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大足石窟

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西元 649 年),歷經晚唐、五代(西元 907 ~ 959 年),盛于兩宋(西元 960 ~ 1278 年),元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歷經千年整建 , 其規模宏大 , 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 又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 , 是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 , 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

afram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大足石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足石窟

  2. 大足石刻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西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西元907~959年),盛于兩宋(西元960~1278年),元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歷經千年整建, 其規模宏大, 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

  3. 又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是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又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是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

  4.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餘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餘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

  5.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處,始刻于唐景福元年(西元892年),至南宋紹興年間(西元1162年)結束。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處,始刻于唐景福元年(西元892年),至南宋紹興年間(西元1162年)結束。

  6. 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

  7. 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龕窟密如蜂房,被譽為西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的“石窟藝術陳列館”。造像題材共51種,以當時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為主。北山造像以雕刻精湛、技藝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中國西元8世紀至14世紀時,民間佛教信仰及石刻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龕窟密如蜂房,被譽為西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的“石窟藝術陳列館”。造像題材共51種,以當時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為主。北山造像以雕刻精湛、技藝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中國西元8世紀至14世紀時,民間佛教信仰及石刻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8.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公里處,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西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公里處,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西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

  9. 寶頂山大佛灣造像長達500米,氣勢磅薄。雄偉壯觀。變相與變文並舉,圖文並茂;佈局構圖謹嚴,題材主要以佛教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勝地,展現了宋代(西元960~1278年)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大佛灣造像長達500米,氣勢磅薄。雄偉壯觀。變相與變文並舉,圖文並茂;佈局構圖謹嚴,題材主要以佛教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勝地,展現了宋代(西元960~1278年)石刻藝術的精華。

  10. 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南,始刻于南宋(西元1127~1278年)時期,明清兩代亦稍有增補。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題材主要以道教造像為主,作品刻工細膩,造型豐滿,表面多施以彩繪。南山石刻是現存中國道教石刻中造像最為集中,數量最大,反映神係最完整的一處石刻群。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南,始刻于南宋(西元1127~1278年)時期,明清兩代亦稍有增補。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題材主要以道教造像為主,作品刻工細膩,造型豐滿,表面多施以彩繪。南山石刻是現存中國道教石刻中造像最為集中,數量最大,反映神係最完整的一處石刻群。

  11. 石篆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南25公里處,始刻于北宋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至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結束。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共10窟,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結合造像群。石篆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南25公里處,始刻于北宋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至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結束。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共10窟,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結合造像群。

  12. 石門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20公里處,始刻于北宋紹聖元年(西元1094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西元1151年)結束。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長約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題材主要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還包括有造像記、碑碣、題刻等。石門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佛、道教結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題材諸窟的造像最具藝術特色。作品造型豐滿,神態逼真,將神的威嚴氣質與人的生動神態巧妙結合,在中國石刻藝術中獨樹一幟。石門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20公里處,始刻于北宋紹聖元年(西元1094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西元1151年)結束。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長約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題材主要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還包括有造像記、碑碣、題刻等。石門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佛、道教結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題材諸窟的造像最具藝術特色。作品造型豐滿,神態逼真,將神的威嚴氣質與人的生動神態巧妙結合,在中國石刻藝術中獨樹一幟。

  13. 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西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西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14. 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石龕高7.7米,寬12.5米,雕刻于15~30米高的崖壁上,佔崖壁面積88平方米,距今已有800多年千手觀音有1007 隻手,手心各有一慈眼,固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每隻手臂各異, 或正或側,或舉或垂,每隻手持物也不同.

  15. 1.息災法用佛部:有化佛手,罥索手,施無畏手,白拂手,榜棑手,鉞斧手,戟鞘手,楊柳手.1.息災法用佛部:有化佛手,罥索手,施無畏手,白拂手,榜棑手,鉞斧手,戟鞘手,楊柳手. 2.調伏法用金剛部:有伐折羅手,金剛杵手,寶劍手,宮殿手,金輪手,寶鉢手,日摩尼手,月摩尼手. 3.增益法用摩尼部:有如意珠手,寶經手,寶弓手,白蓮手,青蓮手,寶鐸手,紫蓮手,蒲桃手. 4.敬愛法用蓮華部:有蓮華合掌手,寶鏡手,寶印手,玉環手,胡瓶手,軍持手,紅蓮手,錫杖手. 5.鉤召法用羯摩部:有鐵鉤手,頂上化佛手,數珠手,寶螺手,寶箭手,寶篋手,髑髏手,五色雲手. 千手觀音頭戴寶冠,冠上有小佛像45尊,遙望之金光閃耀,極為莊嚴宏偉.

  16. 寶頂山釋迦涅槃聖跡圖,長達31公尺上半身露出地面,下半身則隱沒在懸崖裡,所謂意到筆不到的手法.眾弟子半身造像,各捧不同供品,祥雲繚繞,彩龍飛舞,一縷青煙, 直上九霄,於雲外天神來朝,氣氛虔誠莊嚴.

  17. 又有釋迦抬棺,世尊探望生病父王,以教育大眾弘揚教孝觀於父母恩重難報經,則以十幅石刻淋漓盡致地表現父母養育子女艱辛的動人情景.展現了嫁娶.婚宴.懷孕.臨產哺乳.洗滌.教育子女等,含辛茹苦的情節.又有釋迦抬棺,世尊探望生病父王,以教育大眾弘揚教孝觀於父母恩重難報經,則以十幅石刻淋漓盡致地表現父母養育子女艱辛的動人情景.展現了嫁娶.婚宴.懷孕.臨產哺乳.洗滌.教育子女等,含辛茹苦的情節. 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