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第十章 環境及疾病

第十章 環境及疾病. 傳染病 地方病 自然環境與 疾病 人文環境與 疾病 台灣的流行病變遷. 壹、環境及疾病的產生. 一 、疾病的種類. 1 傳染病 (1) 定義 : 由 各種病原體 引起,能 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 傳播,宿主 、致病原以及環境三者之間互動 ( 2 ) 傳統 病的致病方式 A 寄生蟲病:蟯蟲、阿米巴原蟲 B 微生物 、病毒造成傳染: 鼠疫、霍亂、登革熱. 傳染病 ~ SARS. SARS 流行性傳染病統計圖( 2003 ). SARS 擴散示意圖( 2003 ). 死亡率為病例死亡人數÷感染人數.

toma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章 環境及疾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環境及疾病

  2. 傳染病 • 地方病 • 自然環境與疾病 • 人文環境與疾病 • 台灣的流行病變遷 壹、環境及疾病的產生

  3. 一、疾病的種類 • 1 傳染病 • (1)定義:由各種病原體引起,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宿主、致病原以及環境三者之間互動 • (2)傳統病的致病方式 • A 寄生蟲病:蟯蟲、阿米巴原蟲 • B微生物、病毒造成傳染: 鼠疫、霍亂、登革熱

  4. 傳染病~SARS SARS流行性傳染病統計圖(2003) SARS擴散示意圖(2003) 死亡率為病例死亡人數÷感染人數

  5. 傳染病~SARS SARS空間分布圖(2002~2003)

  6. (3)流行性傳染病與自然環境關係密切 以氣候因素關係最密切,因傳播擴散的病媒有其適宜生長的氣候環境。ex.瘧疾、黃熱病、登革熱、鼠疫常見氣候溼熱的熱帶或副熱帶地區 EX. 早期台灣瘧疾 因瘧蚊大多存活於海拔600公尺以下的熱帶區,早期臺灣原住民向山上遷移,原因之一即為避免瘧疾傳染。

  7. 專家:氣候改變將加速疾病擴散 • 一名專家說,氣候改變對人類健康會有全面性的負面影響,未來 80 年內,可能會有 10 多億人感染登革熱之虞。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伍德華在濟洲島舉行的世界衛生組織地區會議中表示,雖然氣候改變會有一些正面影響,不過「對健康的影響都是負面的」。伍德華在演說中舉例說,在中國甘肅省,冬季冰凍區域已向北移。傳染血吸蟲病的蝸牛也向北遷移,使得 2,000 萬人可能會有感染埃及血吸蟲病之虞。 • 在法國,2003 年 8 月的熱浪導致約 2 萬 5,000 人喪生。而在世界衛生組織的西太平洋地區,1998 年夏季的熱浪,使得上海的死亡人數增加兩倍。伍德華說,就全球而言,最大的影響是營養不足。他說:「贏家與輸家都有,不過整體而言,氣候改變對糧食生產預料會有負面影響。」他說,在西太平洋地區,溫度與降雨模式的改變將使得登革熱更難以控制。

  8. 供水問題更將引起嚴重關切,全世界受乾旱影響的陸地比率,本世紀結束前可能增加 10 倍。太平洋小島國對海平面升高及降雨模式的改變,尤其顯得特別脆弱。 • 伍德華說,人類健康問題應是氣候改變的最優先議題。他呼籲針對太平洋低窪島國的供水管理、社區的災害防範和減低乾旱衝擊等,進行研究。伍德華說:「最困難的改變是意願的改變。我們必須不會因為工作的困難而失去勇氣與信心。」 • 資料來源:大紀元。2008 年 8 月 1 日,取自 • http://www.epochtimes.com.hk/7/9/17/51659.htm

  9. (4)傳染實例 • A十四世紀歐洲的黑死病: • 甲、起源於亞洲西南部,約在1340 年代散布到歐洲 • 乙、鼠疫 • 丙、人口大量死亡、社會結構改變

  10. 鼠疫 鼠疫為流行性傳染病的代表,常見於老鼠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並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 歷史上鼠疫有三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 時間: 發生於六世紀~八世紀 歷程與疫情: 源自埃及西奈半島,擴散幾乎擴及歐洲所有國家,導致2,500萬人死亡

