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1

内容一 《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 解读

内容一 《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 解读. 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 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教师. 教学大纲 :. 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课程标准:. 主要对学生 、 但也有教师 及管理部门.

xander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内容一 《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 解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内容一《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2. 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 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教师 • 教学大纲: 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 课程标准: 主要对学生 、 但也有教师及管理部门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3.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标准”的实质(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评价、怎样操作(行为动词) 最低要求与统一要求(课标是保底的) 过河与搭桥 • 对学生、对教师、对管理部门

  4.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8 一、地球与地图 8 二、世界地理 10 三、中国地理 16 四、乡土地理 21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3 一、教学建议 23 二、评价建议 25 三、教材编写建议 32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5

  5. 二、我国中小学地理课程的演变发展 及新课程以前教学大纲的特点

  6. 我国中小学地理课程的演变发展 清朝时期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 我国中小学校开设地理课始于清末 。19世纪下半叶,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了少数教会办的近代学校。这些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有“地理”或“地学”。一些新式书院和清政府办的少数学堂开设“舆地”课。这时的课程内容均由学校自定。 •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中学堂章程》。这是最早制定的在全国普遍实施的第一个学制。从此,地理课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并有了统一要求。 108年

  7. 2 教学内容 周课时 初等小学堂 第一年 乡土之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 1 第二年 同前学年 1 第三年 本县本府本省之地理山水、中国地理之大概 1 第四年 中国地理幅员大势及名山大川之梗概 1 第五年 中国幅员与外国毗连之大概名山大川都会之位置 1 高等小学堂 第五年 地文学 学年 学段 第一年 中国地理之大要 国外地理之大要 2 第三年 续前学年 2 第四年 补习中国地理 2 中学堂 第二年 第一年 中国地理 3 第二年 第三年 外国地理 2 第四年 外国地理 2 地理总论及亚洲总论以及中国地理 2 2 1904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章程 有啥感慨?

  8. 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地理教学大纲 民国时期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 变化较大的是1922年新学制的实行,新学制仿效美国,实行六三三制。中学的学科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采用学分制。初中必修科目中,公民、历史、地理合为社会科;高中地理为选修科,作为升入大学文科或商科的选修科目。 • 1932民国教育部对1923年出台的《小学地理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纲要》和的《高级中学地理暂行课程标准》作出较大修订外,以正式课程标准公布。

  9. 第三学年 学段 学年 教学内容 周课时 初级中学 第一学年 本国地理 2 第二学年 本国地理 2 2 外国地理 2 高级中学 第一学年 本国地理 2 第二学年 本国地理、外国地理 2 第三学年 外国地理、自然地理 1932年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课程标准

  10. 8 年份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合计 1949~ 1957年 中国 地理 (2) 中国 地理 (2) 外国 地理 (2) 中国 地理 (自然 地理1950) (2) 中国 地理 (2) 外国 地理 (2) 12 1953~ 1957年 自然 地理 (3) 世界 地理 (2/3) 中国 地理 (3/2) 外国 经济 地理 (2) 中国 经济 地理 (2) 12 1958年 地理 (3) 地理 (2) 经济 地理 (3) 8 (不包括 选修) 1959~ 1962年 地理 (3) 地理 (2) 5 1963~ 1965年 中国 地理 (3) 世界 地理 (3) 6 1966~ 1976年 地理 (0~2) 0~2 1977~ 1980年 中国 地理 (3) 世界 地理 (2) 5 1981~ 1993年 中国 地理 (3) 世界 地理 (2) 地理 (2) 地理 (文科班) (3) 7 (不包括选修) 1993~ 地理 (3) 地理 (2) 地理 (3) 地理 (选修)(1) 地理 (选修) (2) 新中国成立后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11. 与现行的教材体 系有何差别? 地球 地图 世界的 气候和 自然带 世界的 自然资 源 世界的 居民 世界政 治地图 和分区 世界的 陆地和 海洋 东 亚 东南亚 南 亚 中 亚 北 非 西亚和 南的非洲 撒哈拉以 西 部 欧 洲 东 部 欧 洲 部和北部 北美洲中 拉丁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德国、*意大利 英国、法国 日 本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 印 度 哈萨克斯坦 埃及 沙特阿拉伯 *乌克兰俄罗斯 美 国 加拿大 *墨西哥 巴 西 澳大利亚 科特迪瓦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初中一年级世界地理的知识结构(图中打*号的为选讲课文)

