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84 Vues
在生命的轉角 遇見 自己. 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江弘基 執行長 97.10. 94 年台灣自殺死亡率創新高. 18.8 16.6 per 100,000. 全球每年將近 90 萬人自殺身亡 平均每十萬人口 15 人 每 40 秒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 15-44 歲人口的第 3 大死因. WHO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 With understanding, new hope!. 男性 女性. 哪一種性別的人 比較容易自殺身亡?. 男性 女性.
E N D
在生命的轉角 遇見 自己 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江弘基 執行長 97.10
94年台灣自殺死亡率創新高 18.8 16.6 per 100,000
全球每年將近90萬人自殺身亡 平均每十萬人口15人 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 15-44歲人口的第3大死因 WHO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 With understanding, new hope!
男性 女性 哪一種性別的人比較容易自殺身亡?
男性 女性 哪一種性別的人比較容易企圖嘗試自殺?
≦14 15~24 25~44 45~64 65+ 哪一個年齡層的人自殺死亡率比較高?
失落:學業、工作、健康、愛情、 婚姻、理念、自由、經濟。 喪親:配偶,至親。 創傷:身體或性虐待 媒體傳播與模仿 生活壓力事件:”why?”
生活壓力事件: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其實,自殺是多重因素的 Common pathway
自殺防治策略 支持系統 家庭親友 專業體系 民間社團 壓力事件 失落:學業工作健康愛情 婚姻理念自由經濟 喪親:配偶,至親 創傷:身體或性虐待 媒體傳播與模仿 • 家庭危險因子 • 家族史 • 父母的精神疾病 • 父母離婚 • 親子關係 • 獨居、移民 • 個人危險因子 • 自殺史 • 精神病理 • 物質濫用 • 認知、人格因子 • 生物因子 • 保護因子 • 家庭凝聚 • 宗教信仰 • 人格特質 • 壓力因應策略 年齡、醫療、工具致命性
防治方法 Ⓐ教育及認知 基層醫師 一般民眾 社區或組織的守門人 Ⓑ高危險族群的篩檢治療 Ⓒ 藥物治療 抗憂鬱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 Ⓓ 心理治療 酒癮患者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 對於企圖自殺者的後續 關懷照護 Ⓕ限制使用致命工具 Ⓖ給予媒體自殺報導的 指 導方針 Ⓑ 自殺意念 ⒸⒹ 衝動 ⒸⒹ 絕望且/或悲觀 Ⓕ 接近致命的工具 Ⓖ 模仿 自殺行為的發生過程與防治方法(J.John Mann, et al.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JAMA. 2005; 294: 2064- 2075) Ⓐ to Ⓔ 沉重的生活事件 情感性或其他精神病性疾患 與自殺行為相關的因素 自殺行動
指標性(Indicative) 最高風險個人 企圖者與家屬追踪、 關懷、處遇 選擇性(Selective) 特定高風險族群 高危險群發現、治療、加強處遇 全面性(Universal) 一般大眾 心理健康促進與特殊防護 自殺防治策略
自殺防治守門人年 ─ 守門人123『1問、2應、3轉介』
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迷思與求助的意願及方式有關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迷思與求助的意願及方式有關
迷思:57.7%民眾認為 「自殺身亡者在生前大多不會說出 他們想自殺」 自殺身亡的人,通常在生前大多不會說出他們想要自殺? 2007年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知調查 訪問對象:2038位台灣地區15歲以上民眾 調查時間:96.05.24-96.06.06 • 根據研究顯示,45%自殺身亡的人通常 在生前大多會說出他們想要自殺
研究證明:自殺行動出現之前,會展現出任一形式的線索或警訊,包含口語的、行為的、處境的(Miller, 1978; Osgood, 1985; …etc.) 行為的漸進:從“意念”到”行動”是經過一連串演進的。 自殺的訊息
迷思: 56.7%民眾同意 「說出自己想自殺的人並非真的想死, 只是在發洩而已」 說出自己想自殺的人並非真的想死,只是在發洩而已? 2007年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知調查 訪問對象:2038位台灣地區15歲以上民眾 調查時間:96.05.24-96.06.06 • 當有人說出自己想輕生,不可輕忽。
當身旁的人透露想自殺時, 82.6%的民眾願意幫忙尋求協助 或與對方談一談 民眾面對有自殺傾向者的態度? 2007年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知調查 訪問對象:2038位台灣地區15歲以上民眾 調查時間:96.05.24-96.06.06 • 當身旁的人透露想自殺時,82.6%的民眾願意幫忙尋求協助或與對方談一談,卻有17.4%的民眾卻可能轉移話題或不知所措。要告訴民眾,只要簡單步驟,你我都可以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高風險的人在哪裡? 生老病死、離婚… 最常接觸到高風險人的守門人 是誰? 現有的服務體系與資源 已經或多或少在進行防治工作 只欠東風? 幾個重要的問題
意指定期(固定地)接觸遭受痛苦、危難的個人或家庭之人意指定期(固定地)接觸遭受痛苦、危難的個人或家庭之人 (National Strategy for Suicide Prevention,2001) 懂得如何辨認自殺行為 並對有自殺風險者做適當的回應或轉介 要透過適當的學習,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Maine Youth Suicide Prevention,2004) 自殺防治守門人定義
醫療專業人員、心理諮商輔導、社工等助人專業人士醫療專業人員、心理諮商輔導、社工等助人專業人士 宗教神職人員、警察、懲治人員(矯正機構)、急救人員 健康照護者(看護)、心理健康照護者、 農藥販售商 心理諮詢熱線義工(生命線、張老師…) 學校的教職、行政人員、學生、社區團體 …… 誰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網網相連、繼往開來
3轉介 1問 2應 自殺防治守門人123步驟-就像 CPR • 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 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 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
四個重要的環節: 早期辨識自殺徵兆 早期 一問 二應 三轉介 早期轉介 早期專業評估與治療 就像 CPR
詢問情緒困擾的程度,評估其嚴重性 運用BSRS-5 簡式健康量表 心情溫度計 詢問技巧 -
1至5題之總分: 0-5分: 身心適應狀況良好。 6-9分: 輕度情緒困擾,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談 談,抒發情緒。 10-14分:中度情緒困擾,建議尋求心理諮商或 接受專業諮詢。 15分以上:重度情緒困擾,需高關懷,建議尋求 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分數說明 • 第六題(有無自殺意念)單項評分。 • 本題為附加題,本題評分為2分以上(中等程度)時, • 即建議尋求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研究證明:在自殺行動出現之前,會展現出任一形式的線索或警訊,包含口語的、行為的、處境的(Miller, 1978; Osgood, 1985; …etc.) 行為的漸進:從“意念”到”行動” 首要的教育:導正關於自殺的迷思 一 問
一旦自殺意圖的風險變的明確,守門人的任務隨即轉變為- 說服當事人積極地延續生命 時機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勸說成功在於減少當事人覺得“被遺棄”的感覺 二 (回)應
三 轉介 • 好的守門人不只被動的阻止自殺,也會主動積極的協助轉介處理 • 轉介標準 • BSRS分數高 • 潛在精神疾病 • 自殺自傷身心問題 • 超乎助人者的能力 • 轉介建議 • 安全與尊重 • 說明與再保證 • 推薦 守門人 個案 諮商機構與醫療院所 精神科 醫師
自殺防治需要你我的加入 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網網相連、繼往開來 守門人、社會大眾 持續、完整的關懷服務 在既有的服務體系內 強化自殺防治功能
自殺防治中心核心價值 Saving Lives, Restoring 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