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戰犯的結局

戰犯的結局. 2012.10. 毛澤東欽定的 43 名國民黨戰犯的最後結局. 1948 年 12 月 25 日,新華社發佈了 43 名國民黨戰犯的名單,這一名單基本上囊括了當時國民黨政府黨政軍大員。 半個世紀過去了,塵埃落定,從第一個死去的戴季陶,到最後一個離世的宋美齡,這 43 名戰犯的人生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呢?. 第 1 號戰犯 蔣介石 懸棺待葬.

vidar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戰犯的結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戰犯的結局 2012.10

  2. 毛澤東欽定的43名國民黨戰犯的最後結局 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發佈了43名國民黨戰犯的名單,這一名單基本上囊括了當時國民黨政府黨政軍大員。 半個世紀過去了,塵埃落定,從第一個死去的戴季陶,到最後一個離世的宋美齡,這43名戰犯的人生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呢?

  3. 第1號戰犯蔣介石懸棺待葬 蔣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1949年,蔣介石逃至臺灣。當時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惶惶不可終日。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使國民黨政權有了自保的機會,蔣一面支持美國的侵朝戰爭,一面在島內開始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及建設,為60年代的經濟起飛奠定了基礎。1972年,蔣因感冒併發肺炎,又發生車禍,致一蹶不振,1974年複因流感引起肺炎,終於在次年4月5日清明節一命歸西。遵其遺願,“靈柩暫厝於慈湖,俟來日奉安于南京紫金山”。這一願望,如果還是意在“反攻大陸”,已是絕無可能,但如是移葬大陸,中共方面已經明確表示:“悉聽尊便。”

  4. 第2號戰犯李宗仁葉落歸根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1949年1月,曾任中華民國代總統。大陸解放後,他不願去臺灣,前往美國。被臺灣當局罷免“代總統”職務。隨後在美居住長達十幾年。晚年,受中國共產黨“愛國不分先後”政策的感召,他衝破重重阻礙,冒著生命危險,於1965年7月間偕夫人郭德潔女士毅然從美國回到祖國大陸,消息傳出,轟動世界。李宗仁返回大陸後,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在生活上得到周全安置。“文化大革命”時,受周恩來總理保護,未受衝擊。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

  5. 第3號戰犯陳誠主政臺灣 陳誠(1898~1965)浙江青田人。字辭修,號石叟。曾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參謀總長等職,去台後,任國民黨臺灣省政府主席、臺灣警備總司令、“行政院”院長、國民黨副總裁等職。忠實執行蔣介石的決定,對臺灣經濟發展也做出了貢獻。同時他堅決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1965年3月5日,陳誠因感冒併發肺支氣管炎在臺北停止了呼吸。

  6. 第4號戰犯白崇禧獨死公館 白崇禧(1893~1966)廣西桂林人,字健生,回族。曾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部長、華中“剿總”總司令等職。白崇禧作為桂系首領,既為蔣介石的反革命政策出過力,又屢次參與逼宮,為蔣不容。去台後,蔣一直想置他於死地,但當時同屬桂系的李宗仁尚在海外,蔣介石還要利用白來牽制李,所以沒有下手,但將其列為頭號政治敏感人物,派保密局對他進行監視。後蔣獲悉:白企圖發展客家組織,再造勢力。遂令毛人鳳籌劃暗殺,但白因副官救助倖免于難,從此深居簡出。李宗仁回大陸後,白崇禧的利用價值已失。時白妻病逝,他的心靈受到重大創傷,遂終日尋歡作樂。特務機關在知其常買補藥後,便暗中命令醫生給其下重劑量。白服藥後,產生了返老還青春之錯感,與護士張小姐熱戀,于1966年12月2日被發現氣絕身亡。

  7. 第5號戰犯何應欽失權有寵 何應欽(1890~1987)生於貴州興義,字敬之。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和行政院國防部長、行政院長。去台後,曾出任蔣介石“總統府”的戰略顧問委員會計劃主席。何應欽原是蔣介石的寵臣,但因其曾偏袒桂系,尤其是在西安事變發生後,意圖主持武力進攻西安,欲在討伐中置蔣於死地,自己取而代之,而逐漸大權旁落,但仍保持相當地位。去台後,開始深居簡出,不聞政事,“閉門思過”。於1987年10月20日死于臺北,時年98歲。

