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第一章 Internet 简介

第一章 Internet 简介. 1.1.1 什么是 Internet 1.1.2 Internet 的特点 1.1.3 的历史和发展 1.1.4 Internet 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1.1 什么是 Internet. 1 、从网络通信的观点来看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一章 Internet 简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Internet简介 1.1.1 什么是Internet 1.1.2 Internet的特点 1.1.3 的历史和发展 1.1.4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 1.1.1 什么是Internet 1 、从网络通信的观点来看 Internet是一个采用TCP/IP协议把各个国家、各个部门、各种机构的内部网络连接起来的数据通信网。 Internet传统的定义是“网络的网络”,即网络互连的意思。它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网络通过主干网络互联在一起,而不论其网络规模的大小、主机数量的多少、地理位置的异同,这些网络使用相同的通信协议和标准,彼此之间可以通信和交换数据,并且有一套完整的编址和命令系统。这些网络的互连最终构成一个统一的、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大网络”。通过这种互联, Internet实现了网络资源的组合,这也是Internet的精华所在并且迅速发展的原因。

  3. 2、从信息资源的观点来看 • Internet是一个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内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信息资源网。它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受的、全球性的信息源。Internet上有着大量的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信息资料库,如学术信息、科技成果、产品数据、图书馆书刊目录、文学作品、新闻、天气预报,以及各种各样不同专题的电子论坛等。 • 3、从经营管理的观点来看 • Internet是一个用户的网络。Internet是一个开放管理、形式自由的网络集合,网络上的所有用户可以共享信息源,免费享用大量的软件资源;可以发送或接受电子邮件通信;可以与别人建立联系并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公告,宣传信息;可以参加各种专题小组讨论。

  4. 1.1.2 Internet的特点 Internet的中文标准译名为"因特网"或"国际互联网"。值得注意的是,Internet与internet是不同的两个概念。Internet专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使用TCP/IP协议的、由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集合体。而internet是interconnect network的缩写,是泛指性的"互联网"。 灵活多样的入网方式是INTERNET获得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INTERNET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就可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INTERNET所采用的TCP/IP协议族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标志着网络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因此,无论是大型主机、小型机,还是微机或工作站都可以运行TCP/IP协议并与INTERNET进行通信,目前TCP/IP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5. INTERENT采用了目前在分布式网络中最为流行的客户/服务程序(Client/Server)模式,大大增加了网络信息服务的灵活性。用户可通过安装在自己主机上的客户程序发出请求,与装有相应服务程序的主机进行通信。凡是装有服务程序的主机均可对其他主机提供信息服务。当自己的主机没有所需要的客户程序时,可以通过远程登录(TELNET)连接到公共客户程序,然后再向装有服务程序的主机发出服务请求。INTERENT采用了目前在分布式网络中最为流行的客户/服务程序(Client/Server)模式,大大增加了网络信息服务的灵活性。用户可通过安装在自己主机上的客户程序发出请求,与装有相应服务程序的主机进行通信。凡是装有服务程序的主机均可对其他主机提供信息服务。当自己的主机没有所需要的客户程序时,可以通过远程登录(TELNET)连接到公共客户程序,然后再向装有服务程序的主机发出服务请求。 • INTERNET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融为一体,体现了当代多种信息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丰富的信息服务功能和友好的用户接口使INTERNET可以做到雅俗共赏。除了TCP/IP协议所提供的应用程序外,还有许多高级的信息服务方式和友好的用户接口。如Gopher, Archie,WAIS和WWW等。这种强大的网络信息服务手段是其他网络难以比拟的。

  6. 作为一个互联网络,归结起来,Internet具有以下的特点: • 对用户隐蔽互联网络的底层结构。这意味着Internet用户和应用程序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的细节; • 能通过(与通信的双方计算机之一或两者无直接物理连接的)中间网络收发数据; • Inter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共享一个全局的机器标识符(名字或地址)集合; • 用户界面独立于网络,即建立通信和传送数据的一系列操作与低层网络技术和要通信的计算机无关。 • 以上的四点实际上就是一个通用服务的概念,因此Internet就是一个通用服务。

