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第一节 形训 一、定义

第一节 形训 一、定义 《 辞海 》 :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解释字义,如 “ 小土为尘 ” , “ 日月为明 ” 。称为 “ 以形索义 ” ,往往是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索求词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 二、小篆的分析 小篆为秦统一以前不久在秦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秦统一全国后,被定为规范字体,即使隶书广泛流行,官方正式文书仍然采用小篆。 《 说文 》 即为保留小篆,解释小篆而作。将六书理论系统化,前四书与形训关系紧密。 《 说文 》 全面而系统地运用 “ 形训 ” 方法,是汉字形义统一论的全面论证。. 《 说文 》 象形字 365 个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一节 形训 一、定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形训 一、定义 《辞海》: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解释字义,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称为“以形索义”,往往是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索求词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

  2. 二、小篆的分析 小篆为秦统一以前不久在秦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秦统一全国后,被定为规范字体,即使隶书广泛流行,官方正式文书仍然采用小篆。 《说文》即为保留小篆,解释小篆而作。将六书理论系统化,前四书与形训关系紧密。《说文》全面而系统地运用“形训”方法,是汉字形义统一论的全面论证。

  3. 《说文》象形字365个 象形字不是单纯图画,而是表示意义的符号。 《说文》:“月,缺也。太阴之精。象形。” 《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 乚yin,《说文》:“乚,玄鸟也。齐鲁谓之乚,取其鸣自呼。象形。”《段注》:“象其于飞之形。” 《诗经·邶凤·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毛。” 毛传:“燕燕,鳦yi也。”陆德明《经典释文》:“鳦音乙。本又作乙。” ”

  4. 《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说文》:“回,转也。古文象回水之形。”回为回转弯曲的流水。 川——贯穿通流水也。象形。 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非,当为刺眼之形) 牛羊犬鹿豕虎龙鸟虫兔龟鱼;豆缶鼎鬲壶;矛刀矢斤戈戉;山水石土川田;日月星云雨气;工网单互车舟 象形“化成其物,随体诘诎”。

  5. 《说文》里的指事字少,只有125个。 《楚辞·九歌·湘君》:“采薜bi荔兮水中,骞芙蓉兮木末。” 《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二——高也。此古文上,指示也。

  6. 《说文》有会意字1167个。 从,《说文》:“相听也,从二人。” 從,《说文》:“随从也,从从辵chuo,从亦声。” 《说文》:“兵,械也。从貌持斤,并力之貌。” 企――举踵也。从人止。 美,甘也。从羊大。 羌,西戎,羊种也,从羊儿。 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八,刖也,象分刖相背之形。)

  7. 《说文》:“羴shan,羊臭也。从三羊” 《说文》:“森,木多貌,从林,从木。” 《说文》:“毳cui,兽细毛也,从三毛。”《段注》:“毛细则从密,故从三毛,众意也。” 《说文》:“焱yan,火华也。从三火。”《段注》:“凡物盛则三之。” 《说文》:“轟,群车声也。从三车。” 《说文》:“,同力也,从三力。” 《说文》:“,疾也,从三兔。”《段注》:“与三马、三牛、三羊、三鱼取意同。兔善走,三之则更疾也。”

  8. 《说文》形声字7697个。形声字的形符在确定词义时很有作用。《说文》形声字7697个。形声字的形符在确定词义时很有作用。 540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从语义角度将意义分为不同类别。 口部字,多表示与口有关的器官、口发出的动作等。 吻,《说文》:“口边也。从口,勿声。”即为嘴唇。左思《娇女诗》:“浓朱衍朱唇,黄吻烂漫赤。” 咙,《说文》:“喉也。从口,龙声。” 喙,《说文》:“口也。”《通俗文》:“兽口曰喙。” 唯,《说文》:“诺也。从口,隹声。”唯多用于谦敬场合。 咨,《说文》:“谋事曰咨。从口,次声。”

  9. 有些字形符所示字义不明显,但经过分析仍然能找到从形符之由。有些字形符所示字义不明显,但经过分析仍然能找到从形符之由。 《说文·寸部》:“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说文·寸部》:“将,帅也。从寸,酱省声。”《段注》:“必有法度而后可以主之先之。故从寸。” 《说文·寸部》:“專zhuan,六寸簿也。从寸,叀hui声。”《段注》:“六寸未闻。疑上夺‘二尺’字。《玉藻》曰:‘笏度二尺六寸’。此法度也。故其字从寸。” 尃fu,bu,《说文·寸部》:“尃,布也。从寸,甫声。”《段注》:“凡敷设必有法度而后行,故从寸。” 導,《说文·寸部》:“導,引也。从寸,道声。“《段注》:”引之必以法度。“

