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体制 —— 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体制 —— 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一、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1. 国有企业产生的原因 (1) 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 : 政府利用宏观调控职能 , 通过控制垄断部门来引导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 涉及国家安全、资源不可再生性行业以及公益、公用领域 ) 。 ( 2 )特殊时期政府的特殊行为:如战争、困难时期. 2. 中国国有企业产生的三种形式 ●原解放区的国有企业 ●没收官僚资本与改造民族资本形成的企业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体制 —— 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体制——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2. 一、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1.国有企业产生的原因 (1)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政府利用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控制垄断部门来引导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涉及国家安全、资源不可再生性行业以及公益、公用领域)。 (2)特殊时期政府的特殊行为:如战争、困难时期

  3. 2.中国国有企业产生的三种形式 ●原解放区的国有企业 ●没收官僚资本与改造民族资本形成的企业 ●建国后新办的国有企业(“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

  4. 3.国有企业的发展 (1)1978年之前国有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数量增加

  5. ●国有企业总产值增加

  6. (2)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 ●规模: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国企数量减少,但控制力、实力不断增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7. ●国有企业实力增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8. ●国有企业涉及行业:由计划经济条件下所有行业都是国有企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性行业转变。●国有企业涉及行业:由计划经济条件下所有行业都是国有企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性行业转变。 ●国有企业人数: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减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9. 4.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1)边界不清、范围太宽 ●国有企业存在的逻辑 国有经济存在的范围界定的关键是应以资源最优配置作为所有制结构确立的依据,应由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来决定所有制的结构。由于非国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着低效率的区域,即私产权在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因此,国有经济存在的逻辑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不足”。 ●国有企业存在的边界 尽管国有经济存在是必要的,但国有经济更适于非竞争性领域,竞争性领域和非竞争性领域的区分是动态的,并且已呈现出非竞争性领域不断向竞争性领域演化的趋势,所以,国有经济存在的范围也会随着非竞争性领域的变化趋势而不断缩小。 (2)机制落后、效率太低

  10.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起因:一是重新为国有企业定位,缩小国有企业存在的范围;二是在机制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第一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8.10 -1984.10) ●主要内容: ※下放权力 ※企业领导制度改革 ※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 ※启动“拨改贷” ※“两步利改税” ●评价: ——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框内的改革 ——主要改革措施不配套

  11. 2.第二阶段:两权分离阶段(1984.10-1992.2) ●起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解决了两个重大理论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2)国有企业改革 ——政企分开、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搞活的关键是理顺两个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企业与职工; ——搞活的方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同时,理论界提出两个不等于:“全民所有制不等于国有制”,“国有企业不等于国营企业”。

  12. ●主要内容:两权分离的三种形式: ——承包制 ——租赁制 ——股份制 ●评价: ——成绩:利益分配向职工倾斜,国企职工地位高 ——问题:承包制的短期行为;单兵独进、不配套、不协调

  13. 3.第三阶段: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以后) ●起因:邓小平南巡讲话、十四大召开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特点: ——系统性 ◎理论层次: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 ◎宏观层次:十四大正式肯定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三个特点 ◎微观层次:十四届三中全会的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操作层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颁布与实施

  14. 外围改革 攻坚战 地域线:沿海/江/边/桥 沿线改革 盘活存量 体制线:老农/老乡/老私 /老外搞活了 外围改革 1992年前 攻坚战: 1992年后 增量改革:存量不动 转换机制 ——内在性

  15. ——复杂性 ◎经济利益 ◎政治依靠:社会主义的基础 ◎思想观念:吃公家饭 ●主要内容 ——重点突破:重点突破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重点是产权制度以及治理制度 ——配套改革:税收、投资、金融、外贸等中观体制改革。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

  16. ●进程: ※92年:转换经营机制,优化组合 ※93年-94年: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95年:“三改一加强”以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96年:“抓大放小”,“多兼并,少破产” ◎“三城经验”及股份合作制的出现 ◎出现了强行兼并及“托管”现象 ※97年为“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以及资本运营

  17. ※党的十五大: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四条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国资监管体制;社保体系 ※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12个问题,重点有两个: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从战术上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18. ※《十五计划纲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十五计划纲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党的十六大: ◎建立“三管”(管人、管资产、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19. ※《十一五规划》 ◎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0.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 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机制是否转变;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 (1)引进了竞争机制,打破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 ●改革之前:一大二公三纯四统五空 ●改革以来:大的含义变化;公有制是手段;多种成分并存;顾客成了上帝;产权改革启动。

  21. (2)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 ——贫穷的含义发生变化:由吃饭难转向花钱难(贫协主席的报告) ——激励机制不相容:鼓励落后(争当贫困县与贫困人口) ——生活方式转变是漫长的(陕北) ●乞丐:内容、方式、观念变化 ●市民:耐用消费品上了三个台阶

  22. (二)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1)表层问题 ●速度慢 ●效率低 ●负债率高 ●产品积压 ●信用危机(三角债)

