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什么是 “ 教育 ” ?

什么是 “ 教育 ”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中英 教授. 版权所有 , 1997 (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引言. 本报告主要分析“什么是教育”这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理论流派和教育实践模式。这一问题也是教育界的一个既古老而又 常新的问题 。当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教育”内涵“被稀释”、 迷失 乃至异化的现象。因此,重新理性思考“教育”的概念,系统阐明“教育”的内涵,有助于应对眼花缭乱的新教育概念或观念。. 一位网友的困惑.

thisb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什么是 “ 教育 ”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什么是“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中英 教授 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2. 引言 • 本报告主要分析“什么是教育”这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理论流派和教育实践模式。这一问题也是教育界的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当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教育”内涵“被稀释”、迷失乃至异化的现象。因此,重新理性思考“教育”的概念,系统阐明“教育”的内涵,有助于应对眼花缭乱的新教育概念或观念。

  3. 一位网友的困惑 “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们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禁锢、贬抑、束缚、蛊惑、教唆、误导等等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未名(2005-5-25)

  4. 关于“教育”概念的一些文学性表达 1.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 2.“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 3.“语文应该是生活,应该是一种享受,优美的中国文字应该是一种享受,教育本身更应该是一种享受。”(网友王娟) 4.“教就是把树种下,育就是把树种活” (网友 hgjabcd) 5.“教育的真谛就是感动”(网友婉儿) 6.“学生扔了作业,扔了成绩。 老师扔了得失,扔了报酬。领导扔了升学,扔了乌纱。 家长扔了负担,扔了期望。 教育自然回来了”(网友angjian)

  5. 一、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 • 1、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或制度的“教育” • 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又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高等教育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6.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 • 2、作为某种影响孩子成长方法的“教育” • 例如,“你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的?” • 又例如,“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应该教育孩子自立、自强和自尊。” • 此时的“教育”,指向某种经过慎重选择的影响孩子发展的“手段”、“方式”或“方法”,如“告知”、“训练”、“感化”、“榜样作用”乃至“体罚”,等等。

  7.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 • 3、作为一种自主和深刻的心理或精神活动过程与结果的“教育” • 例如,“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 又例如,“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再例如,“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8. 小结: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内涵 • 1、“教育”意味着向善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同于“教唆”; • 2、“教育”意味着深刻的精神转变过程,“教育”不同于“强迫”、“训练”; • 3、“教育”意味着对象的主观接纳和认同,“教育”不同于“灌输”; • 4、“教育”是外在的活动形式与内在的教化过程的统一,旨在促使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发生深刻的和自觉的转变过程。这种过程追求的是一种符合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善的价值方向。

  9. 二、 “教育”概念的词源 • 1、中文“教育”的词源。 •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二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

  10. 一、中文“教育”的词源 • 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学者,觉也,以反其质. • 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11. 2、西文“教育”的词源 • “education”、“éducation”、“Erziehung”,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ěre”转换来的。“educě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ěre”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ě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12. 2、西方“教育”的词源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13. 3、“教育”概念的原典精神。 • 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 从中西文“教育”概念的词源分析来看,教育的原典精神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和“提升”人。在此意义上,“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教育”意味着“规范”、“引导”和“干预”。

  14. 三、有关“教育”的若干重要命题 关于“教育”的重要命题是指历史上思想家们或教育学家们对“教育”概念所进行的精炼表述,这些表述反映着他们各自的“教育观”。分析这些表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漫长岁月中,教育观的变化过程以及引起变化的基本动力。这种分析也是对“教育”概念进行词源分析的继续和深化。

  15. 国外有关教育的若干命题 • 1、夸美纽斯:“只有受过恰当教育的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即“成人”) • 2、裴斯特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教育即发展) • 3、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4、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5、巴格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人类)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 6、 弗莱雷:“教育是一种自由实践。”“教育即解放。”

  16. 中国有关“教育”的重要命题 • 1、《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即“修道”) • 2、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教育即“学做人”) • 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是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和在生活之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 • 4、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教育即“经验传递”)

  17. 上述中外“教育”命题所涉及到的关键要素 • 第一、教育的“目的”:“成人”或“学做人”。其中蕴涵着“职业目标”与“人文目标”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卢梭和凯兴斯坦纳那里是“人”与“公民”的矛盾,在孙喜亭教授那里是“劳动力”与“劳动者”或“人才”与“人品”的矛盾。 • 第二、教育的“过程”:外在过程与内在过程的统一。其中存在着“外铄”与“内省”的矛盾,“灌输”与“启发”的矛盾,“指导”与“自主”的矛盾。第三、教育的“关系”:从“教育”与“个体”关系来看,是“促进”、“引导”和“规范”的对立统一;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看,是“适应”、“批判”和“超越”的对立统一。

  18. 余文森教授评“自主”变“自流”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随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主。”(《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19. 小结: • 在教育学界,“教育”的定义与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因不仅有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人性基础、阶级立场等等的差别。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是勉为其难。尽管如此,还有一些基本共识:教育意味着理想的人格、精神的转变与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帮助学习者融入到社会历史与人类的精神之中,并不断地重构自我。

  20. 四、 “教育”内涵的现代阐述 • 一、从形式上说,“教育”是一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不是单向的告知、宣传或灌输。没有平等、交流和对话,就没有教育。 • 二、从内容上说,“教育”是“通过知识而使人获得到解放”,把人从无知、非理性、习俗、已有的经验、迷信、专制的权威等思想和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断地促进人的发展。 • 三、从目的上说,“教育”是人格的陶冶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而不单单是外在社会身份、角色或地位的变化。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定有着健康的人格和善良的人性。

  21. 四、 “教育”内涵的现代阐述 • 四、从制度上说,“教育”而不是“教学”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整个学校的工作包括管理、教学、服务、学校文化建设等工作必须具有“教育性”。“有学校无教育”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变。 • 五、从精神境界上说,“教育”通过关注“人的内在生命”而为“人的自我实现”及和社会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和平事业提供基础。 • 六、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典精神。

  22. 结束语: • “教育”的基本精神,那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即对人的存在的积极关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引导和对人性或人格境界提升的热情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确实应是“以人为本”的,从事教育工作就是在从事一项高尚的人道主义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教育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更需要对学生的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热切希望。

  23. 谢谢听讲 欢迎提问! 石中英 教授/博导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邮政编码:100875 办公电话:10-58805311 传真号码:10-58805122 电子邮件:szying@bnu.edu.c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