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最後 60 年的明代政治與軍事史

最後 60 年的明代政治與軍事史. 邱澎生 ( 2013/04/10 ). 本講大綱. 一 ‧ 偶然 I :各有僻好的四位皇帝(萬曆「貪懶」、泰昌「膽怯」、天啟「稚氣」、崇禎「猜疑」) 二 ‧ 必然 I :外患與軍費(援助李朝、滿洲興起) 三 ‧ 必然 II :內政惡化(礦監 / 稅使、加餉加派、農民起事、黨爭加劇) 四 ‧ 偶然 II :最後一根稻草?天災(歉收)、袁崇煥之死、裁撤驛卒. 明朝 277 年, 16 帝 17 個年號 1. 開創期 (1368-1441) : - 正統 6 (74 年 )

uma-hodge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最後 60 年的明代政治與軍事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最後60年的明代政治與軍事史 邱澎生(2013/04/10)

  2. 本講大綱 一‧偶然I:各有僻好的四位皇帝(萬曆「貪懶」、泰昌「膽怯」、天啟「稚氣」、崇禎「猜疑」) 二‧必然I:外患與軍費(援助李朝、滿洲興起) 三‧必然II:內政惡化(礦監/稅使、加餉加派、農民起事、黨爭加劇) 四‧偶然II:最後一根稻草?天災(歉收)、袁崇煥之死、裁撤驛卒

  3. 明朝 277 年,16 帝 17 個年號 1. 開創期(1368-1441):- 正統 6 (74年) 2. 腐化期(1442-1521):- 正德16 (79年) 3. 整頓期(1521-1582):- 萬曆10 (62年) 4. 衰蔽期(1582-1644):- 崇禎17 (62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

  4. 大明、大順、大清: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大明、大順、大清: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 「甲申」年三個政權:大明王朝(1368-1644) 277年、李自成「大順」政權(1644)、大清王朝(1644-1911)268年 • 郭沫若,1944年3月10日,〈甲申三百年祭〉。「甲申輪到它的第五個周期,今年是明朝滅亡的第三百周年紀念了」。甲申(崇禎17年,1644)之後的300年,如何吸取農民起義的「教訓」?此文至今仍全文刊錄於中共某機關的「黨風與廉政」網站( http://www.nqjgdj.cn/jggw/news_more.asp?lm2=110 ) • 王家範,2011(2005)〈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收入氏著《漂泊航程:歷史長河中的明清之旅》頁85-100。「360年,六個甲子過去了,往事如煙」(頁85) • 「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主席曾告誡全黨同志,不要做李自成,不要一進城就被一道宮牆把自己和人民隔開了。他要求各級幹部要經常讀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汪國新畫《甲申三年年祭(畫文本)》〈編者的話〉)

  5. 由好學生到「怠政、斂財」:萬曆的蛻變 • 一、萬曆生母李貴妃(王、高,頁246)、馮保、張居正—「隆(慶)、萬(曆)改革」(清丈土地、一條鞭法…);嘉靖43年(1564)平定福建倭患、隆慶元年(1567)開海禁,在原來走私大口岸月港設立海澄縣(今龍海市);隆慶5年(1571)俺答封貢互市… • 二、萬曆10年親政,同年6月張居正過世,發動並縱容官員上奏,造成張居正死後的剥奪官爵、抄沒家產、長子自殺、全部子孫發配邊遠地方。12年,步行20餘里求雨;但「天性疏懶,無法持久」,自14年起不再臨朝聽政,也不願接見輔政大臣(頁333),馮保失勢後,萬曆「完全執政」,與大臣各種衝突不斷,內政與邊防問題爆發與加劇 • 1.「爭國本」的立儲問題促成「怠政」數十年:奏摺「留中」、官員缺位不補 • 2.廣派礦監、稅使,引發眾多城市民變 • 3.「京察」的加劇黨爭:「東林黨」與「閹黨」的對立

