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师德与师爱

师德与师爱. 中国教师研修网 冬雪 20 10 年 1 月. 主要内容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师爱-令人崇敬的师德之魂 公正-令人信任的师德要素 师能-不可获缺的师德支撑. 一、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一)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现实提问 您思考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吗?您是如何思考的? 您思考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吗?您是否内化了教师的道德?. (一)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素质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师德与师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师德与师爱 中国教师研修网 冬雪 2010年1月

  2. 主要内容 •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 师爱-令人崇敬的师德之魂 • 公正-令人信任的师德要素 • 师能-不可获缺的师德支撑

  3. 一、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4.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值得注意的现实提问 • 您思考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吗?您是如何思考的? • 您思考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吗?您是否内化了教师的道德?

  5.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师素质 • 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与身心素质等。

  6.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师道德 •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 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7. 师德的核心结构 •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 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它是师德的基础。 •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

  8. 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得到充分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得到充分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 • 这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三方面缺一不可。三个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缺乏,对于教师而言,都是“缺德”。

  9. 另外,这一核心结构也显然蕴含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师德外延的其他方面。由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师德的核心内容分别侧重于师德的三个不同方面,从而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师德的三个不同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师德空间”。每一个教师在任一瞬时的师德,都可以看成是这一空间的一个“动点”。这一动点的“三维坐标”为敬业,育人,师表。动点的“轨迹”就是每一教师的师德历程---“师德曲线”。另外,这一核心结构也显然蕴含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师德外延的其他方面。由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师德的核心内容分别侧重于师德的三个不同方面,从而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师德的三个不同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师德空间”。每一个教师在任一瞬时的师德,都可以看成是这一空间的一个“动点”。这一动点的“三维坐标”为敬业,育人,师表。动点的“轨迹”就是每一教师的师德历程---“师德曲线”。 • “师德曲线”,即表示着一个人民教师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三维空间”中所走过的轨迹。

  10. (二)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 值得注意的现实提问 • 你认为师德的魅力从哪里来? • 你想过学生为什么好模仿老师吗?

  11.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12. 俗语: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俗语: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 案例:北京的一位小学教师以前写板书时,曾习惯于折断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并潇洒地将其丢在地板上。时隔不久,他就惊奇地发现全班同学都尤而效之,学会了折断粉笔。从那时起,他意识到了教师的行为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 植物有趋光性,学生也有向师性。 • 教师的人格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影响力,是因为它具有直观示范性的特点。

  13. 教师要用“身教”来印证平日的“言教”。(“教师背后的议论”说明:教师不能有双重人格)教师要用“身教”来印证平日的“言教”。(“教师背后的议论”说明:教师不能有双重人格) • 教师不仅在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在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灵魂传授品格。只有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人格的学生。

  14. 二、师爱-令人崇敬的师德之魂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15.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值得注意的现实提问 • 你爱学生吗? • 你会爱学生吗? • 你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

  16. 我们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我们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 •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

  17. 何为真爱? • 母鸡的爱与雄鹰的爱(翅膀下与蓝天上) • 疾风的爱与细雨的爱(当众揭短与避短扬长) • 石子的爱与心弦的爱(前途怎会像黑板?) • (不要在五月挥霍了夏季;目的地与途中站) • 每个学生都是一部书,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首诗 • 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 严而有格 • 严而有度 • 严而有衡 • 严而有方 • 严而有情

  18.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 --林崇德 •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19. 案例:“三块糖”的故事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闪光的东西,犹大海边的贝壳,俯拾即是。有一次,在校园里,有位女学生受到高年级学生乙的欺负,男学生甲挺身而出,保护这位女生,并挥拳打了学生乙。校长陶行知见状上前制止:“不要打自己的同学!”学生甲立即把再次挥起的拳头停住了。陶行知对甲说:“请你下午四点到我办公室。”学生甲准时来到校长办公室,低着头说:“校长,我错啦!”并准备接受校长的教训和批评。但是,他没想到,校长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给他发了“奖品”:三块水果糖。陶行知笑着对甲说:“你能申张正义,主持公道,很可贵。打了人,能接受批评,立即停手,这很好,应该奖励一块糖。让你到办公室来,你准时来到,很守时,也应奖一块糖。你能承认错误,有决心改正,还应奖一块糖。请你收下这三块糖。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以后,学生甲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陶校长“三块糖”的故事也在教育界广为流传,成为美谈。

