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1.13k Vues
如何利用 HPM 來推動數學史之研究. 洪萬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 (TAME) 副理事長 《HPM 通訊 》 發行人 Email : horng@math.ntnu.edu.tw 個人網頁: http://math.ntnu.edu.tw/~horng.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1985 年以前:文化史 (cultural history) 進路 / 數學史與科普寫作志業 / 數學史與通識教 育
E N D
如何利用HPM來推動數學史之研究 洪萬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 (TAME) 副理事長 《HPM通訊》發行人 Email : horng@math.ntnu.edu.tw 個人網頁:http://math.ntnu.edu.tw/~horng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 1985年以前:文化史 (cultural history) 進路 / 數學史與科普寫作志業 / 數學史與通識教育 • 1985-1988:榮獲科教處獎學金,赴美專攻HPM。進入CUNY就學科學史博士班課程,學習社會史 (social history) 進路。同年赴美有王道還與徐光台。抵美之後,在哥大認識傅大為。後來,又在新澤西認識洪裕宏。 • 1988-1991:在清大歷史研究所以『兼任專家』名義兼課(當時只有『講師證書』,清大之『彈性』可見一斑),採取社會史進路,研究『談天三友』,撰寫『李善蘭』(博士論文)。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 1992 年:在遠流出版社之贊助下,與洪裕宏,傅大為,林正弘與戴華等創辦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 Taiwanese Journal,推動學術國際化。 • 1993 年:參加西班牙舉辦的第19屆國際科學史大會。 • 1994 年:入選為國際科學史學院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之通訊會員 (corresponding member)。 • 1994 年: Historia Mathematica(國際數學史委員會之官方刊物)編輯委員。 • 2004 年:應邀擔任 HPM 國際研究群諮詢委員 • 2005 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2006年出刊):編輯委員。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 1995 年:申請第一個數學教育研究計畫『數學史與數學學習』。 • 1996 年:參加 在葡萄牙舉辦的 HPM 96 Braga,並接受委託承辦 HPM 2000 Taipei。首次參與 HPM 國際學術活動。 • 1998 年10月:《HPM 通訊》創刊,邀請蘇惠玉老師擔任主編迄今!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 1999年8月-2001年7月:特別研究計畫(『文本計畫』),配合 HPM 2000 Taipei 之承辦,鼓勵研究生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曝光! • 2002年8月-2004年7月:『HPM與教師專業發展』特別研究計畫。 • 2001-2004:國科會科學教育處『數學教育學門』召集人。
HPM 之 DEMO! • 1994:〈數學史上三個公式積圓面〉 • 1996:〈數學史與代數學習〉 • 2000 (與林倉億合撰):〈數學史教學與數學觀的改變〉 • 2000: “Euclid versus Liu Hui: A Pedagogical Reflection” • 2001:〈貼近《幾何原本》與HPM的啟示:以驢橋定理為例〉 • 2002: “Teaching Experiment with Proposition IX.20 of the Elements” • 2002: “Cognitive Dimension of the HPM: Text vs. Context”
HPM 之 DEMO! • 2003:〈建構主義 vs. 柏拉圖主義:親愛的老師你站在哪裡?〉 • 2003: “Power of Innovation: A Historical View” • 2004:〈教改爭議聲中,證明所為何事?〉 • 2004:〈數學史如何呈現?〉 • 2005:〈從古今翻譯看數學文化交流〉 • 2005:〈PCK vs. HPM: 以兩位高中數學教師為例〉 • 2005:〈從程序性知識看《算數書》〉
國一學生的一則學習札記 (1996) • 我每天都幾乎有一節數學,我每天都在看黑板,老師寫的,自己慢慢的看,算法怎麼算,所以每天幾乎都可以理解了幾題。 • 假如我有一個題目不懂,就去問□ □ □(略去同學名字)怎麼作,他糾正我的寫法,我也慢慢的懂了。 • 我對數學有困難的是,不能容忍x, y, z是個數字,並算出一個答案,這是自己面臨(林)到的一個困難,無法突(途)破!