  6. 都是「都人子」:明朝在位最長與最短的一對父子皇帝都是「都人子」:明朝在位最長與最短的一對父子皇帝 • 在位48年的明神宗萬曆,以及太后(李貴妃、慈聖太后)、鄭貴妃他最愛的兩位女人。萬曆9年(1581),太后宮女王氏侍候萬曆洗手而受孕,生長子朱常洛,太后逼問,萬曆才封王氏為恭妃;當時宮中稱宮女為「都人」。萬曆迷戀眾多身邊嬪妃中的鄭氏,萬曆10年鄭氏生皇女受封貴妃,14年生子朱常洵,神宗大喜。改立太子的流言四起 • 萬曆14年2月3日,申時行上疏,引用英宗2歲、孝宗6歲、武宗1歲即受立太子的先例,要求冊立皇長子為太子。之後,萬曆以各種理由始終不立太子,朝臣不斷上奏,雙方大小衝突不斷,此為「爭國本」(何以嘉靖可以用「大禮議」貫徹意志而萬曆「爭國本」不行?因為前者有「孝」做為支撐而後者則只有「愛」,參見:王、高,頁350) • 萬曆29年出現轉機。萬曆察覺鄭貴妃對冊立太子「有所佈置」,同時,某日在慈聖太后逼問下,神宗脫口而出:「彼都人子也。」太后也是宮女出身,怒罵萬曆皇帝:「爾亦都人子!」神宗惶恐,伏地不敢起(王、高,頁349)

  7. 苦命的泰昌:由「梃擊、紅丸」到「移宮」 • 萬曆29年(1601)10月冊立太子朱常洛,但也封鄭貴妃兒子朱常洵為福王,但直至萬曆42年才令福王離京赴洛陽「就藩」。萬曆43年(1615)5月4日,即發生張差持木棍赴太子居住慈慶宮打人的「梃擊案」,原訊其「若涉瘋癲」,但東林黨人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覺得可疑,私詰張差,發現張差「不癲不狂,有心有膽」,刑部重審,指向鄭貴妃之兄鄭國泰。太子出面,表明不再追究。傳言仍然不斷 • 在位1個月的明光宗泰昌(朱常洛),及其身旁的女人:鄭貴妃贈送的美女們、李選侍。明光宗服藥身亡的「紅丸案」:萬曆48年(1620),7月21日神宗卒,光宗即位,9月1日死亡,時人稱為「一月天子」 • 泰昌身後的混亂:李選侍挾持皇長子朱由校,楊璉等大臣強迫李選侍撤出乾清宮,史稱「移宮案」 。同年9月6日,朱由校正式即位,是為明熹宗,改元天啟 • 明末宮廷「三案」(梃擊、紅丸、移宮),此後,即隨黨爭加劇,而不斷成為明代政爭主題之一

  8. 熱愛奶媽、喜好木工、縱容宦官的天啟 • 明熹宗天啟(朱由校),及其身旁的女人奶媽客氏;即位初期的太監王安/魏朝,以及魏忠賢的崛起 • 讓客氏自己選「對食」:由「大魏」到「小魏」 • 喜好木工的「巧手」皇帝:「自操斧鋸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造成而喜,不久又棄,棄而又成,不厭倦也」(李遜之《三朝野記》) • 魏忠賢每趁熹宗「斫削得意」時,從旁傳奏文書,請求定奪,熹宗草草聽一遍,即說:「我都知道了,你們用心行去」,於是魏忠賢輩「徇其愛憎,恣意批紅施行」(秦徵蘭《天啟宮詞》,轉引王、高,頁371) • 魏忠賢(1568-1627)的拓展權力、貪污以及殘殺異己官員,全國立「生祠」

