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8

(三) 灞 陵

(三) 灞 陵. 汉文帝刘恒灞陵. 灞陵所在的白鹿塬,因周平王东迁时看见白鹿游于塬上而得名。 汉文帝刘恒 ( 前 202 年一前 157 年 ) 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 23 年。.

ahmed-cai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三) 灞 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 灞 陵 汉文帝刘恒灞陵

  2. 灞陵所在的白鹿塬,因周平王东迁时看见白鹿游于塬上而得名。灞陵所在的白鹿塬,因周平王东迁时看见白鹿游于塬上而得名。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一前157年)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

  3. 亲自下地耕作,皇后亲自织布,饭食不重味,衣饰不重彩,出行乘坐的车辆至多只驾有四匹马,宫室、园囿、车骑、服御等奢侈享乐设施用品一律不许新建添置;减免农民赋税,免除肉刑,专务以德化民;他儿子孝景帝谨遵父业,父子共创文景之治前后五六十年间,黎民醇厚诚信,社会移风易俗,国家内外无战事,国富民足,粮仓充实,骡马成群,钱财无数,国库里铜钱因为存储太多太久,连穿贯的麻绳都朽断了;

  4. 两朝大臣官员上行下效谨慎自律,出入皆用牛车,以腐化享乐为耻,以简约朴素为荣;百姓人人自阿安自爱,遵法守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文帝死后葬灞陵,随葬品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物,因其山,不起坟……

  5. 史书评价:“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这评价并不过分,一个打江山,一个守祖业,奠定了牢固的汉家基业,数百年强盛不衰,汉语、汉字、汉族、汉中、汉文化得以流芳百世,文景之治的成功之处令后人深思。史书评价:“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这评价并不过分,一个打江山,一个守祖业,奠定了牢固的汉家基业,数百年强盛不衰,汉语、汉字、汉族、汉中、汉文化得以流芳百世,文景之治的成功之处令后人深思。

  6. 灞陵西南有文帝刘恒生母薄太后的南陵。沿着一条卵石铺砌的陵园大道,我们看到陵前一块上书“汉薄太后南陵”六字的石碑。这座近30米高的陵冢,其形状像个倒扣过来的斗,陵冢四周还残存有夯土筑成的陵园垣墙。灞陵西南有文帝刘恒生母薄太后的南陵。沿着一条卵石铺砌的陵园大道,我们看到陵前一块上书“汉薄太后南陵”六字的石碑。这座近30米高的陵冢,其形状像个倒扣过来的斗,陵冢四周还残存有夯土筑成的陵园垣墙。

  7. 薄太后的南陵,陵冢西隔渭水遥望高祖刘邦的长陵,东对相隔不远的文帝灞陵。故史书有“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说法,当地百姓称为“望子冢”。而这么一种葬法,也是文帝刘恒的安排。因为薄太后虽然曾是刘邦的爱妃,而“吕后是正嫡,故不得合葬也”。所以她不能进入刘邦的葬区

  8. 刘恒死后,母亲也就是薄夫人尚在。刘恒临终时吩咐他的妻子,也就是窦皇后要厚待其母薄太后,愿以死后“顶妻背母”,报其恩德。就是将来薄太后的陵墓和窦皇后的陵墓,要埋在刘恒灞陵的两端。由于皇夫的嘱托,窦皇后死后,其陵墓就建在了灞陵北侧。一北,一南。于是形成了现在汉文帝灞陵居中,其母薄太后南陵在南,其妻窦皇后窦陵在北这样的布局。实现了刘恒生前所说的“顶妻背母”遗嘱。刘恒死后,母亲也就是薄夫人尚在。刘恒临终时吩咐他的妻子,也就是窦皇后要厚待其母薄太后,愿以死后“顶妻背母”,报其恩德。就是将来薄太后的陵墓和窦皇后的陵墓,要埋在刘恒灞陵的两端。由于皇夫的嘱托,窦皇后死后,其陵墓就建在了灞陵北侧。一北,一南。于是形成了现在汉文帝灞陵居中,其母薄太后南陵在南,其妻窦皇后窦陵在北这样的布局。实现了刘恒生前所说的“顶妻背母”遗嘱。

  9. 刘恒这种死了也要背着母亲、尽显孝心的埋法,为后世赞誉。西望创建了大汉基业的丈夫,东看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儿子。刘邦之妃,文帝其母,这个赢得儿子一片孝心、名为薄姬。刘恒这种死了也要背着母亲、尽显孝心的埋法,为后世赞誉。西望创建了大汉基业的丈夫,东看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儿子。刘邦之妃,文帝其母,这个赢得儿子一片孝心、名为薄姬。

  10. 长安民间有“天葬汉文帝”之说,很多文人登上灞陵,凭吊怀念这位杰出人物。东汉诗人王粲留下“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kui)然伤心肝。

