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739 Vues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一、自然灾害类型和影响. 有自然和人为因素, 以自然为主,人为加重影响。. 2 、形成条件:. 1 、概念:. 3 、主要类型:. 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4 、影响. 人员伤亡. 心理和精神伤害(恐慌、忧愁、痛苦等). 生理伤害(死亡、伤残等). 直接财产损失:作物、牲畜、房屋、道路、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财产损失.
E N D
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一、自然灾害类型和影响 有自然和人为因素, 以自然为主,人为加重影响。 2、形成条件: 1、概念: 3、主要类型: 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4、影响 人员伤亡 心理和精神伤害(恐慌、忧愁、痛苦等) 生理伤害(死亡、伤残等) 直接财产损失:作物、牲畜、房屋、道路、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财产损失 间接财产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等方面的损失 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5、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生态建设 例: 修建水库 径流量稳定 减轻旱涝灾害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滑坡、泥石流 植树造林 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使环境 更不稳定 生态破坏
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 (1900~2000) 世界自然灾害点位图 灾害种类多样且成灾频发 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是海陆兼备国家。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气候极不稳定,决定了我国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台风的形成 台风
台风 (1)形成: 发源于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注意:赤道不能形成台风;台风眼无风。 台风的旋转和运动方向受地转偏向力和大气环流影响。 (2)发生时间:夏秋季节 (3)影响范围: 西北太平洋发生最多,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粤、台、琼、闽等沿海省区 (4)带来的后果: 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的灾害; 对我国来说,可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 (5)预防措施:加强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
台风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受其影响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台风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受其影响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干旱 (1)形成原因: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2)发生时间: 与洪涝交替出现。 我国北方春旱、南方伏旱比较严重。 (3)影响范围:世界各地 (4)带来的后果: 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 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 (5)预防措施: 改善农业生态,选择耐旱的作物。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台风雨常可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我国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寒潮 (1)形成: 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旋出的大范围的强冷空气。 (2)发生时间: 秋末、冬季、初春 (3)影响范围: 我国大部分地区(除西藏 云贵 海南影响较小外) (3)带来的后果: 带来严寒、大风和霜冻等恶劣天气。 (4)预防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移动路径和各地灾害表现: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内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北方地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地区:降 温、冻害、雨雪等。
沙尘暴 ——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兼有的总称;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产生基本条件: 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防治方法: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2000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2000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
洪涝 (1)形成: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及台风引起。 (2)发生时间: 与旱灾交替出现,我国多出现在夏秋季节。 (3)影响范围: 亚洲洪水最多。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4)带来的后果: 淹没或冲毁各种设施。 (5)预防措施: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 工程: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等 非工: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实行保险制 度、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中国洪水频率分布 (1949~1989)
1954年长江洪水 1998年长江洪水
1954年5~7月长江洪水流域降水量 1998年6~8月长江洪水流域降水量
风暴潮 由台风和温带气旋引起,发生的季节、特点、地区不同
地震 内力作用 内能释放 岩石圈 破裂 地面振动(地震) 超过岩石承受限度 地震波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析两幅图,地震带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我国地震带分布图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部青藏高原和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发现:(1949 —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地区的100倍。 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一是地形陡峻, 二是有丰富的松散 物质; 三是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滑坡 发生的条件 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 (高度与体积)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分布较广 加强重力作用 我国是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仅滑坡一项自建国以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60亿元以上。那么为什么泥石流和滑坡在我国分布较广?(提示:从地形条件、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 我国山区面积广,地表起伏大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破坏植被和地表结构
自然灾害的防御 (一)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二)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 (三)实施预防措施 (四)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千万不要跳楼! 在家庭怎样避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