  11. 鼠疫 第二次大流行: 時間: 發生於十四世紀 歷程與疫情: 源起中國,沿絲路向西傳播至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再向北、 向西擴散至全歐洲及北非 ,導致7,500萬人死亡,為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對歐洲重創甚深,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再次蔓延 十四世紀黑死病擴散與貿易關係示意圖

  12. 鼠疫 第三次大流行 時間: 發生於十九世紀末 歷程與疫情: 爆發自中國雲南和廣東,經過航海交通擴散到全球各地,造成約2,000萬人死亡 時至今日在部分國家鼠疫仍是重要傳染病,但影響減弱

  13. B十五∼十八世紀的天花 •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所造成的傳染性疾病。此疾病最早發現於中國及印度,十六世紀肆虐全球,造成 350 多萬人死亡;1970 年前(疫苗使用前)每年感染 1,500 萬人,其中至少 200 萬人死亡。 • C愛滋病 • 1930 年的中非洲西部,之後透過「撒赫爾→加勒比海國家→歐洲及美國加州→東南亞」路徑傳播。

  14. D狂牛症 • 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也是一般所稱的狂牛病(Mad Cow Disease),為一種致死性、傳染性的神經退化疾病,此病自1986年在英國首度被報導後,在往後的十幾年中,已經造成整個歐洲陷入空前的恐慌與震驚。

  15. 早期英國政府不認為吃牛肉、內臟或脊椎組織會使人類得到疾病,但是一九九四年北威爾斯(North Wales)一位十六歲的Victoria Rimmer罹患庫賈氏病,被認為是吃了感染狂牛病的牛肉而導致生病,瀕臨死亡前提出索賠,但並未有結論。一直到一九九六年,英國衛生部長和農業部長同時承認有十個人感染一種新的變性庫賈氏病,可能和一九八九年前吃到病牛內臟或牛肉有關連,因為一九八九年起,英國才禁止牛內臟進入食物鏈。

  16. E 2002 年冬季的 SARS •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於2002年在中國廣東順德首發[1],並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漸消滅的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疫潮。在此期間發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會恐慌,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多名患者死亡,中國政府對疫情從隱瞞到著手處理直至最後控制,世界各國對該病的處理,疾病的命名,病原微生物的發現及命名,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及媒體的關注等等。 • 症狀為發燒(>38℃),也可能會有發冷、寒顫、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難等等,有時也伴隨著其他症狀,包括:頭痛、肌肉痛、食慾不好、倦怠、意識不清、皮疹及腹瀉

  17. F禽流感 • 禽流感,全名鳥禽類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動物傳染病,通常只感染鳥類,少見情況會感染豬。禽流感病毒高度針對特定物種,但在罕有情況下會跨越物種障礙感染人。自從1997年在香港發現人類也會感染禽流感之後,此病症引起全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關注。其後,本病一直在亞洲區零星爆發,但在2003年12月開始,禽流感在東亞多國──主要在越南、韓國、泰國──嚴重爆發,並造成越南多名病人喪生。直到2005年中,疫症不單未有平息的跡象,而且還不斷擴散。現時遠至東歐多個國家亦有案例

  18. (4)傳染病的傳播:當環境因子適當,病媒密度提高時,疾病即快速流行(4)傳染病的傳播:當環境因子適當,病媒密度提高時,疾病即快速流行 • A鼠疫: • 甲、降水量過多→ 植物生長→ 草食動物、昆蟲增加→ 齧齒類動物大量繁殖→ 鼠類桿菌藉著跳蚤進一步跨動物傳染 • 乙、非、亞洲(經濟較差);美洲(大片草原)