  11. (四)颜真卿墓

  12. 颜筋柳骨 • 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颜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家。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曾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李所杀。 • 颜真卿墓位于长安区凤栖原上,即少陵原的北部。

  13. 《颜氏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是他的代表作。苏轼曾有“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鲁公”一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曲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沉着端庄”是其书法的独特风格,其墨迹有200多种,虽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有大量流传。

  14. 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乃吴郡张旭。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及于唐书,皆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字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斯书,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本文中领略个中滋味。情溶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此一准则。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乃吴郡张旭。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及于唐书,皆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字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斯书,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本文中领略个中滋味。情溶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此一准则。

  15. 颜真卿,一位书坛的巨灵。千百年来,唯颜鲁公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唐代书坛固然以颜真卿为冠冕,而宋代也以颜书为大纛。自兹以往,颜真卿的书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积淀成中华民族书魂的重要部分。《新唐书·颜真卿传》赞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泉源。颜真卿,一位书坛的巨灵。千百年来,唯颜鲁公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唐代书坛固然以颜真卿为冠冕,而宋代也以颜书为大纛。自兹以往,颜真卿的书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积淀成中华民族书魂的重要部分。《新唐书·颜真卿传》赞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泉源。

  16. 颜家庙碑 • 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 七月立,碑在陕西西安。四面刻楷书,两面各24行,行47字,两侧各6 行,每 行52字,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王世贞云:“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

  17. 《论座帖》 • 《与郭仆射书》,是唐广德二年(公元764) 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后世行草书有成就者大都对此帖下过一定的功夫。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 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

  18. 四、古建筑 (一)明代西安城墙

  19. 城市的功能与发展 • 《古今注》:“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等级制度在都城布局中体现出来。 • 从战国开始,城市的经济作用开始体现,集中的工商业区-----市出现于城中,使城具有了城市的意义。但是城市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封闭性。直至唐代,都城内乃实行夜禁制度。

  20. (一)明代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周长13.7公里,略呈矩形,不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是古都西安的标志建筑,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1963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环城墙内侧20米至城外环城路内沿为西安城墙保护范围。

  21. 1.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 •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代,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兴建大兴城, 大兴城由宫城、皇城、郭城三部分组成。唐时改大兴城名为长安城,并亦沿用皇城。唐末天佑元年(904), 佑国军节度使韩健镇守长安时,为便于守备,放弃了郭城和宫城,重修子城(皇城),后历经五代、宋、元、无大变化, 元代后期名奉元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始于此。

  22.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认为:做皇帝“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筑城风气非常盛行,至今民间流行有“汉冢唐塔朱打圈”的俗语。由于西安是西北的重镇,历代帝王之都,加之又是儿子朱熹的封地,因而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便决定把西安城墙修成一座高大雄伟、严密坚固的封建城堡,于是命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使濮英修筑西安城。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认为:做皇帝“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筑城风气非常盛行,至今民间流行有“汉冢唐塔朱打圈”的俗语。由于西安是西北的重镇,历代帝王之都,加之又是儿子朱熹的封地,因而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便决定把西安城墙修成一座高大雄伟、严密坚固的封建城堡,于是命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使濮英修筑西安城。

  23. 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木爽)为“秦王”,令坐镇西安以控西北。为拱卫秦王府府城,又重建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依托了隋唐。皇城的西、南两面旧址,并且向东和向北扩建约三分之一。明西安城墙, 从洪武三年(1370)下诏修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完工,历时八年,奠定了西安城墙的基本形制和规模。周长1391米墙体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稳重坚固。

  24. 2.明西安城墙的规模形制 • 西安城墙的形制大致呈长方形,周长13.8公里,其东城墙2.88公里,西城墙2.7 公里,南城墙4.25 公里,北城墙长4.26公里。西安城墙底部宽18米, 顶部宽15米,高度12至14米,四角台则高达13.8米。

