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話山話水話俗語 ~ 咱的府城

話山話水話俗語 ~ 咱的府城. 吳炎坤. 俗語的界定. 「 俗語」的含義為何?根據字、辭典的解釋: 《 中文大辭典 》 :俗語,通俗流行之語。 《 辭源 》 :俗語,約定俗成、廣泛流行的定型語句。 《 大美百科全書 》 :俗語,係指一段簡短的話語,通常點出一個教訓,或是根據觀察與經驗,以表達一個大家所認同的真理。

vinni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話山話水話俗語 ~ 咱的府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話山話水話俗語~咱的府城 吳炎坤

  2. 俗語的界定 • 「俗語」的含義為何?根據字、辭典的解釋: 《中文大辭典》:俗語,通俗流行之語。 《辭源》:俗語,約定俗成、廣泛流行的定型語句。 《大美百科全書》:俗語,係指一段簡短的話語,通常點出一個教訓,或是根據觀察與經驗,以表達一個大家所認同的真理。 誠如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中的陳述:「一個歷史悠久,生活安定,文化水準達到一定程度的社會;同時有充分成熟的智慧來做歷史、社會、生活等等方面反省的人民,才可能有豐富的,智慧的『俗語』產生,以流傳後代 。」

  3. 連橫《雅言》中曾提及:「俚言俗諺,聞之似鄙,而每函真理,古人談論,每援用之。」而俗語常被運用,乃因俗語有其特色,至於俗語的特色,一般專家學者歸納出以下幾點:連橫《雅言》中曾提及:「俚言俗諺,聞之似鄙,而每函真理,古人談論,每援用之。」而俗語常被運用,乃因俗語有其特色,至於俗語的特色,一般專家學者歸納出以下幾點: 口傳性:起源於民間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 普遍性:為普遍通行的口頭語,具有直接性以及濃厚的草根風味。 變異性:俗語會因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產生變異的現象。 集體性:俗語是群體共同創作的,非個人獨創的。 時代性:俗語常反映出特定時代的社會現象。

  4. 台南阿兄--食飽閒閒等死 tai5 lam5 a1 hiann1--tsiah8 pa2 ing5 ing5 tan2 si2

  5. 「阿兄」是指仵工,亦稱「土公仔」,即專以死屍打扮穿插收斂或是扛棺材為業之工人,這是台南特殊的稱呼,雖然台語的使用中,哥哥亦稱兄,不過,此處的「阿兄」並非是指「阿哥」或「兄哥」。「食飽閒閒等死」是說吃飽了沒事做,只能等待有人死亡之後才會有生意上門,才有工作可做;而並非是指吃飽了無所事事,只好等死。這句俗諺是在描述台南地區的「土公仔」特殊的稱呼,而其工作則是等待人死之後才會有生意上門。「阿兄」是指仵工,亦稱「土公仔」,即專以死屍打扮穿插收斂或是扛棺材為業之工人,這是台南特殊的稱呼,雖然台語的使用中,哥哥亦稱兄,不過,此處的「阿兄」並非是指「阿哥」或「兄哥」。「食飽閒閒等死」是說吃飽了沒事做,只能等待有人死亡之後才會有生意上門,才有工作可做;而並非是指吃飽了無所事事,只好等死。這句俗諺是在描述台南地區的「土公仔」特殊的稱呼,而其工作則是等待人死之後才會有生意上門。

  6. 在水仙宮旁,景福祠前南北向的街道,舊稱「杉行街」(今普濟街),是昔日杉行聚集之處,與佛頭港街垂直,當年佛頭港上的貨運以福州的上等杉木為大宗,滿載著福州杉的船舶就停泊在景福祠前,等待著碼頭苦力來卸貨,運搬至杉行街。由於福州杉是製作棺木的主要材料,因此,杉行街上就有許多的棺木店,除了棺木店外,供應生、老、病、死所需用品的商店一應俱全,真可說是「養生送死而無憾」。但是自從臺江內海淤積,五條港消失後,這裡的航運優勢也消失了,杉行街上的棺木店也因貨源的關係,不是遷移就是改行了。在水仙宮旁,景福祠前南北向的街道,舊稱「杉行街」(今普濟街),是昔日杉行聚集之處,與佛頭港街垂直,當年佛頭港上的貨運以福州的上等杉木為大宗,滿載著福州杉的船舶就停泊在景福祠前,等待著碼頭苦力來卸貨,運搬至杉行街。由於福州杉是製作棺木的主要材料,因此,杉行街上就有許多的棺木店,除了棺木店外,供應生、老、病、死所需用品的商店一應俱全,真可說是「養生送死而無憾」。但是自從臺江內海淤積,五條港消失後,這裡的航運優勢也消失了,杉行街上的棺木店也因貨源的關係,不是遷移就是改行了。 由於杉行街特殊的商業關係,街上常有一些「土公仔」沒事就聚集在一起閒聊,等待著「死人」生意的上門,因此,才會衍生出這特殊的俗諺:「台南阿兄--食飽閒閒等死。」雖然物換星移,環境已大不相同,然而此種行業依舊存在,只是對「阿兄」這個稱呼似乎已經不是那麼在意了。

  7. 蔡拚蔡,神主牌仔摃摃破。 tshua3 piann3 tshua3,sin5 tsu2 pai5 a2 kong3 kong3 phua3

  8. 「蔡拚蔡」指兩同姓蔡的家族,為了爭奪利益而互相拼鬥;「神主牌仔」是指木主神牌;「摃摃破」是說全都敲打而破裂了。此俗諺是說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有兩蔡姓家族,為了爭奪貨物的搬運與貿易而大打出手,甚至連木主神牌也都毀壞了。這句俗諺也在諷刺自己人打自己人,倒楣的,還是自己人。「蔡拚蔡」指兩同姓蔡的家族,為了爭奪利益而互相拼鬥;「神主牌仔」是指木主神牌;「摃摃破」是說全都敲打而破裂了。此俗諺是說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有兩蔡姓家族,為了爭奪貨物的搬運與貿易而大打出手,甚至連木主神牌也都毀壞了。這句俗諺也在諷刺自己人打自己人,倒楣的,還是自己人。 清代時,政令難行,任地方各姓氏族橫行,在台南的五條港區,新港墘黃、佛頭港蔡、北勢街許、南勢街郭、南河港盧五大姓,各自佔據五港渡場,壟斷往來貨物的運搬與貿易,互相對立,且同姓間時而有械鬥。嘉慶年間就發生同姓鬩牆事件,佛頭港的前埔蔡與大崙蔡間因爭挑貨物而發生械鬨,互有死傷,且擴及擲毀佛頭港街的店屋,經當時的臺灣縣知縣溫溶出而調解,並處分肇事者,且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十一月十一立石碑於今台南市水仙宮附近的佛頭港,告示,嚴禁兩幫挑夫分界爭挑、械鬥滋事 。今該石碑保存於大南門旁的大碑林。

  9. 該碑文記載:「署福建臺灣府臺灣縣正堂……溫,遵批剴切示禁以杜爭端事……奉欽命按查使司銜分巡臺澎兵備道……批:據 本縣具詳大崙蔡姓與前埔蔡姓,爭挑互毆,擲毀佛頭港街店屋,訊擬發落。並議詳該處仁德堂號、怡盛號……等各郊行、舖民,凡有貨物,悉聽貨主自行僱挑,不得分界混爭,以杜釁端。各緣由。奉批:查該處蔡姓,節次爭挑滋鬧,皆由分界,致啟爭端,據詳:凡有郊行、鋪戶貨物,悉聽貨主自行僱挑,不得分界以杜衅端,所議甚妥,仰即出示,剴切曉諭,勒石永遠嚴禁。……為此,示仰大西門外佛頭街等街郊行舖戶,及大崙、前埔蔡姓人等知悉:自示之後,凡有該處郊行,舖民出入貨物,悉聽貨主自行僱人挑運,斷不得仍前分界,霸踞獨挑,致啟釁端。該蔡姓族長,務須恪遵示論,約束子弟,不得再行混爭滋事,如敢故違,定即嚴拏按律究辦,甚罪斷不止枷杖也。本縣言出法隨,決不稍有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也因為有此碑文為證,因此,此句俗諺流傳至今,仍為人所傳誦!