  12. 中国地理总论 行政区划 中国的人口和 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气候 湖泊 中国的河流和 源和农业生产 中国的土地资 源和工业生产 中国的矿产资 易和旅游业 中国的交通贸 城市 中国的乡村和 行政区划 中国的疆域和 中国区域地理 西北 地区 南方 地区 本省(自 治区、直辖 市)地理 青藏 地区 北方 地区 中国地 理区域 的划分 台湾省 香港和澳门 乡土地理 中国在世界中 初中二年级中国地理的知识结构

  13. 新课程以前教学大纲的特点 重知识、重知识的系统性 政策性强 教材单一 学生学习:识记、简单范例分析 考试:教材内容 很多不足

  14. 二十世纪末的地理课程改革 地理学性质:综合性、地域性 地理学发展趋势:过程研究、综合研究、新技术应用 国际中学地理教育的新口号:地理为生活(美国)、世界理解(国际地理大会)、全球问题(前苏联)、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

  15.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16. 地理(7-9年级) 地球与 地 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分论 总论 总论 分论 认识大洲 海洋与陆地 气 候 居 民 疆域与人口 环境与资源 经济与文化 区位与分布 认识地区 联系与差异 地区发展 差 异 环境与发展 地理差异 认识国家 乡土地理 7~9年级地理课程体系图

  17. 初中地理 “课标” 的内容结构 海陆、大气 世界与中国 居民、经济 地球地图 必学:东南亚、西亚北非、西欧、极地 选学:朝鲜半岛、南亚、中亚 自然与人文环境 世界地理 总论 初中地理 世界概貌 必学:日本、美国、俄国、巴西 选学: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 区域 地区与国家 自然与人文环境 中国地理 总论 地形气候、水土资源 区域 经济与文化 中国概貌 必学:北京、台湾 选学:辽中/珠江三角洲、长江/黄河沿岸地区 区域 乡土地理 省区 县市 环境与发展

  18.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19. 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 •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的。 • 对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0.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3.课程目标有特点

  21. 有别于大纲版 课程目标的特点 • 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但不强求学科系统性和完备性 • 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 •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思想教育”的内涵

  22.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3.课程目标有特点 4.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23. 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 四大块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内容“排列不分先后”。教材编写者可以自行决定编写顺序,地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安排授课的顺序。 • 提倡通过乡土地理问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实践,或是通过身边地理问题引出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教学内容。 • 教师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乡土地理也完全可以分散到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关部分。

  24.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3.课程目标有特点 4.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5.课程有一定开放性和弹性

  25. 增强课程开放性和弹性,对区域划分和选择留有自主空间增强课程开放性和弹性,对区域划分和选择留有自主空间 • 不再强制性规定必学哪些地区和国家,而只是规范学习研究地理区域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学区域数量的下限 ,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 。 • 初步实验表明,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的开放性、弹性大大的增加了,同时也为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在再创作过程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 • 具体区域的选择则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最终决定。

  26.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3.课程目标有特点 4.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5.课程有一定开放性和弹性 6.乡土地理有改进

  27. 乡土地理的改进 • 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乡土地理为必学内容,而“乡土”范围是指学校所在县一级的行政区域,这增加对乡土地理学习的约束性。 • 与以往不同,课程标准规范了由地方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目标,规定了内容标准。 • 课程标准的导向是将乡土作为实践基地,以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为中心的探究性活动。这不仅是7—9年级阶段性地理学习的总结,也为将来升学或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28.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简介 1.以区域地理为主 3.课程目标有特点 4.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5.课程有一定开放性和弹性 6.乡土地理有改进 7.目标划分较细

  29. 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目标的陈述方式 • “体验性行为目标”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例如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 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主要采用“结果性行为目标”和“体验性行为目标”两类,并初步规范了体现学生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 “结果性行为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老师备课写教案要注意