  25. (1)女墙、海墁、排水槽 • 城顶上矮墙称为女墙,城顶内侧墙也称女墙,外侧墙也称垛墙。女墙高0.75米,厚0.45米,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 垛墙高1.75米,厚0.51米,垛与垛之间有0.6 米的缺口称垛口,是为瞭望或射击而设。西安城墙共有垛口5984个。垛墙底部每隔约 2.7米有一方孔,称为射孔,是为向城外 射击而设的。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26. 《古今论》述:“女墙者,城上小墙。一名俾睨,言于城上窥人也。”凡户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 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 其实女墙正是仿照女子俾睨之态,在城墙上筑起墙垛以监视来敌。女墙则应为户内齐肩小墙 ,而此种小墙既不能御盗。更不能御敌,大约只能御内,是用来防止户内妇人女子与外界接触的。古代女子久锁深闺,不能出三门四户,但小墙齐肩,却又不能防止女人偶然 从户内女墙一窥墙外春光,而且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所以这女墙又成就了多少古时 的佳话。于是女墙的一种建筑形式就形成了古代女人的一种窥视形式和窥视心理,往往在一瞥之下,她们就发现了自己的意中人,或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27. 城顶平面称海墁,意为城墙表面就像海平面一样宽广平整。海墁构造为以六合土垫底,上铺两层城砖而成,即可便利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渗城身。海墁铺成由城顶外侧向内侧倾斜约5度的倾斜面,可将雨水较快地导入城内侧排水槽。城顶平面称海墁,意为城墙表面就像海平面一样宽广平整。海墁构造为以六合土垫底,上铺两层城砖而成,即可便利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渗城身。海墁铺成由城顶外侧向内侧倾斜约5度的倾斜面,可将雨水较快地导入城内侧排水槽。 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其顶上有实质的吐水嘴。现全城共有排雨槽167个,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毕沅修城对城墙保护的一大贡献。 海墁、排水槽

  28. (2)敌台、敌楼 • 敌台也叫马面,是城墙外侧突出墙外的实心台,高与墙齐,敌台凸出墙外侧7米,宽15至14米;各敌台间距120米。明西安城墙原有敌台98座,现有敌台93 座。 • 敌台上建的楼称敌楼,也叫卡房、铺房,是供守城士兵休息,储备的场所。明建敌楼已全毁,现已恢复12座,均为重檐歇山式建筑。

  29. 角 台 • 角台是城墙转角处突出墙体外的实心台,角台上建的楼叫角楼,西安城墙四角角台形制完整且均高出墙顶1.8 米,除西南角为圆形角台外,其它三个角台均为方形,明建角楼已全毁,现恢复东南角楼一座。

  30. 今西南城墙角是隋唐皇城的西南角,历经宋、元未变。一安西王府城四角均为圆形而论,半圆形的城角可以说是元代特有的一种形式,与历代常用的形式不同。今西南城墙角是隋唐皇城的西南角,历经宋、元未变。一安西王府城四角均为圆形而论,半圆形的城角可以说是元代特有的一种形式,与历代常用的形式不同。

  31. 魁星楼 • 魁星楼是祭祀主宰文运之神魁星的楼,一般建在学府、孔庙及孔庙东南城墙上,  西安的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667米处的城墙上,明建魁星楼已毁,今天魁星楼是1987年9月在原址上恢复的。

  32. 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就有祭魁星的习俗。在当时据说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他一手捧斗,一手执笔,抬脚如钓,步履踉跄,在半醉半醒状态中点式高才,赐其富贵荣华。因此,古人多有为学而则仕,皇榜高中而供奉他之风。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就有祭魁星的习俗。在当时据说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他一手捧斗,一手执笔,抬脚如钓,步履踉跄,在半醉半醒状态中点式高才,赐其富贵荣华。因此,古人多有为学而则仕,皇榜高中而供奉他之风。

  33. 关于西安的魁星楼,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明万历龙午年,一年一度的乡试公榜,咸宁县竟无一人考中,这使本地的官员自感颜面无光,为了培植本地文脉,左布政使高公,勘察地形,观风水,测定城墙东南角即八卦中的祭位,气脉通达华山,终南山,带川浐灞泾渭,是缔结文秀风脉的胜处。于是在此建造了这座专门供奉魁星神像的魁星楼,向魁星祈福。关于西安的魁星楼,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明万历龙午年,一年一度的乡试公榜,咸宁县竟无一人考中,这使本地的官员自感颜面无光,为了培植本地文脉,左布政使高公,勘察地形,观风水,测定城墙东南角即八卦中的祭位,气脉通达华山,终南山,带川浐灞泾渭,是缔结文秀风脉的胜处。于是在此建造了这座专门供奉魁星神像的魁星楼,向魁星祈福。

  34. (3)四门与瓮城 • 明建西安城,全城四门,东日长乐门;南日永宁门;西日安定门;北日安远门。今存门名均为民国三年陕西第一任都督张风翔所书,字体为楷书。四门外均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瓮城,墙与大城墙等高,背面依托大城,四门与瓮城形制基本相同,东门瓮城内的总面积为66.7×49.4米;南门瓮城内的总面积为70×50米;西门瓮城内的总面积为71×51米,北门瓮城内的总面积70×47米。

  35. 节日的南门

  36. 羊马城和吊桥 • 西安城墙四门瓮城外还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明西安城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现南门已恢复了羊马城和闸楼。    吊桥指放在城壕上的桥,亦作“钓桥”,今在南门羊马城外恢复了一座吊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