  10. 三、形训的理论基础 1。汉字的性质问题 传统上按照文字发展阶段,把文字分为图画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实际上没有一种文字是纯粹的某种类型,往往跨类。 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如胡裕树、黄伯荣等人的《现代汉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汉字中音的因素不能改变汉字的表意文字性质;

  11. 五十年代后期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提出汉字是“意音文字”的观点,认为“汉字综合运用表意兼表音的两种表达方法”;五十年代后期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提出汉字是“意音文字”的观点,认为“汉字综合运用表意兼表音的两种表达方法”; 近年来又有人认为汉字是表音文字; 汉字是表词文字(或语素文字); 裘锡圭认为是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 我们认为汉字具有很强的表意性,至于给汉字的文字体系安上一个什么名字不重要。

  12. 2。早期汉字造字原则:形义统一,据义构形,汉字构形有理据性。2。早期汉字造字原则:形义统一,据义构形,汉字构形有理据性。 黄季刚《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凡说解中从字必与其形相应,字不虚设。” 王筠《说文释例·序》:“其字之为事而作者,即据事以审字。”

  13. 就据义绘形的类型看,四书分两类。象形、指示、会意为一类,可以说是“广义象形”。此外,形声字的形符有分类作用,水、木、石、竹;心、手、言、足指出了材料、质地或动作的发出者,形旁表义。此外,身旁取象形字之音,也有示意作用。

  14. 无论是纯表意字,还是形声字,它们在形体上都与它们所记录的词义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般的说,即,早期汉字汉字具有形义统一的规律。无论是纯表意字,还是形声字,它们在形体上都与它们所记录的词义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般的说,即,早期汉字汉字具有形义统一的规律。 传统语言文字学把“形义统一”规律看作研究古文字和古代文献词义的一个重要的原则,看作根据字形考证词义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15. 青字有精明之義;戔為淺小之義;票声字有“末”义和“发白”义;凡从云之字皆有回转之义;凡金声今声之字皆有禁制之义;谐“般”、“于”、“亢”、“岡”等声的字多有“大”义,言“霝”、“令”、“龙”者多有“中空”之义;從及多急意,從喬多高意,從賁多大意,從于多大意,從句多曲意,從冄多垂意,從尨多雜意,從柔多偄意,從勻多少意,從葉多薄意,從夗多屈意,從悤多空意,從雲多回轉意,從畾多回轉意,從卓多高大意,從奇多偏意,從斯多散意,從康多空意,從農多厚意,青字有精明之義;戔為淺小之義;票声字有“末”义和“发白”义;凡从云之字皆有回转之义;凡金声今声之字皆有禁制之义;谐“般”、“于”、“亢”、“岡”等声的字多有“大”义,言“霝”、“令”、“龙”者多有“中空”之义;從及多急意,從喬多高意,從賁多大意,從于多大意,從句多曲意,從冄多垂意,從尨多雜意,從柔多偄意,從勻多少意,從葉多薄意,從夗多屈意,從悤多空意,從雲多回轉意,從畾多回轉意,從卓多高大意,從奇多偏意,從斯多散意,從康多空意,從農多厚意,

  16. 從皮多析意,從寸多法度意,從力多紋理意,從真多充實意,從票多飛升意,從甬多湧起意,從兀多孤高意,從厥多發起意,從截多少意,從八多分別意,從俞多空意,從叚多紅意,從曾多增意,從匕多比意,從吉多堅意,從遝多重迭意。“成”声字多含“充满”义;“方”声字多含“旁边”义;“赞”声字多有“深切”义,“同”声字多有“共通”义,“非”声字多有“分离、飞腾”义;“此”声多有短小或鲜明义;“夬”多有“缺”义。從皮多析意,從寸多法度意,從力多紋理意,從真多充實意,從票多飛升意,從甬多湧起意,從兀多孤高意,從厥多發起意,從截多少意,從八多分別意,從俞多空意,從叚多紅意,從曾多增意,從匕多比意,從吉多堅意,從遝多重迭意。“成”声字多含“充满”义;“方”声字多含“旁边”义;“赞”声字多有“深切”义,“同”声字多有“共通”义,“非”声字多有“分离、飞腾”义;“此”声多有短小或鲜明义;“夬”多有“缺”义。

