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理  论教程. 本章导航.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三、接受心境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三、理解与误解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二、净化    三、领悟      四、延留 .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接受过程.

vick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2. 文学理  论教程 本章导航 •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三、接受心境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三、理解与误解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二、净化    三、领悟      四、延留

  3.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接受过程 • 文学活动既包括文学创造,也包括文学消费,而文学消费,是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实现的。如果说在文学创造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那么,在接受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则已转变为读者。 • 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发展与高潮这样三个阶段。

  4.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 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层开的。

  5. 文学理  论教程 期待视野 ㈠ •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6. 文学理  论教程 期待视野 ㈡ •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相关: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 •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与集体期待视野这样两大类型。

  7.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动机 •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审美动机;二、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借鉴动机 。

  8.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㈠ •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第三,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9.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㈡ •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作品的奥妙。 • 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10. 文学理  论教程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 三个因素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一、作家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11.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 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 •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本文符号进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本文”转化为“第二本文”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12.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一本文”与“第二本文” • 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之为“第一本文”。 • 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本文”而存在。 • 由此可见,“第二本文”是在“第一本文”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13. 文学理  论教程 填空、对话与兴味 •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也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本文的“对话”中生成的。 •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观,实际上也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与加德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

  14. 文学理  论教程 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 •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还是加达默尔的“对话”,还是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 造成这种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这就是,第一,文学作品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第二,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15. 文学理  论教程 还原与异变 ㈠ •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 • 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中,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首先是作品形象的异变,其次是情感的异变 ,再次是思想观念的异变。

  16. 文学理  论教程 还原与异变 ㈡ •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这种异变,除了由于文学语言本身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空白”之外,便主要是由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所致。主要表现在: •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论人们的期待视野有着怎样的差异,不论本文有着怎样的“空白”,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的限制,这种异变又是有着相应阈限的。

  17. 文学理  论教程 理解与误解㈠ • 文学接受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份,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 • 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即为“误解”。

  18.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文学理  论教程 理解与误解 ㈡ 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19. 文学理  论教程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㈠ •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 • 与之相反,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

  20. 文学理  论教程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㈡ • 有时候,由于本文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 • 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一方面,本文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遣动读者的想象。

  21.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本文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并且会通过对本文的感悟和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22. 文学理  论教程 共鸣 •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 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23. 文学理  论教程 共鸣产生的条件 • 文学接受活动中“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24. 文学理  论教程 共鸣产生的原因 • 一、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 • 二、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 三、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 此外,读者期待视野形成的特定历史处境如果与一定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有某种相通相类之处,也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25. 文学理  论教程 净化 • 我们认为,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 概括地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26. 文学理  论教程 净化作用的表现 • 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困扰和人生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 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实质上,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

  27. 文学理  论教程 领悟 • 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 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

  28. 文学理  论教程 领悟的特征(共鸣、净化、领悟之比较) • 与共鸣和净化相比,领悟有如下两大特征。    第一,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    第二,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而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的领悟,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29. 文学理  论教程 延留 • 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地回味的状况。 • 阅读实践表明,延留不仅体现为读者对作品的含英咀华和一时思想情感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读者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以及人格规范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

  30. 文学理  论教程 复习要点 ㈠ • [基本概念]   期待视野  接受心境  隐含的读者   正误与反误  共鸣  净化   领悟  延留 • [思考问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31. 文学理  论教程 复习要点 ㈡ • [思考问题]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9.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10.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32. 文学理论教程 张荣翼 主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