宋金元的天元術:列方程式的方法 • 金元數學家李冶(或李治)《測圓海鏡》卷七第二題: 今有圓城一所,不知周徑。或問丙出南門直行一百三十五步而立,甲出東門直行一十六步見之,問徑幾何? 草曰:立天元一為半城徑。…… ⊙立天元一為半城徑,就相當於今日之設x為圓城之半徑。
明代唐順之、顧應祥之『反應』 • 唐順之:『藝士著書,往往以秘其機為奇。所謂立天元一云爾,如積求之云爾,慢不省其為何語。』 • 顧應祥:『細考《測圓海鏡》,如求城徑即以二百四十為天元,半徑則以一百二十為天元。既知其數,何用算為?』
晚清華蘅芳的《學算筆談》 • 初學天元之人,每不知天元為何物,則心中存一意見,以為所求之數尚未知,何以能立一天元,遽謂即是此數! • 立天元之術,其意謂所求之數尚未知,而必有此數則可知,故以所立之天元一即為一個所求之數,亦即以所求之數為一個天元。是天元者,乃是記其所求之數之倍數也。
晚清華蘅芳的《學算筆談》 • 所求之數,既能以天元代之,則可視之如已知,而將此數入算耳。故能將所立之天元與題中已知之各數相加減乘除,此天元之術所由立也。 • 天元則視未知之數無異於已知,故可將已知、未知之各數,依題中曲折以相證。則其所注意者,不在未知之數,而專在相等之兩積。
『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怎麼編寫?怎麼教學?『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怎麼編寫?怎麼教學? • 數學知識的『認知』 vs. 『邏輯』兩個面向如何折衷? • 你(妳)認為老師怎麼教學而導致學生形成此一『迷思』(或『另類』)概念? • 有很多老師『照本宣科』!你(妳)認為教材的編寫者強調了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的哪一個面向?
一位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室日誌(2005年3月) • 教學單元:一元一次方程式 • (3月2日) 如果是平時上課,學生就會吵著要做練習題,但是今天卻沒有,可見大多數的學生對於這個單元都不太了解,我絕得依原一次方程式對這個年紀的學生真的很難!當年我學到未知數也是花了許久才理解,所以想要趕快學會就必須下苦工夫才行!
一位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室日誌(2005年3月) • (3月9日) 有些數學問題是我在學習過程中不曾遇到的,所以我比較不知道學生是如何思考的?例如:化簡 9x+5-8x 會得到 17x+5 的答案,這當然是錯的啦!正確答案是9x-8x+5 = (9-8)x+5 = x+5,但是學生卻是這樣子看的︰9x+8x+5 = 17x+5,原本我說正負號要跟好,意思是8x前的負號要一起看成-8x,但是學生卻是看成9x+後面的東西,難怪怎麼算都錯!但是我平常事〔示〕範例題的時候都有用不同的顏色的粉筆圈起來一再強調,學生卻還是沒有感覺,問題出在哪裡呢?專心度不夠?學生程度不好?
一位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室日誌(2005年3月) • 本週 (3/7-3/11) 與指導老師討論重點︰ • 一、103這個班級學生學習這一個單元的表 現太差、許多學生都需要個別指導才行!我和○ ○老師安排時間加強指導學生,希望能讓更多人跟上學習進度。 • 二、要求學生徹底了解以符號代表數的真意〔義〕很困難,目前我們的目標是期望學生依照規則將題目做對,例如… … • 三、課本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用等量公理教學,但是補充的部分是用移項法則,學生的反應普遍都不懂!雖然只不過是省略幾個步驟,就可以更快地解出未知數,可惜學生剛接觸這個單元,就是想讓學生用移項法則〔,這〕似乎太快了,所以教學還是要是〔視〕班級學生程度而定。
一位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室日誌(2005年4月) • 4月4日:利用摺紙來看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線和中垂線,教師在台上示範教學,學生也有附件可以自己動手做,有學生私下反應這樣子的課程比較有趣,因為可以親自參與,並不是只有聽老師說。 • 4月22日:雖然數學教了圓形,但並非將每一個有官員行的概念都介紹過(國一的學習目標不需要這麼難的程度),學生做題目的時候就會先遇到先備知識不足的情況,例如:只教了圓心角,卻未交圓周角,更別提是否知道其中的角度關係了!可是試卷或是講義(訂購的)就會出現這樣的題目,如果要讓學生明白原因,就必須花很多時間完整教學(將會耽誤到原本的進度),但是讓學生只記得結果或公式又非數學教師的本意,想要兼顧兩方面還真是難!
阿基米德的動手做『功夫』: Eureka!(取自小天下《圖形的探險》,陳昭蓉翻譯)
希臘史家 Plutarch 評論阿基米德的動手做『功夫』 • 阿基米德的一些動手做發明,只不過是『研究幾何之餘供消遣的玩意』!他的『志氣如此之高,心靈如此之幽深,科學知識如此之豐富,以致於雖然她的這些發明使人們把他看得神乎其技,他卻不削把這些東西寫成書流傳於世,把所有直接為了使用和謀利的機械和技巧都看做是鄙賤之事,而一心一意追求那美妙的,不夾雜俗世需求的學問。』 • 不過,丹麥考據學家 Heiberg 1905 年在伊斯坦堡發現阿基米德的一本十世紀的羊皮手抄稿《方法》(The Method),推翻了 Plutarch的說法。可見阿基米德也很喜歡『勞作幾何』!