  17. 3. 三书说简介 唐兰: 象形 象意 形声 裘锡圭:表意 假借 形声

  18. 裘锡圭,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全国政协委员,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1960年结业。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裘锡圭在古文字学的不少领域,诸如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犊、帛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此外,在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方面也很有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等。裘锡圭,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全国政协委员,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1960年结业。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裘锡圭在古文字学的不少领域,诸如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犊、帛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此外,在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方面也很有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等。

  19. (1)抽象字 (用抽象形符造成) (2)象物字(字形象某种实物,所代表的字就是事物的名,相当于六书中的象形) (3)指示字(在象物字或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以示意) (4)象物字式的象事字(像象物字,代表的词是“事”) (5)会意字,数量多,情况复杂,包括六个小类。 (6)变体字(改变一个字的字形方法来表意,为数不多。)

  20. 四、古文字分析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所谓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通行的六国文字。 许慎《说文》说解多有错谬之处,是由于限于当时条件,所接触的古文字材料。近代古文字学发达,通过对古文字重新解读,训诂学有不少新发现。

  21.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汉字的书体名称。籀文或「大篆,春秋、战国间通行於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叫籀书,又称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说文解字》收录的籀文,可称为「《说文》籀文」。   又收两类异体字,一类称古文,一类称籀文,指《史籀篇》中与小篆不同的字。传世《石鼓文》、《诅楚文》皆战国中期秦的作品。两者皆属大篆,其中绝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说文》列举的籀文。《史籀篇》取多少字已不可知,许慎所见9篇,举出了220个不同的字。

  22. (1)臧,《方言》:“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齐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之男而壻婢谓之臧。”(1)臧,《方言》:“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齐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之男而壻婢谓之臧。” 晋灼《汉书注》:“臧获,败敌所被掳获为奴隶者。” 古文字中,为会意字,从臣从戈,本义即为被俘获的当奴隶的男人。

  23. (2)《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2)《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甲骨文中象人形而突出头部,应该算作指事字。 《周易》:“其人天且劓。” 《山海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 戚以舞。”

  24. (3)行,《说文》:“人之步趋也。从彳chi,从亍chu”(3)行,《说文》:“人之步趋也。从彳chi,从亍chu” 甲骨文和金文中,行均为十字路口的形状,表示道路。 《诗经·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经·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衢、《说文》:“四达谓之衢。” 術,《说文》:“邑中道也。” 街,《说文》:“四通道也。”

  25. (4)武,《左传》:“于武,止戈为武。” 《释名》:“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 甲骨文:武为戈下一只足,为征伐之行。

  26. 五、形训的作用: 1.形训可以揭示字词的本义,从而把一个词的诸多义项体系化,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词义,阅读古书。汉语字词的若干个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在古代文献里可以追溯的,体现当初构性意图的最早的意义,是词的本义。大多数汉字的本义就是汉语词的本义。

  27. (1)“因”在现汉是虚词,在古代却常是实词,出现频率高,意义也多。如:“不如因善用之”(凭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相如因持璧却立”(立刻);“善战者,因其势儿利导之”(顺着);“因以讽谏”(借着)。因,《说文》:“因,就也。从口,大。”(1)“因”在现汉是虚词,在古代却常是实词,出现频率高,意义也多。如:“不如因善用之”(凭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相如因持璧却立”(立刻);“善战者,因其势儿利导之”(顺着);“因以讽谏”(借着)。因,《说文》:“因,就也。从口,大。”

  28. (2)干——○盾牌;○防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冒犯:《左传》:“干国之纪”;○求取,谋求进取:“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干禄”,“干名”假借义:干饭。(2)干——○盾牌;○防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冒犯:《左传》:“干国之纪”;○求取,谋求进取:“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干禄”,“干名”假借义:干饭。 (3)介,○本义“夹”○辅导《诗经·七月》:“以介眉寿。”○贵族相见时,客人的助手。《礼记。·檀弓》:“子服景博为介。”○突出、独特。《水经注·庐江水》:“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大。《国语·吴语》:“余一人兼受而介福。” 假借义:铠甲。