  9. 勤儉但卻猜疑的崇禎 • 天啟的弟弟,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元年至17年) • 剷除魏忠賢的「冷靜」 • 勤批奏章:「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力行節儉:「自神宗以來,膳羞日費萬餘金,上命盡減,但存百分之一。舊制,冠袍靴履日一易;上命月一易」(《崇禎遺錄》;文秉《烈皇小識》卷8) • 面對異議的「冷酷」:1.急於求成,剛愎自用;厭聞正言,文過飾非;3.猜疑外臣,倚信宦官(王、高,頁383-384)如:大學士劉鴻曾言:「主上畢竟是沖主」,思宗即懷恨在心,必要置其死地;「文武各官,朕未嘗不信用。誰肯打起精神來實心做事?只是一味朦徇諉飾!…你們外臣果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內臣!」(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卷48)

  10. 萬曆「三大征」:邊疆與民族問題 • 1.寧夏之役:萬曆20年(1592)2-9月,蒙古韃靼部族哱拜在陝西的戰事 • 2.播州之役:萬曆21年11月,決定擒拿長期擾亂四川、貴州治安的播州土司楊應龍。但戰事不順利,並始終依違於剿撫之間,導致楊應龍甚至進攻貴州、湖廣等地。萬曆27年(1599)開始,明軍分八路圍剿,同年6月,楊應龍自殺,明廷實施「改土歸流」,改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府,分屬貴州、四川布政司。總計此役「歷時十餘年,用兵三十餘萬,費銀八百餘萬兩」。瞿九思《萬曆武功錄》:「楊酋流毒土司,血濺千里…督臣運籌決勝,直犁其庭,掃其間,郡縣而置之。此唐宋以來一大偉績也」(王、高,頁355) • 所謂「三大征」

  11.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與明軍馳援 • 3.抗倭援朝:嘉靖末年,豐臣秀吉逐步統一日本各地諸侯,日本天正13年(萬曆13年,1585)出任「關白」,輔佐天皇,準備侵略朝鮮、中國。因擔心琉球走漏消息,阻止琉球入貢中國;但琉球與朝鮮都通報明朝,惟未獲足夠重視,萬曆19年才稍警覺加強防務。萬曆20年(1592)4月,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史稱「壬辰倭禍」。日軍迅速占領平壤,朝鮮八道幾乎全部失守,明朝派軍援救,22年9月議和。25年,豐臣秀吉再次增兵進犯朝鮮,史稱「丁酉倭亂」,朝鮮各城失守;明軍赴援,互有勝負。26年7月9日,豐臣秀吉病死,日軍無心再戰,明軍與朝鮮軍趁機進擊,同年11月中旬,明軍副將鄧子龍和朝鮮統制使李舜臣,在東南露梁海邀擊撤退中的日軍,日本水師幾乎全軍覆没,而鄧、李兩人也壯烈戰死 • 《明史》卷320〈朝鮮傳〉:「自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至關白死而禍始息」

  12. 韓國李朝三位人物中的「兵家」 朝鮮三位歷史人物:「儒學」李退溪(滉, 1501~1570 )、「兵家」李忠武公(舜臣,-1598)、「經濟家」丁茶山(若鏞,1762-1836) 朝鮮李太王光武5年(1901),丁若鏞曾孫文燮,為《欽欽新書》(收入《與猶堂全書》第五集)撰寫識文時提及:「我東四、五百年來,群賢輩出,而有三大成焉。儒學之成,退溪李生也;兵家之成,忠武李將軍也;經濟家之成,我從曾祖茶山公也。余曰:《欽欽新書》亦經濟中一片寶玉,而櫝藏者久未廣其傳,可恨也」

  13. 朝鮮的抗日英雄:忠武公李舜臣 忠武公李舜臣,字汝谐,号德水。1598年12月,於露梁海戰中彈身亡 竪立於韓國首爾光化門的忠武公銅像。2010年4月28日,在忠武公诞辰,「忠武公故事」展示馆揭幕,位於光化門廣場「世宗文化會館」地下二層

