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3

第八章 构造地貌

第八章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由于它是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 ,所以也称为 内营力地貌。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将其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称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大洋 第二级称 大地构造地貌,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第三级称 地质构造地貌,断裂、褶皱和火山等。. 大地构造. 海拔 6194 米的 Mt. Mckinley 沿着最活动的 Denali 右旋走向断层的断块分布。山脉是约 6 百万年前开始急剧隆起形成的。. 红海裂谷 —— 高角度正断层围限的裂谷,以及清晰可见的尼罗河。. 构造地貌.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八章 构造地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构造地貌 • 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 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将其分为三个等级: • 第一级称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大洋 • 第二级称大地构造地貌,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 第三级称地质构造地貌,断裂、褶皱和火山等。

  2. 大地构造 海拔6194米的Mt. Mckinley沿着最活动的Denali右旋走向断层的断块分布。山脉是约6百万年前开始急剧隆起形成的。 红海裂谷——高角度正断层围限的裂谷,以及清晰可见的尼罗河。

  3. 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由背斜和向斜组成谷地和山脊的特征。虽然北美和欧非在古生代的碰撞导致这里的低壳变形,谷地和山脊主要是不同侵蚀的结果。 地质构造地貌——福建永安断层三角面

  4.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1.1地球的形状 • 地球形状是指包括水圈在内的整个地球在自转和重力作用下呈现的外形,也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体。 • 大地水准面也是反映外营力地貌过程的一个重要基准面。 • 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也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5. 1.2 大陆与洋底 1.2.1特征 • 洋底是指水深一般超过-3000 米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5%和大洋面积77.2%,是地球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水深为3800 米。 • 洋底的地壳厚度很薄,一般仅5-10km。 • 洋底地壳是玄武岩质的,洋壳表面覆盖薄层的深海沉积物,一般只有几百米,很少超过1000m。岩石的密度为2.9,纵波传播速度为6.7-7.0km/s。

  6. 陆地特征 • 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面积约1.49×108Km2,占全球面积29.2 %。大陆的平均海拔850 米。它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洼地,高度为-399米。 • 大陆地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约在35km左右,大型山脉高原地区地壳厚达60-70km。 • 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陆壳基础是花岗岩质的,主要是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密度为2.7,纵波速度为6km/s左右。 • 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呈带状围绕在大陆四周,面积约8.1×106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6 %。 • 总的来说,大陆、洋底的形态是和地壳性质及其厚度变化紧密联系的。

  7. 各个高程及海深的地表面积统计

  8. 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 海侵层位图示

  9. 固体地球表面积分配

  10. 1.1.2成因 • 高原和山地的地壳厚、密度小,而平原地壳薄、密度大。 • 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 地壳均衡理论是建立在地球静态应力基础上面的质量平衡理论。 • 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地表覆冰、覆水的变化都是地表物质质量转移现象;地下岩浆活动和地幔对流也引起质量转移,这些也都破坏着地壳的静态均衡,成为均衡异常及均衡调整运动的原因。

  11. 地壳均衡模式 A、菩拉特模式——质量相同、横截面相同、密度不同 B、艾里模式——质量不同、横截面相同、密度相同

  12. 1.3 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1.3.1 特点 • 世界上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 洋脊裂谷带

  13. 1.3.2 成因 • 板块构造学根据新生代构造活动带的格局,将全球划分为若干板块。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 中、新生代的板块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早中生代和以前的构造运动遗迹仅见于陆壳范围。 • 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内,“浮”在地幔上面的陆壳在不断增生、扩大,才使古老构造遗迹得以保存,并且在陆地构造地貌的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14. 地球上的板块 海退层位图示

  15. 地球上的板块

  16. 板块构造与地球对流运动

  17. 板块构造理论的模式图

  18. 大西洋周围的大陆拼合图

  19. 1.4 内外作用的关系 • 外力作用一方面直接破坏着构造地貌,另一方面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却又受构造运动的制约。 • 构造升降运动使抬升地区遭到外力侵蚀,造成各种地貌;而在构造沉降地区,出现堆积作用和各种堆积地貌。这表明,外力地貌的发育过程与新生代构造运动有关,特别是陆地构造地貌,须对多样的外力地貌作必要的研究,以便论证补充。