  23. (2)深层问题 ●产权问题 ——产权不清的三层涵义:“无主资产”;“拨改贷”后的资产是谁的;职工工资特别是老职工工资转化的资产是谁的; ——产权单一 ●治理机制不健全,不科学 ——国有企业的治理:旧体制下的“老三会”:两个矛盾 ——新体制下的治理:新体制下的“新三会”变为大杂烩:新三会+老两会+工会

  24. ●企业家机制不健全:培育(生成)、选拔、使用、激励、淘汰、监督等6大机制都不健全。●企业家机制不健全:培育(生成)、选拔、使用、激励、淘汰、监督等6大机制都不健全。 ●厂长(经理)想干一番事业与环境不允许干一番事业的矛盾 ●企业办社会,国有企业为“村庄”

  25. (3)环境问题 ●观念滞后 ●理论薄弱 ●改革变形 ●农业体制滞后 ●两极分化 ●需求不足 ●投融资方式单一 ●政治体制滞后

  26.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1.为国有企业重新定位,抓住改革的实质 (1)对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 ●国有企业的职能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办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的职能→任务→ 衡量标准→国企的性质及优势 ●政企不分与政企分开 (2)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不承担特殊职能的企业从国有经济领域退出

  27. 2.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抓重放轻”的改革战略2.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抓重放轻”的改革战略 ●“抓大放小”与“抓重放轻” ●两类企业:竞争行业与垄断行业; ●“垄断”是一个动态概念; ●“垄断行业的企业”不等于“垄断企业” ●衡量抓与不抓的标准:重与轻,而不是大与小 ●对两类企业实行不同的改革对策

  28. 3.引进竞争机制,淘汰一部分国有企业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不淘汰,“长命百岁”——“植物人”化 ●搞活与搞死的关系 ●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29. 4.利用非公有制经济优势,盘活国有资产●非公有制经济的十大优势 ●国有企业的优势: ※知名度 ※地理位置及规模 ※职工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 ●优势互补的方式 ●国企改革与非公有制发展的关系

  30. 5.规范改制行为,杜绝“翻牌”公司 ●“翻牌”是中国人的特长: ※乡政府→人民公社→乡政府→镇政府 ※国营工厂→XX公司。 ●改制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搞活企业应当是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家创新7位一体。改革只是制度创新,是搞活企业的一个因素。 6.走出职工下岗的误区,善待职工 ●三大误区: ——减员增效:“减员与增效”的关系(机制) ——职工下岗:下岗是目的/手段/结果? ——内部退休:内退有利,还是不利? ●善待职工:日本职工为何跳槽少? ●职工是企业的最大资源

  31.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1.现代企业制度概念 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现代企业财产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典型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内涵的三个要点 ——现代企业财产的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三个层次的制度:财产的所有权制度、财产的组织制度、财产的管理制度)

  32. ——现代公司(企业)制度:由古典企业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司(企业)制度:由古典企业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现代企业 ※古典企业制度经历了业主制与合伙制两个阶段,由于其弊端(是自然人企业负无限责任;合伙制的协商费高,甚至无法合作;业主之间“搭便车”;产权缺乏流动性)而发展为现代企业。 ※现代企业的典型形式: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法人制度: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与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与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同自然人相对应。

  33. ●搞清楚几个概念: ——企业集团与集团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制、股份制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有人认为其特点是16个字。 ●产权关系明晰 ●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法人) ●经营主体明确(经营者而非所有者) ●面向市场安排生产经营活动 ●具有科学的领导体制 ●政府间接调控

  34. (二)现代企业制度及运行机制 1.现代企业制度:三公、六婆、八种制度、一个中介 ●三公:公平、公正、公开 ●六婆:内部“三会制度”;外部“三所”制度 ●八种制度:设立;资本;持股;上市; 分配;会计;监督;终止 ●一个中介:行业协会

  35. 2.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 (1)我国企业发展中的机制障碍 ●产权机制障碍 ①产权单一: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决策者难以制衡,随意性强 ②产权主体空位:荷兰工会代表团

  36. ●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与评价机制障碍 ①选拔制度 ※ 1999年,西部大开发前夕,我提出重大改革措施:全社会公开招聘国企经理,并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特区。 ※ 目前把党管干部与市场选拔经营者相结合,具体办法是:组织部门考察并提名——董事会聘任。 ②评价制度 ※ 评价标准:好人≠好厂长 ※ 投资冲动与效益提高 ※ 积极带领群众致富与“住破房子”、“骑车上班”

  37. ●竞争淘汰机制障碍 ①企业竞争机制滞后(国企“长命百岁”) ②管理人员竞争淘汰机制不完善(出路问题) ③省政府处级干部内部竞争上岗(“前面有人,但不管事”) ④职工淘汰困难(不只是利益,而且是一种归属感——中国人习惯于归属一个组织)

  38. ●利益机制障碍 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收入偏低 ②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与收益关联度小 ③只能大吃大喝,节约后不能归己的机制 ●人才机制障碍 ①排斥知识的机制(把知识和分子割裂开来,分子进了领导班子,知识留在了民间) ②看有无问题的机制(十件事中办九件漂亮的事与十件事中一件事也不办)