  14. 女真興起與後金建立 • 努爾哈赤(1559-1626),出生於明朝的建州左衛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原本都是明朝地方官員,萬曆11年(1583)因為隨明軍鎮壓建州右衛叛亂而遭誤殺身亡。奴爾哈赤後來曾八次赴北京朝貢,一路昇官至龍虎將軍。以三十年時間,逐步統一女真各部,並於萬曆44年(1616)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改元天命,定都赫圖阿拉。萬曆46年4月,以「七大恨」告天,聲稱為祖、父報仇,向明朝進擊。47年3月,在薩爾滸戰役擊潰明朝大軍 • 明朝起用熊廷弼(1569-1625),加強守備,暫穩陣腳。但很快即受黨爭與異己攻擊而去職

  15. 礦監稅使的設置:「安忍加派小民」? • 「傳索帑金」:萬曆末,戶部尚書李汝華疏陳「太倉」匱乏,並開列歷年「內供」銀兩數:自萬曆6年到33年,進銀多達五百餘萬兩(王、高,頁335) • 自萬曆24年(1596)起,神宗派遺大批宦官擔任「礦監」與「稅使」,以號稱地方礦藏開發需要監督,或是全國重要城鎮、關津、路口必需設置稅卡,大肆搜括民間錢財。時人有謂:「礦不必穴,而稅不必商,民間丘隴阡陌,皆礦也;官吏農工,皆入稅之人也」(《明史》卷237〈田大益傳〉) • 明神宗:「朕以連年征伐,庫藏匱竭;且殿工典禮方殷,若非設處財用,安忍加派小民!」首輔沈一貫附和道:「今國計告絀,皇上不忍加派小民,而欲取足商稅,誠不得已之心也」(《明神宗實錄》卷330)

  16. 礦監稅使與城市民變 • 萬曆25至34年間,礦監稅使進奉內庫者,有黃金12,000多兩、白銀569萬多兩,金剛鑽、水晶、珍珠、寶石、琥珀、人參、貂皮不計(王、高,頁336) • 為害地域極廣,北到遼東,南及滇廣,西抵陝西,東至沿海,「天下在在有之」;所得之物,「大略以十分為率,入於內帑者一,剋於中使者二,瓜分於參隨者三,指騙於土棍者四。而地方之供應,歲時之饋遺,驛遞之騷擾,與夫不才官吏指以為市者,不與焉」(《明神宗實錄》卷359) • 太監招致的大規模城市民變:萬曆27年(1599)3月馬堂引起的臨清民變、同年10月陳奉引起的武昌民變、29年(1601)6月6日孫隆引起的蘇州民變(織工葛成)

  17. 華北農民起事與明軍圍剿失利 天啟2年(1622),白蓮教首領徐鴻儒在山東鄆城起事,半年後遭鎮壓 天啟7年(1627),陝西澄城知縣張斗耀追比稅糧,「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白水農民王二怒殺張斗耀,「明末農民起事的序幕,正式揭開」(王、高,頁399) 崇禎元年(1628),陝西更多農民起事。2年10月,後金兵入侵關內,明廷調兵勤王,但因軍士缺餉,甘肅、陝西、山西軍士中途嘩變,加入陝西農民軍;同年又裁撤天下驛站,大批失業驛卒加入起事,陝西人李自成、張獻忠皆為其人。3年至17年,更多華北農民陸續加入,明軍疲於征討,與農民軍互有勝負。17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為西京,建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同年3月17日進攻北京,18日攻占北京外城,19日明思宗自縊