  8. 第6號戰犯顧祝同心思誰知 顧祝同(1893~1987)字墨山,江蘇漣水人。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西南行政長官。去台後,任代“國防部長”等職。由於對蔣介石忠貞不貳,顧祝同一生官運不衰,在臺灣被圈定為替蔣經國保駕護航的“輔國大臣”,曾多次提拔、指導蔣經國。他晚年身體很好,散步養花,生活規律。1973年5月,82歲的顧祝同還與何應欽一起,興致勃勃地訪問了金門與澎湖諸島。他在參觀金門炮臺時,手舉高倍望遠鏡,對著大陸方向,凝視了足有十幾分鐘,方才還談笑風生的顧祝同,一下子變得沉默寡言。1987年1月17日,顧祝同在臺北病逝,終年95歲。

  9. 第7號戰犯陳果夫潦倒而死 陳果夫(1892~1951)浙江吳興人。原名祖燾,字果夫。曾與其弟陳立夫一起把持國民黨黨務,組織CC系,長期與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同為官僚資產階級的代表,合稱四大家族。去台後,蔣介石為了改組,並給蔣經國掃清政治道路,“二陳”即被開刀,重權盡失。陳果夫久有肺病,又歷來清廉,在陳立夫去美國後,家庭經濟發生危機,無錢治療加重的肺結核,導致病情難於控制。後雖得蔣介石特批5000銀元接濟,但已對病情無濟於事。於1951年8月28日死去,終年只有60歲。陳果夫生前,曾希望死後能回到故鄉浙江吳興。他寫過一首《故鄉》詩,字裡行間寄託著他濃濃的鄉情。

  10. 第8號戰犯陳立夫期盼統一 陳立夫(1900~2001)浙江吳興人。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與其兄陳果夫同為CC系的首領。1949年12月去臺灣,1950年,蔣介石“改造”國民黨,整肅CC系,陳知大勢已去,寫信給蔣請求出國,離開了臺灣,在美國辦了一個小型養雞場。與其妻過起了清苦恬淡的田園生活。1967年,陳立夫偕夫人返台定居,但除讀書自娛,就是推動中醫之學,不過問政治。晚年陳立夫積極提倡“中國文化統一中國”,並提出對大陸經援方案,期望為統一事業做出貢獻,被評為“反共老人要做聯共先鋒”,曾震動臺灣朝野。2001年2月8日,新華社發佈新聞:“陳立夫先生今晚在台中病逝,享年101歲。”

  11. 第9號戰犯孔祥熙客死異域 孔祥熙(1880~1967)國民黨四大家族代表之一,山西省太谷縣人。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行政院院長、中央銀行總裁、中國銀行總裁等職。1948年赴美為政權尋求貸款,隨即定居美國。在美國,孔祥熙貌似當寓公,實則替蔣介石做著暗中牽線的角色,被美國人稱為“院外援華集團的神經中樞”。1960年10月,美國進行總統大選,孔祥熙受國民黨當局指使,暗中向尼克松提供競選費用的內幕曝光。1967年8月15日,孔祥熙死於紐約一家醫院,時年87歲。《紐約時報》引述他的一位前下屬所說:“他是一個精打細算的人,但他不是具有政治家風度的理財家。”9月3日,臺北舉行了孔祥熙追悼會,蔣介石親撰《孔庸之先生事略》,對孔給予了很高評價。

  12. 第10號戰犯宋子文因噎而亡 宋子文(1894~1971)原籍廣東文昌。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外交部長、行政院長等職。1949年,宋先赴法國,後定居美國。雖作為皇親國戚,但蔣宋並不始終和善,宋在美國越來越具有獨立性,一直在建設自己的獨立王國,結識並在經濟上照顧著各種勢力的人物,還曾被指控從加拿大向中國內地走私槍支,這一切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不滿與警覺,但也對他無可奈何。1963年,宋曾接受蔣介石邀請,訪問臺灣。蔣仍指望借助宋對華盛頓施展影響,但無果。1971年4月24日晚,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小型宴會上,傳出一條消息:前國民黨政要宋子文,因誤吞雞骨被鯁死,終年77歲。

