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k likes | 1.5k Vues
第五章: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中日战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第一节:同治年间的边疆危机. 一.列强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1.外国公使驻京后严重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2.外国控制中国海关 3.列强对华利权攫夺的加强. 商品输入的激增 通航权的扩大 对中国金融权的控制. 列强的所谓”合作政策”. 二.清廷同治中兴的时局. 人民反清斗争一度落入低潮 “中外相安”带来不安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二、边疆危机的表现. 1、东南边疆的危机: 19世纪50-60年代,美国利用 “ 罗佛号事件 ” ,武装侵略台湾失败
E N D
第五章: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中日战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第一节:同治年间的边疆危机 • 一.列强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 1.外国公使驻京后严重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 2.外国控制中国海关 • 3.列强对华利权攫夺的加强 商品输入的激增 通航权的扩大 对中国金融权的控制 列强的所谓”合作政策”
二.清廷同治中兴的时局 • 人民反清斗争一度落入低潮 • “中外相安”带来不安 •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二、边疆危机的表现 • 1、东南边疆的危机: • 19世纪50-60年代,美国利用“罗佛号事件”,武装侵略台湾失败 • 1875年日本利用“硫球船民事件”,武装侵略台湾,签订《中日北京专约》,日本正式吞并中国的藩属硫球,更名冲绳
2、西南边疆的危机 • 英国利用“马嘉理事件”入侵云南,1876年签订《烟台条约》 条约内容:①英国可以派员到云南“调查”,拟订云南与缅甸间的界条和通商章程;②允许英国派员“游历”甘肃、青海一带,可由四川等地入西藏前往印度;③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④扩大领事裁判权,英国在上海设立“承审公堂”,中日在租界设立“会审衙门”,不论内地或口岸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英国可派员“观审”;⑤各租界内洋货(鸦片除外)免收厘金;⑥外国商品运往内地,只纳子口税,全免各项内地税。 • 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 • 英国利用《烟台条约》有关条文进入西藏,遭到西藏军民的英勇抵抗,1890年、1893年先后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及《续约》。 • 19世纪60年代,法国侵略越南,吞并了南圻。
3、西北边疆的危机 • 1865-1869年,中亚浩罕汗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占领南疆、北疆广大地区 • 英国、沙俄竞相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趁机占领伊犁 • 清政府内部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 1876-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采取的方针:缓进急战,先北后南 • 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1879年,崇厚签订《里瓦机亚条约》,1881年,曾纪泽重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伊犁
1、法国侵略越南 ①19世纪60年代,法国强占越南南部 ② 1873年,法军侵占河内 ③ 1883年,法军再占河内 ④ 1883年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签订《顺化条约》 2、黑旗军助越抗法 ①1873年,黑旗军取得河内大捷 ②1883年5月,黑旗军取得纸桥大捷 ③刘永福被授予三宣正提督 第二节:中法战争
3、清政府的对策 • 清政府内部和与战争论激烈 主和:李鸿章、奕訢 主战:李洪藻、左宗棠、张之洞、刘坤 一、曾纪泽、彭玉麟 • 在主战派压力下,清廷下令设防备战,并应越南政府要求派兵进驻越南北部,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黑旗军抗法
二、中法战争 黑旗军与清军攻打法军
1、战争的第一阶段(1883、12-1884、5) • 战场:越南境内 法军进攻驻越清军, 战争爆发 清军未战先逃,北宁、太原、兴化陷落 签订《天津简明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 马尾海战 镇南关大捷
战争的第二阶段 • 战场:越南、中国 观音桥事件 基隆之战 马尾之战 沪尾之战 镇海之战 镇南关大捷 订立《中法新约》 《中法新约》的内容: ①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②中国边界指定两处通商;③法国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减税率;④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自由法国商办;⑤法军退出台湾。
3、清政府乘胜求和 • 想一想:中法战争的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法战争结局的历史教训 • 更典型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根本不能取得抗击外国侵略的胜利; • 由外国侵略造成的亡国灭种的威胁也进一步摆在中华民族面前,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反侵略斗争,就成为维护中华民存生存的迫切任务。
第三节: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历史的沉思: • “亚洲第一”是如何覆灭的? • “亚洲第一”的覆灭说明了什么?+ • 日本为打败“亚洲第一”做了哪些准备? • 谁该为失败负责? • 失败如何才能不再重演?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日本右翼史学家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 1、日本对朝鲜、中国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 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日本资本主义的特点 富于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 从对外战争中寻找资本主义发展出路 制定“大陆政策”
想一想:“大陆政策”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 “由皇国开发他邦,必由吞并中国而肇始……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最易攻取之地,莫过于支那国满洲。……故皇国之征服满洲,迟早虽不可知,但其为皇国所有,则属无疑,满洲一得,支那全国之衰微,必由此而始。故以鞑靼之后,始可逐次而图朝鲜、支那”。 (丰臣秀吉) •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佐田白茅:《征韩论》)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 1876年: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建立通商口岸,获得领事裁判权等 • 1882年:与朝鲜签订《仁川条约》 获得在朝鲜的驻兵权 • 1885年:利用“甲申政变”,与清政府签订《天津会议专条》 取得将来朝鲜若发生重大变乱事件,日本得以向朝鲜派兵的特权
日本针对中国的战争准备 • 1880年:编写《邻邦兵备略》 鼓吹对华开战、扩充军备 • 1885年:颁布《整顿陆海军诏书》 制定十年扩军计划 • 1887年:炮制《征讨清国策》 以五年为准备,对中国进行“国运相睹”的战争 • 甲午战前,日本完成了战争准备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 2、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获取或维护各自的利益,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是日本敢于发动侵略的外部条件。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 3、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侵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战争借口的寻找 • “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天津会议专条》 • “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 ——日本对清政府的表态 •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日本外相密令驻朝公使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 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根本原因 • 2、西方列强的纵容支持——外部条件 • 3、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二、战前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 清政府对待日本军事威胁的态度 1、反应迟钝、措施不力 2、内部矛盾重重、寄望于“避战求和 ”
清末帝后党争 帝党主要成员:翁同龢 后党主要成员:李鸿章文廷式 志锐 孙家鼐 孙毓汶 荣禄 徐用仪等
后党集团的避战求和 • “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也” ——李鸿章
清政府统治的矛盾重重、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寄希望于“避战自保”,不做认真备战,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极为被动不利的境地。清政府统治的矛盾重重、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寄希望于“避战自保”,不做认真备战,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极为被动不利的境地。
甲午战争的性质 • 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二、战争进程 • 朝鲜境内的战争:1894年7月—9月 (丰岛战役、牙山战役、平壤战役) • 中国境内的战争:1894年9月—1895年4月 (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1、丰岛海战,日本点燃战火 • 时间: 1894、7、25 • 地点: 丰岛附近海面 • 日本不宣而战,以偷袭方式,正式挑起战争。丰岛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仗,也是第一次海战。
2、牙山之役,清朝被迫宣战 时间:1894、7、29 地点:牙山成欢驿 牙山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第一次陆战,此战之后清军看到求战求和已不可能,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也同时对中国宣战。 聂士成
3、平壤之战,清军败退国内 • 时间: 1894、9月13日-9月16日 • 地点:平壤 • 平壤战役是中日战争在朝鲜境内的一次最大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后的一次战役 左宝贵
黄海海战 • 时间: 1894年9月17日 • 地点:黄海海面 •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战,由于战后固守威海卫,北洋舰队失去了对黄海的制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