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 国际金融 》 课件

《 国际金融 》 课件. 财政金融学院 颜伟. 第一章 国际收支理论. 第一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帐户 一、国民收入帐户概念 —— 是指通过各类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系统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投入的资源 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或由此形成的收入状况的统计报表。 封闭经济条件下 Y=C+I+G( 支出法 )=C+S+T (收入法)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 Y=C+I+G+(X—M) (X—M) 称为国际收支 ). 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 国际金融 》 课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际金融》课件 财政金融学院颜伟

  2. 第一章 国际收支理论 第一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帐户 一、国民收入帐户概念——是指通过各类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系统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投入的资源 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或由此形成的收入状况的统计报表。 封闭经济条件下 Y=C+I+G(支出法)=C+S+T(收入法)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 Y=C+I+G+(X—M) (X—M)称为国际收支)

  3. 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金融学本科专业必修课或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活动的基本理论,涉及国际收支、外汇政策、资本流动、金融风险、货币体系、金融市场业务等方面,同时介绍中国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基本金融政策、金融活动操作规则。 二、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国际金融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增强对国际金融业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熟悉国际金融市场主要业务的运作,掌握外汇风险防范的手段和措施。了解国际货币体系和主要的国际金融发展变化情况,提高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

  4. 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 1、教会学生分析由国际间商品和资金往来所产生的国际收支问题,包括国际收支的平衡和调节问题。 2、教会学生分析由国际收支结算所产生的汇率和外汇问题,重要理解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3、教会学生分析由国际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国际 储备问题,重点研究国际储备合理的数量和结构问题。 4、要求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相关理论。 5、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6、要求学生熟悉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金融机构。

  5. 讲授内容: 只讲授第一到第九章,其中重点讲授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九章 • 教学进度安排见教学日历 • 学习参考资料 书目:1、《国际金融》迟国泰,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MBA教材,理论比较浅,操作性较强) 2、《国际金融》何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10月 (电大自考教材,理论比较浅显) 3、《国际金融》钱荣堃,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中国最早的教材,讲得特别具体) 4、《国际金融——理论·实务·案例》陈湛匀,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8月 (实务性较强)

  6. 学习参考资料 5、《国际金融学经典教材习题祥解》陈胜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6、《国际金融》易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专题性、政策性较强) 7、《国际金融》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国际金融》陈雨露,人大出版社,2005年 (以上两本教材基本上是按西方教材的模式来写的,考研的同学和有必要参阅) 刊物:《国际金融研究》 网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商务部、美联储、亚洲开发银行

  7. 第一章 国际收支理论 第一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帐户 一、国民收入帐户概念——是指通过各类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系统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投入的资源 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或由此形成的收入状况的统计报表。 封闭经济条件下 Y=C+I+G(支出法)=C+S+T(收入法)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 Y=C+I+G+(X—M) (X—M)称为国际收支)

  8. 第二节 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定义: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和综合。 内涵:第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第二 、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以货币记录的全部交易,它不是以收支为基础,而是以交易为基础;第三、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演变:重商主义时期的对外贸易差额 二战前后的外汇收支 目前的包含不涉及外汇收支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如易货贸易及清算支付协定项下的记帐)在内的广义国际收支。

  9.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 定义: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一年、半年、一季或一月)内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际经济交往的系统记录,并对各笔交易进行分类汇总的一种统计报表。结构为纵向一字型排列。 • 构成:主要包括经常帐户、资本帐户、金融帐户、错误与遗漏及储备资产五个项目。 • 经常帐户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往来项目,是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它又可分为商品、劳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小的帐户。

  10. 商品:包括一般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商品和非货币黄金。商品:包括一般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商品和非货币黄金。 劳务:包括运输、旅游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其它项目(如通讯、金融和电脑服务、专利权使用和特许以及其它商业服务)。 收益: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两大类交易:一是支付给非居民工人(例如季节性的短期工人)的职工报酬,二是投资收益项下有关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储备资产的收入。 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的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经济、军事援助,战争赔款,没收走私商品,政府间的赠予、捐款和税款等)和其它转移(如民间方面有侨民汇款,养老金,宗教、教育、财团法人捐赠钱款物资,各种奖金、奖学金等)。