  13. 第11號戰犯張群百年老人 張群(1889~1991)號嶽軍。四川華陽人。曾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行政院院長等職。1949年去臺灣,任“總統府”資政、“總統府”秘書長等職。因他與日本關係密切,奉蔣之命,頻繁往來臺北、東京之間,廣泛結交日本朝野上層右派,鼓吹“台日全面合作,共同積極反共”。但歷史潮流不可阻擋,1971年7月,張群最後一次訪日,試圖阻止中日建交,以失敗告終。晚年的張群閑來無事,便著書立說,談修養,說喝酒,論愛情,並宣稱:“人生七十才開始,六十幾歲還在搖籃中。”還與張學良、張大千、王新衡一起輪流做東,參加“三張一王轉轉會”。1991年12月14日,張群在臺北病逝,終年102歲。

  14. 第12號戰犯翁文灝回歸大陸 翁文灝(1889~1971)字詠霓,浙江鄞縣人。曾任國民黨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職。1951年回國。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翁文灝原是一位愛國地質學家,因感於蔣介石知遇之恩而步入政壇,成為蔣的高級幕僚,直至行政院長之職。在他對徹底失望後,決定“棄暗投明”。1951年,他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成為第一位海外歸來的國民黨高級人士。1971年1月27日,翁文灝懷著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憂患離開了人世。

  15. 第13號戰犯孫科虎父犬子 孫科(1891~1973)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字哲生。孫中山之子。曾任考試、行政、立法院院長等職。1949年去美國,以種菜為生。1964年由美國至臺灣,任“總統府”高級諮議、考試院院長,但只是木雕泥塑偶像。他一生節儉清廉,在這點上沒有給自己的先父留下污點。1973年9月20日,孫科在臺北逝世。舉行葬禮之時,宋美齡出面瞻仰其遺容,亦算是對孫家的一個交待和禮遇。

  16. 第14號戰犯吳鐵城晚年受辱 吳鐵城(1888~1953)原籍廣東香山,生於江西九江。曾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國民黨中央秘書長等職。1949年底,吳鐵城逃到香港,後到臺灣,次年3月,蔣介石複任“總統”,吳被任命為“總統府”資政。1953年,吳因好友王世傑撤職查辦之事,自恃勞苦功高,與蔣當面頂撞,蔣原就對吳曾支持李宗仁懷恨在心,故當面責駡,並將其趕出了大門。吳年近古稀,受此“大辱”,當夜連服三枚安眠藥。次日,家人發現這位“党國鐵老”已長眠不起。

  17. 第15號戰犯王雲五 在商言利 王雲五(1888~1979)廣東中山縣人。曾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等職。到台後,先後擔任考試院、行政院副院長等職。後淡出政壇,將精力投入其熱衷的文化事業。曾被聘為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專職教授,培養了眾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在臺灣有“博士之父”的譽稱。但他本人既無什麼學歷,也無文憑。後於1969年獲韓國建國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了卻其一大缺憾。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臺北,終年92歲。

  18. 第16號戰犯戴季陶油盡燈枯 戴季陶(1890~1949)名傳賢,字季陶,號天仇。原籍浙江吳興,生於四川廣漢。曾任國民黨中執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國民政府委員和考試院院長、國史館館長。是國民黨內反共理論權威,被稱為:“反共最早,決心最大,辦法最徹底。”隨著國民黨統治的崩潰,戴季陶也同蔣家王朝一樣,最終避免不了被歷史拋棄的命運。1949年2月11日,曾嘲笑陳佈雷自殺行為的戴季陶,在廣州面對窗外連日大作的風雨,大生悲慟淒慘之感,吞食了大量安眠藥,匆匆在他鄉結束了生命,他是43人中第一個死去的人,距名單公佈不到2個月。

  19. 第17號戰犯吳鼎昌病死香港 吳鼎昌(1884~1950)原籍浙江吳興,生於四川綏定,字達鈴。曾主持《大公報》,任社長,後投靠蔣介石,從此搖身變為國民黨的鷹犬,使《大公報》的立場從“不黨、不賣、不私、不盲”變成為國民黨張目,鼓吹反共的工具。後任總統府秘書長,成為蔣介石的高級幕僚。他曾出主意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結果弄巧成拙。1950年8月23日病逝於香港,享年67歲。

