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0

課程名稱:生命教育概論 ( Introduction to Life Education ) 九十二學年度 第二學期 清雲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課程名稱:生命教育概論 ( Introduction to Life Education ) 九十二學年度 第二學期 清雲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別:必修,半學年,下學期 2 學分. 教學目標. 一、促進學生在人格特質、道德、倫理、文 化、心理的全面發展與思考;內容包含 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自然 和宇宙的關係。 二、探討生命的本質、價值與意義,開啟多 方位視野,以智慧懷抱無限寬廣的人 生。. 教學方法. 一、講授 二、分組討論、報告。

trung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課程名稱:生命教育概論 ( Introduction to Life Education ) 九十二學年度 第二學期 清雲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課程名稱:生命教育概論 (Introduction to Life Education) 九十二學年度 第二學期 清雲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別:必修,半學年,下學期2學分

  2. 教學目標 一、促進學生在人格特質、道德、倫理、文 化、心理的全面發展與思考;內容包含 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自然 和宇宙的關係。 二、探討生命的本質、價值與意義,開啟多 方位視野,以智慧懷抱無限寬廣的人 生。

  3. 教學方法 一、講授 二、分組討論、報告。 三、教學影片欣賞、討論。

  4. 講授大綱 * 第一單元~~導論 探討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5. * 第二單元~~認識自己  1、了解生命完整的動態,探索生命   存在的價值  2、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及生命的節   奏與規律  3、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經營生命。

  6. * 第三單元~~人我關係  1、家人關係、校園關係與職業關係  2、兩性關係  3、虛擬世界中的人我關係  4、流行下的迷思

  7. * 第四單元~~人與自然     1、生命的循環:人與自然   2、環境倫理:芳園?荒園?生態保育   3、本土關懷:島國性格,文化精神與        社會改造   4、世界關懷:地球村的倫理規範

  8. * 第五單元~~生命關懷    1、失落與悲傷    2、悲傷的轉變與治療    3、生命的昇華與臨終關懷    4、生命倫理

  9. * 第六單元~~信仰與人生   1、永恆的價值:義與利,善與惡, 良知,宗教   2、苦難的問題:思索與面對   3、人生的自我實現

  10. * 第七單元~~生命的規劃   1、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   2、跳脫框框的極限   3、活出自己,讓生命發光

  11. 期末評量方式: 出席20% 小組討論30% 期中考20% 期末考30%

  12. 重要參考書目 1、郭靜晃(民2002),《生命教育》。台北, 揚智出版社。 2、劉明德、王心慈(民2003),《生命教育─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台北,揚智出版 社。 3、陳俊輝 (民2003),《生命思想VS 生命 意義 》。台北,揚智出版社。 4、崔國瑜譯 (民2002),《死亡與永生 101問答集 》。台北,揚智出版社

  13. 5、白裕承譯(民1998),《最後14堂星期二 的課 》。台北,大塊文化。 6、張美惠譯 (民2001),《用心去活 》。台 北,張老師出版社。 7、吳美慧譯 (民2001),《我們並未互道再 見 》。台北,張老師文化。 8、Carol謝 (民2000),《尋找快樂的紅蘋 果 》。台北,奧林。 9、游羽蓁譯 (民1999),《誰搬走了我的乳 酪 》。台北,奧林。

  14. 10、鄭石岩 (民1995),《開心的生活 》。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1、鄭石岩 (民1997),《人生路這麼 走 》。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2、李瑞玲譯 (民1993),《熱鍋上螞 蟻 》。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3、李淑君、江暖譯 (民2001),《快樂的十 日課 》。上、下。 14、謝青峰譯 (民1989),《創痛原是一種福 分 》。台北,生命潛能。

  15. 15、許琳英等譯 (民2000),《重劃生命 線》。台北,張老師文化。 16、陳怡潔譯 (民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 環境 》。台北,揚智出版社。 17、朱麗文譯 (民1993),《心的面貌 》。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8、李常傳譯 (民1989),《個人時間管理 學》。台北,新潮社。 19、劉建剛、閻建華譯 (民1996),《怎樣擁 有好情緒》。

  16. 20、吳娟瑜(民1998),《吳娟瑜的情緒管理 學》。台北,里仁出版社。 21、呂政達(民1989),《走出生命的幽 谷》。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2、江麗美譯(民2001),《有效壓力管 理》。台北,智庫文化。 23、杜玉蓉譯(民2000),《情緒勒索》。 台北,智庫文化。 24、吳美慧譯(民2001),《重新發現時 間》。台北,張老師文化。

