 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要让学生思维在不断地处于激活状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谐统一。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状态,在情感上有愉悦的体验。 2、结构的开放性 (1)活动目标的开放:目标重在发展和预防。它是个方向性目标,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不是整齐的,不同学生不同发展点,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多元的,开放的。

  10. (2)活动内容的开放:内容选取的是学生最关心的自身心理问题以及与之发生关联的来自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问题。最终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活动内容的开放:内容选取的是学生最关心的自身心理问题以及与之发生关联的来自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问题。最终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不是拘泥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其本身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活动空间的开放:不拘于教室,室内外均可,可以打破座位顺序,可没有固定的课桌椅。 (5)师生关系的开放: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居高临下、专断、独言”,师生关系是彼此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式、开放型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互长的过程,不存在一方灌一方的问题。

  11. 3、训练的系统性 它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系统性,是指表现在整体活动的系统性。 4、学生的主体性 5、“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

  12. 三、心理活动的一般流程 1、通过情景认识一种现象。 2、认识和了解情景人的心理感受。 3、体验情景人的心理感受。 4、反思“我”的心理感受。 5、建立“我”全新的心理结构。

  13. 四、上好心理活动课的要求。 1、教育目标的设置要准确 (1)目标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2)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3)目标的设置要突出重点。 (4)目标的设置要有系统性。 2、活动的设计要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要讲求实效性。 (3)要充分考虑可行性。 (4)要遵循低耗性的原则。

  14. 3、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1)以发展为主的教育价值观。 (2)以学生为主的发展观。 (3)平等、合作的师生观。 (4)身心和谐的健康观。 4、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驾驭能力。 (1)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 (2)细腻的、准确的表达能力。 (3)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调动学生情绪的能力。 (4)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能力。 (5)高超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6)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15. 5、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主动性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它既是一种条件,也是一个目标。 吸引学生参与的条件: (1)内容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形式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3)要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4)要有相互尊敬、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16. 五、心理活动可评价的基本标准。 1、目标定位:针对性、确定性。 2、活动设计:合理性、有效性。 3、学生参与:广泛性、主动性。 4、教师组织:角色定位恰当、作用发挥充分。 5、活动效果: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变化。

  17. 六、对心理活动课的几点建议。 1、关于活动实效问题。 (1)避免讨论多、互动少。 (2)避免提问多、参与少。 (3)避免学生回答教师问题多、学生自己体验少。

  18. 2、关于活动主题要注意三个提高两个到位。 (1)注重提高活动主题的多角度的展开,多角度获得体验。 (2)提高对主题和学生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水平。 (3)提高主题对现实的把握程度,主题一定要与当前的学生心理状态联系起来,要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4)整个活动过程中要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要一定要到位。 (5)过程优化要到位:活动环境的创设是积极的;整个活动氛围的创设与把握,让成员感到愉快、和谐、有启示。

  19. 3、活动过程注意几种现象。 (1)禁止用学科教学的模式开展心理活动课。 (2)防止把我讲你听、我打你痛的单一方式带到活动课之中。 (3)严禁为活动而活动现象。 4、关于学生的收获。 (1)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要改善学生现在的心理状态。 (3)学生良好的自我形象和积极的自我意识在活动课逐步构建起来。 (4)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