  20. 第18號戰犯熊式輝 一介草民 熊式輝(1893~1974)江西安義人。字天翼。曾任淞滬警備司令、江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江西省政府主席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熊式輝受命負責“接收”東北,敗於解放軍,他本人也從此失寵於蔣介石,退任虛職。國民黨逃離大陸時,熊式輝由於蔣對他的冷落而舉家遷往香港。1954年7月,熊式輝到臺灣,但不為陳誠所容,連蔣介石的面也未能見上。最終完全淪落成一介草民,後又遷回香港。1974年1月21日病故,終年81歲。

  21. 第19號戰犯張厲生 終遭遺棄 張厲生(1900~1971)字少武。河北樂亭人。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組織部長、行政院秘書長、內政部長等職。1949年去臺灣後,歷任行政院副院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駐日“大使”等職。在台期間,他與陳誠配合,共同經營臺灣,政績突出,一度深得蔣介石垂青。不久,出任“駐日本國大使”。在日本與臺灣關係疏遠後,蔣歸咎于張厲生“工作不力”,從此不再任用。他不禁心情黯淡,身體也每況愈下。張厲生雖多年官高位顯,但清廉自律,一心于“党國事業”,最終晚景淒涼。1971年4月21日,病逝於臺北家中,享年72歲。

  22. 第20號戰犯朱家驊 苦守學術 朱家驊(1893~1963)字騮先,浙江吳興人。歷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交通部長、浙江省主席,1940年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去臺灣前,時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與教育部長的朱家驊負責將故宮、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及書籍運往臺灣,為中央研究院遷台做準備,同時收容國內各地有名望的教授,成為中央研究院在台發展的基礎。他為在台重振中央研究院煞費苦心,最後卻於1957年不得不黯然告退,讓位於對中央研究院無尺寸之功、由蔣介石圈定的王世傑。1963年1月2日,朱家驊在臺北病逝,終年71歲。蔣介石親臨弔唁,特贈“愴懷勳碩”挽額。

  23. 第21號戰犯王世傑 淒然北望 王世傑(1891~1981)湖北崇陽人,字雪艇。曾任武漢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宣部長、外交部長等職,在臺灣曾任“總統府”秘書長,“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資政研究院院長等職。去台後不久,多次批評政治黑暗,特務橫行及蔣氏父子專制統治的王世傑因涉及“吳國楨案”被革職查辦。6年後複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晚年的王世傑經常獨坐在花園中低吟蘇東坡的《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思鄉之情溢於言表。1981年4月,王世傑病亡於臺北,享年90歲。

  24. 第22號戰犯顧維鈞 外交奇才 顧維鈞(1888~1985)字少川,江蘇嘉定人。在任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期間,為爭取山東問題的解決,代表中國據理直言,贏得了極高的聲望。曾任中國出席華盛頓會議代表,國民政府駐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大使,參加起草聯合國憲章,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國民黨逃台後,曾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臺灣國民黨當局“總統府”資政等職。退休後定居美國。晚年的顧維鈞身居美國幾十年,但始終未入美國籍,並對祖國的和平統一抱有堅定而執著的信念。1985年11月,即將迎來97歲華誕的顧維鈞仙逝於紐約寓所之中。

  25. 第23號戰犯宋美齡 世紀老人 宋美齡(1897~2003)原籍廣東文昌,生於上海。1927年12月與蔣介石結婚,任蔣介石的秘書與英文翻譯。1936年西安事變後,赴西安談判,為事件的和平解決與隨後的國共合作抗日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也大大增強了她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增加了蔣介石對她的信任和倚重,此後多次赴美為蔣爭取援助。到臺灣後,由於蔣介石有意扶持蔣經國,其“第一夫人”的位置日益禮儀化。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逐漸淡出臺灣政壇,赴美長期休養。晚年仍關注著臺灣的政局,反對台獨。2003年10月23日,這個跨越了三個世紀的中國著名女性在美國紐約逝世,終年106歲,她也是43人中最後一位離去的人。