  7. 1.1.3 的历史和发展 七十年代末,Internet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ARPA)主持研制的实验性军用网络ARPANET。研制ARPANET的目的是想把美国各种不同的网络连接起来,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以便于研究发展计划的进行,为各地用户提供计算资源,同时能为计算机系统的用户提供多途径的访问,使计算机系统在核战争极其它灾害发生时仍能正常运转。当时连接的计算机数量较少,主要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计算机联网试验。这就是Internet的前身,在这个网络的基础上发展了互联网络通信协议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八十年代初期,TCP/IP通信协议诞生。1983年,当TCP/IP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通信协议时,标志着真正的Internet出现。

  8. 八十年代后期,ARPANET 解散,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采用TCP/IP协议建立了NFSNET网络,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用这些计算机和别的科研机构分享研究成果,围绕这个骨干网络随后又发展了一系列新的网络,它们通过骨干网节点相互传递信息。NFSNET后来成为了Internet的骨干网。  •     九十年代,商业机构的介入成为Internet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随着商业机构的介入,Internet所有权的私有化使得Internet开始应用于各种商业活动,成千上万的用户和网络以惊人色速度增长。Internet的规模迅速扩大,并逐步过度为商业网络。  •     时至今日,Internet席卷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并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数最多的网络。

  9. 1.1.4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国政府也开始推进中国信息基础设施(China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CII)的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的Internet已形成四大骨干网: 四大骨干网络 所属部门 CSTNET(China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中国科学院 CHINANET(China Network) 邮电部 CERNET(China Education & Research Network) 国家教育委 员会 CHINAGBN(China Golden Bridge Network) 信息产业部

  10. 1、中国科技网(CSTNET) 中国科技网实在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和中国科学院网(CASnet)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大型计算机网络,是我国最早建设并获得国家正式承认具有国际出口的中国四大互联网络之一。中国科技网的服务主要包括网络通信服务,信息资源服务,超级计算服务和域名注册服务。中国科技网拥有科学数据库,科技成果,科技管理,技术资料和文献情报等特有的科技信息资源,向国内外用户特工各种科技信息服务。中国科技网的网络中心还受国务院的委托,管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负责提供中国顶级域"CN"的注册服务。

  11.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CERNET是中国第一个覆盖全国的、由国内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和建设的国家级大型计算机网络。该网络由教育部主管;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十所高校承担建设,于 1995年11月建成。全国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八个地区网点分别设立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武汉、成都、和沈阳。CERNET是为教育、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的非盈利性网络。

  12. 3、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简称"中国互联网"),是1995年11月邮电部委托美国信亚有限公司和中讯亚信公司承建的国家级网络,并于1996年6月在全国正式开通。中国邮电部数据通信局是CHINANET直接的经营管理者。CHINANET是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中国具有经营权的Internet国际信息出口的互联单位,也是CNNIC最重要的成员之一。CHINANET不同于CSTNET和CERNET,它是面向社会公开开放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大规模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集合,它的基本建设就是要保证可靠的内联外通,即保证大范围的国内用户之间的高质量的互通,进而保证国内用户与国际Internet的高质量互通。

  13. 4、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CHINAGBN) 金桥网以光纤、卫星、微波、无线移动等多种传播方式,形成天、地一体的网络结构,它和传统的数据网、话音网和图象网相结合并与Internet相连。根据计划,金桥网将建立一个覆盖全国,与国内其他专用网络相联接,并与30几个省市自治区,500个中心城市,12000个大型企业,100个重要企业集团相联接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

  14.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1.2.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2.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2.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5. 1.2.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前面我们提到,Internet是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它具有一个计算机网络所有的全部功能。在开始学习Internet的知识以前,我们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请注意,这里介绍网络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Internet,并不对知识展开,进一步的网络学习将在《高级网络技术》这门课进行。

  16.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的一种。所谓“网络”,就是把一些分散的“结点”通过某种“手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例如电网、公路网等。对计算机网络而言,分散的“结点”就是计算机,而“手段”则是通信线路和设备。因此,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使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17.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可把计算机网络分成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以及互连网internet。

  18. 1.2.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一、几个基本概念 1、结点(node) 在网络中的结点就是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结点分为两类: (1)访问结点     简称为端点。除了具有连接的链路外,还包括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起到信源(发信点)和信宿(收信点)的作用。 (2)转接结点     转接结点的作用是支持网络的连接性能,它通过所连接的链路转接信息。 2、链路(link) 两个结点间承载信息流的线路或信道。

