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7

糖 尿 病

糖 尿 病. 叶 仁 青.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 学 习 提 示. 掌握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步骤、治疗原则、目标与措施, IFG 、 IGT 的诊断标准。 了解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性,熟悉糖尿病的分类、 1 型和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表现的不同点。 熟悉饮食治疗的计算与营养分配,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用法与适应症,胰岛素的类型与治疗适应症。 掌握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与高渗性高糖状态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的心脑血管病变、肾病、眼病与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alto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糖 尿 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糖 尿 病 叶 仁 青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

  2. 学 习 提 示 • 掌握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步骤、治疗原则、目标与措施,IFG、IGT的诊断标准。 • 了解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性,熟悉糖尿病的分类、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表现的不同点。 • 熟悉饮食治疗的计算与营养分配,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用法与适应症,胰岛素的类型与治疗适应症。 • 掌握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与高渗性高糖状态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 • 熟悉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的心脑血管病变、肾病、眼病与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3.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首次描述了多尿的临床情况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首次描述了多尿的临床情况 中国及印度内科医生发现患者尿中含糖 18世纪Diabetes Mellitus被当作糖尿病的专有名词 英国医师Thomas Cawley发现损伤胰腺可以引起糖尿病 1909年比利时医师Meyer将胰腺中胰岛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命名为胰岛素,并认为其可以降低血糖 Banting Best和Macelod,Collip 在多伦多大学成功从胰腺中分离出动物胰岛素,并因此获诺贝尔医学奖

  4. 正常糖代谢循环过程 B-Cell 非糖刺激 2. 胰岛素分泌 3. 胰岛素作用 血糖水平 1. 葡萄糖生成 肝 100 脂肪 肌肉

  5. 糖 尿 病 的 发 生 肾脏 → • 胰岛素的绝对不足 • 胰岛素的相对不足 血糖 →→ 尿糖

  6. 糖尿病概述 • 糖尿病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 谢紊 乱综合症。 •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 存在而引起。 • 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 可引起多系统脏器急慢性损害及急性代谢紊乱。 • 糖尿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 因素有关。 • 1996年全国11省市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糖尿病患病 3.21%, IGT患病率4.76%,1997年WHO报告世界有1.35亿糖尿病 患者。2008年糖尿病患者 达9240万人,患病率9.7%。

  7. 糖尿病分型 历史回顾 中国古代公元2世纪<<黄帝内经>>已有描述,属消渴病范畴。 在1979年NDDG(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库)分型系统被发表之前,尚无一种能被普遍接受的糖尿病分型和诊断 标准。 1980年接受了NDDG分型诊断系统;1985年WHO发布了根据75g葡萄糖OGTT实验所作的诊断标准,并成为此后十几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8. 糖尿病分型 历史回顾  NDDG/WHO分型系统是根据临床表现或者所需要采用的治疗方案(依赖或不依赖胰岛素)和致病因素之间的联合为基础的,其代表了当时不同观点之间的一种折衷方案。  糖尿病类型应该是由其病因,而不是治疗方式来决定。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1998年WHO推出了新的糖尿病分型和诊断标准。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控制糖尿病。

  9. 糖尿病分型(1998, WHO) I1型糖尿病(细胞损伤,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 免疫介导性 特发性 II2型糖尿病(以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伴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致病机制) III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胰岛素作用中的遗传缺陷(如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症) 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如MODY、线粒体基因突变) 胰腺外分泌病变(如囊性纤维化) 内分泌疾病(如柯兴氏综合征) 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发的糖尿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 感染(如先天性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 罕见的免疫介导型糖尿病(如僵人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 有时与糖尿病相关联的其他遗传综合征(如Down氏综合征) IV妊娠期糖尿病(GDM)

  10. 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1型糖尿病 第1期―――遗传易感性 第2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第3期―――免疫学异常:ICA、 GAD65 第4期―――进行性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 第5期―――临床糖尿病 第6期―――胰岛B细胞完全破坏

  11. 2型糖尿病 • (一)遗传易感性 • (二)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 • 胰岛素抵抗 • 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包括两者的相互作用)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和特征 • 2型胰岛素分泌异常: • 1.早期分泌相缺失或减弱 • 2.胰岛素高峰延迟 • (三)糖耐量减低(IGT) • (四)临床糖尿病

  12. 1型及2型DM的鉴别 1型DM 2型DM 发病年龄 多小于15岁 多大于40岁 体型 多肥胖 多消瘦 起病方式 急 隐袭 临床症状 重 较轻 酮症倾向 有 无 胰岛素依赖 依赖 不依赖 血浆C肽 极低或测不到 正常或偏高但高峰延迟

  13. 1型及2型DM的鉴别 1型DM 2型DM •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 摄食过高热量 • 化学物质摄入 体力活动减少 • 肥胖 遗传因素 单卵双胎共患病率 单卵双胎共显率90% 30-50% 与HLA无关联 HLA明显相关 多基因遗传 •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 胰岛素分泌不足 • ICA,IAA 胰岛素抵抗 • GAD 淀粉样变