  19. B霍亂: • 甲、人類生食受到霍亂弧菌汙染的生物或飲水, 當河水或井水受汙染,霍亂即快速擴散 • 乙、非洲南部,東非、中非、印度和中國地(氣候條件外,開發程度與自來水普及率低)

  20. C登革熱: • 甲、在氣候炎熱的熱帶及副熱帶地區的病媒蚊, 在人口密度高且環境中積水容器或窪地較多之地大量繁殖 • 乙、於亞洲、中南美洲、非洲及澳洲北部

  21. (5)傳染病控制的關鍵:改變適合病媒繼續擴散的環境因素(5)傳染病控制的關鍵:改變適合病媒繼續擴散的環境因素 • (6)傳染病控制的實例: • A臺灣的鼠疫:獎勵民眾捕鼠、改良市街環境外、燒毀嚴重流行地區內的村莊。

  22. B霍亂:生活環境品質提升、自來水供應普及、下水道汙水處理設施及公共衛生的改善。B霍亂:生活環境品質提升、自來水供應普及、下水道汙水處理設施及公共衛生的改善。 • C登革熱:供應自來水、興建下水道、推行住 • 宅改良和強迫清潔居家環境等

  23. 2.非傳染病 (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0年的統計,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已經是全球主要死亡的原因,大部分是生活上慢慢累積而成,又稱為慢性病 (2)非傳染病蔓延趨勢 非傳染病的比例增加速度極快,全球疾病發生率正由傳染病向非傳染病轉移。並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在今後十年,光是中國、印度、俄羅斯等三國,就會因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等疾病花費數千億美元的國家資源

  24. (3)非傳染病致病因子 世界衛生組織歸納主要和菸草使用、體能不足、飲食不健康和酒精有害使用等相關 (4)非傳染病防治與分布 大部分慢性病是由已知且可預防的原因引起的,在防治的推行與宣導比傳染病的可行性來得高。整體而言,現今非傳染病主要分布於已開發國家,而開發中國家沒有乾淨的用水與清潔的環境, 使得傳染病的擴散更廣泛

  25. 二、地方病 1.定義: 無須從外界輸入,便能在某些地區內持續出現的疾病,稱為地方病或風土病,又可分為傳染性與非傳染性地方病 (1)傳染性地方病 藉由各種媒介在宿主間不斷傳播,但因生物生存受環境限制,傳播範圍只侷限某區域 EX. 昏睡症 非洲昏睡症分布圖(2008)

  26. (2)非傳染性地方病 通常和當地的 a.自然環境或 b.人為汙染等因素有關

  27. 2.環境與地方病 • A自然疫源性:鼠疫、瘧疾、肺吸蟲病。 • B化學元素性:缺碘型甲狀腺腫、血吸蟲病、烏腳病 • C物理性:高山症。 • (2)人文環境改變者: • A原因:綠色革命、工業發展 • B矽肺病、鉛中毒、水病

  28. 3.地方病可透過監測系統,以科學化方式找出流行規律及影響因素,提出預報加以防治。防治方法包括:補充環境缺乏的元素或限制過多的元素攝取、消滅疾病的宿主、注重衛生及預防接種⋯⋯等3.地方病可透過監測系統,以科學化方式找出流行規律及影響因素,提出預報加以防治。防治方法包括:補充環境缺乏的元素或限制過多的元素攝取、消滅疾病的宿主、注重衛生及預防接種⋯⋯等

  29. 疾病補充 • 缺碘性甲狀腺腫 • 其為一種甲狀腺機能過低的症狀,也會導致腺體 • 腫大。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區和美國的五大湖區,其土壤中所含碘量極少,故食物中的含碘量也少,居住在那裡的人,都會有「大脖子」,這種甲狀腺腫也叫區域性甲狀腺腫(Enclemic Goiter)

  30. 血吸蟲病 • 血吸蟲,又名裂體吸蟲,屬扁形動物門,主要指所有歸類在裂體屬下 19 種血吸蟲。其中有 6 種可以寄生人類,流行於中東、亞洲和南美洲地區的 3 種,是感染人類的主要血吸蟲,另外 3 種分布於北非、馬來半島、湄公河流域的血吸蟲,為動物株(zoophilic strain),對人的影響較小。血吸蟲成長的過程都必須經過在淡水螺類體內的寄生階段,才有能力感染其他宿主,而血吸蟲寄生後多選擇在宿主體內的靜脈血管定居,所引起的症狀表現各有不同,皆統稱為血吸蟲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在六大熱帶醫學疾病之一。