  19. 3、通路(path) 指从信源到信宿的一串结点和链路,即一系列穿越通信网络而建立路由的“端点-端点”链路。在网络中两个结点间往往由多条通路。例:如图,由结点A到D可以走A-D、A-B-D、A-C-D、A-B-C-D、A-C-B-D多条通路。在实际网络中,A、B、C、D结点都可以是信源或信宿。

  20.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结点组成。从逻辑功能上看,一个计算机网络如图所示,由两种子网组成:   1、通信子网    是由结点计算机和通信线路组成的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承担全网的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即将一个主计算机的输出信息传送给另一个主计算机。  2、资源子网    包括各类主机、终端、其它外围设备以及软件等,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和向网络用户提供网络资源以及网络服务。

  21. 1.2.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资源共享     所谓资源共享是指所有网内用户均能享受网内的计算机系统中的全部或部分资源,使网络中各地区的资源互通有无,分工协作,从而大大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所共享的资源包括: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 2、易于进行分布处理     分布处理的特点就在于把要处理的任务分散到各个计算机上运行。对比起把一个任务集中在一台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情况,分布处理不仅降低了软件设计的复杂度,而且大大提高了执行任务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3、进行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     对地理位置上分散的组织和部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集中管理。如飞机订票系统等。 4、能够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     当网络中一台计算机出现了故障,可以使用网络中的另一台计算机;当网络中的一条通新链路出现故障,可以选择另一条链路。

  22. 第三章TCP/IP基础 1.3.1 网络协议的层次模型 1.3.2 TCP/IP网络协议 13.3 IP地址 1.3.4 域名

  23. 1.3.1 网络协议的层次模型 一、协议     所谓协议就是一系列的通信规则与标准。在通信过程中,通信的各方都必须遵守一些相互之间能接受和理解的约定。 二、网络协议的层次模型      通信协议是所有网络数据通信的基础,是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信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要设计出高效的通信协议,可以对协议采用分层的思想。实践经验表明,解决一个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易于处理的小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俗称“分而治之”。因此,对于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最好采用层次式。采用分层的思想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多个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每一个层次所实现的功能相对独立,并有自己的协议。另外,协议的分层还有利于对通信协议的修改和标准化。

  24. 比较前面我们提到过的两种网络连接方式:互联方式和互连方式。很显然,两者的区别在软件结构上表现为前者有层次而后者无层次。应用程序级互联在软件结构上明显的缺乏层次,没有将通信软件和应用软件分开,通信与用户操作都糅合在应用程序之中。网络级互联则不然,在网络级互联方式中,应用软件和通信软件是分开的:通信软件处理网络细节,提供通信服务,应用软件建立在通信软件所提供的通用界面之上,处理用户需求,提供应用服务。通信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分离,正是实现异种网之间方便灵活的互联的关键,它体现了协议分层最深刻的意义。比较前面我们提到过的两种网络连接方式:互联方式和互连方式。很显然,两者的区别在软件结构上表现为前者有层次而后者无层次。应用程序级互联在软件结构上明显的缺乏层次,没有将通信软件和应用软件分开,通信与用户操作都糅合在应用程序之中。网络级互联则不然,在网络级互联方式中,应用软件和通信软件是分开的:通信软件处理网络细节,提供通信服务,应用软件建立在通信软件所提供的通用界面之上,处理用户需求,提供应用服务。通信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分离,正是实现异种网之间方便灵活的互联的关键,它体现了协议分层最深刻的意义。 •     协议分层模型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层次结构,一是各层功能的描述。

  25. 三、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 •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有两种: ISO/OSI参考模型、TCP/IP模型。 • 1、ISO/OSI参考模型 • ISO/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该模型把网络系统分成七层。从下往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通信双方在各层上都必须遵守一系列协议。关于ISO/OSI参考模型各层次的功能及更进一步的讲述将在《计算机网络》的后半部分课中进行,这里不再赘述。

  26. 2、TCP/IP模型 • TCP/IP<模型与ISO/OSI参考模型有很大区别。它在硬件链路上从上至下分为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其中: • 层次 功能 • 应用层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用户可在应用层上 进行各种操作,如发送电子邮件,浏览别的网点,文件传输等。 • 传输层 也即TCP层,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主要对应用层传递过来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段处理,在各段信息中加入一些附加说明,保证对方收到可靠的信息。 • 网络层 也即IP层,负责同一网络或不同网络间的计算机 的通信,它将传输层形成一段一段的信息打成IP数据包,在报头中填入地址信息,并选择好发送路径。 • 网络接口层 负责与物理网络的连接。