  14.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肝糖元分解 糖异生 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糖代谢 高血糖-渗透性利尿-糖尿 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易饥 蛋白质代谢 消瘦、乏力组织修复和抵抗力下降 蛋白质合成 糖异生 负氮平衡 脂肪合成 脂肪动员分解 血脂紊乱 酮症、 酮症酸中毒 FFA增加 脂代谢 脂酰CoA 乙酰CoA 但氧化受阻 乙酰乙酸、羟丁酸、丙酮

  15. 糖尿病临床表现 代谢紊乱症候群 三多一少 并发症和伴发病 反应性低血糖 各种疾病需手术治疗时发现高血糖 无明显症状,于健康检查时发现高血糖

  16. 多 饮 多食 多 尿 消 瘦 易 疲 倦 皮 肤 或 阴 部 搔 痒 临床表现

  17. 糖尿病并发症概述 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感染、低血糖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 粥样硬化发病率增高 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其他:心肌微血管病变、心肌代谢紊乱 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 外周神经 自主神经病变 其他 眼病 糖尿病足

  18. 糖 尿 病 急 性 并 发 症 剧 渴 呼 吸 深 快 神 志 不 清 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糖状态、乳酸酸中毒 血 糖 、尿 酮 增 高 恶 心、 呕 吐

  19. 糖 尿 病 急 性 并 发 症 低 血 糖 昏 迷 严 重 饥 饿 感 心 跳 加 速 • 发 抖、 冒 冷 汗 神 志 不 清

  20. 感 染 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多见,足癣、甲癣、体癣等皮肤真菌感染也较常见,女性病人常合并真菌性阴道炎。肺结核发病率高,进展快,易形成空洞。肾盂肾炎和膀恍炎为泌尿系最常见感染,尤其多见于女性,常反复发作,多转为慢性肾盂肾炎。

  21. 图片: 糖尿病足坏疽 背部巨大痈 阴部真菌感染 蜂窝织炎 鼻部毛霉菌病

  2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3. 1、心、血管病变 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和肢体动脉硬化。 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造成心肌广泛灶性坏死。

  24. 2、糖尿病性肾病变 包括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和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见于大多数糖尿病史超过10年者,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典型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晚期伴氮质血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

  25. Mogensen分期 Ⅰ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肿大,无病理形态学改变; Ⅱ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 尿(20-200ug/min); Ⅲ期—微量蛋白尿期, > 200ug/min间歇性→持续 性,可出现高血压; Ⅳ期—临床DN期,24h尿蛋白>0.5g ,GFR逐渐下降; Ⅴ期—终末期肾病,尿毒症;

  26. 3、眼部病变 病程超过10一15年者半数以上可出现视网膜病变,是微血管病变的另一重要表现。早期为视网膜小静脉扩张和微血管瘤,随后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微血栓、渗出等病变,后期因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剥离而失明。本病还可引起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2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背景性视网膜病变: I期:微血管瘤,出血。 II期: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 III期:棉絮状软性渗出。 增殖期视网膜病变: IV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 V期:机化物增生。 VI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28. 4、神经病变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表现为对称性肢体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通常下肢较上肢严重。后期累及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病变也较常见,表现为瞳孔改变,排汗异常,腹泻或便秘,体位性低血压,阳痿、持续心动过速及尿失禁等。

  29. 5、糖尿病足 • 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 • 多达80%的足溃疡可以通过找出高危病人及给予适当足护理教育来预防。 • 最廉价有效的方法是让病人脱去鞋检查脚,这常常会被忘记。通过检查肢体以发现供血不足及神经病变的征象。

  30. 糖尿病足 周围N病变+下肢供血↓+感染 疼痛、溃疡、坏疽(干、湿性、混合性)

  31. 糖 尿 病 慢 性 并 发 症 心 脏:- 冠 状 动 脉 栓 塞 - 心 绞 痛、 心 力 衰 竭 - 心 律 不 齐 肾 脏: -蛋 白 尿 - 肾 衰 脑: -脑 出 血 -中 风、 截 瘫

  32. 糖 尿 病 慢 性 并 发 症 眼 睛:- 视 网 膜 病 变 - 白 内 障 - 青 光 眼 - 视 力 减 退 足 部:- 神 经 病 变( 麻 痹 无 力 及 变 形) - 血 管 病 变 - 溃 疡 、感 染、截 肢

  33. 实验室检查 血糖水平指标: 尿糖,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GHbA1c):2-3月 糖化血浆白蛋白(GSA,):2-3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B细胞功能检查 血浆胰岛素、C肽水平;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其它代谢指标: 血脂、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其它:眼底检查 颈动脉超声检查。