教師努力設計或布置教學活動,教學時數夠嗎?教師努力設計或布置教學活動,教學時數夠嗎? • 帶領學生利用摺紙來領會幾何概念,是不是一個恰當的教學活動?曾有國內明星大學數學家評論說這是一種『勞作幾何』! • 從『勞作(或直觀)幾何』到『論理幾何』!從一般學生到資優學生! • 『卓越追求』與『社會正義』如何兩全?
劉徽注 (263 AD) 的價值與意義 • 根據高樹藩編纂《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在甲骨文、金文中缺『注』字。小篆注:從水、主聲,其本義根據許慎《說文解字》作『灌』解,乃自彼輸水適此之意,故從水。又以主在古代為元首之略稱,乃臣屬殊途同趨以朝者;諸細流之注湖澤江海,亦係殊途而同歸之,故注從主聲。 • 漢唐宋時,解釋經史子集曰注,明人始改『注』為『註』!
劉徽如何說明『約分術』 • 約分術曰:副置分、母子之數,以少減多,更相減損,求其等也。故以等數約之。 • 劉徽注:其所以相減者,等數之重疊也,故以等數約之。 • 更相減損 vs. 輾轉相除法 • 《幾何原本》中的輾轉相除法:『設有不相等的二數,從大數中連續減去小數直到餘數小於小數,再從小數中連續減去餘數直到小於餘數,這樣一直作下去,若餘數總是量不盡其前一個數,直到最後的餘數為一個單位,則該二數互素。』
數學教育家 Keith Weber『如何』看待證明? (1) 用以說服的證明 (proofs that convince) – Heine-Borel定理之證明,可以說服但無法說明。 (2) 用以說明的證明 (proofs that explain) – 『中間值定理』(intermediate value theorem)之證明,可以說明但無法說服。 (3) 用以核證定義或公設結構的證明 (proofs that justify the use of a definition or axiomatic structure) – 利用 Peano公設來證明 2+2=4。 (4) 用以解釋技巧的證明 (proofs that illustrate technique) – 證明函數 f(x) 為連續函數,則被認為是解釋技巧用的證明(譬如如何熟練 epsilon-delta 的極限定義與技巧)。
劉徽注 vs. 數學證明 • 劉徽對『約分術』中的『更相減損』之說明手法,就是利用一個命題『分子、分母之等數重疊』(分子、分母有最大公因數),來解說『更相減損』這個算則 (algorithm)。 • 歐幾里得的證法當然不是如此,因為他所運用的邏輯推論都是運用在命題之間。 • 如果說劉徽與歐幾里得在分別解說『更相減損』與『輾轉相除法』時,都各自運用了『概念性知識』來進行連結,那麼,劉徽的版本由於出自中算脈絡,在風格上比較接近 David Tall 所謂的『程序成概念』 (procept)。 • 劉徽這個注的論證形式可以『翻譯改寫』如下: 因為分子、分母都是等數的重疊,所以,我們可以運用輾轉相減求出等數,從而可以利用等數來约簡它們。
劉徽注 vs. 數學證明 • 在此,我們補上了『求出等數』這個運算結果。『分子、分母都是等數的重疊』固然是一個命題,後兩者卻是算法而非命題,因此,劉徽在此一脈絡中的註解目的,大概就是利用『分子、分母都是等數的重疊』,來提供『輾轉相減』此一算法的理由。在此一『論證』中,『理由』與『歸結』(conclusion) 之間,沒有所謂的邏輯必然 (logical necessity) 。 • 如果『所以』之後的第一個命題改成『分子、分母一定存在有最大等數』,那麼,「因為分子、分母都是等數的重疊,所以,分子、分母一定有最大等數」,無疑就是邏輯之必然了。
劉徽注 vs. 數學證明 • 有別於歐幾里得論證的『推演關係』(derivation relationship),劉徽的論證頗像是掌握了『核證關係』(justification relationship)。 • 前者是命題 (譬如 A 與 B 之間) 的演繹關係,後者則是在比如『論述句』(argument) A 被宣稱成立的情況下,『論述句』B 是用以支持 A 或反駁 A。前者之 A 是當作前提 (premise) 或假設 (hypothesis) 用的,至於後者的A 則是一個論題 (thesis)。日常語言中的所謂『推論』(reasoning) ,大都指後者而言。 • 數學史上一些『數值核證』 (numerical justification) 或『幾何圖形重構』(geometrical reconfiguration)(譬如劉徽的『出入相補』),嚴格說來都無法構成數學證明,然而,它們卻是不折不扣的『論述句』,可以在引出相關命題之為真時,為我們加強信心。