  27. 1.3.2 TCP/IP协议 TCP/IP协议的全名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及IP的中文意义分别是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协议。TCP/IP协议是一系列协议的总集,其中TCP协议和IP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 TCP/IP协议源于ARPANET,为了能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局域网之间能够互连和互相通信,ARPANET网络的研究人员开发和建立了一系列实现异种网络进行通信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规范。接着,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转换为TCP/IP协议,并以它为主干建立了网间网,即Internet,随后又采取了许多措施推广使用TCP/IP协议。例如美国国防部规定凡是联入远程网的计算机都必须采用TCP/IP协议。     在TCP/IP中,网络之间的互联采用网络级互联方式,其优点就是能够隐藏网络技术细节和硬件差异,向上提供统一的协作的、通用的通信系统。TCP/IP被用做Internet的标准通信协议,使得它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使用。TCP/IP协议现已成为网络市场中事实上的网络通信协议。

  28. 1.3.3 IP地址 一、使用IP地址的目的     我们知道,不同的物理网络技术有不同的编制方式;不同物理网络中的主机,有不同的物理网络地址。Internet是将不同物理网络技术统一起来,在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地址的统一问题。Internet采用一种全局通用的地址格式,为全网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分配一个Internet上的地址,以此屏蔽物理网络地址的差异。     为了唯一地识别到Internet上的一个网络或一台计算机,为其分配的Internet地址必须是具有唯一性。在Internet中,标识一台计算机或一个网络的方式有两种:IP地址和域名。当与Internet上其它用户进行通信时,或者寻找Internet的各种资源时,都要用到地址或者域名。

  29. 二、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区别 •     在任何一个物理网络中,各个计算机都有一个机器可识别的地址,该地址叫做物理地址(phisical address)。物理地址有两个特点:首先,物理地址的长度、格式等是物理网络技术的一部分,物理网络技术不同,物理地址也不同;其次,假如地址分配不采取统一管理模式,则相同类型的不同物理网络上的计算机可能拥有相同的物理地址。另外,物理地址还不允许修改,通常在出厂时已经分配。这些都给互联网络中的网络间通信造成阻碍。 • IP地址是由TCP/IP协议中的IP协议提供的一种通用的地址格式,它是由软件实现,可以修改,并在统一管理下进行分配。IP地址不须考虑待分配地址的计算机所在的网络类型等网络技术细节,完全屏蔽了物理地址的差异。

  30. 三、IP地址的构成 • IP地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网络标识(netid),另一部分是主机标识(hostid)。 • 网络标识 主机标识 •      网络标识 •     类似于某个单位电话的总机号码,网络标识标识了该IP地址对应的计算机所在的网络。 •      主机标识 •     类似于电话分机号码,主机标识标识了网络中具体的一台计算机。

  31. 四、IP地址的表示 • 1、二进制表示IP地址是Internet主机或网络的一种数字型标识。目前所使用的IP协议版本规定: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按8位为单位分为四个字节。如:11001010 11000100 00001110 11010001。 • 2、点分十进制表示      由于二进制不容易记忆,IP地址通常用点分十进制方式表示。点分十进制方式就是将32位的IP地址 中的每8位(一个字节)用其等效的十进制数字表示,每个十进制数字之间用小数点分开。利用这种方法,IP地址的头8位对应的十进制数字的范围,A类为0-127,B类为128-191,C类为192-223,D类 为224-239,E类为240-255。例如:一个用二进制数表示的A类地址 01110001 00000000 00000001 00011111,可用点分十进制方式表示为:113.0.1.31。相对于二进制形式,这种表示要直观得多,便于阅读和理解。

  32. 五、IP地址的分类 • 根据IP地址的结构即网络标识长度和主机标识长度的不同,Internet的IP地址可分为三个主要类:A类、B类、C类。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IP地址。 • 1、A类地址 • 位数0 1                 7                             31   • 0 网络标识 主机标识 • A类地址的第一个字节(前8位)为网络标识,第1位规定为“0”,后三个字节(24位)为主机标识。因此,整个Internet中提供的A类网络的数目是27,而每个A类网可容纳的主机数最大为224。A类网络与其他类别网络相比,能够容纳的主机数目是最大的,而且其网络数量有限,所以A类地址一般用于世界上少数的具有大量主机的网络。