  26. 第24號戰犯吳國楨 書生本色 吳國楨(1903~1984)湖北建始人,字峙之。曾任重慶市市長、國民黨中宣部部長、上海市市長等職。去台後任“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曾得到蔣介石歡心,但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的吳國楨,不滿國民黨一黨專制,反對蔣氏父子“家天下”,於1953年離台赴美。後因被臺灣當局指控捲入“王世傑案”,與臺灣蔣介石政權隔海對罵,公開指責國民黨專制統治。1954年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並解除一切職務,1984年6月6日在美病逝。

  27. 第25號戰犯劉峙 嗟來之食 劉峙(1892~1971)江西吉安人,字經扶,曾任河南省主席、第五戰區司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49年,逃往香港,但在九龍遭土匪搶劫,竟落到了無以為生的地步。而此時臺灣當局又以他滯港久未歸隊,取消其戰略顧問資格。當年10月,劉峙被迫流落印尼,以教書糊口。1953年10月,由何應欽、顧祝同等人說情,臺灣方面終於給劉峙出了一張“入台證”。回到臺灣的劉峙於次年被委任以“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虛職,他在台中的寓所深居簡出,過起了現代隱士的生活。1971年1月15日,劉峙在台中病逝,終年79歲。

  28. 第26號戰犯程潛 禮遇有加 程潛(1882~1968)湖南醴陵人,字頌雲。曾任武漢行轅主任、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在長沙宣佈起義,使湖南全省和平解放。解放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湖南省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中央政府和毛澤東對這位愛國將領、人民的功臣禮遇有加,1952年秋天,毛澤東邀請他到中南海划船遊覽,曾親自為年已古稀的程潛操舟。1968年4月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6歲。

  29. 第27號戰犯薛嶽 馮婦難當 薛嶽(1896~1998)字伯陵,廣東樂昌人。抗日戰爭中曾指揮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巨大戰績。後曾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南京政府參軍長、廣東省政府主席。1949年底,任海南防衛總司令,防守海南失敗。到台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虛職。長期賦閑家中,未得蔣氏父子的重用。到了1990年2月,臺灣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八次會議,選舉正、副“總統”。當局出於安撫和拉攏資深及軍系“國大”代表的考慮,居然推出96歲的薛嶽主持開幕典禮。結果民進黨代表大鬧會場,進行抵制,弄得薛嶽好不尷尬。1998年5月,在臺灣病逝,終年102歲。

  30. 第28號戰犯衛立煌 北上回歸 衛立煌(1897~1960)安徽合肥人。曾擔任孫中山衛士,後追隨蔣介石,解放戰爭期間任東北“剿匪”總司令,東北戰局失利,被蔣撤職查辦,軟禁于南京。李宗仁任代總統後,衛化裝出逃上海,再乘船到香港,開始隱居生活,但仍受到國民黨特務的威脅,當他獲知自己名列中共宣佈的戰犯名單時,長歎道:“我有救了。”與蔣貌合神離,可見一斑。1955年3月15日,衛立煌秘密回到了祖國大陸,利用自己的影響為爭取國民黨人士回國和臺灣和平解放,祖國統一,盡心盡力。衛立煌早年從軍,曾兩次因墜馬而導致腦震盪,使健康受損。1960年1月17日,病逝于北京,終年63歲。

  31. 第29號戰犯餘漢謀 種菜賭棋 餘漢謀(1896~1981)廣東高要人,字幄奇。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華南軍政長官。解放後,從海南島退往臺灣,被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但是有名無實。長期閒居臺北北投郊區的家中,過著“種菜未容終老去,賭棋時約故人來”的悠閒生活。晚年空虛無聊,便皈依基督,成為虔誠的信徒,昔日指揮千軍萬馬的氣度早已蕩然無存。1981年12月17日去世,終年85歲。

  32. 第30號戰犯胡宗南 死非其所 胡宗南(1896~1962)浙江鎮海人,原名琴齋,字壽山。曾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掌控西北軍事實權,被稱為“西北王”。1947年曾率部進犯陝甘邊區,受到人民解放軍痛擊。解放戰爭後期率部撤往西南,逃到臺灣後,胡被任命為“江浙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兼“浙江省政府主席”,又被調任澎湖防守司令等職,旋任“總統府”戰略顧問、“研究員”等職,從此完全失去往日“西北王”的威風。1962年2月14日,因心臟病突發病逝。

