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 神木职教中心 医学系:李姣. 艾滋病的发现. 美国1981年首先发现5名同性恋中患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数月后又在另外数例同性恋中发现卡波济氏肉瘤,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均有免疫功能减退,主要是 CD4+T 细胞的数减少。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神木职教中心 医学系:李姣

  2. 艾滋病的发现 美国1981年首先发现5名同性恋中患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数月后又在另外数例同性恋中发现卡波济氏肉瘤,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均有免疫功能减退,主要是CD4+T细胞的数减少。 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ency syndrome, AIDS)同年6月美国CDC最先向全世界报道AIDS。 1983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Montagnier首次分离鉴定了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同年在非洲发现异性间传播并发现HIV-2。

  3. [概述]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cquired immune deficency syndrome, AIDS) 是由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病毒性传染病。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unodeficencyvirus,HIV )。

  4. 一、生物学特性 • (一)形态结构:球形,属于反转录病毒 • (二)HIV的抵抗力 • HI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30分钟失去感染性,100℃,20分钟灭活 • 对75%酒精、0.2%次氯酸钠、5-8%甲醛及有机溶剂敏感 • HIV对紫外线、X射线不敏感

  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途径(吸毒)及母婴垂直 发病机理:主要侵犯并破坏CD4+T细胞,致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而导致各种严重的感染和肿瘤 特点: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

  6. [病原学]

  7. 截至2007年10月底 感染者男女分别占71.3%和28. 7% 艾滋病病人年龄20岁~49岁者占69.9% 艾滋病死亡72.0%年龄在20岁~49岁

  8. 胡锦涛总书记: “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

  9. 四、流行概况 • WHO艾滋病联合规划署2005年底 • 全球共有约3860万名艾滋病感染者,其中女性1750万名。 • 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 2005年全球新增410万人感染,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是流行最严重的地区。 • 博茨瓦纳是目前全球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 之一,该国艾滋病感染者几乎达到其总人口的40%。

  10. 联合国2008全球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 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 中国、印尼、肯尼亚、莫桑比克、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上升。 中国的感染人数从2001年的约45万上升到2007年约70万。

  11. 中国艾滋病发病情况 • 2006年1月25日公布:估计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现存活的艾滋病病人约有8~10万人。 • 2006年10月31日,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人,其中病人40667人,死亡12464人。

  12.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 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23501名 其中艾滋病病人62838名 死亡报告22205名 2007年1月~10月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9866名,其中艾滋病病人 8539名,死亡报告4232名。 估计全国现存感染者70万

  13. 中国艾滋病发病情况 1、母婴、性、血源三种传播途径并存 吸毒和性传播是主要途径 2、经性途径感染呈上升趋势 2005年有9个哨点超过1.0% 3、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4、全国流行呈低流行状态、局部和重点人群已呈现 高流行,疫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14. [临床表现] HIV潜伏期长,2-10年发展为AIDS. HIV感染人体后分为三期。 Ⅰ期(HIV急性感染期-primary infection) Ⅱ期(HIV无症状感染期 asymptomatic infection ) Ⅲ期(AIDS)

  15. Ⅰ期(HIV急性感染期) 感染HIV后,部分病人出现症状。起病急剧,出现发热、出汗、咽痛、头痛、恶心、厌食、全身不适以及关节、肌肉痛等症状。(急性病毒血症表现) 可伴有红斑样皮疹、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 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亚群检查CD4+ /CD8+细胞比例倒置。此时血中可检出HIV RNA及p24抗原。 此期约持续1-2周。

  16. Ⅱ期(HIV无症状感染期) 本期可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临床上没有症状 血中能检出HIV RNA以及HIV核心蛋白p24和包膜蛋白gp120的抗体(即抗-HIV) 此期可持续2-10年或更长

  17. Ⅲ期(AIDS) 本期主要表现 1、HIV相关症状(AIDS-related complex 即ARC) 发热、乏力、全身不适、 盗汗、厌食、体重下降(>10%)、慢性腹泻、易感冒 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18. (PGL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除腹股沟淋巴结外,全身其它部位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 直径1cm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可自由活动 一般淋巴结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

  19. 2、各种机会感染 最常见的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肺孢子虫、结核杆菌感染。其它EB病毒、鸟分枝杆菌、弓形虫、隐孢子虫、隐球菌、念珠菌等感染     可以涉及:呼吸、消化、皮肤粘膜、眼、神经

  20. 呼吸道: 人肺孢子虫肺炎:最常见的机会感染,70-80%。 是艾滋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核杆菌感染、隐球菌、念珠菌引起的肺部感染。

  21. 消化:   口腔和食道的念珠菌、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致口炎、食道炎。   胃肠粘膜受疱疹病毒、隐孢子虫、念珠菌等引起肠炎。 腹泻和体重减轻。   肛周疱疹。

  22. 眼部受累较常见,但易被忽视。 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弓形虫视网膜炎、  脉络膜炎、视网膜剥脱等。

  23. 3、继发肿瘤: 最常见Kaposi‘s sarcoma、非何杰金淋巴瘤(non Hodgkinlymphoma)等。   肿瘤可发生在皮肤、口腔粘膜、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

  24. 4、神经系统症状(30-70%出现) ①HIV感染造成:艾滋病痴呆综合征。 ②机会感染:脑弓形虫病、隐球菌脑膜炎、进行性多病灶      脑白质炎、巨细胞病毒脑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 ③机会肿瘤:淋巴瘤 常见症状与体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也可表现 为反复发作的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

  25. [预后] 部分HIV感染者无症状感染期可达10年以上,如此时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停留无症状感染或PGL阶段,而不发生AIDS。 进展至AIDS,预后凶险,死亡率极高 主要死因为机会感染,一般存活12-18个月,但经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后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26. 治疗 综合治疗,包括: 抗病毒 重建免疫 治疗机会感染、抗肿瘤 支持和对症治疗

  27. 癌症---同情,仇人----原谅 AIDS---歧视,友人----不往来 AIDS的预防分为三个水平上的预防 1. 个人 2. 家庭 3. 社会 咨询的主要贡献在个人和家庭水平上 也是我们专业人员最易办到的

  28. 二、重建免疫 干扰素、胸腺肽(素)、IL-2、丙球。 中药,香菇多糖、黄芪、甘草和冬虫夏草 三、治疗常见机会感染的治疗 四、支持治疗 输血及营养支持、维生素和热

  29. 五、预防性治疗 1、医务人员被针头刺伤或实验室意外者: 在2小时内应进行齐多夫定治疗,疗程4~6周。 2、预防母婴传播的治疗: 应用齐多夫定。从妊娠28周直到婴儿出生3天(1mg/kg)。也可用奈非雷平(nevirapine)分娩时一次性口服200mg,婴儿出生后72h内一次性口服2mg/kg。

  30. [复习思考题] 1 .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什么?   如何预防? 2.感染HIV后,临床经过可分为哪四期? 各期的临床特征有何不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