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874 Vues
94 海洋生物多樣性教材製作工作坊~第二組. 海邊尋寶. ~基隆潮境公園潮間帶之旅. 設計者:台北縣及人中學 鄭幸昇 宜蘭縣龍潭國小 張秀真 莊惠雯 基隆市深美國小 廖翠瑜 沈惠娟. 一、設計理念. 透過實際的參與,讓學生走訪海邊,認識海洋生物的棲地,也增進對生活環境的感知能力,進而培養對大自然生命的禮敬態度,從欣賞中,看到海洋生物多樣的特性,能對各種生命更加珍惜與愛護,共同維護它們適合的生存環境,讓大自然的生命能源源不絕的生長。. 二、教學目標. ( 一 ) 認識潮間帶的意義 ( 二 ) 瞭解潮間帶生物的棲地環境
E N D
94海洋生物多樣性教材製作工作坊~第二組 海邊尋寶 ~基隆潮境公園潮間帶之旅 設計者:台北縣及人中學 鄭幸昇 宜蘭縣龍潭國小 張秀真 莊惠雯 基隆市深美國小 廖翠瑜 沈惠娟
一、設計理念 透過實際的參與,讓學生走訪海邊,認識海洋生物的棲地,也增進對生活環境的感知能力,進而培養對大自然生命的禮敬態度,從欣賞中,看到海洋生物多樣的特性,能對各種生命更加珍惜與愛護,共同維護它們適合的生存環境,讓大自然的生命能源源不絕的生長。
二、教學目標 (一)認識潮間帶的意義 (二)瞭解潮間帶生物的棲地環境 (三)對環境感到新鮮好奇,並想要去了解。(四)增進創造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養成共同維護環境的清潔 (六)願意和他人合作完成任務 (七)欣賞大自然生態之美
三、教學策略 1.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引導學生做科學探究。 2.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見解,自主自動的肩負學習 活動。 3.教師則儘量以引導、輔導的方式來協助學生學 習。 4.在教學中安排適當的時機,讓學生說明其想法。 5.教師運用問題來導引學生思考、引領活動進行的 方向、營造熱絡的求知氣氛。 教學策略:參考基隆市深美國民小學931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四年級教學計畫
三、教學策略 6.使學生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實驗、 提出自己研判的結果,進行實作、展示自己工作 的成果。 7.教學時設計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與能力、 能進行分工合作的學習、能獲得科學智能、習得 各種操作技能、達成課程目標為原則。 8.帶領學生從事探究的活動時,應注重科學態度的 培養。使學生能獲得發現的樂趣 教學策略:參考基隆市深美國民小學931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四年級教學計畫
三、教學年級:四~七年級四、學科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五、教學時間:280分三、教學年級:四~七年級四、學科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五、教學時間:280分
七、能力指標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一、過程技能 觀察 1-2-1-1 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比較與分類 1-2-2-4 知道依目的(或屬性)不同,可做不同的分 類歸納與推斷 1-2-4-1 由實驗的資料中整理出規則,提出結果 傳達 1-2-5-1 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登錄資料 1-2-5-2 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 的意思
七、能力指標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二、科學與技術認知 認識動物、植物生長 2-2-2-2 知道陸生(或水生)動物外型特徵、 運動方式,注意到如何去改善生活 環境、調節飲食,來維護牠的健康 認識常見的科技 2-2-6-1認識傳播設備,如錄音、錄影設備等
七、能力指標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三、科學的本質 3-2-0-3 相信現象的變化,都是由某些變因的 改變所促成的 四、科學的發展 科技的本質4-2-1-1 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4-2-1-2 認識科技的特性 科技與社會4-2-2-1 體會個人生活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七、能力指標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五、科學態度 發現樂趣 5-2-1-1 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 許多的新發現 5-2-1-2 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 出信心及樂趣
七、能力指標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六、思考知能 批判思考 6-2-1-1 能由「這是什麼?」、「怎麼會這樣?」 等角度詢問,提出可探討的問題 創造思考 6-2-2-1 能常自問「怎麼做?」,遇事先自行 思考解決的辦法 解決問題 6-2-3-1養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
