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二) 苏 小 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三维实体造型. (二) 苏 小 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分形几何. 欧氏几何 使用 方程 描述有平滑的表面和 规则 形状的物体 分形几何 使用 过程 对具有 不规则 几何形态的物体(如自然景物)建模. 构造方法. 分形的由来( 1/4 ). 1906 年,瑞典数学家 H.Von Koch 在研究构造连续而不可微函数时,提出 Koch 曲线。. 周长无穷,但面积为定值 ( 0 ). ……. 分形的由来( 2/4 ). 周长无穷,但面积为定值. Von koch snowflake. D =log4/log3=1.2618. 构造方法.

aimee-cobb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二) 苏 小 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维实体造型 (二) 苏 小 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 分形几何 • 欧氏几何 • 使用方程描述有平滑的表面和规则形状的物体 • 分形几何 • 使用过程对具有不规则几何形态的物体(如自然景物)建模

  3. 构造方法 分形的由来(1/4) • 1906年,瑞典数学家H.Von Koch在研究构造连续而不可微函数时,提出Koch曲线。 • 周长无穷,但面积为定值(0)

  4. …… 分形的由来(2/4) • 周长无穷,但面积为定值 Von koch snowflake D=log4/log3=1.2618 构造方法

  5. 分形的由来(3/4) • 60年代,现代分形理论的奠基人B.B.Mandelbrot将雪花与海岸线、山水、树木等自然景物联系起来 • 67年,英国《科学》杂志,《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统计自相似性与分数维数》 • 什么是分形 ? • 指具有多重自相似的对象 • 它可以是自然存在的,也可以是人造的。

  6. 分形的由来(4/4) • fractal概念的由来 • 根据拉丁语fractus造的词 • 词根含义: • 细片的、破碎的、分裂的、分数的 • 75年,法文专著《分形对象:形、机遇与维数 • 77年,英译本《分形:形、 机遇与维数》 (Fractals: Form, Chance, and Dimension) • 82年,增补本,改名为《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

  7. 分形几何(1/8) • 分形物体的细节变化用分形维数(分数维)来描述,它是物体粗糙性或细碎性的度量。 • 什么是分数维?

  8. 分形几何(2/8) • 整数维数 • 拓扑维数 • 只能取整数 • 表示描述一个对象所需的独立变量的个数

  9. 分形几何(3/8) • 分数维数 • 度量维数 • 是从测量的角度定义的 • 从测量的角度看,维数是可变的。 • 例如:看一个毛线团 • 从测量的角度重新理解维数概念

  10. 分形几何(4/8) • 一根一维线段L,单位长度A,将其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看看能得到几个原始对象(单位长度为A的线段)。 • 3个: L→3L=3^1*L • 平面上的一个正方形P,边长为A,将其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则得到9个正方形: P→9P=3^2*P • 对于三维空间上的正方体V,边长为A,将其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则得到27个立方体: V→27V=3^3*V • 得到的总个数可表达为: M=B^d • 其中B指放大倍数,M是总个数,d相当于对象的维数。 • 换一种写 法有: d=logM/logB • 其中指数d相当于维数。

  11. 分形几何(5/8) • 从放大的反面去理解 • 从“铺砌”的角度看 • 对给定对象, 用很小的单元块ε充填它,最后数一数所使用的小单元数目N • 数学表达: d=lim(ε→0)logN(ε)/log(1/ε) = -lim(ε→0)logN(ε)/logε

  12. 分形几何(6/8) • 以Koch曲线为例 • 细分线段数为N=4,细分单元长度为ε =1/3 • Koch曲线的分数维为: d=ln4/ln3=1.2619 • 而按照欧氏几何方法 • 将一条线段4等分 • 则N=4, ε =1/4,d=1。

  13. 分形几何(7/8) • 什么是分形 ? • Mandelbrot开始时 • 把那些Hausdorff维数不是整数的集合称为分形 • 但定义将某些显然为分形的集合排除在外 • 例如,Peano曲线的Hausdorff维数为2,是整数 • 定义修改为 • 强调具有自相似性的集合为分形

  14. 分形几何(8/8) • 至今无统一定义,比较合理、普遍被人接受的定义 • 定义具有如下性质的集合F为分形 • F具有精细的结构,有任意小比例的细节 • F是如此地不规则,以至于它的整体与局部都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 • F通常有某种自相似的性质,这种自相似性可以是近似的或者是统计意义下的 • 一般地,F的某种定义之下的分形维数大于它的拓扑维数 • 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情形下,F通常能以非常简单的方法定义,由迭代过程产生 • 分形理论是非线性科学的生长点之一

  15. 随机插值模型(1/3) • 1982年由 • Alain Fournier • Don Fussell • Loren Carpenter • 提出 • 能有效地模拟海岸线和山等自然景象 • 不是事先决定各种图素和尺度 • 而是用一个随机过程的采样路径作为构造模型的手段

  16. 随机插值模型(2/3) • 构造二维海岸线的模型: • 选择控制大致形状的若干初始点 • 在相邻两点构成的线段上取其中点 • 沿垂直连线方向随机偏移一个距离 • 将偏移后的点与该线段两端点分别连成两个新线段 • 如此继续可得到一条曲折的有无穷细节回归的海岸线

  17. 随机插值模型(3/3) • 在三维情况下用类似过程构造山模型: • 多边形(如三角形)细分 • 在三角形三边上随机各取一点 • 沿垂直方向随机偏移一段距离得到三个新点 • 连接成四个三角形 • 如此继续,可形成皱褶的山峰。