  11. 1)直接投资。贷方数字与报纸上所说的外资实际利用额一致。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在投资以后对企业拥有永久的利益。如果是通过持有外国公司股票来实现,《国际收支手册》规定购入股份的比例最低为10%。1)直接投资。贷方数字与报纸上所说的外资实际利用额一致。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在投资以后对企业拥有永久的利益。如果是通过持有外国公司股票来实现,《国际收支手册》规定购入股份的比例最低为10%。 2)证券投资。证券投资的主要对象是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 3)其他投资。这是一个剩余项目,它包括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或储备资产未包括的金融交易。有贸易信贷、贷款、货币与存款等。 4)储备资产。它包括货币当局随时可动用的并控制在手的外币资产。可分为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和其它债权。

  12. 资本和金融帐户帐户。它是指对所有资产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资本和金融帐户帐户。它是指对所有资产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 资本帐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收买或放弃。资本转移包括三项:1)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2)同固定资产收买或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3)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非生产、非金融资产收买或放弃指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以及租赁和其它可转让合同的交易。 金融帐户。包括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交易。可细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四类。与经常帐户不同,金融帐户的各个项目并不是按借贷方总额来记录的,而是按净额来记入相应的借方和贷方。

  13. 误差与遗漏帐户。这是因为如下原因导致的采用复式计帐法记录之后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贷方总额不相等。误差与遗漏帐户。这是因为如下原因导致的采用复式计帐法记录之后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贷方总额不相等。 原因:1、资料来源不一。即商务部、财政部、海关、税务和银行等各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2、资料不全。如资本外逃、走私、私自携带现金出入境等情况引起的国际收支难以统计。 3、资料本身错漏。 4、有些资料不便于公开。

  14. 计账原理和规则 • 规则:基本规则同基础会计学,即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贷方记录负债的增加和资产的减少。 便捷的记忆规则是:凡是引起外汇收入(或支出)的交易本身记录在贷方(或借方),然后寻找相应的借方(或贷方)科目进行等额记录。 对于单向转移的国际经济交易,则使用“经常转移账户”来使其满足复式簿记原理,即如果缺少借方科目,则“经常转移账户”记入借方,相反,则记入贷方。 • 原理:复式簿记原理 •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15. 试根据下面的6笔经济交易编制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简表试根据下面的6笔经济交易编制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简表 (1)本国企业出口价值1000万美元的设备,这一出口导致该企业在海外银行的存款增加; (2)本国居民到外国旅游花销80万美元,这笔费用从该居民的海外银行存款账户中扣除; (3)外商投资本国2200万美元,其中200万美元售给政府换成该国货币用于购买土地和房产,其余2000万美元从国外购入设备投入本国,兴办合资企业; (4)本国政府运用外汇库存40万美元向外国提供无偿援助,另提供相当于60万美元的粮食药品援助; (5)本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所得利润150万美元。其中100万美元用于当地投资,50万美元购买当地商品运回国内; (6)本国居民运用其海外存款90万美元,用以购买外国某公司的股票。

  16.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过程: • 第一步,指出该国国际收支的性质——顺差或逆差。 • 第二步,各因素对国际收支的贡献分析 • 第三步,怎样进行国际收支调节——如何维持顺差或消除逆差?

  17. 下面是某国的国际收支简表 单位:10亿美元

  18. 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1.国际收支由80年代的逆差和不稳定逐步转变为顺差并且规模逐步增加 2.自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收支转变为双顺差,规模呈现加速增长 3.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导致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目前已接近1.5万亿美元, 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整个的内部均衡. Ms=D+R 4.国际收支顺差的来源已经由90年代的主要得益于资本项目下的巨额顺差转变为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顺差,. 5.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不断扩大. 6.进出口贸易中遭遇的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快速增加,连续几年成为全球第一.