  10. 行到六甲頂,跤冷手也冷。 kiann5 kau3 lak8 kah4 ting2,kha1 ling2 tshiu2 ia3 ling2

  11. 「行到六甲頂」是指走到六甲頂這個地方,「跤冷手也冷」是說手腳都已冰冷了。由於六甲頂在府城的北邊,因此,這句俗語是說,昔日北方的鄉下人要到府城,必須經過六甲頂這個地勢險惡且賊人橫行的渡頭時,都會膽顫心驚。「行到六甲頂」是指走到六甲頂這個地方,「跤冷手也冷」是說手腳都已冰冷了。由於六甲頂在府城的北邊,因此,這句俗語是說,昔日北方的鄉下人要到府城,必須經過六甲頂這個地勢險惡且賊人橫行的渡頭時,都會膽顫心驚。 六甲頂位於現在的鹽水溪畔,而鹽水溪舊稱新港溪,是臺灣縣和諸羅縣的分界。在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記載:「新港溪:通木岡山溪。南出大目降,西過廣儲西里,又西至武定里洲仔尾,匯新港溪入海。臺、諸分界處;溪南屬臺灣、溪北屬諸羅。」因此,要進入府城就必須渡過新港溪。而溪畔或渡頭往往有盜匪出沒,在蔣元樞《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就記載:「查臺邑雖附郡郭,而四郊所至,俱屬荒陬。自西至海五里,東至羅漢門莊外門六十五里,南至二贊行溪與鳳邑交界二十一里,北至新港溪與諸邑交界二十里。

  12. 在城,則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在鄉,則分新昌、仁德、文賢、依仁等十六里。……尤臨溪負險,為奸匪伏莽竊發之所。」此外,現在是台南縣市分界的曾文溪,在早期亦有盜匪出沒的描述。在連橫《雅堂文集》記載:「臺人崇祀天后,而北港朝天宮尤著。每年三月十四日來南晉香,越三日乃返。隨香之人多至數萬,謂之香腳。從前鐵路未通時,香腳多露宿,盜不敢劫,遺失之物亦不敢取,取之恐神譴也。劉芑川廣文有詩曰:『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奪頻。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按曾門溪為安、嘉交界之處,前為畏途。」由此可知,在兩縣交界之處,由於官府的管轄較易忽視,因此常會形成盜匪聚集之淵藪。在城,則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在鄉,則分新昌、仁德、文賢、依仁等十六里。……尤臨溪負險,為奸匪伏莽竊發之所。」此外,現在是台南縣市分界的曾文溪,在早期亦有盜匪出沒的描述。在連橫《雅堂文集》記載:「臺人崇祀天后,而北港朝天宮尤著。每年三月十四日來南晉香,越三日乃返。隨香之人多至數萬,謂之香腳。從前鐵路未通時,香腳多露宿,盜不敢劫,遺失之物亦不敢取,取之恐神譴也。劉芑川廣文有詩曰:『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奪頻。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按曾門溪為安、嘉交界之處,前為畏途。」由此可知,在兩縣交界之處,由於官府的管轄較易忽視,因此常會形成盜匪聚集之淵藪。 六甲頂仔,同治中期稱柴頭港,原庄在新港溪南畔的柴頭港溪東畔,故初稱柴頭港,到光緒中期時,因有許多災害,故遷移至現今省道台一線和省道台十九線交界的台電配電中心一帶,而此地屬內武定里鹽行保第六甲崎頂之地而俗稱六甲頂仔。也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且現在也是台南縣市交界處,因此,早期才會有「行到六甲頂,跤冷手也冷」的俗語流傳。

  13. 總頭寮,施一半;布袋嘴寮仔,蕭全庄。 tsong2 thau5 liau5 si1 tsit8 puann3;poo3 te7 tshui3 liau5 a2 siau2 tsuan5 tsng1

  14. 「總頭寮施一半」是指總頭寮初開闢時,居民有一半以上是姓施;「布袋嘴寮仔蕭全庄」是指布袋嘴寮初開闢時,全庄的居民都是姓蕭。此句俗諺也有稍帶戲謔成份的說法,即「總頭寮,施(死)一半;布袋嘴寮仔,蕭(痟)全庄。」「總頭寮施一半」是指總頭寮初開闢時,居民有一半以上是姓施;「布袋嘴寮仔蕭全庄」是指布袋嘴寮初開闢時,全庄的居民都是姓蕭。此句俗諺也有稍帶戲謔成份的說法,即「總頭寮,施(死)一半;布袋嘴寮仔,蕭(痟)全庄。」 總頭寮和布袋嘴寮仔皆位於安南區,而安南區在道光三年(1823)前仍是屬於浩瀚的臺江。在《清一統志臺灣府》記載:「臺江:在臺灣縣西門外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水之匯聚於此。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壠、茅港尾。」此外,在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臺江在縣治西門外。汪洋浩瀚,可泊千艘。南至七鯤身,北至諸羅之蕭壠、茅港尾,內受各山溪之水,外連大海。」 總頭寮開拓自清朝嘉慶年間(1800左右),先民自北門、學甲、佳里興等地陸續移入,拓墾荒蕪,移民日多,漸成一小型庄落,定名「大寮」。至咸豐年間,有林總頭派駐於此,乃改為「總頭寮」,沿用至今。本庄居民有四大姓氏:即施姓、鄭姓、蔡姓、王姓。其中又以施姓最多。