教學單元名 稱 海邊尋寶----基隆潮境公園潮間帶之旅 教學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教學年級 四~七年級 設計者 鄭幸昇 張秀真 莊惠雯 廖翠瑜 沈惠娟 教學時間 • 前置課程:80分鐘(教室內) • 戶外教學:120分鐘(半天) • 綜合活動:80分鐘(教室內) 八、活動設計說明(一)
1 項目 大海與我 活動名稱 80分鐘 時間 1-2-1-1 、4-2-2-1 2-2-6-1、5-2-1-2 6-2-2-1、6-2-3-1 能力指標 評量方式 2 潮來潮往 40分鐘 1-2-2-4、2-2-2-2 3-2-0-3、5-2-1-2 3 尋寶大作戰 40分鐘 1-2-4-1、1-2-5-1 2-2-2-2、4-2-1-1 5-2-1-1、6-2-3-1 4 那裡是我的家 40分鐘 1-2-5-1、1-2-5-2 5-2-1-1、6-2-3-1 5 選美大會 80分鐘 1-2-5-2、4-2-1-2 4-2-2-1、5-2-1-2 6-2-2-1、6-2-3-1 八、活動設計說明(二) 口頭詢問 發表報告 觀察評量 實作評量 觀察評量 實作評量 觀察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詢問 發表報告 實作評量
活動一《大海與我%》 照片:94海洋生物多樣性教材工作坊學員拍攝-整合教材
活動一《大海與我》 教學目標 1.認識潮間帶的意義。 2.初步了解潮間帶生態環境與生物群聚分 布狀況。 時 間:80分鐘 器 材:四開圖畫紙、東北角海蝕平台常 見的海濱生物種類圖海報、畫具 場 地:教室
活動一《大海與我》 一、引導活動: 1.教師提問:小朋友有沒有到海邊遊玩 的經驗,到海邊可以玩哪 些活動呢? 2.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將想到的組織圖畫 在四開圖畫紙上。 3.小組發表。
活動一《大海與我》 二、主要活動: 1.教師提問:經過剛剛的發表可以確定海邊可 以進行許多好玩的活動,除了好玩之外,到 海邊玩要注意哪些事呢?(安全、氣象、漲潮、防曬) 2.我們和大海最接近的地方,也就是漲潮、退 潮時海水潮來潮往的地方叫做潮間帶,這樣 的環境會有哪些生物呢? 3.教師製作連連看的活動單讓小朋友連出生物 的輪廓。 4.請小朋友看東北角海蝕平台常見的海濱生物 種類圖海報,教師大致介紹小朋友較不熟悉 的生物。
活動一《大海與我》 三、綜合活動: 1.小朋友選擇喜歡的生物1-3種製作圖卡,完 成後將他分類在高潮帶、中潮帶、低潮帶 的其中一類中,讓學生能瞭解自已所畫生 物概略的生態。 2.收集所有作品,在公佈欄展示,並為戶外 活動備齊所需教具。 3.討論戶外教學行前準備和注意事項。
活動一《大海與我》 能力指標: 1-2-1-1 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2-2-6-1 認識傳播設備,如錄音、錄影設備等環 境 4-2-2-1 體會個人生活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5-2-1-2 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 出信心及樂趣 6-2-2-1 能常自問「怎麼做?」,遇事先自行 思考解決的辦法 6-2-3-1 養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
活動一《大海與我》~認識潮間帶 潮間帶是指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線)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線)之間,會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部分。 潮間帶的幅度,隨潮差的大小、地區及坡度而異,在東北角高低潮差約1.5公尺。潮間帶又依潮汐之大潮、小潮之變化,可分為上部、中部及下部。 照片:94海洋生物多樣性教材工作坊學員拍攝-整合教材
活動一《大海與我》~認識潮間帶 贻貝失水0% 在凹縫的笠螺極少失水 海藻失水60% 石鼈75% 螃蟹蝦子躲在潮濕的洞穴中 在藤壺間的海葵極少失水 資料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陳麗淑博士提供》
活動一《大海與我》~認識潮間帶 潮間帶海洋生物紀錄篇 笠螺 松螺 資料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陳麗淑博士提供》
活動一《大海與我》~認識潮間帶 潮間帶海洋生物紀錄篇 資料由:94海洋生物多樣性教材工作坊全體學員拍攝-整合教材
活動一《大海與我》~認識潮間帶 潮間帶海洋生物紀錄篇 海葵 蜘蛛蟹 高腰蠑螺 石蓴 資料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陳麗淑博士提供》
活動一《大海與我》~認識潮間帶 潮間帶海洋生物紀錄篇 紫叢海膽 海膽骨板 梅氏常海膽 資料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陳麗淑博士提供》
活動一《大海與我》~認識潮間帶 潮間帶海洋生物紀錄篇 史氏酋婦蟹 梭子蟹 梭子蟹 扁跳蝦 資料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陳麗淑博士提供》
活動一《大海與我》~認識潮間帶 潮間帶探索的樂趣 準備的用具 1.小水桶 2.撈網 3.平盤 4.快樂的心 照片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陳麗淑博士提供》