  19. 解释 1.总的原因: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2.利用外资的政策更加明晰, 优惠政策更加明显. 3.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地正确地实施 4.中国企业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自身实力得到不断增强, 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5.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成本极其低廉,从而这种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6.从9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持续快速增长, 而其他国家则不尽人意,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90年代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金融危机. 7.从94年开始人民币一直保持坚挺且呈现升值态势.

  20. 如何调整——即如何避免中国国际收支的大转向如何调整——即如何避免中国国际收支的大转向 1、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势; 3、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使外商直接投资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4、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防止其大进大出。 5、创造条件尽快开放资本市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20

  21. 如何维持国际收支均衡 降低对初加工出口行业的出口退税、出口补贴水平;适当提高劳动力成本;适当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鼓励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完善结售汇制度,由强制变为意愿;改外汇经营银行的外汇周转金限额制度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制度;建立广大创汇主体能够自主参与并影响与决定汇率水平的外汇零售市场;现阶段严格短期资本流动管制;加强对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业的监管;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并最终实现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制度逐步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加快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速度;鼓励中国居民出国深造与旅游观光;鼓励广大创汇主体将外汇收入存入外汇帐户;逐步取消中国居民的对外投资限制。

  22. 第三节 国际收支分析 一、国际收支平衡的口径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 )与调节性交易(compensative transaction )。自主性交易是指为达到盈利或慈善目的而主动进行的交易,调节性交易是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发生的差额而进行的交易,当自主性交易的差额不为零时就称为国际收支失衡,如果借方金额大于贷方金额,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反之,若贷方金额大于借方金额,就称为国际收支顺差。由于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越来越难区分,故这种划分方法已只有理论上的意义。现在,普遍采用各种局部差额以及综合差额来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

  23. 差额分析 贸易差额即商品进出口收支差额。该账户曾一度代表国际收支,因为它综合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反映了该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经常账户差额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心附近出口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运输等),而被各国广泛使用,并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国际经济协调组织也经常采用这一指标对成员国进行衡量,如IMF就是。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它的作用体现在:首先,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提供有益的借鉴。其次,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具有融资关系,所以,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余额可以折射出一国经常账户的状况和融资能力。

  24. 但是,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与经常账户之间的这种融资关系随着各国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与经常账户之间的这种融资关系随着各国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发生了变化。 表现在:第一、资本和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利用本国政府持有的金融资产融资则非常有限;如果提供融资的主要是外国资本,那么这种融资方式将受到稳定性和偿还性的制约。此外,政府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也会限制资本和金融账户对经常账户的融资作用。 第二、资本和金融账户已经不再是被动地由经常账户决定,并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服务。 第三、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与经常账户的融资关系中,债务和收入国家也会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通过收益账户传递)。

  25. 综合账户差额。它是指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余额。由于综合差额必然导致政府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综合差额在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时是极其重要的。综合账户差额。它是指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余额。由于综合差额必然导致政府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综合差额在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时是极其重要的。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衡量口径有多种,不同的国家往往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来判断自己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总差额是除储备账户以外的各个子账户的代数和,即经常账户差额,加上资本账户以及错误和遗漏两账户差额,再加上金融账户中的三个投资账户的差额。

  26.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和性质 • 灾害冲击型,如9.11事件, 印尼海啸。 • 外汇投机冲击型,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就是由索罗斯对泰铢的投机攻击引起的。 • 经济周期冲击型,从繁荣到萧条或反过来。 • 货币价值变动型,通货膨胀 • 结构变动滞后型: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速度跟不上国际市场的变化;或者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 政策或战略失误型,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选择了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出现逆差。 • 除此之外,还要对盈余或赤字的性质进行分析。经常账户形成的盈余是资产,赤字是负债,资本和金融账户则相反。