  33. 第31號戰犯傅作義 和平起義 傅作義(1895~1974)山西榮河人,字宜生。傅作義在北伐戰爭期間以守涿州而聞名,抗日戰爭期間,指揮過懷柔三役、綏遠戰役和光復五原的戰役,都取得巨大勝利。傅作義因此成為民族英雄,並有“常勝將軍”之稱。1949年1月,傅作義率部起義,北平和平解放。建國後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長期心系祖國統一,臨終還留下一篇對台講話,盼望臺灣能通過和平統一的方式回到祖國的懷抱。1974年4月19日,傅作義將軍因病離開了人世,終年79歲。

  34. 第32號戰犯閻錫山 離土而死 閻錫山(1883~1960)山西五台人,字百川。辛亥革命後任山西都督,從此長期踞晉自保,投靠蔣介石後任國民黨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海陸空軍副總司令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等職。1949年3月逃出太原。南京解放後,曾在廣州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去臺灣後,任“國防部”部長、“總統府”資政等職,實際被蔣介石剝奪了實權,只存虛名,而在名義上蔣卻給予閻錫山“苦心孤詣,撐持危局”的評價。1960年5月21日,閻錫山在臺北病逝,終年77歲。

  35. 第33號戰犯周至柔 仍受重用 周至柔(1896~1986)浙江臨海人,原名百福。原為陸軍將領,後受宋美齡賞識,負責創建中國空軍,並在抗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周也因此一直升至空軍司令之職。去台後,任國民黨中央常委、臺灣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總統府”侍從室主任等職。其間政績突出,得到蔣介石的信任與重用。周至柔侍母甚孝,其母直到93歲高齡才去世。周還披麻帶孝,甚為悲哀,這點頗得世人好評。1986年8月29日,周至柔因心臟病發作病逝,享年90歲。

  36. 第34號戰犯王叔銘 鐘情梨園 王叔銘(1904~1998)原名王勳。早年曾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赴蘇聯空軍航校學習,回國後投靠蔣介石,是國民黨空軍創始時期的重要人物。解放戰爭時期任空軍副總司令。去台後,活躍於軍政兩界,先後任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民黨中央委員等職。王為人倔強陰險,火氣大,善耍手腕,有“王老虎”之稱。他愛好廣泛,最喜歡跳舞,常由親信駕車尋找舞伴。尤其愛好京劇,公務之暇常參與唱和,並創立大鵬劇校,訓練京劇人才,組建劇隊。

  37. 第35號戰犯桂永清 短命總長 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江西貴溪人。在黃埔軍校時深得何應欽器重。留學德國學習軍事,回國後得到蔣介石重用,任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總隊長,率教導總隊參加“八一三”上海抗戰,傷亡重大。後被派往英國開展軍事外交。抗戰勝利後,被任命為海軍總司令。解放戰爭中,“重慶艦”等幾十艘軍艦起義或投降解放軍,使國民黨海軍損失巨大,桂永清因此受到“彈劾”。去台後,辭去海軍總司令職,任“總統府”參軍長。1954年,升任參謀總長。但上任不足兩個月,便因病身亡。

  38. 第36號戰犯杜聿明 立地成佛 杜聿明(1905~1981)陝西米脂人,又名光亭。曾參加北伐戰爭。1942年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赴緬甸與日軍作戰。抗戰勝利後,任東北保安司令等職。1949年1月被解放軍俘虜,成為階下囚。1959年,人民政府宣佈將他特赦。後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常委、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晚年的杜聿明十分關心祖國統一,曾多次發表文章,寄語在台師友共同為統一大業奮鬥。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在北京病逝,享年76歲。

  39. 第37號戰犯湯恩伯 死於日本 湯恩伯(1900~1954)浙江金華人。北伐戰爭時投靠蔣介石,成為其嫡系。抗戰初期建立卓越功勳,但在防守河南時名聲不佳,有“水旱蝗湯”之稱。日軍進攻河南時率部潰逃,造成中原大潰退的慘局。抗戰勝利後,任南京衛戍總司令、第一綏靖區總司令、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等職。1949年在上海負隅頑抗,同年5月守軍覆滅。湯逃往臺灣,任“總統府”顧問虛職。在大陸時,湯曾出賣勸其投降人民的恩師陳儀,致陳儀遇害,因此背上“賣師求榮”的惡名,受到朋友離棄,落落寡合。1954年6月29日,在日本手術期間死於醫療事故,時年54歲。

