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 簡介. 我國的所得稅分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綜合所得稅課徵範圍,是採「屬地主義」,也就是凡是個人所得的來源是在中華民國境內,即應依 《 所得稅法 》 課徵所得稅,相對的,如果所得來源是在中華民國境外,則無庸課徵綜合所得稅( 《 所得稅法 》 第一、二條)。. 所得稅法 ( 民國 92 年 06 月 25 日 修正 ). 第一條: ( 所得稅種類 ) 所得稅分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

adi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個人所得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個人所得稅

  2. 簡介 • 我國的所得稅分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綜合所得稅課徵範圍,是採「屬地主義」,也就是凡是個人所得的來源是在中華民國境內,即應依《所得稅法》課徵所得稅,相對的,如果所得來源是在中華民國境外,則無庸課徵綜合所得稅(《所得稅法》第一、二條)。

  3. 所得稅法(民國 92 年 06 月 25 日 修正) • 第一條:(所得稅種類) 所得稅分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 • 第二條:(綜合所得稅課徵範圍) 凡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之個人,應就其中華民國來源之所得,依本法規定 ,課徵綜合所得稅。 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而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者,除本法另有規定 外,其應納稅額,分別就源扣繳。

  4. 概括性所得的定義 • 概括性所得:個人某一段期間的消費總額加上財富淨值的增加(Haig-Simons) • 概括性所得也應包括員工的福利(例如,保險、退休金),贈與性移轉給付,資產增值或減值,以及非現金收入(實物津貼)。 • 以概括性所得為稅基: • 優點:合乎公平正義、具有中性特質(不會改變物品或勞務的相對價格,對資源分配沒有扭曲的作用) • 缺點:很難把消費支出和工作支出分開,未實現的利得難以正確估計,耐久財與自我提供之勞務的實際價值難以貨幣化。

  5. 稅基的計算 • 不用概括性所得為稅基,而以課稅所得(taxable income)為稅基。 • 課稅所得的算法:各項所得加總後,減去扣除額和免稅額,得到個人綜合所得淨額,再乘以稅率,便是應納稅額。 • 各種減免優待(tax preference),使得稅基受到侵蝕,這種課稅收入的減少,稱為稅式支出(tax expenditure)。

  6. 扣除額與免稅額 • 扣除額:標準扣除額、列舉扣除額(二選一)和特別扣除額。 • 九十三年度綜合所得稅之標準扣除額,單身為四萬四千元,夫妻合併申報為六萬七千元 • 列舉扣除額:捐贈、保險費、醫藥及生育費、災害損失、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房屋租金支出等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最高可扣除七萬五千元、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每人每年不超過二十七萬元之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領有殘障手冊者每人每年七萬四千元之殘障特別扣除額、每一申報戶每年最高二萬五千元之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所得稅法》第十七條)。 • 九十三年度綜合所得稅免稅額仍維持每人每年七萬四千元,年滿七十歲者,每人十一萬一千元 。

  7. 優惠條款的優點 • 減少稽徵上的困難:有些所得無法貨幣化,無法算出應納稅額 • 促進稅負的公平分配:按照扶養親屬人數的多寡,給予不同的寬減,符合量能課稅的原則。 • 鼓勵足以製造外部利益的活動:例如慈善捐贈。

  8. 優惠條款的缺點 • 增加福利成本:整體社會福利將蒙受損失(看下頁的圖形解釋) • 增加逃稅誘因:優惠條款侵蝕稅基,迫使政府提高邊際稅率,邊際稅率越高,逃稅意願會越強烈。 • 公平原則:若優惠條款是採用先扣除後算稅額,則邊際稅率低的低所得者,實際所得到稅負減輕的利益,會比邊際稅率高的高所得者還要低。因此有經濟學家主張先算應納稅額,再扣除。 • 增加稽徵成本:各類優惠條款會使徵納雙方增加很多行政成本。

  9. 圖19-1,課稅優惠與福利成本 假設購屋抵押貸款的利息,可以從課稅所得中減除。 再假設房屋的邊際社會生產成本固定不變。 S1是原始的個人MC, 也是社會MC S1與D交叉於A點,達到 市場均衡。產量Q1。 假定購屋者的平均邊際稅率是 20%: 課稅優惠使S1平移到S2, 表示對個人而言,邊際成本下跌 ,新的均衡為C點,產量Q2。 此時,邊際社會成本>邊際社會 利益,社會福利損失ABC。 若購屋者的平均邊際稅率增加, 課稅優惠會使S更往下移,社會 福利損失會更多。

  10. 稅率結構與申報單位 • 累進性質的稅率結構:課稅所得越大,平均稅率越高。 • 法定稅率:應納稅額佔課稅所得的比例 • 有效稅率:應納稅額佔綜合所得毛額的比例 • 課稅單位:個人或家庭,各國制度不一。台灣採取以家庭為主的混合申報制,也就是消費單位制。

  11. 所得稅對勞動供應的影響 • 替代效果:勞動者實際工資收入減少,等於休閒機會成本的降低增加休閒時間,減少工作時間 • 所得效果:勞動者實際工資收入減少,為了維持原有的收入增加工作時間 • 所得稅對勞動供給的影響,取決於替代效果和所得效果的相對強度。替代效果>所得效果,勞動供給量減少。所得效果>替代效果,勞動供給量會增加。

  12. 替代效果>所得效果的情況 JH:稅前的預算線 與無異曲線U2相交於E1點,休閒 時數10,工資收入a. 假設30%的所得稅, KH:稅後的預算線 (為什麼KH與JH不是平行?因為 休閒時數越多,收入越少,應納 稅額越少。) 稅後新的均衡點是E2,休閒時數 12,工資b,但實際的收入是c, b-c是稅。

  13. 所得效果>替代效果的情況 休閒時數從12減低為10. E1

  14. 對薪資所得課稅的福利成本 政府不課稅,均衡為E1,均衡 產量Q1,邊際社會成本=邊 際社會利益 假設30%的薪資所得稅, 勞動供給從S1S1移至S2S2, (勞動數量越多,所得越高,課稅 越多,所以不是平行移動) 新的均衡產量Q2,此時,社會 邊際利益>社會邊際成本, 社會福利損失E1E2B. (SMC) (SMB)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