  27. 三、国际收支失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持续逆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量 2.导致一国外汇短缺,外汇汇率持续上升,本币汇率下跌 3.不利于一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4.可能使一国陷入债务危机 (二)持续顺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 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减少国内社会产品供给、增加通账压力、吸引外资流入) 2.会导致一国货币升值,出口竞争能力削弱。 3.会使一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利。 4.容易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甚至报复,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28. 第四节 国际收支理论 一、弹性论 理论假设:1.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即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2.其他条件不变,主要指国民收入不随进出口数量的变动而变动;3.严格满足一价定律,即任何一种同质商品在不同的国家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售价相同;4.商品进出口供给弹性无限大;5.本币贬值前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理论推导 设B、X、M、F分别表示国际收支、出口、进口和外汇汇率(外币的本币价格),然后结合假设1,则有: B=X—FM (1)

  29. 设B、X、M、F分别表示国际收支、出口、进口和外汇汇率,然后结合假设1,则有:设B、X、M、F分别表示国际收支、出口、进口和外汇汇率,然后结合假设1,则有: B=X—FM (1) 将式(1)中的B对F求导数得: dB/dF=dX/dF—F·dM/dF—M (2) 根据假设5可知: X—FM=0 或 1=FM/X (3) 将式(3)代入式(2)整理得: dB/dF=M(dX/dF·F/X—dM/dF·F/M—1) (4)

  30. 要想本币贬值(即外汇汇率上升)能够改善本国国际收支,则必须有:dB/dF>0 即:dX/dF·F/X—dM/dF·F/M—1 >0 (5) x+ m>1 根据弹性的定义可知,上式说明商品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就可以改善国际收支。

  31. 作用过程 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数量和价格都不会因为本币贬值而立即变化,按照惯例,通常进口以外币记价,出口以本币记价,这样本币贬值以后出口收入不变,进口支出增加,贸易逆差会进一步扩大。 传导阶段。进出口价格在签定合同时开始改变,而数量由于进出口供求粘性而不会改变。结果,以本币表示的出口收入没有增加,进口支出不能减少甚至还增加,国际收支赤字减少的可能性较小。 数量调整阶段。进出口数量开始随着价格变动而调整,贬值对国际收支的正常效应开始起作用,国际收支逆差逐渐得以改善。 用图形表示则为J形曲线

  32. B J形曲线 F,t

  33. 理论评价: 贡献 :弹性论揭示了汇率变动通过改变国内外产品之间和本国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相对价格影响进出口需求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市场的现实情况。 缺陷:第一,它假定收入不变,经济保持充分就业,故只考虑汇率变动通过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而忽视了收入效应。尤其马歇尔—勒纳条件中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定与充分就业的条件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第二,弹性论不涉及资本流动。实际上,在资本流动十分庞大的今日,汇率贬值还会影响资本帐户收支。至于它会改善还是恶化资本帐户收支,取决于汇率贬值如何影响人们对汇率变动趋势的进一步预期。 第三,弹性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在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即存在时滞,这是因为掌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品和进口品生产产量等都是需要时间的。

  34. 将弹性论与乘数论结合起来,在小国经济条件下,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就由马歇尔勒纳条件变成了哈伯格条件,即 x+ m>1+m 如果是大国,则哈伯格条件需进一步修正为 x+ m>1+m+m * m *为贸易伙伴国的边际进口倾向 • 理论评价。政策含义:1.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2.本国货币贬值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也受到两国进口乘数的影响;3.它阐述了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经济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原理。

  35. 缺陷:它建立在凯恩斯乘数原理的基础上,没有考虑货币量与价格因素的作用。如果国内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出口增加就意味着过度需求,将造成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另外,它没考虑资本流动,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不全面。收入上升虽然刺激进口增加,但也往往意味着经济繁荣,由此可能会吸引外国资金流入,带来资本帐户收支的改善,抵消其对经常帐户收支的不利影响。缺陷:它建立在凯恩斯乘数原理的基础上,没有考虑货币量与价格因素的作用。如果国内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出口增加就意味着过度需求,将造成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另外,它没考虑资本流动,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不全面。收入上升虽然刺激进口增加,但也往往意味着经济繁荣,由此可能会吸引外国资金流入,带来资本帐户收支的改善,抵消其对经常帐户收支的不利影响。