劉徽注的意義 • 『注』是甚麼意思? • 給定 (已知)『方田』面積:『廣從步數相乘為積步』 • 說明『圭田』面積︰『半廣以乘正從』 • 方法︰以盈補虛
劉徽注圓田術 • 圓面積公式:『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 劉徽注首句︰『按半周為從、半徑為廣,故廣從相乘為積步也。』 • 劉徽的『割圓術』︰『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 • 劉徽先證明圓面積公式,再據以求圓周率近似值。此一進路與古希臘阿基米德類似。
阿基米德證明圓面積公式的朝鮮版 • 本圖取自朝鮮兩班南秉吉的《九章術解》(約1860年代) • 南秉吉修訂了傳到中國的《數理精蘊》(清康熙皇帝主編)中的圖形與證法。
劉徽 vs. 阿基米德 • 劉徽『直接』進路:割到不可割! • 阿基米德『間接』迂迴,運用了所謂的『窮盡法』(the method of exhaustion)。固然『嚴密』,可惜,失之『直觀』! • 刻卜勒 (Kepler)的『直觀』解讀 – 說明為甚麼圓面積長成那個樣子! • 刻卜勒的能力,稱作『數學洞察力』(mathematical insight) !
美國加州公立數學課程綱要『幾何』(8-12年級)美國加州公立數學課程綱要『幾何』(8-12年級) • 此一課程綱要的『論理嚴密』,廣受國內很多數學家推崇: 『數學的最重要目標,是教授學生邏輯推論。隱含在數學學習中的邏輯推理,允許我們將數學應用到很大範圍的情境上,其中有關實際問題的解答可以達到精確的程度。 上了八年級以後,學生的數學敏銳度應該強化。他(她)們需要開始理解邏輯的奧妙,並體會到下結論之前實質有效的論證之需求。 數學推理與概念理解不應與內容分離;它們是內稟 (intrinsic) 於學生在更高層次精通的數學分科之中。』 (CDSMS, 2000, pp. 72-73)
美國加州公立數學課程綱要『幾何』(8-12年級)美國加州公立數學課程綱要『幾何』(8-12年級) • 『三角形或多邊形與外接圓的關係,應該及早安排教授: 在幾何課程中,似乎沒有人好好考慮將有關圓形的定理趁早引進。譬如說吧,有關在圓形中等弧對等角的一些相當特出的定理,必須在介紹完幾何公理之後三週內就呈現給學生。而這,主要的目的是證明下列兩個定理: 1.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2. 一個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遠內角的和。』
《幾何原本》的邏輯順序 • 在《幾何原本》(The Elements) 中,等弧對等角之相關定理,卻是安排在第III冊命題27、28與29: III. 27. 在等圓中,等弧上的圓心角或圓周角是彼此相等的。 III. 28. 在等圓中等弦截出相等的弧,優弧等於優弧,劣弧等於劣弧。 III. 29. 在等圓中,等弧所對的弦也相等 (歐幾里得,1992,頁81-83;Heath, 1956, vol. 2, pp. 58-60)。
《幾何原本》 • 證明III. 27,就依賴了I. 23、III. 20與III. 26。但是,III. 20的證明依賴了I. 5。III. 26依賴了III. 24,從而 III. 10,乃至於 I. 8,後者最後還是依賴了 I. 5。至於I. 23 則是基於 I. 8,於是,最終還是仰賴了I. 5。 • I. 5的(完整)內容為: 『在等腰三角形中,兩底角彼此相等;並且若向下延長兩腰,則在底以下的兩角也彼此相等。』
《幾何原本》 • 若想利用III. 27來引進『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之命題,而又不想離開歐幾里得的脈絡,那麼,我們勢必無法迴避邏輯推論上的循環謬誤 (circular fallacy)。 • 再以III. 28與III. 29的證明為例,前者至少依賴了I. 8,因而一定逆推回I. 5,於是,循環謬誤仍然無法避免。同理,證明III. 29必須依賴III. 27,於是,循環謬誤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