  15. 留傳久遠的俚諺:「總頭寮,施一半」,是形容總頭寮的住民,姓施的佔了半數以上。傳統居民以務農為主,日治時代,多數庄民種植甘蔗,本庄東北邊自日治時代即修築有糖廠小鐵路,至今鐵軌猶存,訴說著歷史的滄桑。總頭寮的傳統信仰中心是「興安宮」,主祀保生大帝,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除了傳統的民間信仰,總頭寮另有一間歷史悠久的基督教長老教會「安順教會」,建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是安南區最古老的基督教會。布袋嘴寮仔開發於光緒年間(約1895),由蕭姓夫妻兩人,胼手胝足,自嘉義布袋南遷至本區開墾,為紀念嘉義故鄉,乃取名「布袋嘴寮仔」,此為地名由來。庄內傳統居民,以蕭姓為主,王姓次之,近年不斷有外來民眾入住。而庄內幾乎所有姓蕭的,都是親戚。庄內的信仰中心是「代天府」,供奉朱府千歲,係傳自福建,民國五十七年建廟。留傳久遠的俚諺:「總頭寮,施一半」,是形容總頭寮的住民,姓施的佔了半數以上。傳統居民以務農為主,日治時代,多數庄民種植甘蔗,本庄東北邊自日治時代即修築有糖廠小鐵路,至今鐵軌猶存,訴說著歷史的滄桑。總頭寮的傳統信仰中心是「興安宮」,主祀保生大帝,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除了傳統的民間信仰,總頭寮另有一間歷史悠久的基督教長老教會「安順教會」,建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是安南區最古老的基督教會。布袋嘴寮仔開發於光緒年間(約1895),由蕭姓夫妻兩人,胼手胝足,自嘉義布袋南遷至本區開墾,為紀念嘉義故鄉,乃取名「布袋嘴寮仔」,此為地名由來。庄內傳統居民,以蕭姓為主,王姓次之,近年不斷有外來民眾入住。而庄內幾乎所有姓蕭的,都是親戚。庄內的信仰中心是「代天府」,供奉朱府千歲,係傳自福建,民國五十七年建廟。 「總頭寮,施一半;布袋嘴寮仔,蕭全庄。」這一俗語的流傳,有一種說法:由於總頭寮和布袋嘴寮仔是鄰庄,在開墾時,有一次因爭取灌溉水路而導致雙方發生嫌隙。由於總頭寮當時的庄民有一半以上姓施,於是布袋嘴寮仔即語帶嘲諷的說:「總頭寮,施(死)一半」。而當時的布袋嘴寮仔全庄的庄民幾乎都是姓蕭,於是總頭寮也不甘示弱的回應:「布袋嘴寮仔,蕭(痟)全庄」。由此也可知道早期開墾之艱辛。

  16. 台南迎媽祖--百百旗(奇) tai5 lam5 ngiann5 ma2 tsoo2--pah4 pah4 ki5

  17. 「台南迎媽祖」是指台南在媽祖生日時所舉辦的迎媽祖盛會;「百百旗」是指迎媽祖盛會時的陣頭綵旗,五花十色,各式各樣的旗都有。又因「旗」與「奇」音同而成為雙關語,因此,也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有,以表驚訝的態度。此句俗諺是形容台南昔日迎媽祖的景況熱鬧且富文化詩意的特色。也有誇耀府城昔日繁華的景象之意。「台南迎媽祖」是指台南在媽祖生日時所舉辦的迎媽祖盛會;「百百旗」是指迎媽祖盛會時的陣頭綵旗,五花十色,各式各樣的旗都有。又因「旗」與「奇」音同而成為雙關語,因此,也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有,以表驚訝的態度。此句俗諺是形容台南昔日迎媽祖的景況熱鬧且富文化詩意的特色。也有誇耀府城昔日繁華的景象之意。 「迎媽祖」是府城相當早的一項民俗活動,在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曾記載:「咸豐壬子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神誕。前期,臺人循舊俗,迎嘉邑北港廟中神像至郡城廟供奉,並歷城廂內外而回。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歷年或來、或否,來則年豐、民安。 」由此可知,媽祖遶境的熱鬧盛況可見一般。而在遶境的過程中已有藝閣的出現,在朱景英《海東札記》就記載:「俗喜迎神賽會。如天后誕辰、中元普渡,輒醵金境內,備極鋪排,導從列仗,華侈異常。又出金傭人家垂髫女子,裝扮故事,舁遊於市,謂之『臺閣』,靡靡甚矣。」

  18. 因此,在連橫《雅堂文集》又記載:「自是以來,台南每迎天后,各商家則請余裝閣,余亦興高采烈,細為指點,又各就其生意而搜故事。如香鋪之紅袖焚香,茶舖之樵青煮茶,銀店之唐宮鑄鳳,餅店之紅綾賜宴,莫不發揮本色。當事者復設審查員以品評之,懸其等第,賜以金牌,而台南詩意之嶄新,遂冠全土,各地從而效之。 」各行各業除了在裝閣藝術方面展現各自的特色之外,也發費相當大的心思在各行業的旗幟上爭奇鬥豔,互別瞄頭,務必勝過他人而後快。對此,在連橫《雅言》中就有詳述:「台南奉迎天后,綢緞商之以綢緞製旗者無論矣;而金銀商亦以金銀製旗,或以金銀環綴合而成,光彩奪目。於是而五穀店、材木店、餅店、香店,各以其物作旗:五花十色,炫煌於道,真是『無旗不有』。 」由上述可知,「台南迎媽祖--百百旗(奇)」,曾風光一時,並非浪得虛名。此外,和此俗諺相類似的說法尚有「台南迎媽祖--無旗(奇)不有」、「台南迎媽祖--啥旗(奇)都有」,或是「台南迎媽祖,安平仆地虎」。

  19. 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簾簷。 siong7 te3 bio7 gim5 kinn5,tsui2 sian1 king1 ni5 tsinn5

  20. 「上帝廟」是指現民權路二段的「北極殿」,又稱「大上帝廟」,「埁墘」是指廟前的石階;「水仙宮」位於現神農街一號,「簾簷」是指屋簷。這句俗語是說,上帝廟前的石階和水仙宮的屋簷高度相等,主要是在形容台南市地形的高低落差相當大。「上帝廟」是指現民權路二段的「北極殿」,又稱「大上帝廟」,「埁墘」是指廟前的石階;「水仙宮」位於現神農街一號,「簾簷」是指屋簷。這句俗語是說,上帝廟前的石階和水仙宮的屋簷高度相等,主要是在形容台南市地形的高低落差相當大。 上帝廟的建廟歷史相當早,在陳文達《臺灣縣志》記載:「大上帝廟,偽時建。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捐俸重修。四十八年,里民重建。高聳甲於他廟。」此外,在連橫《臺灣通史》亦有類似的記載:「北極殿:在東安坊。鄭氏時建,祀北極真君,或稱玄天上帝。按玄武,北方七宿也。其像龜蛇。」北極殿是建在所謂的「鷲嶺」之上,地勢較為高聳,現廟內尚保存有明朝宗室朱術桂所書之匾額。在連橫《雅言》就有記載:「寧靖王術桂,為明宗室;避亂入臺,鄭氏禮之。王善文學、工書翰,東都匾額,多所書。今其存者,唯北極殿之『威靈赫奕』四字。

  21. 水仙宮的建廟歷史也相當久遠,在《臺灣詩鈔》卷十七〈東寧百詠〉云:「水仙宮,在西定坊,康熙五十四年(1714)建。廟祀五神,莫詳姓名。或以為大禹、伍員、屈平--其外之項籍、魯班,或以為王勃、李白。」由於水仙宮所在的位置,在荷據時期尚屬浩瀚之臺江,後因淤沙慢慢堆積,而成陸埔。在陳肇興《陶村詩稿》云:「東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另外在馬子翊〈臺陽雜興〉亦有詩云:「水仙宮外盡成途(水仙宮,舊在港口;今宮前已成衝途),滄海揚塵信不誣!短短牆堆紅靺鞨,家家籬繞綠珊瑚。 」由此可知,滄海桑田變化之大。 建於鷲嶺高點的上帝廟山門石階,即「埁墘」,向西望去建於港口低地之水仙宮,見其「簾簷」,即屋簷。然而,上帝廟與水仙宮相距只數百公尺,但是高低卻是相差相當大,因此,上帝廟的「埁墘」與水仙宮的「簾簷」高度竟會相同。現在上帝廟至水仙宮一帶,沿街舖宇高樓櫛比,自上帝廟已難望見水仙宮。惟上帝廟之民權路到水仙宮,路段傾斜,高低依然。因此,這句俚諺,借兩廟之石階、屋簷同高,也用來描述府城東高西低之地勢。