  36. 二、乘数论 基本假设: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即汇率和价格固定不变;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 其基本结论: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进而影响进口支出的变动,影响程度取决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和进出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以及一国开放程度的高低。 政策含义:最主要的是一国可以通过控制需求来调整国际收支。

  37. 三、吸收论 • 产生过程——吸收论又称吸收分析法或支出分析法,。它是战后初期James Meade和S.S.Alexzander在经济学界关于弹性论的激烈争论中系统提出的。 S.S.Alexzander认为一国的进出口总弹性既不固定,也不可测,只能用于事后分析,因此主张舍弃弹性分析法,采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 其基本精神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以有效需求的变化来影响国民收入和支出行为,从而调整国际收支。推导如下:

  38. Y=C+I+G+X–M (1) 在上式中令总吸收A=C+I+G,贸易差额 B=X – M 则有:Y=A+B或B=Y–A (2) 设 A=Ao+aY (3) 式中a(a=dA/dY)、Ao分别为边际吸收倾向和独立于收入之外的自主吸收。将式(3)代入式(2)得: B=(1–a)Y–Ao (4) dB=(1–a)dY–dAo (5) 式(5)表示,国际收支就是收入与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过多的表现。因此国际收支的改善可以通过5种方式实现,归根到底就是国民收入的变动相对于吸收水平而提高。

  39. 贬值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实现:1.dY,它代表贬值对收入的直接影响;2.a,它代表贬值通过收入变化对吸收的间接影响;3.dAo,它代表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贬值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实现:1.dY,它代表贬值对收入的直接影响;2.a,它代表贬值通过收入变化对吸收的间接影响;3.dAo,它代表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 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1.资源闲置效应。贬值一方面会改善贸易收支(相对价格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使总吸收水平上升,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收入效应),最终结果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a.a<1,改善;a>1,恶化。 2.贸易条件效应。贬值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实际国民收入下降,总吸收水平随之下降,只要吸收下降的速度超过国民收入下降的速度,贸易差额将得到改善。实际上效果如何则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

  40. 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1.现金余额效应。货币贬值导致人们手持的现金余额低于其意愿持有额,人们就会减少消费和投资,使总吸收水平下降,从而使贸易收支得以改善。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1.现金余额效应。货币贬值导致人们手持的现金余额低于其意愿持有额,人们就会减少消费和投资,使总吸收水平下降,从而使贸易收支得以改善。 2.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贬值会引起物价上涨,使收入再分配倾斜于利润收入者。由于利润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从而使实际消费支出减少,即吸收减少;如果利润收入者将其收入用来增加投资,那么吸收增加。 3.货币幻觉效应。在货币收入与价格同比上涨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存在货币幻觉效应,即只看到物价上涨而看不到收入上涨,或者说人们对物价的敏感性远大于对其他经济变量的敏感性。因而减少消费,总吸收水平随之下降,贸易收支得以改善。 4.税收效应(政府的边际支出倾向通常小于私人的边际支出倾向)和预期效应(人们预期物价将会持续上涨、高物价会抑制支出)

  41. 理论评价 吸收分析法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应采用扩张型财政政策来增加收入;若国内各项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应采用紧缩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它将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和变动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是一种宏观分析。

  42. 缺陷:1.吸收论建立在国民收入 核算恒等式基础上,没有对收入与支出为因,贸易收支为果的观点提出任何令人信服的逻辑证明。现实中它们互为因果。 2.在分析中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在调整中的作用。 3.按吸收论,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贬值不能提高收入。这里忽略了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如果一国将汇率贬低到适当水平并同时取消贸易限制,则其资源效率必可提高,实际收入也可由此增加。 4.吸收论是一个单一国家模型。实际上,一国出口数量的多少和价格的高低正是由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所共同决定的。 5.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