  39. (2)现代企业的十大运行机制 ——财产社会化机制 ※产权多元化:个体所有→社会所有 ※新两权分离: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分开, 并相对独立 ——经营架空机制 ※“架空”的含义 ※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出现了一个管理者阶层; ※进步性:淡化了所有者、强化了经营者——尤其是展示 了企业家的作用:企业的灵魂、对外形象、凝聚力、决 策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局限性: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现象

  40. ——风险转嫁机制 ※有限的含义:“二以” ※转嫁的对象:三部分人 ——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社会化 ※高管人员——“利益防线机制” ◎激励:“六高”机制 ◎制约:制约措施 ※一般职工——“命运共同体机制” ◎同级与不同级的激励 ◎职位设置数量与敬业精神

  41. ——运行动力机制 ※三大动力: ◎职工收入 ◎资本增殖 ◎完成政府税收 ※企业家的职能及资本增殖 ◎企业家与政府官员职能错位; ◎资本的三层含义:资本是一种不断增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不断运动的价值;资本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中国人只论不搞资本 ※职工以收入多少为中心 ◎问卷调查:三个中心:职工以收入为中心;企业以利润为中心、国家以财政收入为中心 ◎什么是合格的厂长:评价标准(住破房子、骑自行车上班)

  42. ——权力制衡机制 ※“老三会”及问题 ※“新三会”:三会一层的相互关系 ——决策机制 ※基本要求:“四化” ◎法制化 ◎民主化 ◎程序化 ◎科学化 ※四种趋势: ◎专家化 ◎群体化 ◎职业化 ◎外部化 ※解决 “四盲”、“三拍”问题

  43. ——行为约束机制 ※双重含义 ◎市场约束 ◎制度约束 ※市场约束 ◎内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外部——供给与需求约束 ※制度约束 ◎正式制度:——含义、作用 ◎非正式制度——含义、作用

  44. ——创新机制 ※观念、制度、管理、技术、产品、市场、企业家制度等七大创新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在今天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创新(转变) ◎产品创新: 产品耐用→产品适用→产品新颖 ◎市场创新:目前消费热点→未来消费热点 ◎经营方式创新:生产型→ 生产经营型→资本经营型 ◎增长方式创新:数量→质量

  45. ——企业家机制 ※六大机制 ◎生成机制 ◎选拔机制 ◎使用机制 ◎激励机制 ◎竞争淘汰机制 ◎监督机制 ※中国企业家精神培育: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的培育;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建立:改变搞坏一个企业比搞好一个企业拿得多的现象,把经营绩效与收益相结合。

  46. 五、现代公司治理(利益协调机制) (一)现代公司治理的概念 1.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1)由企业管理到企业治理 在古典企业,由于资本所有者就是企业管理者,没有任何人能在利益上与雇主相抗衡,在这里雇员服从雇主,因而利益协调机制就是企业管理机制。 现代企业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从而出现了一种财产委托者与财产代理者之间的关系。治理就是要把利益相互冲突的各类人员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

  47. (2)只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公司治理就会产生(2)只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公司治理就会产生 ●代理问题:确切说是组织成员(可能是所有者、工人或消费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交易费用:交易费用非常之大,使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在现代企业中各类人员的利益是有矛盾的,不可都写进合约,不可能不断签约,不断法律诉讼,因此治理问题始终存在。

  48. 2.公司治理内涵 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内部和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执行的高效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3.公司治理解决的重点 公司治理主要解决以下两个矛盾: ●谁从公司决策中受益 ●谁应当从公司决策中受益

  49. ※概念:企业有两种权利:一是控制权,即财产控制权;二是索取权,即资产收益索取权。控制权决定索取权。财产控制权又分为两种:特定权力(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利)与剩余权力(剩余控制权);资产收益的索取权也分为两类:特定收益索取权(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报酬,如工资)与剩余收益索取权(没有规定的)。※概念:企业有两种权利:一是控制权,即财产控制权;二是索取权,即资产收益索取权。控制权决定索取权。财产控制权又分为两种:特定权力(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利)与剩余权力(剩余控制权);资产收益的索取权也分为两类:特定收益索取权(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报酬,如工资)与剩余收益索取权(没有规定的)。 ※ “剩余索取权”(取得利益的权利)与“剩余控制权”(重大决策权)是最重要的两个权力;是由契约的不完全性决定的(不可能把所有权力都写入合约)。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都是由所有权决定的,但由于两权分离,使剩余控制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同时,由于控制权决定索取权,因而矛盾集中于争夺控制权上。 公司治理核心:合理分配公司剩余控制权,因为公司剩余控制权是公司剩余索取权的保障,即分配合约中没有规定的那部分控制权(包括战略决策和人事大权),这是调节利益冲突的关键。

  50. 4.公司治理的内容 ●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 ●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层和工人 ●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