  31. 烏腳病 • 烏腳病很早就確定為井水含砷過高有關,隨著自來水普及後病患已大幅減少。 • 但在 1996 年時又在宜蘭縣頭城鎮、五結鄉沿海發現地下井水含砷量過高,而出現20 餘疑似患有烏腳病案例。除了烏腳病外,西南沿海地區的砷水亦造成皮膚癌、膀胱癌及各種癌症。 • 北門、學甲、布袋、義竹等鄉鎮彼此毗鄰,皆位於急水溪出海口附近,其土壤帶有甚高的鹽分。由於近海,淺層井水質過鹹不適飲用。當地居民遂掘深井,引進一種以粗徑竹筒連接地下約 100∼200 公尺深的含水層,汲取低鹽分的深層河水。然而,此種深井水砷含量竟高達 0.4 至 0.6ppm,遠超過臺灣官方訂定之國家標準0.005ppm 以下。此地區砷為何存於地下水中則未有定論,不排除是天然即有。

  32. EX.台灣烏腳病 烏腳病患由於肢體血管受阻塞,患者雙足發黑,故名烏腳病。嚴重時惡化到壞疽,需截肢治療。 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標本

  33. 分布: 主要分布在八掌溪下游南北兩岸的嘉義布袋、義竹及臺南學甲、北門等濱海地區 1950年代臺灣地區烏腳病流行分布圖

  34. EX.台灣烏腳病 病因: 與飲用深井水有關,和地下井水含砷量過高有關 北門、學甲、布袋、義竹四地飲用不同水源之烏腳病盛行率

  35. 矽肺病(silicosis) • 矽肺病是塵肺(Pneumoconiosis)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是由於長期吸入大量含有游離二氧化矽粉塵所引起的疾病,矽肺容易引發其他的病變,包括肺癌、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病變、肺結核,在充滿塵埃或易於引起此症之場所工作的人,患病率自然偏高。過去以礦工最容易罹患,此外營建類工作者也容易罹患,或者工作場所與事務上與噴砂表面處理、岩石壓碎及鑽孔、混凝土、隧道工程、水泥或瀝青的製造等相關者也容易罹患。因此是一種職業病。矽肺病的主要症狀為:呼吸短促、發燒、疲倦、無食慾、胸痛、乾咳、呼吸衰退,最後有可能致死。

  36. EX.日本水俣病、 痛痛病等 日本四大公害分布圖

  37. BOX水俣病 水俣病為公害病的一種,成因為汞中毒。1932年,日本窒素肥料公司(窒素,即氮)於熊本縣水地區的工廠生產氯乙烯與醋酸乙烯,其製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劑。由於該工廠任意排放廢水,這些含汞的劇毒物質流入海中,被水中生物所食用,並轉成甲基汞等有機汞化合物。當人類捕食海中生物後,甲基汞等有機汞化合物透過魚蝦進入人體,被腸胃吸收,侵害腦部和身體其他部分,造成生物累積。 1950年起水灣海面上常見死魚、海鳥屍體,1952年起水許多貓出現走路顛顛跌跌,甚至發足狂奔等不尋常現象,當地居民稱「跳舞病」,1953年開始出現貓發瘋跳海自殺的現象,一年內總數達五萬多隻,接著狗、豬也發生類似的發瘋情形。1956年人類亦被確認發生同樣的症例,受害的主要器官為大腦皮質,病症有雙眼失明、全身性痙攣、語言障礙等。該事件被認為是一起重大的工業災難。至1997年,官方認定的受害者高達12,615人,當中有1,246人已死亡。 水俣病於1956年在水市發生後,1964年新潟縣發現的新公害病亦稱為水俣病,或稱第二水俣病。熊本水俣病、新潟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並列為日本四大公害病。

  38. BOX痛痛病 對痛痛病又稱疼痛病、骨痛病,1950年發生在日本富山縣,因採礦活動中排放鎘到河川而導致鎘中毒,是世界最早鎘中毒事件。鎘中毒導致骨骼軟化(骨質疏鬆症)及腎功能衰竭,病名來自患者由於關節和脊骨極度痛楚而發出的叫喊聲。 日本四大公害分布圖

