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第 20 章 立克次体、东方体 柯克斯体、巴通体

第 20 章 立克次体、东方体 柯克斯体、巴通体. 【 掌握】 1)立克次体的定义; 2)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熟悉】 1)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2)立克次体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了解】 1)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立克次体结构与组成;. 一、立克次体的概念和共同特点. (一)概念 是一类与 节肢动物 密切相关的、 严格胞内寄生 的、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 HowardTaylorRicketts 发现,为纪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20 章 立克次体、东方体 柯克斯体、巴通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0章 立克次体、东方体柯克斯体、巴通体 【 掌握】 1)立克次体的定义; 2)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熟悉】 1)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2)立克次体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了解】 1)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立克次体结构与组成;

  2. 一、立克次体的概念和共同特点 (一)概念 • 是一类与节肢动物密切相关的、严格胞内寄生的、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HowardTaylorRicketts发现,为纪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3. (二)类别 立克次体目中对人类致病的有五个属,包括: 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 东方体属(Orientia) 柯克斯体属(Coxiella) 埃立克体属(Ehrlichia) 巴通体属(Bartonella)。 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人类多因节肢动物吸血时而受到感染。我国发现的立克次体病主要有斑疹伤寒、Q热和恙虫病等。

  4. (三)共同特点 • 1.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出疹性疾病; • 2.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 3.专性在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 4.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 5.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使其成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 6.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5. 第一节 普氏立克次体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一、生物学特性 • (一)形态染色:呈多形态性,以短杆形为主。革兰染色阴性,着色较淡。常用Giménez法染色呈鲜红色,姬姆萨法染色呈紫色或蓝色;Macchiavello法染色呈红色。 • (二)培养特性:普氏立克次体和绝大多数立克次体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可用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方法培养,采用豚鼠和小鼠接种是最常用的方法。

  6. 3.抗原构造:细胞壁有两类抗原。 一类为群特异性的可溶性抗原:可能是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耐热; 另一类为种特异性抗原:为细胞壁外膜蛋白,不耐热。 立克次体的脂多糖成分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菌体抗原有共同成分(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可引起交叉反应。根据这一原理,用易于制备的变形杆菌O抗原代替相应立克次体抗原建立一种非特异性直接凝集实验,称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抗立克次体抗体,以辅助诊断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病。

  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人虱、鼠蚤的叮咬而传播。 2、致病机制:内毒素、 磷脂酶A 内毒素有致热原性,损伤内皮细胞,致微循环障碍和中毒性休克等。磷脂酶A能溶解宿主细胞膜或细胞内吞噬体膜,以利于立克次体穿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8. 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为虱-人-虱。当受染虱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随粪便排泄于皮肤上,进而可从搔抓的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为虱-人-虱。当受染虱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随粪便排泄于皮肤上,进而可从搔抓的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 致病过程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 小血管内皮细胞繁殖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鼠是主要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或鼠虱,感染的自然周期是鼠-蚤-鼠。鼠蚤叮吮人血时,可将立克次体传染给人。 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形成血栓和组织坏死 高热、头痛、皮疹

  9. 3、所致疾病 种类 储存宿主 媒介 临床表现 普氏立克次体 人 体虱 发热、头痛、皮疹 (流行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等 鼠蚤、鼠虱 发热、头痛、皮疹 (地方性斑疹伤寒)

  1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 2、分离培养:接种至易感动物腹腔或在鸡胚中培养增殖,用免疫荧光试验加以鉴定。 3、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 变形杆菌OX19、OXk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辅助诊断。

  11. 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脂多糖 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OX19、OX2)的菌体抗原 共同的抗原成分 诊断 非特异性外斐反应 用普通变形杆菌的某些OX菌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试验。如滴度≥1:160或双份血清滴度增长≥4倍,为阳性反应。

  12. 第二节 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 • 引起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 1.传染源:为野鼠和家鼠,恙螨是寄生宿主、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人若被恙螨叮咬后而发病, • 2.临床表现:潜伏期7~10天或更长,主要症状为高热、剧烈头痛,可出现耳聋,叮咬处形成黑色焦痂。同时由于病原体释放出毒素,可引起发热、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各内脏器官的病变。 • 3.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病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13. 第三节 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 • 引起Q热,蜱既是寄生宿主和储存宿主,又是动物间的传播媒介,受感染家畜是主要传染原,其乳汁、尿、粪中可长期带有病原体,由消化道或呼吸道接触感染人,临床表现类似流感或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发病突然,高热寒战,常有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和食欲减退。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且以细胞免疫为主

  14. 第四节 汉赛巴通体(B.henselae) • 是猫抓病的主要病原体,传染源主要为猫和狗,尤其是幼猫,人通过与它们接触而感染。 • 病原体从抓伤处进人体内,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疱,继而发展为以局部引流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出现发热、厌食、肌痛、脾肿大等。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是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Parinaud眼淋巴腺综合征),系猫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15. 立克次体、东方体、柯克斯体、巴通体 种类 储存宿主 媒介 临床表现 普氏立克次体 人 体虱 发热、头痛、皮疹 (流行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等 鼠蚤、鼠虱 发热、头痛、皮疹 (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立克次体 鼠等 恙螨 局部黑色焦痂 (恙虫热) 发热、头痛、皮疹 Q热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发热、头痛 汉赛巴通体 猫、狗 病原体直接污染 发热、皮疹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