  30.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知识的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出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 知识的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如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1.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技能的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模仿、重复、再现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模拟一次暑期旅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 知识的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编辑以北京概况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例如,给出印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料,就“印度人口增长是否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进行正反方的辩论)。

  32.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技能的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如绘制、测量、测定、查阅、计算、试验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 技能的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如联系、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活动。 ★召开地理专题讨论会,对某一专题进行探讨。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等

  33. 内容标准中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词如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寻找、交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接触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 ★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和文化特征。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 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如认同、接受、反对、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重视、尊重、爱护、珍惜、拥护、帮助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34. 内容标准中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树立、建立、坚持、增强、领悟、追求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5. 2005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全国除了个别省级行政单位外,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学习。2005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全国除了个别省级行政单位外,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学习。

  36. 2001年版(现)课标、教材的优点 ·重视选取材料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重点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使教科书普遍摆脱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较多地采取了真实的“案例”来引入课文,围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重视体现学习过程,多数教科书设置如“阅读”“活动”“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有关学习活动的要求延伸到课外和校外,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学习地理。重视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取知识,并且进行分析研究。

  37. 2001年版(现)课标、教材的优点 ·内容和要求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灵活处理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要。除了有选修教材外,必修教科书中也有较多的“选学”内容,也有关于可以查询的互联网网站地址,有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 ·教科书多图文并茂,栏目众多。强调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希望他们能喜欢地理教科书。作业的设计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例如应用图表进行分析,或提出某种地理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或决策。过去要求根据教科书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回答的习题,现在已经很少。

  38. 问题一:课程评价问题 •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 •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 • 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考试之间的矛盾使评价操作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地记忆,虽然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帮助,却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影响教师的业绩和课标的实现。

  39. 问题二:“活动建议” 的实施 • 此外,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也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问题。 • 作为地理教师,所教的班次多,学生的数量大,要把课标中的活动建议付诸实践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支出大量的课外休息时间。要想实现《课标》的活动建议,现行的课时安排明显不够。

  40. 问题三:课程资源开发 • 目前地理教师普遍工作量大,条件有限,而且地理受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期望教师开发大量教学资源存在很大的困难,许多老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最主要的不应该是学校和一线老师,应该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配合教师的教学需要,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全面的教学资源服务。比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

  41. 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修订 ●高度重视,审慎修订 ●广泛征求各方(尤其是实验区)意见 ●直面问题,坚持改革 ●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视野与国情结合(出现一些新的提法) ●多方意见的协调和综合 ●2003年开始修订,2004年春完成修订稿 ●2007年成立新的修订组,包括院士、课标组成员、高校专家、一线教师等 ●2010年成立三个委员会 ●2011年4月,修订稿经地理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订 ●2012年初,经教育部党组、中央领导审批通过后,由教育部颁布,称2011年版 1.修订过程

  42. 2.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 ●维持教学的基本稳定,内容框架、设计思路不变 ●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并就实验反馈对课程内容做适当调整和语言修饰 ●规范文本内容的表述(根据统一要求) ●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 ●坚持改革方向,适当考虑教学实际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

  43. 3.文本内容的修订 ●课程性质从中学地理课程角度重写 ●课程目的细化斟酌,不提三维目标 ●课程理念简化,突出重点 ●课程设计思路作文字调整 ●实施建议重写 ●“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适量调整部分“标准”,多数修订表述 ●“活动建议”按类重新编写 ●乡土地理部分重新调整要求

  44. 4.“标准”修订的主要方面 ●删除部分要求较高的“标准” ●删除部分与其他学科重复的“标准” ●部分“标准”的要求明确化 ●降低部分“标准”的要求 ●新增少量基础性内容(从知识、技能、观念三方面)

  45. 5.修订前后“标准”数量

  46. 增加 地球与地图: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7. 删减 世界地理: 1.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3.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4.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乡土地理: 1.结合实例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 施。 2.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 题。

  48. 三、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解读

  49. 第一部分 前言 两者比较有何不同 2001年版: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2011年版: 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1.前言部分 地理课程标准共分为四部分: 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50. 2001年版: 第一,综合性 第二,地域性 2011年版: 1.区域性 2.综合性 3.思想性 4.生活性 5.实践性 2.课程性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