  18. 迭代函数系统(7/10) • 怎样确定仿射变换? • 确定a,b,c,d,e,f • 收缩影射不动点原理 • 每个迭代函数系统都定义了一个唯一的分形图形,称为该迭代函数系统的吸引子 • IFS方法之所以能产生逐渐逼近吸引子的图像 • 是以拼贴定理为依据的 • 怎样确定概率向量? • 掷骰子操作

  19. 迭代函数系统(8/10) Sierpinski三角形 D=log3/log2=1.585

  20. 迭代函数系统(9/10) Barnsley蕨的参数表

  21. L系统(4/10) • 设计D0L系统的步骤: • 定义字符表V • 给出公理,即初始图ω • 定义产生式P

  22. L系统(5/10) • 13世纪数学家Fibonacci(1170-1250) • 兔子的理想化繁衍问题 • baby(b), adult(a) • V:{a,b} • W: b • P: a->ab b->a b a ab aba abaab abaababa abaababaabaab abaababaabaababaababa

  23. L系统(7/10) • 四方内生树 • V:{F,+,-} • w:F+F+F+F • P:F->FF+F++F+F • δ= 90º 初始图 生成元 四方内生树

  24. L系统(9/10) • 设计L系统的过程 • 是根据自相似结构形成信息压缩的一个过程 • 利用设计好的L系统进行绘制的过程 • 是信息压缩的逆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复原的过程。

  25. L系统(10/10) • L系统能有效给出植物的拓扑结构 • 但绘制真实感的二、三维植物形态还必须结合几何造型技术

  26. 粒子系统(1/5) • Particle System • W.T.Reeves 1983年提出 • 描述对象 • 不规则、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Fuzzy Object • 尤其擅长模拟不规则物体的随机动态特性 • 如跳动的火焰、烟雾、下雨、行云、远处随风摇曳的树林和草丛等

  27. 粒子系统(2/5) • 基本思想 • 造型和动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单个随时间变化的粒子(Particle)作为景物造型的基本元素 • 由粒子刻划的模型 • 每个粒子有一个生命周期 • 包括出生、成长、死亡等几个阶段 • 粒子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 • 粒子的运动由一定的规则控制

  28. 粒子系统(3/5) • 本质是随机模型 • 采用随机过程的方法来实现粒子在“出生”、“生长”、“死亡”三个阶段的不确定性 • 在生长过程中,粒子的属性被随机地改变

  29. 粒子系统(4/5) • 最初引入是为了模拟火焰 • 跳动的火焰被看作是一个喷出许多粒子的火山。 • 每个粒子都有一组随机取值的属性 • 1985年,Reeves和Blau • 进一步发展了粒子系统 • 并维妙维肖的模拟了小草随风摇曳的景象 • 模拟动态模糊自然景物 • 电视电影的特技制作

  30. 复平面上的迭代(2/11) • 绘制M集 • 以横轴x记录实部 • 以纵轴y记录虚部 • 迭代从(x,y)=(0,0)开始迭代 • 不同迭代次数和模值的点涂上不同的颜色 • M集合实际上是常数c=(p,q)构成的图象

  31. 复平面上的迭代(3/11) • M集特征: • 一个主要的心形图与一系列圆盘形的“芽苞”突起连在一起 • 每个芽苞又被更细小的芽苞所环绕 • 还有精细的“发丝状”分枝从芽苞向外长出

  32. (b) c=0.5-0.5i, f有吸引不动点,J为拟圆 (a) c=0.1-0.1i, f有吸引不动点,J为拟圆 (c) c=1.0-0.05i, f有周期为2的吸引轨道 (d) c=0.2-0.75i, f有周期为3的吸引轨道 (f) c=0.5-0.55i, f有周期5的吸引轨道 (g) c=-0.66i,f没有吸引轨道, 且J为全部连通 (e) c=-0.25-0.52i, f有周期为4的吸引轨道 (h) c=-i,f为无圈曲线 复平面上的迭代(5/11) 改变常数c的取值,可以得到各式各样的J集

  33. 复平面上的迭代(6/11) • 二维复平面上二次映射 • 广义的M集和J集 • 任意多项式映射 • 三角函数 • 指数函数 • 对数函数

  34. 复平面上的迭代(7/11) • 高维M集与J集 • 通过“四元数” (quaternions) 推广到高维空间中 • 在四维空间中研究迭代x→x^2+c下的超Julia集 • 选一个截面,将超Julia集投影到三维空间中,可以得到立体的J集图象

  35. 复平面上的迭代(8/11) • 复平面域的牛顿法求根 • 本质是“以直代曲” • 首先猜测一个值x1,用它近似方程的根c • 用过(x1,f(x1))点的切线 y=f(x1)+f’(x1)(x-x1) 近似代替曲线f(x) • 然后用切线方程 y=f(x1)+f’(x1)(x-x1)=0 的根 x=x2=x1-f(x1)/f’(x1) 近似代替曲线方程的根c • 这样就得到c的第二个近似值 • 依此类推可得到迭代公式 x(n+1)=xn-f(xn)/f’(xn)

  36. 复平面上的迭代(9/11) • f(x)=x^p-1,其中p是大于2的正整数 • x^3-1=0有三个根: • x1=1 • x2=[-1+SQRT(3)i]/2 • x3=[-1-SQRT(3)i]/2 • 三个根均匀地分布在单位圆上,这三个根周围构成三个“吸引盆”

  37. 复平面上的迭代(10/11) • 改进方法 • 分式线性映射w=1/z • 在扩充的复平面上是一一对应的 • 且为具有保圆性和保对称性的保角映射 • 将牛顿函数取倒数,并在迭代过程中嵌入控制参数 分子部分完全相同 超吸引不动点相同 用牛顿法求z^4-1=0的根得到的分形图

  38. 苏晓红等.用改进的Newton-Raphson方法生成对称的分形艺术图形,计算机学报.1999 ,22(11): 1147-115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