  34. 糖 尿 病 诊 断 新 标 准(1998) 1、空腹血浆葡萄糖的分类 <6.0mmol/l为正常, ≥6.0 - <7.0mmol/l为空腹血糖异常(IFG) ≥7.0mmol/l为糖尿病 2、OGTT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的分类 <7.8mmol/l为正常, ≥7.8 - <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IGT) ≥11.1mmol/l为糖尿病 3、糖尿病诊断标准(见下表)

  35. 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 或者 2.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 或者 3.在OGTT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 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和无明确原因的体重减轻  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 OGTT实验应参照WHO的标准进行  上述三种诊断方式需在次日,被上表中三种诊断方式的任意一种予 以证实。第三种诊断方式(OGTT)不推荐常规临床使用。

  36. 糖尿病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所致的尿糖阳性(肾性糖尿、 食后糖尿、应激性糖尿、假性糖尿) 2、药物对糖耐量的影响 3、继发性糖尿病

  37. 糖尿病治疗原则 生活方式(饮食+运动)改进为最基本治疗 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 尽可能防止、延缓慢性并发症发生 长期、良好控制血糖为治疗的关键 全面控制危险因子: --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吸烟等

  38. 糖 尿 病 治 疗 基 本 法 则 饮 食 运 动 教育 与 口服药、胰 岛 素 治 疗 一 起 相 配 合 2尿 病 加 服 降 糖 药 需胰岛素治疗

  39. 糖尿病的一般治疗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措施 认识糖尿病是终生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 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学会测定尿糖、使用血糖计,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使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及胰岛素的注射技术 。  生活节律,戒烟酒,讲求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

  40.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1、制定总热量 计算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根据理想体重及患者工作性质,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 2、碳水化合物含量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 以粗粮为主,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相应制品 3、蛋白质和脂肪比例:蛋白质,脂肪分别占总热量的15%及30% 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0.8-1.2g,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限制在 0.6-0.8g。蛋白质来源中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 4、合理分配各餐

  41. 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原则:根据患者糖尿病类别、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 1型糖尿病特点: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常波动在胰岛素过多或相对不足之间。故其运动锻炼宜选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并予餐前在腹壁皮下注射胰岛素,使运动不会过多增加胰岛素吸收速度,以避免运动后的低血糖反应。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肥胖者)特点: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或敏感性降低。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如病情许可,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42. 口服降糖药治疗

  43. 口服降糖药适应症  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 2型糖尿病出现以下情况,则应采用胰岛素治疗 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合并感染、创伤或大手术 妊娠 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满意

  44. 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治疗 • 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 双胍类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胰岛素增敏剂 •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45. 磺脲类药物分类 第一代磺酰脲类 甲磺丁脲(Tolbutamide, D860)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第二代磺酰脲类 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 格列齐特(Gliclazide,达美康、优达灵) 格列吡嗪(Glipizide,美吡哒、瑞易宁) 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适平) 格列波脲(Glibornuride,克糖利) 第三代磺酰脲类 格列美脲(Glimepiride,亚莫利)

  46. 磺酰脲类:数种制剂药代、药效、剂量比较 SU 药效时间 半衰期 降糖强度 剂型 每日剂量 分次/日 (h) (h) (mg/片) (mg) 甲磺丁脲 6-10 4-8 + 500 500-3000 2-3 格列本脲 16-24 10-16 ++++ 2.5 2.5-15 1-2 格列齐特 12-24 12 ++ 80 80-240 2 格列吡嗪 8-24 2-4 +++ 5 2.5-30 1-3 格列喹酮 4-8 1.5-3 ++ 30 15-90 2-3 格列波脲 12-24 8 +++ 25 12.5-75 1-3

  47. 磺脲类药物作用机理 • 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可与B细胞膜上的SU受体特异性结合关闭K+通道,使膜电位改变开启Ca++通道,细胞内Ca++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 • 外周作用 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 减轻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

  48. 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不能使病情获得良好控制 一般来说伴有体重减轻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宜选用磺脲类药物治疗 应用胰岛素治疗,其每日用量在20-30单位以下 对胰岛素抗药性或不敏感,胰岛素每日用量超过30单位,仍可以试加用磺脲类药物

  49. 磺脲类药物用法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临床已被淘汰,选用第二、三代药物是目前主流。 年老患者宜选用短、中效药物,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对合并轻度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考虑选择格列喹酮 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应在餐前30分钟口服,每隔数天调整剂量一次,或增加使用次数,直至血糖控制。 单用药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糖酐酶抑制剂,亦可改用胰岛素或加用胰岛素治疗。

  50. 磺脲类药物副作用 低血糖 特点:1.与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联用增强SU降糖作用的药物有关。2.发生较隐蔽,与使用胰岛素造成的低血糖不同,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 体重增加与患者饮食控制不良有关 其他少见副作用: 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再障、皮肤搔痒、皮疹、光敏性皮炎、低钠血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