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第十章 人際關係的結束

第十章 人際關係的結束. (一)影響人際關係結束的因素 (二)人際關係結束的過程 (三)結束人際關係的策略. (一)影響人際關係結束的因素. Gottman 從不同角度,來探討人們分手或離婚的原因,並提出幾個影響人們結束親密關係的原因: 1. 個人因素( personal factors ) 2. 人際因素 3. 情境因素. 1. 個人因素( personal factors ). (1) 隨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比重 (2) 個人特質 (3) 人口變項. (1) 隨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比重.

allay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章 人際關係的結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人際關係的結束

  2. (一)影響人際關係結束的因素 (二)人際關係結束的過程 (三)結束人際關係的策略

  3. (一)影響人際關係結束的因素 • Gottman從不同角度,來探討人們分手或離婚的原因,並提出幾個影響人們結束親密關係的原因: 1.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 2.人際因素 3.情境因素

  4. 1.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 (1)隨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比重 (2)個人特質 (3)人口變項

  5. (1)隨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比重 • 根據系列過濾理論(sequential filter models)指出,人們對於伴侶是否合適的評量,隨著交往時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標準。 • 一開始「篩選」伴侶時,主要考慮的因素可能是社會相似性,通過這一層考驗之後,接著篩選的標準則是價值相似性,最後,則是彼此的性格或需求能夠互補。

  6. (2)個人特質 • 人格特質的研究結果仍相當分歧。 • 唯一較為一致的結論是,情緒不穩定或神經質的人,較不能承受生活中的壓力事件。

  7. (3)人口變項 • 在結婚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婚前是否懷孕等方面的差異,也會影響到是否與伴侶分手的可能性。

  8. 2.人際因素 (1)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2)現有關係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 (3)現有關係的屏障(Barriers)

  9. (1)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一場交易一樣。 • 伴侶之間的關係是否能夠持續發展,就在於對彼此所提供的酬賞,是否感到滿意?

  10. 人們往往依照二個主觀的標準來評價關係 • Thibaut 和 Kelley(1959) • 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 其他選擇的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

  11. (2)現有關係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 • 現有關係的吸引力包括對於對方的關心、相伴的欲求、性的歡愉、良好的生活水準、相似的社會價值、教育程度、職業地位等等。

  12. (3)現有關係的屏障(Barriers) • 關係的屏障指的是「心理的限制力量」和外在的影響力或壓力,這些力量能夠防止雙方的關係破裂。

  13. 影響人際關係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1)其他選擇的品質(quality) (2)婚姻的滿意程度 (3)個人對於現有關係的投資大小(magnitude of investment) • Rusbult認為,以上三者總和即為承諾感 (4)公平感(equity) • Walster, Walster, 和 Traupmann (1978)

  14. 3.情境因素 • 親密關係的持續與否,會受到他們所處情境的影響。 • (1)空間距離 • (2)個人支持系統(support systems) • (3)社會結構與規範

  15. (1)空間距離 • 人際關係可能因為時空接近性而導致吸引 • 同樣的,也會因為時空距離的加大,使得彼此的互動減少,降低原來的熟悉感與親密感,最後不得不「分手」。

  16. (2)個人支持系統(support systems) • 所謂支持系統是:親人、朋友等人際關係連結在一起,提供各種情感和物質的支持,而成為個人的支持系統。 • 若對他人的喜好與支持系統發生衝突時,對雙方的關係便會造成壓力,甚至造成傷害。

  17. (3)社會結構與規範 • 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導致規範和性別角色的改變,對於婚姻的穩定程度,也造成很大的衝擊。

  18. 造成衝擊的原因: • (1)經濟結構改變 • (2)女性對性別角色與分工看法的改變 • (3)雙生涯婚姻(dual-career marriages)增多 • (4)道德和宗教力量的減弱

  19. (二)人際關係結束的過程 • 關係結束的過程可以分成五個階段: • 1.破損階段(breakdown phase) • 2.內心階段(intra-psychic phase) • 3.面對面階段(dyadic phase) • 4.社會階段(the social phase) • 5.編造結束故事階段(the gave-dressing phase)

  20. 1.破損階段(breakdown phase) • 此時,雙方至少會有一方對現存關係,感到不滿,或覺得有問題。

  21. 2.內心階段(intra-psychic phase) • 此階段集中於當事人對問題或對伴侶的情緒反應。 • 當事人因為內在衝突過大,而呈現出心中矛盾,並加以解析。 • 若這種內在衝突無法解決,便可能進行面對面的解決。

  22. 3.面對面階段(dyadic phase) • 在開始面對問題時,彼此的互動會較負向、具有敵意、也比較容易產生激烈爭辯。 • 其主要的結果必定是雙方同意對這個關鍵事件有所回應:改善或分手。

  23. 4.社會階段(the social phase) • 結束關係之後,對於將來會感到惶恐,並擔心他人會如何看待這事。 • 這階段會隨著伴侶或自己告知別人分手的事情而結束。

  24. 5.編造結束故事階段(the gave-dressing phase) • 此時雙方會重新詮釋過去的事情,並合理化分手事件,以降低過去關係的重要性。 • 藉此保護自我概念,同時避免因結束親密關係所帶來的罪惡感和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25. 影響我們過程中痛苦時間、強度的因素: • 1.提出分手者 • 2.關係的親密程度 • 3.關係維持的時間 • 4.重新開始新的關係 • 5.所擁有的社會支持資源

  26. (三)結束人際關係的策略 • Baxter將人們分手的策略分為兩大類: • 1.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 • 2.間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

  27. 1.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 • 可分為下列四種: • (1)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 • (2)關係現況的討論(state-of-relationship talk)

  28. (3)歸因衝突(attributional conflict) • 因為激烈衝突,使得雙方都想結束這關係 • (4)好聚好散(negotiated farewell) • 有意願的雙方經過討論之後,決定分手,而沒有任何敵意或衝突的存在。

  29. 2.間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 • 指出四種間接的分手策略: • (1)退縮(withdraw) • (2)縮小範圍(pseudo deecalation)

  30. (3)提高成本(cost escalation) • (4)逐漸褪色(fading away) • 雙方逐漸減少見面的機會,讓彼此的感情逐漸淡去,最後則結束彼此的關係。

  31. 從他人、自我導向的向度來區分策略: • 1.他人導向(other orientation) • 2.自我導向(self orientation) • Baxter的研究發現,人們通常偏好他人導向的策略,或是較為間接的策略。

  32. 焦點討論 把愛留下來

  33. 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離 • 父母 • 伴侶 • 子女

  34. The End Q & A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