  22. 呂祖廟燒金,糕仔袂記摕來 lu7 tsoo2 bio7 sio1 kim1,ko1 a2 be7 ki3 theh8 lai0

  23. 「呂祖廟」在府城東安坊(今青年路與開山路附近),奉祀的是純陽真人呂洞賓,而「呂祖廟燒金」是指到呂祖廟去燒香拜拜;「糕仔袂記摕來」是說只提盛籃,裏面拜拜要使用的金紙、糕餅卻是都沒有帶來。此句俗語是說,只是裝個樣子要到廟裏去燒香拜拜,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亦即形容,表面上做一件事,暗地裡卻偷偷的幹另一件事。此語也在告誡人們,做人要誠實;虛假偽裝,不論如何之周密,總有露出馬腳之日。就如同另一句俗語:「鴨卵較密嘛有縫」一樣。「呂祖廟」在府城東安坊(今青年路與開山路附近),奉祀的是純陽真人呂洞賓,而「呂祖廟燒金」是指到呂祖廟去燒香拜拜;「糕仔袂記摕來」是說只提盛籃,裏面拜拜要使用的金紙、糕餅卻是都沒有帶來。此句俗語是說,只是裝個樣子要到廟裏去燒香拜拜,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亦即形容,表面上做一件事,暗地裡卻偷偷的幹另一件事。此語也在告誡人們,做人要誠實;虛假偽裝,不論如何之周密,總有露出馬腳之日。就如同另一句俗語:「鴨卵較密嘛有縫」一樣。 在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中記載:「呂祖廟:在東安坊。祀純陽子呂洞賓,唐進士呂巖也。嘉慶九年,以清江浦靈應,編入祀典。東安坊準提寺側有祀像,嘉慶十二年拔貢生張青峯等修建,改今名。十四及二十五年俱黃拔萃、陳廷瑜、韋啟億捐修。」而在連橫《雅言》中對呂祖廟也有述及:「呂祖廟在台南市內,前時有尼居之,不守清規,冶遊子弟出入其間;眾多訾議,遂有『呂祖廟燒金,糕仔袂記摕來』之諺。謂晉香者以此為歡場,樂而忘返也。事為有司所聞,逐尼出,改為『引心書院』。」就因為清修者的不守清規,導致廟宇亦受牽連,因此,廟宇後來就被改為書院。

  24. 而在連橫《臺灣通史》就對引心書院有所記載:「引心書院:原在縣治檨仔林街。嘉慶十五年,邑紳黃拔萃就白蓮教齋堂抄用,稱為引心文社,獨任膏火。十八年,知縣黎溶與拔萃議改為臺灣縣書院,各捐款置產。嗣移於柱仔行街。知縣姚瑩又捐款生息。光緒十二年,改為蓬壺書院。」而移於柱仔行街即是呂祖廟的所在地。此外,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改建呂祖祠碑〉亦有相關的記載:「郡城引心書院圮廢已久。光緒庚寅,安邑紳許南英、陳楷、蔡國琳等呈請改易呂祖祠,由前府詳請,給發公費三百兩。」呂祖廟因為女尼的不守清規,後來就被改為引心書院,之後引心書院又遷移至現在的赤崁樓旁,並更名為蓬壺書院,如今蓬壺書院也只留下一個門面,供人憑弔而已。而呂祖廟更是幾經滄桑而消失,但是「呂祖廟燒金,糕仔袂記摕來」的俗語卻是仍在市民間流傳。此外,這句俗語亦有另一種說法:「捾籃仔假燒金,糕仔袂記摕來。」而在連橫《臺灣通史》就對引心書院有所記載:「引心書院:原在縣治檨仔林街。嘉慶十五年,邑紳黃拔萃就白蓮教齋堂抄用,稱為引心文社,獨任膏火。十八年,知縣黎溶與拔萃議改為臺灣縣書院,各捐款置產。嗣移於柱仔行街。知縣姚瑩又捐款生息。光緒十二年,改為蓬壺書院。」而移於柱仔行街即是呂祖廟的所在地。此外,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改建呂祖祠碑〉亦有相關的記載:「郡城引心書院圮廢已久。光緒庚寅,安邑紳許南英、陳楷、蔡國琳等呈請改易呂祖祠,由前府詳請,給發公費三百兩。」呂祖廟因為女尼的不守清規,後來就被改為引心書院,之後引心書院又遷移至現在的赤崁樓旁,並更名為蓬壺書院,如今蓬壺書院也只留下一個門面,供人憑弔而已。而呂祖廟更是幾經滄桑而消失,但是「呂祖廟燒金,糕仔袂記摕來」的俗語卻是仍在市民間流傳。此外,這句俗語亦有另一種說法:「捾籃仔假燒金,糕仔袂記摕來。」

  25. 另外,《三六九小報》對此故事有較詳細的記載,但是說法略有不同,茲述於后:南城市上,舊傳俗語「呂祖廟燒金,糕子忘記取回來」,蓋百年前一重公案也。呂祖廟在城內,前殿奉祀呂純陽仙像,後殿奉祀觀音菩薩,有道姑住持。司香火,婦女參詣燒金者,一時稱盛。道姑為中國人,服道裝,修道教,其實原非善類。先是有士人某,饒有文名,而家貧落魄,所謀不就。娶婦某氏,姿首美麗,性情柔順,隨夫食貧。同里有歲貢生某,家營布肆,富有田產,素與士人善。因謂士人曰:「君既家居無事,書塾不豐,予家某鄉田莊,有租館在焉,子為我司其事,酧金我當加豐。」士人曰:「善則善矣,其如有內顧何?」某貢生曰:「此何足慮,子為我辦事,我為子顧家,且當設一支金簿,俾其每月,由肆中支取金項,以作家用。我則不時使人省視之,又何慮哉?」士人喜諾,遂整裝行,以就其任。不料事生意外,屠者某甲,嘗挑擔貨肉,至士人家求售,久涎婦色。識知士人不在,作客他鄉,遂日日至,託為買賣,與婦扳談且割肉賒之。時肉價賤,每斤不過四十銅文,婦力辭不得,請其計挂帳簿,他日計還之。另外,《三六九小報》對此故事有較詳細的記載,但是說法略有不同,茲述於后:南城市上,舊傳俗語「呂祖廟燒金,糕子忘記取回來」,蓋百年前一重公案也。呂祖廟在城內,前殿奉祀呂純陽仙像,後殿奉祀觀音菩薩,有道姑住持。司香火,婦女參詣燒金者,一時稱盛。道姑為中國人,服道裝,修道教,其實原非善類。先是有士人某,饒有文名,而家貧落魄,所謀不就。娶婦某氏,姿首美麗,性情柔順,隨夫食貧。同里有歲貢生某,家營布肆,富有田產,素與士人善。因謂士人曰:「君既家居無事,書塾不豐,予家某鄉田莊,有租館在焉,子為我司其事,酧金我當加豐。」士人曰:「善則善矣,其如有內顧何?」某貢生曰:「此何足慮,子為我辦事,我為子顧家,且當設一支金簿,俾其每月,由肆中支取金項,以作家用。我則不時使人省視之,又何慮哉?」士人喜諾,遂整裝行,以就其任。不料事生意外,屠者某甲,嘗挑擔貨肉,至士人家求售,久涎婦色。識知士人不在,作客他鄉,遂日日至,託為買賣,與婦扳談且割肉賒之。時肉價賤,每斤不過四十銅文,婦力辭不得,請其計挂帳簿,他日計還之。