  20. “三块糖”的故事,反映了陶行知对学生、对教育的爱。三块糖实际是传递这种爱的媒介。当学生感受到这种爱时,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三块糖”的故事,反映了陶行知对学生、对教育的爱。三块糖实际是传递这种爱的媒介。当学生感受到这种爱时,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 爱是为师立教的根基和必要前提,是达到教育实效的“催化剂”。 • 爱,不仅体现为态度,也体现为能力、为水平。 • 世界上只有两种爱是无需任何回报的,即母爱和师爱。 • --无名者 • 唯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 --爱因斯坦

  21.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 人民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我是老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掷地有声! • 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主要责任: • 岗位责任 • 社会责任 • 国家责任 • 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 • 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 • 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22.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 班主任寄语 • 有人说,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种思想;它收获行为;你播种行为,它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它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它收获命运。班主任应该学会播种。 • 您认同吗? • 有人说,班主任工作应该具备六心:爱心、热心、细心、耐心、慧心、恒心。 • 您认同吗?

  23.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 有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是做一个有心人。 • 您认同吗? • 有人说,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 • 您认同吗? • 有人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班主任应该是树人的楷模。 • 您认同吗?

  24.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 案例:她为何辱没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吴雯雯是某市第七中学初二的优秀学生,平时比较文静,性格比较内向。2005年10月,雯雯应班主任邱雪梅要求到其家补习数学,同时有十余位同学一起在邱雪梅家中补习,学费200元。邱雪梅多次向雯雯催要,雯雯说待考试结束到老师家拜年一起交时,邱雪梅显得很不高兴。

  25. 2006年1月16日13点05分,雯雯在家洗过头后由母亲吴芙蓉将她送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进考场时被邱雪梅拦住,要她把辫子扎好以后再进考场。雯雯到校外小店买了扎头绳扎好辫子再回到学校时,老师以其已超过1点30分为由拒其进入考场。1点35分吴芙蓉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妈妈,老师不让我进去考试。”吴芙蓉放下电话,立刻赶到学校向门卫说明情况后进学校寻找,但找遍所有的考场,均不见雯雯的人影,找到邱雪梅询问,邱雪梅说:我叫吴雯雯去扎好辫子再来考试,但现在时间已经超过,不能入考了。吴芙蓉求邱雪梅说:我再去找雯雯,如果找到了请让她进去考试好吗?邱雪梅说:可以。但是,吴芙蓉一直没有找到爱女雯雯。

  26. 15点37分,邱雪梅打电话给雯雯的父亲吴立俊:“吴雯雯找到了吗?她今天没来考试,语文成绩是0分。我先提醒你。”15点37分,邱雪梅打电话给雯雯的父亲吴立俊:“吴雯雯找到了吗?她今天没来考试,语文成绩是0分。我先提醒你。” • 22点25分,因为一直找不到雯雯,吴立俊向警方报了警。凌晨时分,警方在九山湖发现了雯雯的尸体,并在其书包里发现了一封遗书。 • 雯雯自杀后,吴氏夫妇要求校方承担相应责任并在当地媒体公开道歉,校方提出可给家属补偿7万元,但家属必须承认吴雯雯之死属意外事故。双方协商不成,雯雯的父母吴立俊和吴芙蓉以第七中学和女儿班主任邱雪梅老师“非法剥夺考试权”、“管理不当”等为由,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女儿死亡补偿费、丧葬费、交通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失费共计60万元。

  27. 被告律师在代理词中称,迟到多少时间取消考试资格,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完全是学校教育自主权的范畴。依据获取的证据,完全可以认定本案是一起校外学生自杀事件,与学校并无关联,学校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故而,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以驳回。事实上,吴雯雯因未找到考场认为迟到后离开学校。因此,原告要求学校承担赔偿民事责任不符法律规定,应予以驳回。 • 4月17日下午4时30分,法院进入辩论阶段,被告代理律师发言后,被告方来参加旁听的五六十名老师代表竟然集体热烈击掌喝彩。吴立俊顿时情绪激动起来,拍案而起:“我的女儿含冤而死,你们还这么高兴!良知何在?师德何存?”