  33. 2、B类地址 • 位数0 1                        15                                          31  • 10 网络标识 主机标识 • B类地址的前两个字节(14位)为网络标识,第1、2位规定为“10”,后两个字节(16位)为主机标识。B类网络的数目是214,每个B类网可容纳的主机数最大为216。B类网络适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

  34. 3、C类地址 • 位数 0 1 2                       23                      31 • 110 网络标识 主机标识 • C类地址的前三个字节(24位)为网络标识,最高三位规定为“110”,最后一个字节(8位)为主机标识。C类网络的数目可以高达221,因此在Internet中绝大部分的网络是C类网络。每个C类网可容纳的主机数最大为28,C类网络地址适用于主机数不多的小型网络。

  35. 4、 特殊IP地址 • (1)D类地址 • 位数 0 1 2 3 31 1110 组播地址 • D类地址是多播地址,主要是留给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AB使用。 • (2)E类地址 • 位数0 1 2  3  4                                                                31  • 11110 保留为今后使用 (3)回路地址 A类网络地址127.0.0.1是一个保留地址,用于网络软件测试以及本地计算机进程间通信,叫做回路地址(loopback address)。无论什么程序,一旦使用回路地址发送数据,协议软件立即返回之,不进行任何网络传输。

  36. (4)其他形式的特殊地址 • 广播地址IP地址主机标识中的所有二进制位全为“1”的IP地址用于广播,叫做广播地址。所谓广播,指同时向网络标识部分标识的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发送数据。 • 有限广播IP地址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中的所有二进制位,即32位全为“1”的IP地址叫做有限广播地址。所谓有限广播,即只向本地计算机所在的网络进行广播。 • “0”地址IP地址网络标识中的所有二进制位全为“0”的IP地址叫做“0”地址。“0”地址被解释为“本”网络,即指本地计算机所在的网络。如果“0”地址的主机标识部分也全为“0”,则该地址被解释为本地网络上的本地计算机。

  37. 六、子网化与子网掩码(Subnet Mask) •     子网掩码(也称网络掩码)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代码,用于标识一个IP地址中的网络标识部分。如果一个IP地址所对应的子网掩码的某一位上为”1“,则标识该IP地址对应的二进制位落在网络标识部分。网络掩码 • 如:IP地址10000011111100000100011101010000 • 网络掩码 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

  38. 子网掩码的前19位二进制为为“1”,则表示该IP地址的前18位为网络标识部分。引入子网掩码是因为子网化(Subnet)技术的需要。所谓子网化技术即把一个原来网络标识部分指代的网络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网段,称为子网。每个子网之间、子网与网络之间均用网络互连设备连接。我们知道,一个A类网络所能容纳的主机数高达16,387,064,而一个B类网络也能容纳64,516台主机,这样规模的网络恐怕很难找出几个,即使有,管理一个这样规模的单一网络也是一个极其头疼的事情,而且A、B类地址的网络数目不多,如果不采用子网化技术,那么就不得不面对一方面网络数目不足,同时分配了地址的网络其主机空间又造成极大浪费。划分子网则有利于地址空间的有效使用。为了能标识每一个子网,就在网络标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从原来是主机部分的若干个二进制位”借用为“子网标识,剩余的二进制位则仍作为主机标识。 以一个C类地址为例:

  39. 当与一个给定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计算机通信时,数据送到该计算机所在的网络(原来的网络标识部分)后,再经互连设备(如路由器、网关等)根据子网掩码辨别出子网标识部分,最后把数据送往指定的计算机(剩余的主机标识部分)。如前例,单单从IP地址来看,这是一个B类地址,网络标识为前两个字节,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是131.240.,主机标识部分为后两个字节,即71.80。但与子网掩码联系起来,则知道主机标识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前两位(表中红色部分)被“借用为”子网标识。由于网络标识部分不能为全“0”或全“1”(特殊用途),因此两个二进制位只能标识两个子网。因此数据将被送到二进制位“11”对应的子网,剩余的最后14位才是真正的主机标识部分,即7.80。有关子网化技术将在《计算机网络》后半部分的课程中进一步详细讲述。当与一个给定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计算机通信时,数据送到该计算机所在的网络(原来的网络标识部分)后,再经互连设备(如路由器、网关等)根据子网掩码辨别出子网标识部分,最后把数据送往指定的计算机(剩余的主机标识部分)。如前例,单单从IP地址来看,这是一个B类地址,网络标识为前两个字节,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是131.240.,主机标识部分为后两个字节,即71.80。但与子网掩码联系起来,则知道主机标识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前两位(表中红色部分)被“借用为”子网标识。由于网络标识部分不能为全“0”或全“1”(特殊用途),因此两个二进制位只能标识两个子网。因此数据将被送到二进制位“11”对应的子网,剩余的最后14位才是真正的主机标识部分,即7.80。有关子网化技术将在《计算机网络》后半部分的课程中进一步详细讲述。 Subnet Host