  17. 25、陳素玲譯 (民2000),《把時間管好的33 個秘密 》。台北,角色。 26、李鍾桂等 (民1995),《明天的太陽 》。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7、黃惠惠 (民1996),《我的未來不是 夢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8、陳銘磻 (民1995),《面具下的心情 》。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9、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主編 (民2001), 《e世代管理學 》。台北,桂冠圖書。

  18. 30、何懷宏 著 (民2002),《倫理學是什 麼 》。台北,揚智出版社。 31、李琪明 著 (民2003),《倫理與生 活 》。台北,五南圖書。 32、傅偉勳 著 (民1993),《死亡的尊嚴與 生命的尊嚴 》。台北,正中書局。 33、葉李華 譯 (民2001),《胡桃裡的宇 宙 》。台北,大塊文化。 34、柳中明、劉彥蘭 譯 (民2000),《尼諾 與妮娜 》。台北,新新聞出版社。

  19. 35、柳中明、林李耀、彭立新 譯 (民 2001) ,《地球發燒 》。台北,新新 聞出版社。 36、魏國彥、許晃維 (民1998) ,《全球環 境變遷導論 》。教育部。 37、傅佩榮 著 (民1989) ,《最後一張王 牌 》。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38、傅佩榮 著 (民1989) ,《人生問卷; 邀請您一起來思索100則重要的人生問 題 》。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

  20. 39、洪清松 著 (民1990) ,《人我交融—自 我成熟與人際關係 》。台北,洪健全基 金會。 40、許宜銘 著 (民1993) ,《擁舞生命潛 能 》。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 41、黃惟郁 譯 (民2002) ,《101個有趣的 哲學問題 》。台北,究竟出版社 。 42、張淑美,《中學生命教育手冊 》。台 北,心理出版社。 43、林宗鴻 譯(民1997),《人格心理學》。 台北,揚智出版社。

  21. 44、陳世玲、吳夢峯 譯(民1999),《敞開心 靈暗房》。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45、黃培鈺(民2002),《生命教育通論》。 台北,新文京。 46、劉明德(民2003),《生死教育─生命總 會找到出路》。台北,揚智文化。 47、Orison Swett Marden博士(民2001), 《刮起生命的旋風》。基隆,亞細亞。 48、李賢中(民2003),《墨學─理論與方 法》。台北,揚智文化。

  22. 49、呂應鐘(民2001),《現代生死學》。台 北,新文京。 50、鄭石岩(民2001),《生命轉彎處》。台 北,遠流。 51、黃春華 譯(民2003),《創造生命的奇 蹟》。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52、伍育英 譯(民2000),《我的生命成長 樹》。台北,張老師文化。 53、阿德勒著 顏文君譯(民2003),《生命 對你意味著什麼》。台北,華成圖書。

  23. 54、李永平 譯(民1998),《天使走過人 間》。台北,天下遠見。 55、呂應鐘(民2001),《生死學導論》。台 北,新文京。 56、陶在樸(民1999),《理論生死學》。台 北,五南。

  24. 生命教育概論 編著者:邵仕剛 清雲科技大學

  25. 第一單元~導論 (選自:「創造生命的奇蹟」P.5生命的哲學觀) (選自:「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P.12~P.30) 1、探討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A、生命的哲學觀 我們為自己的生命經驗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我們的每一個想法都在建構我們的未來。

  26. 生命的著力點就在此刻。 痛苦乃源於怨恨與罪惡感。 只有放下怨恨才能解除疾病,即使是癌症亦然。 當我們真正愛自己時,生命中每一樣事物都將隨之改變。

  27. 我們必須釋放過去並寬恕每一個人。 它的根本想法就是:「我不夠好。」 而它只是一個想法,想法是可以改變的。 怨恨、批判和罪惡感,皆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28. 我們必須下定決心開始學著愛自己。 此刻對自己的自我贊同與自我接納,是邁入正向轉變的關鍵。 我身體裡所謂的「疾病」,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 在我無盡的生命中,每一處都是完美、完全和完整的,但亦無時不在改變。

  29. 生命沒有起始,也無終點,只有本體與經驗的無止盡循環。 生命永遠不會停頓、靜止或腐朽,因為每一刻都如此新奇和新鮮。 造物主的力量與我同在,它給了我力量,讓我創造自己的環境。

  30. 我深知在我心中有一股力量,而且我可以選擇如何去運用它,我為此而感到喜悅。 當我們從舊有中走出時,生命的每一刻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此時此刻,對我而言是全然新的起點。 在我的生命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的。