活動二《潮來潮往》 教學目標 1.能初步認識潮間帶的生物。 2.能概略知道潮間帶生物的分佈位置。 3.小朋友能初步經驗潮水變化對潮間帶 生物的影響。 時 間:40分鐘 器 材:圖片 場 地:潮境潮間帶
活動二《潮來潮往》 操作: 1.將學生依四個潮間位置分為四組。 2.教師指出日期、時間、潮水位置、及生物 名稱,請每組表現出該生物的合適動作。 (重複2. 約五六種生物即可) 3.每位學生隨機抽出一張圖卡,將圖卡貼在 胸前後再依圖卡後的潮區帶提示就教師指 定之四個潮間位置就定位。
活動二《潮來潮往》 操作: 4.教師指出表現不合宜同學的生物名稱及動 作,該名學生即被判出局。 5.重複3、4操作約4-5分鐘後,集合未出局的 生物,依四個潮間位置統計獲勝的潮間生 物。
活動二《潮來潮往》 能力指標: 1-2-2-4 由實驗的資料中整理出規則,提出結果。 2-2-2-2 知道陸生(或水生)動物外型特徵、運動 方式,注意到如何去改善生活環境、調 節飲食,來維護牠的健康。 3-2-0-3 相信現象的變化,都是由某些變因的改 變所促成的。 5-2-1-2 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 出信心及樂趣。
活動三《尋寶大作戰》 教學目標 1.小朋友能觀察並發現潮間帶生物分佈的位 置,並指出生物的特徵。 2.培養戶外活動各項感官知覺能力。 時 間:40分鐘 器 材:學習單三張(教室已製作好的) , 筆,相機,著色工具。 場 地:潮境潮間帶
活動三《尋寶大作戰》 操作: 1.尋寶秘技: (1)自身安全為第一 (2)親(親近).輕(輕近.輕拿)-大海的寶貝
活動三《尋寶大作戰》 • 操作: • 1.教師說明尋寶作戰的三項任務: • (1)找石頭上的生物三種 • (2)找石頭下的生物三種 • (3)找水中的生物三種 • 提醒學生必須記錄發現地點位置特徵、 • 生物外形(相片)、生物名稱、生物特徵。 • 提醒學生本項活動旨在觀察 • 2.按學生人數分發三項任務學習單
活動三《尋寶大作戰》 能力指標: 1-2-4-1 由實驗的資料中整理出規則,提出結果 1-2-5-1 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登錄資料) 2-2-2-2 知道陸生(或水生)動物外型特徵、運動 方式,注意到如何去改善生活環境、調 節飲食,來維護牠的健康。 4-2-1-1 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2-1-1 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 有許多的新發現 6-2-3-1 養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
照片:94海洋生物多樣性教材工作坊學員拍攝-整合教材照片:94海洋生物多樣性教材工作坊學員拍攝-整合教材 活動四《 那裡是我的家 》
活動四《那裡是我的家》 教學目標 1.能瞭解潮間帶生物生長的環境。 2.能分辨各種生態環境的差異處。 3.善用五官觀察,察覺事象具有可辨識的 特徵和屬性。 時 間:40分鐘 器 材:四個潮間帶棲地指示牌 (飛沫區、低潮區、中潮區、高潮區) 各種會在潮間帶的生物名牌卡 場 地:潮境公園
活動四《那裡是我的家》 操作: 1.場地外圍佈置潮間帶棲地指示牌,請小朋 友或隨行家長擔任。 2.教師解說各潮間帶生態環境大約型態與內 容。 3.教師下指令,請各個潮間帶棲地(如高潮區) 的動物(如玉黍螺)集合到指示牌下。
活動四《那裡是我的家》 綜合活動: 1.還給大海的寶貝一個乾淨的家 2.蒐集大自然的素材(海沙…) 3.預告下一堂的活動~我的潮境公園 4.回家完成學習單
活動四《那裡是我的家》 能力指標: 1-2-5-1 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登錄資料) 1-2-5-2 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 的意思 5-2-1-1 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 許多的新發現 6-2-3-1 養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
活動五《我的潮境公園》 教學目標 1.能將戶外活動地點的景象做實體模擬。 2.能體會大自然生命之美。 3.能和友伴相互合成作完成小組任務。 4.能運用各種媒材製作潮間帶生物。 時 間:80分鐘 器 材:磁鐵、電腦、照片、單槍 場 地:教室
活動五《我的潮境公園》nature map 準備活動: 1.請各組課前準備相關物品(如:紙箱.保特瓶. 紙粘土.大自然素材.白膠.…) 課程內容: 1.課程任務解說:各組進行”我的潮境公園”實體 模擬製作. 2.各組報告完成的作品 3.個別分享本次學習的心得
活動五《我的潮境公園》 能力指標: 1-2-5-2 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 的意思。 4-2-1-2 認識科技的特性。 4-2-2-1 體會個人生活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5-2-1-2 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 出信心及樂趣。 6-2-2-1 能常自問「怎麼做?」,遇事先自行 思考解決的辦法。 6-2-3-1 養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
94海洋生物多樣性教材製作工作坊~第二組 The End 照片:94海洋生物多樣性教材工作坊-鄭幸昇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