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历史回顾

历史回顾. “ 上古三代 ” 指的是哪三个朝代?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哪个王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朝代是哪个朝代? 什么叫 “ 盘庚迁殷 ” ?. 第 6 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帮助卡: 数 (shǔ) 典忘祖 齐桓 (hu á n) 公 宋襄 (xiāng) 公  泓 (h ó ng) 水  对峙 (zh ì )    都江堰 (y à n). 一、了解历史 (一)、鸟瞰周朝. 西周(镐京) 前 1046 年 —— 前 771 年. 平王东迁洛邑 (公元前 770 年). 周朝. 春秋

adena-chang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历史回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历史回顾 • “上古三代”指的是哪三个朝代?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哪个王朝?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朝代是哪个朝代? • 什么叫“盘庚迁殷”?

  2.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帮助卡: 数(shǔ)典忘祖 齐桓(huán)公 宋襄(xiāng)公  泓(hóng)水  对峙(zhì)   都江堰(yàn)

  3. 一、了解历史 (一)、鸟瞰周朝 西周(镐京) 前1046年——前771年 平王东迁洛邑 (公元前770年) 周朝 春秋 前771——前476年 东周(洛邑) 前770年——前221年 战国 前475年—— 前221年

  4. 770 221 了解历史 (二)了解东周 • 时间:前_____年——前_____年 • 都城: _____(今洛阳) • 1、春秋时期(前_____年——前_____年) • 春秋五霸: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 (后期还有___、 ____) • 2、战国时期(前____——前____年) • 战国七雄: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洛邑 770 476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 越 221 475 齐 楚 燕 秦 赵 魏 韩

  5. 了解历史 (二)了解东周 • “春秋”、“战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 和西周相比,春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周天子的势力这么没落,为什么一些强大的诸侯国还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 “战国时代”的概念是什么?

  6. 齐 秦 宋 吴 楚 越 (二)了解东周

  7. (二)了解东周 故事会 战国时期流传着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后来都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吗? 准备一下,你来讲,也可以请你的朋友一起为同学们表演一下这些故事! 帮助卡: 三家分晋 纸上谈兵 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 朝秦暮楚 负荆请罪

  8. 了解历史 (二)了解东周 (春秋时期的节符)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除进行争霸战争外,外交使节的来往也很频繁。使节出使皆持有节符,这是后人描绘的使节手持节符的情景。

  9. 战国武士复原图。 战国时代,各国战争频繁,武器装备也有所发展,从这幅战国武士复原图可以看出战士的甲胄和兵器。 • 箭镞。战国时期所使用的箭镞。

  10. 战国攻城云梯。战国时代,攻城往往使用云梯,这是后人描绘的攻城云梯图。战国攻城云梯。战国时代,攻城往往使用云梯,这是后人描绘的攻城云梯图。 • 长杆三戈戟。以矛和戈结合而形成的武器戟,在战国时期使用得很广泛,这是长杆三戈戟头部。 了解历史

  11. 了解历史 • 步兵格斗图。这是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表现了两军步兵格斗的场面。 • 水军作战图。这是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表现了双方水军作战的场面

  12. 大府铜玺印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整顿经济秩序。大府铜玺印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整顿经济秩序。 楚国设立的大府,是管理国家财赋物质的机构,这就是大府的官印。 了解历史

  13. 二、感悟历史——社会变革 魏 秦 商鞅 1、最早:____国 2、最有成效: ____国的______变法 • 时间:公元前_____年——公元350年 356

  14. 商鞅变法 1、秦国的内外形势 (一)背景 2、秦孝公求贤 3、商鞅的个人特质 (二)内容 (三)作用 了解历史

  15. 商鞅变法 (一)背景 (二)内容 1、经济上: 2、政治上: 3、地方管理: 重农轻商(奖励耕织、产多免疫) 废除特权、军功授爵; 建立县制;十家连坐

  16. 商鞅变法 背景 内容 作用 经济上: 重农轻商 (奖励耕织、产多免疫) 政治上: 军功授爵 废除特权; 地方管理:建立县制 十家连坐 国力骤增 战斗力增强 削弱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了解历史

  17. 三、历史智慧 • 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直接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 秦国由弱变强有哪些成功的历史经验?其中变法改革,尊重人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现代社会改革开放与人才培养有什么关系?

  18. 商鞅变法 • 商鞅方开。这是商鞅变法时制造的1升容积的标准量器,约合202毫升。 • 秦国杜虎符。这是秦国的虎符,符分两半,是用于调兵的凭证。 了解历史

  19. 历史运用 围绕商鞅变法,编历史小品 • 例如“商鞅在魏国”(人物有商鞅、公叔痤、魏惠王等) • 例如“立木取信”(人物有商鞅、秦孝公、壮汉、围观群众等) • 例如“商鞅舌战群雄”(人物有商鞅、秦孝公、旧贵族等) • 以4人小组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与小组合作。10分钟准备,能上台表演的小组每人加3分

  20. 五、感悟历史——社会变革 魏 秦 商鞅 1、最早:____国 2、最有成效: ____国的______变法 • 时间:公元前_____年——公元350年 • 内容: 经济上:重农轻商(奖励______、产多_____); 政治上:废除_____、军功_____; 地方管理:建立_____; _____连坐 • 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著名的水利工程: ________ 356 耕织 免役 特权 授爵 十家 县制 使到秦实力增强,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 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

  21. 李冰像 都江堰 李冰父子二王庙。 后人为纪念李冰和 他的儿子在水利方面所作的贡献,修建了李冰父子二人的庙,称为“二王庙”。 了解历史

  22. 商鞅最后遭到车裂之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商鞅最后遭到车裂之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23. “春秋时期”,得名于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这就是后世流传的《春秋》。“春秋时期”,得名于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这就是后世流传的《春秋》。 了解历史

  24.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弱,诸侯国都争相享用周天子的礼仪,出现僭越周礼的现象。周礼规定,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只有天子可享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从郑国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坛来看,郑国国君已违背周礼,使用九鼎(郑国大典祭祀坛)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弱,诸侯国都争相享用周天子的礼仪,出现僭越周礼的现象。周礼规定,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只有天子可享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从郑国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坛来看,郑国国君已违背周礼,使用九鼎(郑国大典祭祀坛) 了解历史

  25.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了解历史

  26. 晋楚争霸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文公早年饱经忧患,曾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经秦的帮助,62岁时回国当了晋国的国君。即位后,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5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内部的武装叛乱,博得“尊王”的美名,在诸侯中建立了威信。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与楚国争霸。 了解历史

  27. 2万 晋 齐 × 城濮 陶丘 ○ 楚 4万

  28. 赵 齐 魏 秦 韩 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