  28. 据了解,当时庭审现场击掌喝彩的除了七中的数十名教师外还包括该校部分领导。吴立俊告诉记者,他亲自看到该校副校长和校办主任等人也在击掌喝彩“大军”中,甚至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也在庭审现场并参与了击掌喝彩。据了解,当时庭审现场击掌喝彩的除了七中的数十名教师外还包括该校部分领导。吴立俊告诉记者,他亲自看到该校副校长和校办主任等人也在击掌喝彩“大军”中,甚至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也在庭审现场并参与了击掌喝彩。 • 这个案例给了你何种感受? • 这个案例给了你什么启示?

  29. 案例简析:她为何辱没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案例简析:她为何辱没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200元的连锁反应--她在为谁做教育工作? • 未扎头发而被拒绝进入考场--老师粗暴地侵犯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受教育这一基本权利。 • 未满16岁的学生因遭拒考投河自杀--我国当前学校及家长教育的盲区: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及生存教育,教育出的学生必然是高分低能,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难以保护。 • 迟到成为学校“不负责任”的理由--规定不应成为漠视生命的理由。

  30. 律师的辩辞赢得的掌声--老师居然忘记了师爱与责任律师的辩辞赢得的掌声--老师居然忘记了师爱与责任 • 一个如花的少女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对学校、对老师,对家长、对同学乃至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沉痛,一个悲哀。然而,这场祸事的肇事者却竟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这些工程师们在法庭上的“掌声”更让人们愤怒。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同样,同情与宽容也应该是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要求。愿这“掌声”能警醒更多的麻木与良知…… • 值得深思的感叹:为了救救孩子,先救救老师吧!

  31.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作为 • 其主要表现: • 教师漠视、无视学生,对学生的积极变化不予表扬,对学生的消极行为不予改善,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予纠正,总之,两耳不闻学生事,把完成教学课时视为唯一目标。比如,有的科任教师根本不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草率教学,应付了事。有的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放任自流,只关注自己眼中的“尖子生”的发展,为他们开小灶,而对其他学生置若罔闻。

  32.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 把爱献给教育的人,用平凡的工作铸就闪光的师魂 • 孟二东、霍懋征、邹有云、黄静华、张思明等 • 人不一定都能伟大,但一定都能崇高!

  33. 三、公正-令人信任的师德要素 • 教育公正的含义及理解 • 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

  34. (一)教育公正的含义及理解 • 值得注意的现实提问 • 你想过教育公正的问题吗? • 面对“教育公正”这四个大字,你敢坦然地说“我做到了”吗?

  35. (一)教育公正的含义及理解 • 教育公正在概念上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公正,是指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其基本内容,诸如社会教育制度的公正、教育立法与司法的公正,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等等。狭义的教育公正,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其中,教师(泛指教师,教育职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36. 教育的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特性、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的概念。是人们借以把握事物本质的“钥匙”。教育公正概括和反映师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教育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范畴,能在教师内心形成一种公正的价值信念,一种明确的公正的正义要求,能对教师行为公正性的判断、选择、评价和自觉调整起到指导,影响和驱动作用。教师道德体系中不可缺少教育公正,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教育公正。

  37. (二)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 • 值得注意的现实提问 • 在你的教师生涯中, • 你惩罚过学生吗? • 你宽容过学生吗? • 你欣赏过学生吗? • 你倾听过学生吗?

  38. (二)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 •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正义性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不仅为教师实践教育公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系当前教育行业的实际,我们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践教育公正,至少应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39. 尊重学生人格,是教师公正的前提 • 体现平等权利,是教师公正的基础 • 合理进行评价,是教师公正的核心 • 把握差异原则,是教师公正的升华 • 倾听学生言说,是教师公正的亮点

  40. 尊重学生人格,是教师公正的前提 • 案例1: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上课回头张望被老师责罚,遭吞同学唾沫和粪便,后精神萎靡,从此辍学。 • 案例2:一小学生因拿了同学10元钱被老师残忍地在脸上刻下“贼”字。 • 这种惩罚以践踏学生的人格为代价,必将丢失教师的人格。