  18. 「三餉」加派田賦的地區效應差異 嘉靖倭亂,以及萬曆三大征的發生,明政府都曾在南方部分地區加徵賦稅。萬曆46年以後,因遼東戰事加劇而加派遼餉:「遼餉的加派,乃是在有前例可循的情況之下所做的決定」;然而,這一決定則規模更大,不僅只在南方,「而是遍及全國」。三次全國性田賦加派,即所謂的「加三餉」,計有三次下令:萬曆46年9月加派3.5厘(增加200餘萬兩)、萬曆47年12月加派至7厘(增至400餘萬兩)、萬曆48年3月加派至9厘(增至520萬兩),統稱「遼餉」,用於增加對付遼東戰事的軍隊、軍器、馬匹等開支 。天啟、崇禎年間又再陸續加派遼餉,崇禎4年已由9厘增加至1分2厘(增至約670萬兩);後又因圍剿流寇,崇禎10年加派「剿餉」280萬,後再加派「練餉」。總計萬曆46年至崇禎12年先後增收農民田賦1670萬兩;「三餉」(遼餉、剿餉、練餉)陸續加稅,對不同地區農民實質影響有異,北方稅基比南方低,故北方一般而言「加派後漲幅較南方高」,感受更強烈,更不易忍受(林美玲,2007 ,《晚明遼餉研究》,頁24-29、42-45、124) 軍費長期負擔造成明朝滅亡:賴建誠《邊鎮糧餉 : 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 》(2008)

  19. 黨爭的惡化 京察:對京官的考察、評鑑與懲處。弘治17年(1504)議定施行,每六年考察京師與南京官員;於已、亥年舉行,稱為「北察、南察」。兩京四品以上官員,具疏自陳,由皇帝定核去留;五品以下官員,由吏部會同都察院考核後,具冊奏請。考核分四等:年老有疾,致仕;疲軟無為/素行不謹,冠帶閒住;浮燥/才力不及,酌量調用;貪酷,削籍為民(王、高,頁339) 萬曆中期以後,因為政治日趨敗壞等因素,由政治主張不同,雜入道德評價乃至於「京察」權力鬥爭,逐漸形成「東林黨」與其對立政黨派系的對立,史稱「東林黨議」。約肇端萬曆15年(1587)丁亥京察,顧憲成為京察罷官者抱曲,「語侵閣臣」,皇帝降旨切責,成為名人,回無錫家鄉東林書院講學,評論時政。萬曆21年(1593)癸已京察,孫鑨、趙南星主持,「秉公澄汰」,「一時公論所不予者,貶黜殆盡」,即便連主持京察者的親人任官者,也因「不協人望」而遭罷官。更重要的是:「斥政府私人殆盡」,依附內閣的官員多遭罷革,引起以王錫爵為首的內閣勢力猛烈反擊。「門戶之禍,堅固而不可拔,自此始也」(文秉《定陵註略》卷3〈癸已大計〉)

  20. 必然下的偶然:袁崇煥之死與裁驛卒 • 天啟6年(1626)正月,經略遼東的閹黨高弟,下令明軍徹出關外,但袁崇煥(1584-1630)獨守寧遠城:「我寧前道,官此,當死此」,對抗來犯後金軍隊,以火炮擊傷努爾哈赤,同年秋天,努爾哈赤過世,皇太極繼位 • 滿洲人的反間計,以及袁崇煥之死:崇禎2年(1629)10月,皇太極避開寧遠城,繞道蒙古,由長城喜峰口南下,進圍北京,袁崇煥聞訊急援京師,與後金軍隊對峙於廣渠門外。崇禎中反間計,將袁崇煥下獄。皇太極於年底撤軍返回遼東,崇禎磔殺袁崇煥,「自崇煥死,遼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明史》卷259〈袁崇煥傳〉)。崇禎15年2月,洪承疇於遼東松山城陷後投降後金。隔年8月,皇太極暴卒,幼子福臨即位,改元順治。崇禎17年(1644)3月18日,李自成軍隊占北京外城,3月19日,明思宗於煤山(今景山)自縊 • 崇禎2年(1629),勵行節儉的崇禎,為節省國庫用度,裁撤全國驛站十分之三,大批驛卒失業,加入起事隊伍,陝西人李自成、張獻忠,均於此時參加,後來成為農民軍領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