  26. 屠既與婦交熟,乃謀諸呂祖廟道姑,為之劃計。曰子少待之。翌日,道姑攜簿,託為募化油香也者。逕至婦家,婦少應之。畧與周旋,道姑遂花言巧語,問及家常。婦因丈夫外出,未免觸及夫婦離別之情。因言丈夫在外,少暇回家,不知安否如何?時常懸念耳!道姑趁機慫恿曰:「吾廟觀音菩薩,殊為靈感,某求子息,驗應如響;某求疾病,數日痊安。」詰旦良辰,娘子何不請卜於菩薩,祈禱庇佑,必有靈驗,婦惑之。翌日,果粧飾華服,越顯妖嬌。因令其七八齡女兒守家,蓮步珊珊,獨登寶殿,參拜菩薩。道姑合十出迎,禮意殷勤,俟其拜罷,導入丈室休憩。虔進香茗,而陰投春藥其中,與之言三語四。小頃屠者忽至,便入室與為酢酧敘話,道姑託故他避。屠者即以言挑動其情,時婦藥性正發,不能自抑,竟為其所亂。自此芳心一黠,益不自持,皆以道姑為牽線,約期幽會呂祖廟。婦每出門,輒謂其女曰:「好好守家,娘呂祖廟燒金去,當攜帶糕子歸,與女食也!」婦歸妙手空空,女索糕子,則曰:「糕子忘記取回來也!」此事既發,好事者咸傳為笑柄。曰:「呂祖廟燒金,糕子忘記取回來也。」屠既與婦交熟,乃謀諸呂祖廟道姑,為之劃計。曰子少待之。翌日,道姑攜簿,託為募化油香也者。逕至婦家,婦少應之。畧與周旋,道姑遂花言巧語,問及家常。婦因丈夫外出,未免觸及夫婦離別之情。因言丈夫在外,少暇回家,不知安否如何?時常懸念耳!道姑趁機慫恿曰:「吾廟觀音菩薩,殊為靈感,某求子息,驗應如響;某求疾病,數日痊安。」詰旦良辰,娘子何不請卜於菩薩,祈禱庇佑,必有靈驗,婦惑之。翌日,果粧飾華服,越顯妖嬌。因令其七八齡女兒守家,蓮步珊珊,獨登寶殿,參拜菩薩。道姑合十出迎,禮意殷勤,俟其拜罷,導入丈室休憩。虔進香茗,而陰投春藥其中,與之言三語四。小頃屠者忽至,便入室與為酢酧敘話,道姑託故他避。屠者即以言挑動其情,時婦藥性正發,不能自抑,竟為其所亂。自此芳心一黠,益不自持,皆以道姑為牽線,約期幽會呂祖廟。婦每出門,輒謂其女曰:「好好守家,娘呂祖廟燒金去,當攜帶糕子歸,與女食也!」婦歸妙手空空,女索糕子,則曰:「糕子忘記取回來也!」此事既發,好事者咸傳為笑柄。曰:「呂祖廟燒金,糕子忘記取回來也。」

  27. 婦自私屠者,家計皆賴其支理,心虛自愧,不敢再向布肆支月金。某貢生疑之,遣夥偵其家,則婦不在,詢其女云:「阿娘呂祖廟燒金去。」夥畧盤詰小兒女一五一十,言娘常常呂祖廟燒金去,常常忘記取糕子回來,騙我獨守空家。夥歸肆,具以情告,某貢生知有異,使人假為隨喜,探得其情,急修信促士人歸,詳告其情。婦見士人歸,而有懼色,心不自安。士人乃以言告之曰:「予觀汝行藏,異於素昔,必有其故。惟汝非能作壞事者,殆為匪人誘陷。汝但直言,決不汝咎也。」婦乃認罪,將前後情事,具實陳述。士人走訴某貢生,某貢生聞言之下,怒不可遏。謂必重懲創之,方儆後人。某貢生常出入縣署,與邑令善,即謁邑令,備訴姦情。邑令隨命快捕,拿道姑及屠者到案,審訊得實,各置之重法。而糕子忘記取回一語,早流傳於城廂內外云。此外,在《清代台灣四大奇案》的第三案〈呂祖廟燒金〉,則以白話文描述,內容與前述略同,但有加上人名,只是結局為士人將屠者與道姑秘密殺死,而成為一懸案。婦自私屠者,家計皆賴其支理,心虛自愧,不敢再向布肆支月金。某貢生疑之,遣夥偵其家,則婦不在,詢其女云:「阿娘呂祖廟燒金去。」夥畧盤詰小兒女一五一十,言娘常常呂祖廟燒金去,常常忘記取糕子回來,騙我獨守空家。夥歸肆,具以情告,某貢生知有異,使人假為隨喜,探得其情,急修信促士人歸,詳告其情。婦見士人歸,而有懼色,心不自安。士人乃以言告之曰:「予觀汝行藏,異於素昔,必有其故。惟汝非能作壞事者,殆為匪人誘陷。汝但直言,決不汝咎也。」婦乃認罪,將前後情事,具實陳述。士人走訴某貢生,某貢生聞言之下,怒不可遏。謂必重懲創之,方儆後人。某貢生常出入縣署,與邑令善,即謁邑令,備訴姦情。邑令隨命快捕,拿道姑及屠者到案,審訊得實,各置之重法。而糕子忘記取回一語,早流傳於城廂內外云。此外,在《清代台灣四大奇案》的第三案〈呂祖廟燒金〉,則以白話文描述,內容與前述略同,但有加上人名,只是結局為士人將屠者與道姑秘密殺死,而成為一懸案。

  28. 新寮仔愛食庄,公親寮仔儉錢買田園。 sin1 liau5 a2 ai3 tsiah8 tsng1,kong1 tshing1 liau5 a2 khiam7 tsinn5 be2 tshan5 hng5