  20. 内外力作用的速度

  21.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2.1洋底构造地貌 • 海底地貌可分洋底和大陆边缘两大部分,其中洋底又可分为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

  22. 大西洋洋底地貌略图

  23. 大洋中脊的地形

  24. 2.1.1 大洋中脊 • 洋脊是一条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约达80000km。洋脊顶部的平均海深在2000-3000m之间,个别的高点耸立在海平面之上,如大西洋北部的冰岛等。洋脊宽达1000km以上,甚至可达到1500km。 •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称中脊,在太平洋又称中隆,发育中央裂谷。过去认为太平洋中隆不发育中央裂谷。

  25. 全球大洋中脊分布

  26. 大洋中脊的一段

  27. 大西洋中脊

  28. 洋脊转换断层

  29. 2.1.2 大洋盆地 •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盆地与洋脊呈逐渐过渡的形式,但与大陆边缘连接处坡度往往突然变大,而且地壳的物质也明显不同。 • 大洋盆地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程中形成的。大洋盆地由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

  30. 2.1.2.1 海岭 • 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 • 火山海岭是指火山串连的海底山脉。如太平洋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等; • 断裂海岭系指断裂活动造成的海岭。如东印度海岭; • 陆壳海台是指一些地壳厚度较大,并有中间型地壳或花岗岩质陆壳的洋底块状高地,海台地面起伏不大,但周围为陡坡。如新西兰海台和罗卡尔海台等

  31. 火山海岭和海底平顶山的形成

  32. 陆地海台 陆壳海台 海沟 陆壳 洋壳

  33. 2.1.2.2 深海平原 • 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地,也称作海盆,大多水深达5-6km。

  34. 2.2.2.4海沟 •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方,深度达8-10km,成狭长槽状洼地。 欧亚板块 日本海沟 太平洋板块

  35. 马里亚纳海沟地形

  36. 2.2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 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水深度0-3公里。陆壳性质。包括大陆架和大陆斜坡。 • 大陆边缘分为构造相对平静的稳定型和构造强烈活动型两种。

  37. 大洋盆地形成过程

  38. 2.2.1稳定大陆边缘 • 以大西洋两侧为典型,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特点是三无:无海沟、无火山、无地震,宽度大。 大西洋中脊

  39. 2.2.2活动大陆边缘 • 特点是三有:海沟、火山、地震 •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狭窄的大陆架和大陆斜坡,分布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太平洋边缘 • 东亚型大陆边缘:由海沟、火山岛弧、弧后盆地组成。又分为: • 陆缘弧——弧后盆地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如我国东海岸与琉球群岛之间的大陆边缘; • 边缘弧——弧后盆地基底具有洋壳性质,如日本海盆与其东面的岛弧组成的大陆边缘; • 洋内弧——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都具有洋壳性质,如马里亚纳及其以东海域组成的大陆边缘。

  40. 日本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41. 第三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3.1 陆地构造地貌分区 • 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板块边界活动带、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和板块内部稳定区等三种区域。

  42. 3.1.1 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3.1.1.1新生代褶皱山带 • 由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特征是:巨大深断裂、倒转褶皱、频繁地震、火山活动等。

  43. 3.1.1.2 大陆裂谷带 • 以东非大裂谷为典型,由中央裂谷盆地和两侧的断块山脉组成,断裂切穿整个地壳进入地幔。 • 此外,欧洲莱茵河谷也是大陆裂谷。 穿过牟尔哈乌津以北的莱茵地堑剖面(据A. 格拉切夫)

  44. 东非大裂谷

  45. 3.1.2 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地构造地貌 3.1.2.1 褶皱断块山脉 • 古生代板内活动区形成的褶皱山脉——中生代后期和新生代的块断运动形成褶皱块断山脉,如天山山脉。

  46. 3.1.2.2 断块山与断陷谷 • 古生代板内稳定区——新生代断块运动形成断块山与断陷谷,如断块山——太行山、贺兰山等;陷谷——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等。

  47. 断块构造地貌示意图

  48. 3.1.1.3 板块内部稳定区的地构造地貌 • 新生代发生大面积拱起和拗陷 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