  31. B、生命的意義 假如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回答的人很可能無言以對。因為大部分的人從來就沒有去考慮這個問題或努力尋求它的答案。

  32. 其實,自有人類以來,這個問題就存在了,人類自問:「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當然,只有那些走過困境的人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如果他們沒有經歷過磨難,一切都平平安安,就不會想起這些來。

  33. 倘若我們只專注於觀察行為,卻對一切言論都置若罔聞,那我們就會發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的意義」。 並且,這一意義與他自身所有的觀點、態度、行為、表情、禮貌、追求、習慣以及個性等等都極為相符。

  34. 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表明了他只信奉一種「生命觀」。 他對這個世界及自身的看法都在他的一切舉動中蘊藏著。 他是如此判斷:「我就是這樣的,世界就是那樣的。」 他賦予自身和生命的就是這樣的意義。

  35. 任何人看問題的角度都是從自身出發的,即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就像我們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不勝枚舉,然而,每一種意義都可能有其不實際的地方。

  36. 從中我們可以找到真理的一個共同標準:一個共同的意義。我們能夠運用這個意義,解釋與人相關的現實社會。 他對這個世界及自身的看法都在他的一切舉動中蘊藏著。

  37. C、生命的三個約束 (1)我們的生活都局限於地球這個小行星, 這便是第一個約束。 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在這個有限的環境 中,盡可能地利用地球上的各種資源, 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38. (2)第二個約束是:我們身邊還有別的人, 我們與他們休戚相關。 沒有人是人類的唯一成員,個人的脆 弱性和局限性使其無法獨自一人實現 自己的目標。

  39. (3)人類由兩性構成,這是我們受到的第 三個約束。 這一事實是個人以及團體為了維持生 命,都必須加以考慮的。 愛情和婚姻就屬於這個約束。這一問 題,任何男女都要經歷。

  40. ◆以上三個約束構成三個問題:第一,我們如何在各種限制的地球家園上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職業? 第二,怎樣在同類中謀求一個相互合作並分享合作利益的位置? 第三,我們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人類繁衍必須依賴兩性關係這一事實?

  41. D、社會感 屬於個人的意義,實際上根本就等於沒有意義。 我們的意圖和行為也同樣如此:它們真正的意義在於它們對其他人的意義。

  42. 任何人都會試圖讓自己變得重要。 可是,人的重要性就在於自身對他人所做的貢獻。

  43. 一個人若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就必將走上歧途。 一切「生命意義」的真正標誌都在於:它們都是共同的意義─是其他人能夠分享和接受的意義。一個人若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就必將走上歧途。 一切「生命意義」的真正標誌都在於:它們都是共同的意義─是其他人能夠分享和接受的意義。

  44. E、成長期兒童的經歷 不難發現,我們自誕生之日起就開始摸索「生命的意義」。 即使是襁褓嬰孩也在企圖設法,確定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在周圍生命中所佔的份量。

  45. 將近六歲的小孩就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將近六歲的小孩就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 他已有自己解決問題的獨特方式,我們將其稱為「生活模式」。 他對可以從這個世界和自己身上獲得什麼,已形成了根深柢固的概念。 他從此就藉著一張恆定的統覽表認識世界。

  46. 小孩賦予生命最初的意義,證明了經驗得到闡釋先於經驗的被接受。 舉例來說,詮釋童年的境況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對童年期經歷的不愉快賦予各種不同的意義。 不同的人詮釋生命的意義可能就會有天壤之別。

  47. (1)身體缺陷 童年的某些境遇很容易發展成嚴重的錯誤意義。 這些飽經苦難的兒童很難感受到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為社會奉獻自己。 但是,我們不能只憑人的身體表徵,就判定他心靈的發展會朝著正確或錯誤的方向走。

  48. 當然,身體有缺陷或內分泌異常的兒童,由於大部分沒有得到正確的培養,其痛苦也不為人所了解,所以他們難免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當然,身體有缺陷或內分泌異常的兒童,由於大部分沒有得到正確的培養,其痛苦也不為人所了解,所以他們難免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49. (2)驕縱 那些被寵壞的小孩,是造成錯誤地詮釋生命意義的第二種情形。 他們所受的教養導致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法律。 他不需要努力就會受到重視,通常還把這種重視當成是天經地義的。

  50. 只要他不再是被注意的焦點,他就會大失所望和不安,並感到這個世界辜負了他; 他所受到的教育讓他只會索取而不會付出。 他因別人對他總是順從附和而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而不明白他是能為自己做些事情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