  29. 其实“因”是“茵”的古字,象形是古代的席子,甲骨文中“因”确实为席子之形,中间是席纹。席子可坐,是人座下的凭借物,故因有“依靠”意,席子可以折叠加于他物之上,席与物紧挨着,如古人“加席”,“重席”,故“因”有“重复”、“沿袭”、“遵循”、“循顺”义,又引申为空间上的“连接”、“延续”和时间上的“立即”。其实“因”是“茵”的古字,象形是古代的席子,甲骨文中“因”确实为席子之形,中间是席纹。席子可坐,是人座下的凭借物,故因有“依靠”意,席子可以折叠加于他物之上,席与物紧挨着,如古人“加席”,“重席”,故“因”有“重复”、“沿袭”、“遵循”、“循顺”义,又引申为空间上的“连接”、“延续”和时间上的“立即”。

  30. 2.了解古代名物制度和社会现状 (1)古代科技社会发展水平: 弓、殷、桑、东、虹、舂、灯 (2)古代的文化制度: a日崇拜:是、皇、帝 b羊崇拜:羌、义、善、仪、美 C土地崇拜:土、也、地、后、社、示、黄、且

  31. 六、使用形训的注意事项: (1)只有本义直接与字形结合,近引申义与字形有一定关系,远引伸义与字形的关系模糊不清,而反映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是本义。《说文》:“雠,犹应也。”在金文中已经出现,象两鸟对鸣之形。由此引申,有“雷同”、“俦匹”义,又引申出“售卖”、“酬偿”、“校雠”等义。

  32. (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避免“望形生训”,排除假借字的干扰。王引之《经义述闻》:“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读之,则以文害辞。”(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避免“望形生训”,排除假借字的干扰。王引之《经义述闻》:“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读之,则以文害辞。”

  33. (3)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必须依赖早期汉字的形体,如甲骨文、金文、小篆,因为只有早期汉字的形体和意义才是统一的。黄季刚提出“笔意”和“笔势”的术语。“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大部分游离了字义,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如简单的笔势“一”,在许慎的说解中就有不同笔意。夫,一象簪也。屯,一,地也。雨,一象天。正,一以止。甘,一,道也。亏,一者,气之平也。戈,一,横之。”

  34. 所以就要参考金文甲骨文,由笔势推求笔意。后来汉字发展,经过隶变,再经过楷体阶段,尤其是字体简化,字形与字义联系中断,不能用现代楷书推求字义!古代如王安石,现代有“俗文字学家”,如“拆字先生”,随意割裂汉字(“串”连中两次,和有心为患);反对安子介、袁晓园等人的拆字劈字法和所谓的俗文字学,即使是依据小篆尚有错误,必须吸收金文、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如:《说文》:“韦,相背也。从舛chuan口声。”韦象人四止包围城邑四周,本义当为包围,而非违背。所以就要参考金文甲骨文,由笔势推求笔意。后来汉字发展,经过隶变,再经过楷体阶段,尤其是字体简化,字形与字义联系中断,不能用现代楷书推求字义!古代如王安石,现代有“俗文字学家”,如“拆字先生”,随意割裂汉字(“串”连中两次,和有心为患);反对安子介、袁晓园等人的拆字劈字法和所谓的俗文字学,即使是依据小篆尚有错误,必须吸收金文、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如:《说文》:“韦,相背也。从舛chuan口声。”韦象人四止包围城邑四周,本义当为包围,而非违背。

  35. (4)注意“造意”同“实意”的区别。造意是指字的造字意图,实意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义。造意以实意为依据,但有时仅是实意的具体化、形象化,而非实意本身,造意只能说字,实意才真正在语言中被使用,才称得上是词的本义。如:“弯,持弓关矢也。”古文献中“弯”专指引弓射箭,如《文选》:“弯弓射乎西羌”。但有些造意不等于实意。如:“”,《说文》:“鹿行扬土也。”取从“三鹿”从“土”,为造意,文献中为“尘埃”、“尘土”意,不专指鹿扬起的土,“鹿行扬土”义是“尘土”义的具体化,取鹿是古代狩猎生活的反映。(4)注意“造意”同“实意”的区别。造意是指字的造字意图,实意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义。造意以实意为依据,但有时仅是实意的具体化、形象化,而非实意本身,造意只能说字,实意才真正在语言中被使用,才称得上是词的本义。如:“弯,持弓关矢也。”古文献中“弯”专指引弓射箭,如《文选》:“弯弓射乎西羌”。但有些造意不等于实意。如:“”,《说文》:“鹿行扬土也。”取从“三鹿”从“土”,为造意,文献中为“尘埃”、“尘土”意,不专指鹿扬起的土,“鹿行扬土”义是“尘土”义的具体化,取鹿是古代狩猎生活的反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