  43. 四、货币论 概述:20世纪60年代后期,哈里 •约翰逊(H.G.johnson)、蒙代尔(R.Mundell)和弗兰克尔(J.Frenkel)等人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主义原理引伸到开放经济中来,从而发展了国际收支货币论。他们将国际收支视为一种货币现象。与传统理论的区别:一是考虑了国际资本流动 ;二是主张从线下项目分析,自下而上地来分析国际收支,视线上项目差额为线下项目交易的结果(传统理论刚好相反)。

  44. 理论推导与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可将货币论用以下公式表示(从长期来看):Ms=Md (1) Md=pf(y,i) (2) Ms=m(D+R) (3)式(3)中D、R分别代表国内外提供的货币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和国际收支盈余,m为货币乘数。为叙述方便,取m=1,可得:Ms=D+R Md=D+R R=Md–D (4)式(4)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它告诉我们: 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2.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多余的货币余额外流) 3.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

  45. 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 货币论对贬值的分析 货币论在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时,假设“一价定律”成立。因而有: Md=EPf(y,i) 上式中,E为本币衡量的外币价格(直接标价法),P 为外国的价格水平,当本国货币贬值时,E值上升,由 此引起国内价格p=EP上升,则M相应地上升,从而使 国际收支 发生顺差(或贬值减少)。但要想通过贬值 来改善国际收支,则在贬值时,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 量不能增加。因为R=Md–D,若D与Md同时增加,并且 D的增加等于甚至大于Md的增加,则贬值不能改善国 际收支,甚至可能恶化国际收支。

  46. 政策含义与评价 政策含义与评价 政策含义:1.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只要一国不是严重依赖于通货膨胀式的货币供给增长来为政府支出融资,那么一国就不会出现长期逆差。 2.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通过国内货币政策进行纠正。 3.只要国民收入的增加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动不被国内信用的扩张所抵消,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通过货币需求的上升而改善国际收支。 4.如果一价定律成立,那么中央银行必须在汇率稳定与本国价格稳定之间作出政策选择。货币分析法只考虑国内信贷的变化而不考虑实际产出过程。 缺陷:以货币数量论为前提不;忽视了实际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决定国际收支的唯一因素;小国开放经济;静态分析。

  47. 各种理论的比较:西方的任何一种国际收支理论都不能对国际收支的决定与调整作出一个完美的说明,各种理论并不相互 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区别的只是对同一经济过程描述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罢了。 Y=A+(X–M) 贸易差额(X–M)实际上即为对外资产的净积累。如果不考虑资本流动,后者就仅由现金余额(R)所构成,由此贸易差额可以用三种方式来表述: B=Y – A=X – M=ΔR 货币论强调其中的ΔR,弹性论的出发点是 (X – M),吸收论则将注意力放在收入与支出的大小对比(Y – A)上。在政策主张上,货币论重视货币政策,弹性论偏重于支出转换政策(汇率贬值),而吸收论相对注重财政政策。

  48. 第五节 国际收支调节 一、自由放任政策 (一)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大卫•休模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国际收支 逆差 黄金 流出 货币供给量 下降 国际收支 改善 出口增加 进口减少 价给水平 下降

  49. (二)纸币流通条件下实行固定汇率时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利率效应:国际收支赤字 货币供应量减少 利率上升 资本流入增加流出减少 资本帐户收支改善 收入效应:国际收支赤字 货币供应量减少 国民收入下降 社会总需求下降 进口需求减少 经常帐户收支改善 相对价格效应:国际收支赤字 货币供应量减少 国民收入下降 价格水平下降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经常帐户收支改善

  50. (三)纸币流通条件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时的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三)纸币流通条件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时的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顺差 国际储备增加 本币升值 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国际收支趋于均衡 值得说明的是,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然经济中才能产生理论上所描述的那些作用.但现实中纯粹的自然经济不存在.同时,自动调节耗时长、作用慢,往往使一个国家难以承受 二、国际储备调节政策 定义:它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官方储备来消除国际收支差额的措施。它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官方储备来消除国际收支差额的措施。例如,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货币当局动用官方储备向外汇市场提供外汇,以弥补外汇市场的供求缺口。这种政策只适用于调节一次性的、短期的、小规模的国际收支赤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