  41. 同样也是惩罚: • 案例3:一徒弟向师傅学艺多年,一天未向师傅辞行而私自下山。师傅虽十分生气,但用巧妙的方式惩罚他,实际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 师傅:你为什么要下山呢? • 徒弟: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 师傅:什么叫够了? • 徒弟:就是满了,再也装不下了! • 师傅:那么你装一碗石子来。 • 徒弟便按师傅说的去做了。 • 师傅:满了吗? • 徒弟:当然满了。 • 师傅便从路边抓起一把沙子,深入了石头,而沙子一点也没溢出来。

  42. 师傅:满了吗? • 徒弟似有所悟:满了。 •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未溢。 • 师傅笑问:满了吗? • 徒弟站在一旁,无言以对。 • 面对徒弟的错误,师傅没有姑息地放过他,也没有严厉地训斥他,而是用生动的事例,让徒弟自己领悟,反省自己的不足。这位师傅所用的新颖别致的惩罚方法,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感染力,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和思考。

  43. 体现平等权利,是教师公正的基础 • 一般而言,教师更喜欢成绩好、“懂事”的学生,而对于后进生或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则不很喜欢,并且这些偏爱对象的选择往往是简单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教师的偏爱会导致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期望程度、要求标准与教育方式的差异,并使一些学生远离教师的关心不断地边缘化,最终造成教育教学的不公平。

  44. 例如: • 随意让上课违纪的学生离开课堂;不准迟到的学生进教室;为提高升学率,不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参加升学考试或在临考前将其劝退或令其转学;有些重点内容故意不在课上讲授,而是私自组班进行辅导,致使没有参加该班的学生无法听到这些内容。 • 不仅不公平,甚至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 做一名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播洒爱的雨露,就应该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阳光!

  45. 合理进行评价,是教师公正的核心 • 案例:一位教师在处理一件棘手的打群架事件中就是因为、心胸坦荡、立场鲜明、合理评价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 在一次足球赛上,队员们发生争执,对方的队员群而攻之,班里的几名男生被打得鼻青脸肿,双方关系一时箭拔弩张。老师首先批评了本班干部,可是本班干部谁也不肯承认错误,都觉得很委屈。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挨打我心里很难过。”说完不禁流下热泪。然后又哽咽着说,“但无论如何,打架是不对的,不能再打了!”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泪,说:“老师,我们听你的!”

  46. 把握差异原则,是教师公正的升华 •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对待他们的是非都要在公平的基础上把握差异原则。 • 案例: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狗给杀了。校长非常生气,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怎么罚?他既没有开除这个学生也没有使用暴力,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时候,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愤研究解剖学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巨匠。 • 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知其心,救其失”,不禁摈弃了个人恩怨-被杀的狗是自己的宠物,也把握了犯错误学生的心态和特点,然后以画图为惩罚,让犯错学生弥补过失。与其说这是一种惩罚,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爱的引导和鞭策。

  47. 倾听学生言说,是教师公正的亮点 • 只有真正的倾听,才能托起精彩的课堂,才能体现教师的公正! • 让学生也当一回权威! • 倾听是师生双方的事情,但实际情况往往比这复杂得多。因为存在着“不倾听”、“不健全倾听”、“虚假倾听”、“拒绝倾听”、 “批发式倾听”和“同情式倾听”等等。

  48. 案例:《坐井观天》一文快学完时,语文老师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说几句话。案例:《坐井观天》一文快学完时,语文老师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说几句话。 • 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讲着,内容不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是“青蛙真正感到了自己的见识少”。这时,一个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井里。”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捧腹大笑。老师还算幽默,也随口说道:“我看你就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 • 好在写话时,这个学生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写道:青蛙跳出井后,来到一条河边,想喝水,突然,听到旁边老青蛙的警告:“不要喝,水里有毒!”紧接着,又听到老青蛙被人用钢叉刺死的惨叫声。

  49. 语文老师的心被震撼了: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作为老师却没有给他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于是,老师提笔在作文本上写道:“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语文老师的心被震撼了: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作为老师却没有给他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于是,老师提笔在作文本上写道:“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 从随意幽默到心被震撼,这位教师真切地感到了倾听为何必要!这个事件对他来说,太刻骨铭心了!

  50. 四、师能-不可获缺的师德支撑 • 师能要点: • 以高度的创造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能力 • 通才型的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 • 精湛高超的专业水平与本领 • 健全、向上的心里素质与良好的行为方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