  39. 水病 • 水病最早發現於日本的熊本縣水市(熊本縣位於九州島福岡市的南方),因而得名,後來又在日本新潟縣發現了一種新的病症,也被稱為水病,通常前者被稱為熊本水病,後者被稱為新潟水病。水病的病因是飲用了含有劇毒的汞,而這些汞是因為工廠任意排放含有劇毒汞的廢水引起的。1923 年開始,新日本窒素肥料公司任意排放充滿劇毒汞的廢水,人們食用這些水之後,由汞轉化而成的甲基汞等有機化合物就侵入人的腦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累積久了之後就發病而死。因為有毒物質主要侵入的是人的腦部,所以水病的症狀主要為臉部發呆、手腳發抖、神經失常,最後全身彎曲致死。水病還有遺傳性,對孕婦的危害更大。 • 在水病認定之前,民眾還以為是觸犯了神明。明白了真相以後,水病解決起來就簡單多了。在日本發現這種病症之後,中國也逐漸發現了水病患者,他們多居住在松花江等重工業聚集的地區。這些汞中毒事件提醒著人類化學物質的危險性。

  40. 三、 環境與疾病 疾病之發生是身體健康與否的反映,也常與自然或人文環境密切相關。 疾病防治: 工業革命前: 疾病具有傳染性,但醫藥衛生不發達,導致疾病是死亡率偏高的主因 工業革命後: 因醫藥科技進步,昔日致命的傳染病逐漸獲得控制。但與飲食習慣改變、環境汙染及非傳染性的慢性病,卻逐漸成為死亡殺手。

  41. 1.自然環境與疾病 (1)以氣候條件對疾病的影響最大。在炎熱潮溼的條件下,昆蟲的種類及活動力十分旺盛。EX. 登革熱、瘧疾、黃熱病、屈公病等疾病,高風險流行區皆分布在東南亞、印度、非洲和中南美洲等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造成土地荒蕪、生產力低落,經濟衰退

  42. 自然環境與疾病 全球登革熱傳播風險區分布圖(2010)

  43. 2007年登革熱疫情 2007年登革熱在全球高達90萬以上的報告病例中,疫情廣達65國,絕大部分集中在中南美洲;其中巴西每年有50萬個瘧疾病例,主要皆發生在亞馬孫盆地一帶。 登革熱疫情統計圖(2007)

  44. 自然環境與疾病 瘧疾傳播風險區分布圖(2009)

  45. 自然環境與疾病 屈公病傳播風險區分布圖(2010)

  46. 自然環境與疾病 黃熱病傳播風險區分布圖(2008)

  47. (2)全球暖化加速疾病傳播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會改變病媒的物種分布,而溫度也會影響病原體的複製與成熟速率,以及其存活率,並進一步加速疾病的傳播 EX. 屈公病 本來只流行於熱帶地區的屈公病,2007年,溫帶地區的義大利也曾發生 EX. 非洲高地瘧疾 蚊蚋為瘧原蟲寄生宿主,只要環境溫度微升,原先常年涼爽區域就會爆發瘧疾危機,可能加劇東非等高地瘧疾威脅

  48. 2.人文環境與疾病 (1)疾病發生的頻率與自然地理條件息息相關,但人文因素,如發展程度、生活方式,以及交通運輸等因子,對疾病則有更深遠的影響 EX.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經濟和環境與疾病的發生及擴散有密相關(如下表)

  49. 表10-1 不同經濟程度國家的十大死亡原因(2004)表10-1 不同經濟程度國家的十大死亡原因(2004)

  50. (2)經濟發展程度與疾病 A低所得國家: 腹瀉病及早產兒等疾病發生頻率高 常見疾病: 成因: 衛生條件不佳、糧食短缺與營養不良等 B中所得國家: 傳染病較低所得國家減少,中、老年人罹患心血管與癌症等慢性病的發生頻率漸增 常見疾病: 成因: 公共衛生及醫療水準提高故傳染病較少,經濟條件較佳且營養充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