  29. 「新寮仔愛食庄」是指「新寮仔」這個村庄有很多小吃攤,即賣吃的攤販很多,尤其是在其信仰中心的鎮安宮旁,常是小販的聚集處;「公親寮仔儉錢買田園」是指公親寮人會把平時所儲存的錢拿去購置田園以置產。此句俗語並非指新寮人很愛吃,而是指當地賣食用品的小販比別庄的還多些;而公親寮人較會把錢用在購置田產方面,以增加田園種植的面積。「新寮仔愛食庄」是指「新寮仔」這個村庄有很多小吃攤,即賣吃的攤販很多,尤其是在其信仰中心的鎮安宮旁,常是小販的聚集處;「公親寮仔儉錢買田園」是指公親寮人會把平時所儲存的錢拿去購置田園以置產。此句俗語並非指新寮人很愛吃,而是指當地賣食用品的小販比別庄的還多些;而公親寮人較會把錢用在購置田產方面,以增加田園種植的面積。 新寮聚落位在今長溪路三段與長和街四段的交接處附近,東為布袋嘴寮,南有總頭寮、溪心寮。現今屬長安里,取長久平安之意。依據鎮安宮廟碑記載,此聚落早在嘉慶年間即有學甲的鄭強、鄭彰、鄭海三兄弟來此地搭蓋草寮開墾,隨後又有黃姓居民從七股口寮及林姓居民由將軍漚汪遷入,逐漸成庄。但時間記載恐有誤,因如前所述,此塊土地在道光三年(1823)以前為臺江內海,故推判其成庄時間約在道光年間。此地的信仰中心為鎮安宮,主祀媽祖,媽祖的神像是鄭氏居民由大陸帶來,咸豐元年(1851)建廟,原名南安宮,是鄭氏家族的角頭廟,後來於昭和四年(1929)改建,並改名,且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因此由角頭廟逐漸轉化為村廟。民國五十八年又改建為現貌,此廟前常有小販在此聚集,因此,顯得相當熱鬧。

  30. 公親寮位於安南區東隅,其北邊、東邊接台南縣,南邊為新寮,清朝時因聚落位於曾文溪北岸,故屬嘉義縣西港仔堡管轄,日治初期屬台南縣西港仔堡及鹽水港廳西港仔堡管轄,一直到大正九年(1920)以後,才歸台南州新豐郡安順庄,現今里名為公親里。公親寮的地名由來有不同的說法,一為居民之中,有出任公職者,常為地方民眾排難解紛,被稱為「公親」,為紀念其事實,所以居民稱庄頭為「公親寮」。此外,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及清水寺的碑文記載,「公親寮」的由來,乃是本地西臨曾文溪河川,多溪埔地,東面大多是墾成地,黃、郭兩派的居民,為了地界不明,常起糾紛;於是由本庄的賢者充當和事佬,解決紛爭。因此,鄰庄的人,就稱呼本庄為公親寮,並贈送數甲地(地呈大旗形)給公親寮的居民。公親寮開發的時間,據清水寺的廟碑記載,約在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但這時間是在安南區浮陸以前,因此,值得商榷,後因曾文溪泛濫改道,居民於道光十年(1830)再請墾,判斷這時間應較符合實際情形。公親寮位於安南區東隅,其北邊、東邊接台南縣,南邊為新寮,清朝時因聚落位於曾文溪北岸,故屬嘉義縣西港仔堡管轄,日治初期屬台南縣西港仔堡及鹽水港廳西港仔堡管轄,一直到大正九年(1920)以後,才歸台南州新豐郡安順庄,現今里名為公親里。公親寮的地名由來有不同的說法,一為居民之中,有出任公職者,常為地方民眾排難解紛,被稱為「公親」,為紀念其事實,所以居民稱庄頭為「公親寮」。此外,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及清水寺的碑文記載,「公親寮」的由來,乃是本地西臨曾文溪河川,多溪埔地,東面大多是墾成地,黃、郭兩派的居民,為了地界不明,常起糾紛;於是由本庄的賢者充當和事佬,解決紛爭。因此,鄰庄的人,就稱呼本庄為公親寮,並贈送數甲地(地呈大旗形)給公親寮的居民。公親寮開發的時間,據清水寺的廟碑記載,約在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但這時間是在安南區浮陸以前,因此,值得商榷,後因曾文溪泛濫改道,居民於道光十年(1830)再請墾,判斷這時間應較符合實際情形。

  31. 公親寮的居民主要是以王姓和李姓為主,王姓居民來自學甲中州、北門、將軍一帶,李姓居民則來自佳里興。公親寮另有一部分黃姓居民,乃遲至日本據臺後,因明治三十七年(1904)蚵殼港聚落被曾文溪沖毀,因而才搬至此聚落。公親寮居民的信仰中心為清水寺,主祀清水祖師,相傳早在嘉慶年間就由赤山巖分靈而來,初時沒有建廟,由各戶輪流供奉,民國四十六年建廟,民國七十六年改建成現貌。 由於新寮仔的鎮安宮前是小販聚集之處,賣吃的特別多;而公親寮人因當初開墾的因素,可能對土地較依戀,才會較有購地的慾望,因此,才會有「新寮仔愛食庄,公親寮仔儉錢買田園」的俗語流傳。此外,在公親寮尚有流傳一句俗語:「媠(sui2)的留在庄,醜(bai2)的予新寮仔扛(kng1)。」意思是說:長的漂亮的女生就嫁給自己庄內的男子,而比較不漂亮的就嫁給外庄的男子。其實,美醜本來就很難下定論,因此,此句俗語有肥水不落外人田之意。

  32. 好柴無流過安平鎮,媠查某無 留佇四鯤鯓。 ho2 tsha5 bo5 lau5 kau3 an1 ping5 kang2,sui2 tsa1 boo2 bo5 lau5 ti7 si3 khun1 sin1

  33. 「好柴」是指好的木頭,「無流過」是指不會流過去,「安平鎮」又名一鯤鯓,即現在的安平;「媠查某」是指漂亮的姑娘,「無留佇」是指不會留住,「四鯤鯓」即指現在的鯤鯓。此句俗諺是說上游流下來的好木材不會流過安平,而四鯤鯓的漂亮姑娘也都被娶走了。因此,此諺也比喻為好的東西輪不到自己,也點出位居下游海濱的無奈,更有對生活的感嘆。另一層意思則是指好的人才不會流落到沒有人起用的地方。「好柴」是指好的木頭,「無流過」是指不會流過去,「安平鎮」又名一鯤鯓,即現在的安平;「媠查某」是指漂亮的姑娘,「無留佇」是指不會留住,「四鯤鯓」即指現在的鯤鯓。此句俗諺是說上游流下來的好木材不會流過安平,而四鯤鯓的漂亮姑娘也都被娶走了。因此,此諺也比喻為好的東西輪不到自己,也點出位居下游海濱的無奈,更有對生活的感嘆。另一層意思則是指好的人才不會流落到沒有人起用的地方。 昔日的安平與台南形勢,中隔一浩瀚的臺江。在朱仕玠《小琉球漫誌》中記載:「安平鎮在一鯤身上,府治對岸,有紅毛築城,方圓一里。築城時,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成。……。府治至安平鎮,水行約十里。」又李元春《臺灣志略》亦記載:「七鯤身嶼在邑西南海中。脈自東南而來,西轉下海,聯結七嶼,相距各里許,接續不斷,勢若貫珠,自南以北,而終於安平鎮,與南北汕參差斜對,為邑之關鎖。地皆沙土,風濤鼓盪,不崩不蝕;多產菻荼、桄榔,望之鬱然蒼翠;泉尤甘美。一鯤身地最廣,即安平鎮;紅毛舊城在焉。……。