  40. 标准的A类、B类、C类地址的子网掩码(未经子网化)如下表:标准的A类、B类、C类地址的子网掩码(未经子网化)如下表: 类型 网络掩码(二进制) 网络掩码(点分十进制) A类 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255.0.0.0 B类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 255.255.0.0 C类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255.255.255.0

  41. 七、IP地址的管理 由于IP地址是在Internet上全局有效的,因此其分配和回收是统一管理的。IP地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是层次型的。最高一级的管理机构Internet NIC(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统一负责全球地址的规划和管理,并向提出地址请求的组织(对应于国家或网络)分配IP地址,然后各组织再在本地网络内部对地址的主机号部分进行本地分配。

  42. 1.3.4 域名 一、使用域名的目的 IP地址是一种数字型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方式,数字型标识对计算机网络来讲自然是最有效的,但是对使用网络的人来说就有不便记忆和难以理解的缺点,为此研究出了一种字符型标识方式,这就是域名。  二、层次型命名机制     目前Internet所使用的域名采用层次型命名机制。所谓层次型命名机制,就是在名字中加入 层次结构,使得整个名字空间按照层次的关系由不同的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而不是由一个 管理机构进行集中式管理。在层次型命名机制中,名字空间被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授 权给某个管理机构,授权管理机构可再将其管辖的名字空间进一步划分,再把每一部分授权 给若干个下级机构进行管理。如此反复,整个名字空间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层次型树形结构, 其中每一个节点(包括各层管理机构和最后的主机节点)都有一个相应的标识符,主机的名 字就是从树叶到树根路径上各节点标识符的有序序列。

  43. 第四章 Internet主要服务 1.4.1 概述 1.4.2电子邮件(E-mail) 1.4.3文件传输(FTP) 1.4.4远程登录(Telnet) 1.4.5网络新闻(News) 1.4.6信息查询

  44. 1.4.1 概述 Internet的诞生,在各个方面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能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获取到各种信息、寻求帮助、进行交流和接受各种服务。Internet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其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并且不再是少数计算机专业人员和高科技人士的专利,而是为大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旅游、科技、卫生、产业信息、留学、求职、信息检索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和最廉价的通讯方式,Internet为用户获取上述相关信息提供了许多服务,其中最常见的有: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网络新闻( News)、信息检索等。Internet上的服务都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即一台计算机或其上运行的某个应用程序作为客户端,客户端是提出服务请求的一端;而另一台计算机或其上运行的某个应用程序作为服务器端,向申请服务的客户端提供服务。

  45. 1.4.2    电子邮件(E-mail) 电子邮件类似于日常邮政邮件的服务,只是它的的传输是发生在Internet上,而不是邮政局之间。电子邮件除了可以传送用户的文本,还可以通过Internet把声音、图象甚至动画等以文件的形式发送到指定的收件人。初此以外,电子邮件还可把一封邮件同时发送给一组人,或者把一封收到的邮件转发给其他用户。

  46. 1.4.3 文件传输(FTP) 文件传输可以让用户在本地计算机上和远程计算机之间对感兴趣的信息资料、图像或其他文件进行传输。文件传输有两种服务形式,一种是要求远程登录的用户在远程计算机系统中具有个人帐号,用户对远程系统资源的访问受到帐号权限的限制;另一种是用户可以使用远程系统上提供的一个公用帐号,如“anonymous”,对远程系统提供的公用资源进行访问。后一种服务形式称为“匿名FTP”。

  47. 1.4.4  远程登录(Telnet) 远程登录可以使用户的本地计算机成为远程另外一台计算机的终端,并使用这台远程计算机系统的资源。远程登录要求用户在远程系统中用拥有自己的个人帐号,在远程登录时需要通过远程系统的身份稽核,才允许使用资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