  40. 第38號戰犯孫立人 清白難還 孫立人(1900~1990)安徽舒城人。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抗戰爆發後,任三十八師師長,遠征緬甸,獲英國皇家勳章。去台後曾任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受命“整軍”,但他在“整軍”的過程中損害了黃埔系的利益,並因試圖削弱軍隊政工制度而得罪蔣經國,使得蔣介石擔心孫最終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威,阻礙蔣經國日後“接班”。1955年6月,孫的下屬郭廷亮因策劃“兵諫”被捕,孫立人也被軟禁,直到1988年才獲得自由。1990年11月7日在家病逝,終年90歲。他至死也沒有等到當局的平反。

  41. 第39號戰犯馬鴻逵 晚景淒涼 馬鴻逵(1892~1970)甘肅河州人,字少雲,回族。曾任袁世凱侍從武官。後隨馮玉祥。1929年投蔣,任寧夏省主席、第八戰區副司令兼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積極參加並進行反共、“剿共”。1949年潰逃於臺灣。馬鴻逵在西北時與馬步芳互相傾軋,“貽誤戰機”,在臺灣受到“彈劾”,由原來的一品大員已成寄人籬下。不久遷往美國,在美期間雖生活富足,但妻妾爭風,子孫不睦,令他極為痛苦。1970年1月,馬鴻逵病逝於美國。

  42. 第40號戰犯馬步芳 出逃中東 馬步芳(1903~1975)甘肅臨夏人,回族,字子香。早年服從馮玉祥,後棄馮投蔣,通過依附強權,併吞弱勢,逐步奠定了在青海的統治地位。曾任青海省主席、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等職。馬步芳素有虎狼之性,曾殘酷鎮壓西路紅軍,盤剝青海人民,犯下了種種罪行。西北解放前夕,馬步芳逃往臺灣,後長期定居沙特阿拉伯,曾任臺灣駐沙特“大使”,雖年將垂暮,卻惡性不改,不僅侵犯部屬之妻女,甚至罔顧倫常,強暴自己的親侄女。臺灣當局終於以腐化無能為名將其免職。1975年,病逝于沙特阿拉伯,終年72歲。

  43. 第41號戰犯陶希聖 御用文人 陶希聖(1899~1988)原名匯曾,筆名方峻峰,湖北黃岡人。陶原系文人,曾主編《獨立評論》週刊。後秉筆從政,1938年12月隨汪精衛叛逃,任偽中央宣傳部部長。1940年1月,與高宗武逃至上海,揭露了意在使日本獨佔中國的汪日“密約”。後成為蔣介石御用文人,為蔣介石代筆撰寫《中國之命運》,集中闡述蔣介石的反動理論,為發動內戰製造依據。去台後,陶希聖曾任“中央”評議委員、國策顧問等職。1988年6月去世,終年89歲。

  44. 第42號戰犯曾琦 反共難成 曾琦(1892~1951)四川隆昌人。曾在留學法國期間成立中國青年黨。回國後創辦《醒獅》週報,反對國共合作,煽動蔣介石鎮壓共產黨人。但在抗戰中,曾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46年任“國大”主席團主席,次年4月參加蔣介石政府,1948年秋赴美,鼓吹美國應繼續援助。

  45. 第43號戰犯張君勱 誤入歧途 張君勱(1887~1969)原名嘉森,號立齋。江蘇寶山人。曾留學日本、德國,學習政治經濟與哲學。回國後,鼓吹唯心主義哲學,被稱為“玄學鬼”。曾參與組織中國民主同盟,在蔣介石拉攏下,參加偽國大。國民黨逃台後,張君勱在海外組織“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以“第三勢力”自居。張君勱一生未置產業,僅憑稿費與少量養老金維持,生活清苦。1969年2月23日在美國去世,終年82歲。

  46. 謝謝觀看 2012.10 編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