  34. 安平鎮大港在臺江西南、赤崁城之西。紅毛時,巨舟悉從此入,泊於臺江。」由此可知,安平鎮是一島嶼,四周環海。每年夏秋季節,上游山洪氾濫時,常會有許多斷木殘枝,隨著洪水漂流而下,流到台南時,一些有用的木材沿途早就被撈光了,根本不可能留給下游安平的人去撿拾。因此,才會流傳「好柴無流過安平鎮」了。安平鎮大港在臺江西南、赤崁城之西。紅毛時,巨舟悉從此入,泊於臺江。」由此可知,安平鎮是一島嶼,四周環海。每年夏秋季節,上游山洪氾濫時,常會有許多斷木殘枝,隨著洪水漂流而下,流到台南時,一些有用的木材沿途早就被撈光了,根本不可能留給下游安平的人去撿拾。因此,才會流傳「好柴無流過安平鎮」了。 四鯤鯓(下鯤鯓)就是現在的「鯤鯓」,民國九十年行政區域調整,龍崗里、清泉里合併,為彰顯地方團結的意義取原地名為里名,是為「鯤鯓里」,位於台灣海峽東岸,鯤鯓湖西岸,南與喜北里為界隨著安平港開發而漸繁榮。然而早期因位置偏僻,地瘠民貧,風氣閉塞,是一落後的漁村,人民生活都靠捕魚、養殖漁業為主,生活較困苦。因此,村內漂亮的姑娘,只要有人說媒,大都嫁到城裡去了。此外,府城裡的有錢人家,若要討小老婆,也會到這兒尋找,因為嫁到城裡,生活較富裕,所以當時四鯤鯓的漂亮姑娘,很多都被娶走了。因此,才會有「媠查某無留佇四鯤鯓」的流傳。

  35. 有樓仔內的厝,無樓仔內的富; 有樓仔內的富,無樓仔內的厝。 u7 lau5 a2 lai7 e5 tshu3,bo5 lau5 a2 lai7 e5 pu3;u7 lau5 a2 lai7 e5 pu3,bo5 lau5 a2 lai7 e5 tshu3

  36. 「有樓仔內的厝」是指清代吳尚新所經營出來之庭園,為現民權路的原「台南社教館」,日本時代為「台南公會堂」;「無樓仔內的富」是指沒有吳家那麼富有。此句俗諺是說,即使有吳家那樣的華麗屋舍,也無吳家那麼富有;即使有吳家那麼富有,也沒有吳家那麼的華麗屋舍。這也用來比喻富豪之家,富甲一方,家大業大,無人能與其相比之意。「有樓仔內的厝」是指清代吳尚新所經營出來之庭園,為現民權路的原「台南社教館」,日本時代為「台南公會堂」;「無樓仔內的富」是指沒有吳家那麼富有。此句俗諺是說,即使有吳家那樣的華麗屋舍,也無吳家那麼富有;即使有吳家那麼富有,也沒有吳家那麼的華麗屋舍。這也用來比喻富豪之家,富甲一方,家大業大,無人能與其相比之意。 在黃清淵〈茅港尾紀略〉中有記載:「吳園者,俗稱吳厝公館也,係臺南吳氏之別墅。當街全盛時,為南北行旅之咽喉。而吳氏富甲一城,置田萬頃,在在皆有;蓋築此以作傳舍,兼做屯倉。內疊湖山水閣,遍植花卉,樹木蒼蔚,境頗幽緻。入其園者,幾疑別一寰宇。每當赤帝司權,街人士藉為避暑地;清風徐來,披襟當之,雖羲皇上人不是過也。惜吳氏不自愛,既易其主,佳木伐盡,尚存欽馬槽一只及百年外璉霧一株;過是地也,寧無今昔之感!」此外,在連橫《雅言》中亦有類似的記載:「臺南有吳園者,為荷蘭甲螺何斌之故居;其水可達安平,港道猶存。嘉慶間,富紳吳尚新改建邸宅,旁拓花園,池水假山、回樓曲榭,高低上下布置得宜,談者以為臺灣第一。 」

  37. 由此可知,吳園當時的庭園建造之美,勝甲全臺,沒有人可以媲美,只可惜後代子孫無法守成,至日據時代,被日本人收購,將部分建築拆除,改為「台南公會堂」。現今觀之,真是令人不禁噓唏!由此可知,吳園當時的庭園建造之美,勝甲全臺,沒有人可以媲美,只可惜後代子孫無法守成,至日據時代,被日本人收購,將部分建築拆除,改為「台南公會堂」。現今觀之,真是令人不禁噓唏! 吳尚新又名麟,字勉之,號勵堂。乾隆六十年(1795)生於臺灣府治枋橋頭街。其父吳春貴是嘉義縣生員,乾隆五十三年(1788)拔貢,後來承辦臺灣、嘉義兩縣的鹽販館,負責兩地官鹽業務,商號曰:「吳恆記」。到吳尚新接掌「吳恆記」後,業務蒸蒸日上,財富累積愈富,於是將其枋橋頭宅第北邊相臨,原荷蘭時期的通事何斌所建之亭園收購,沿地勢高低,建造庭園,並聘請名匠,仿福建漳州飛來峰山水興建而成,造型富麗雄偉,山水樓閣,極其盛焉。 此外,安平也有一句類似的俗諺流傳:「有躼旗的厝,無躼旗的富;有躼旗的富,無躼旗的厝。」而「躼旗」是指安平的聞人盧經堂先生,「躼旗」是他的外號。

  38. 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 pun2 ian1 liau5 e5 tsa1 boo2 gin2 a2,sui2 kah8 na2 ge7 tuann3;hai2 bue2 liau5 e5 ca1 boo2 gin2 a2,oo1 kah8 na2 hue2 thuann3;khe1 a2 kinn5 e5 tsa1 boo2 gin2 a2,ti7 thoo5 li0 nua3

  39. 「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是形容本淵寮的女生像藝旦那麼漂亮;「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是形容海尾寮的女生皮膚比較黑之意;「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是指溪仔墘的女生也要到魚塭幫忙捕撈的工作,而「佇塗裡躽」是說在泥水中踩踏、翻滾之意。其實,此句俗語主要是在述說,人會去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環境,而不同的生活環境,也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造成不同的生活樣貌。「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是形容本淵寮的女生像藝旦那麼漂亮;「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是形容海尾寮的女生皮膚比較黑之意;「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是指溪仔墘的女生也要到魚塭幫忙捕撈的工作,而「佇塗裡躽」是說在泥水中踩踏、翻滾之意。其實,此句俗語主要是在述說,人會去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環境,而不同的生活環境,也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造成不同的生活樣貌。 本淵寮自道光三年(1823),臺江陸浮以後,官府出示招墾,當時即有來自府城的富戶黃本淵來此招佃開墾,因而形成聚落,故稱為本淵寮。前來此地開墾的居民有數個姓氏,其中主要的有黃、顏、杜、林、王、蔡等姓,分別由佳里外渡頭及大寮前來。關於黃本淵,在《臺灣采訪冊》記載:「黃本淵(臺灣縣人,嘉慶癸酉科優貢,道光元年召試孝廉方正,朝考引見,欽點教職,六品頂戴)。」由於本淵寮是安南區開墾較早的區域,生活較為富裕、安定,且距離著名的「十字路」很近,而安南區的行政中心又位於此處,因此,當地的婦女較有時間與機會妝扮自己,因此,才會說:「本淵寮的查某囡仔,媠甲若藝旦」。本淵寮居民的信仰中心為朝興宮,主祀普庵祖師、梁府千歲。是里人的祖先自泉州同安縣奉請千歲香火來臺所奉祀。咸豐年間,黃本淵發起捐金鳩建廟宇。明治三十五年(1902)廟受風雨損毀,明治三十八年(1905)重建,名為朝興堂,後來改名為朝興宮,民國四十年重修。

  40. 海尾寮是因臺江陸浮以後,陸陸續續有人進來開墾,由於此處已接近盡頭,再往西則是淺海了,因此稱為海尾。另一名稱為「椪舍寮」,是由於清代台南磚仔橋,有一位叫吳椪舍者在此開墾,因而慢慢形成聚落。吳椪舍即是吳春祿,其乳名椪,里人稱為「椪舍」,俚諺有:「吳椪舍撒一泡尿便賺了很多錢」,這是因為吳春祿當時為糖米鹽商中的巨擘,且有子姪(吳尚新)在京中做官,消息靈通,遇行情有大變動時,即撒一泡尿的功夫,轉眼已獲厚利。海尾寮的主要姓氏有吳姓、楊姓、周姓及蘇姓,其中吳姓來源有二:一為將軍,另一為嘉義箔仔寮;楊姓來自佳里番仔寮;周姓來自七股頂埔、下埔;蘇姓則來自嘉義新塭。海尾寮居民的信仰中心為朝皇宮,主祀保生大帝,光緒四年(1878)初建,名為朝皇堂,是由台南下大道良皇宮分香而來,大正四年(1915)改建並改名為朝皇宮,民國六十四年再次重建為現貌。由於海尾寮是以農、漁業為主,婦女不僅要下田耕作,甚至閒暇時也要幫忙捕撈的工作,鎮日在大太陽底下工作,因此,才有「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的說法。海尾寮是因臺江陸浮以後,陸陸續續有人進來開墾,由於此處已接近盡頭,再往西則是淺海了,因此稱為海尾。另一名稱為「椪舍寮」,是由於清代台南磚仔橋,有一位叫吳椪舍者在此開墾,因而慢慢形成聚落。吳椪舍即是吳春祿,其乳名椪,里人稱為「椪舍」,俚諺有:「吳椪舍撒一泡尿便賺了很多錢」,這是因為吳春祿當時為糖米鹽商中的巨擘,且有子姪(吳尚新)在京中做官,消息靈通,遇行情有大變動時,即撒一泡尿的功夫,轉眼已獲厚利。海尾寮的主要姓氏有吳姓、楊姓、周姓及蘇姓,其中吳姓來源有二:一為將軍,另一為嘉義箔仔寮;楊姓來自佳里番仔寮;周姓來自七股頂埔、下埔;蘇姓則來自嘉義新塭。海尾寮居民的信仰中心為朝皇宮,主祀保生大帝,光緒四年(1878)初建,名為朝皇堂,是由台南下大道良皇宮分香而來,大正四年(1915)改建並改名為朝皇宮,民國六十四年再次重建為現貌。由於海尾寮是以農、漁業為主,婦女不僅要下田耕作,甚至閒暇時也要幫忙捕撈的工作,鎮日在大太陽底下工作,因此,才有「海尾寮的查某囡仔,烏甲若火炭」的說法。

  41. 溪仔墘位於海尾寮之南,嘉南大排和鹽水溪之間,此地在清末尚未完全陸化,到處是淺海、水域,居民由嘉義北門地區移入,一部分由北邊的海尾寮移入,初期只在河畔邊搭寮居住,居民大多靠開築漁塭養魚維生,故名溪仔墘。居民以謝姓和吳姓較多,其中吳姓和海尾寮的吳姓有親戚關係。此地的信仰中心為代天宮,主祀李府千歲,是吳姓族人由原鄉箔仔寮所帶來,民國五十五年建廟奉祀。由於溪仔墘的居民是以漁業為主,因此,婦女也要到漁塭去做捕撈的工作,而漁塭底部因為都是泥土,故婦女在漁塭工作時,由於腳下所踩的全部是泥土,稍不小心就會弄得全身是污泥,因此,才會說:「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由於本淵寮是安南區開墾較早的區域,且接近於安南區的行政中心,生活也比較安定、富裕,因而婦女有較多的機會去妝扮自己;而海尾寮則是以農、漁業為主,婦女不僅要下田耕作,甚至還要幫忙捕撈的工作,可說是整日在太陽底下工作;溪仔墘是以漁業為主,婦女的工作場所就幾乎是在漁塭裡面。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生活樣貌。溪仔墘位於海尾寮之南,嘉南大排和鹽水溪之間,此地在清末尚未完全陸化,到處是淺海、水域,居民由嘉義北門地區移入,一部分由北邊的海尾寮移入,初期只在河畔邊搭寮居住,居民大多靠開築漁塭養魚維生,故名溪仔墘。居民以謝姓和吳姓較多,其中吳姓和海尾寮的吳姓有親戚關係。此地的信仰中心為代天宮,主祀李府千歲,是吳姓族人由原鄉箔仔寮所帶來,民國五十五年建廟奉祀。由於溪仔墘的居民是以漁業為主,因此,婦女也要到漁塭去做捕撈的工作,而漁塭底部因為都是泥土,故婦女在漁塭工作時,由於腳下所踩的全部是泥土,稍不小心就會弄得全身是污泥,因此,才會說:「溪仔墘的查某囡仔,佇塗裡躽」。由於本淵寮是安南區開墾較早的區域,且接近於安南區的行政中心,生活也比較安定、富裕,因而婦女有較多的機會去妝扮自己;而海尾寮則是以農、漁業為主,婦女不僅要下田耕作,甚至還要幫忙捕撈的工作,可說是整日在太陽底下工作;溪仔墘是以漁業為主,婦女的工作場所就幾乎是在漁塭裡面。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生活樣貌。

  42. 結語 在年輕一代已經習慣使用國語作為表達工具的情境下,這些以方言陳述的通俗俚諺在老一輩口中雖然偶而還可聽到,但對年輕人來說,已感陌生,甚至難以理解了,這對地方文化之保存,可謂一大隱憂。因為很多文化,今天不保存,明天就可能不見了;很多耆宿,今日不紀錄其智慧,明天可能就沒有機會再採錄了。由於地方俗語的採錄工作,是一項需要人力投入且很難有預期終點的長遠計劃,這也代表著族群共同的歷史記憶將能夠不斷地被紀錄與延續下去。讓老祖宗們所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與金玉良言,能夠持續傳遞下去,能夠永遠、永遠地跟隨在我們的生活裡,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進而成為地方發展的活水源頭。

  43. 2008新觀念: 一、一 個 中 心: 一切以健康為中心。 二、兩個基本點: 遇事瀟灑點, 處世糊塗點。 三、三 個 忘 記 : 忘記年齡,忘記過去,忘記恩怨。 四、四 個 擁 有 : 無論你有多弱或多強,一定要擁有真正愛 你的人,擁有知心的朋友,擁有向上的事 業,擁有溫暖的住所。 五、五個要:要唱,要跳,要俏,要笑,要苗條。 六、六 個 不 能 :不能餓了才吃,不能渴了才喝,不能睏了才 睡,不能累了才歇,不能病了才檢; 不能 老了再後悔!

  44. 祝各位親愛的伙伴在2008裡有 “鼠” 不盡的快樂!  “鼠” 不盡的收穫! "鼠" 不盡的鈔票! "鼠" 不盡的笑容! "鼠" 不盡的幸福! “鼠” 不盡的美滿生活! ~~祝大家幸福~~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