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第七章 全球變遷

第七章 全球變遷. 光正. 有人島嶼 首座被海吞掉 2006/12/26( 聯合報 A14). 印度恆河三角洲的羅哈恰拉島( Lohachara )遭到海水永久淹沒,成為全球首座從地圖上消失的有人居住島嶼,上萬人被迫遷離。 八年前,中華民國的太平洋友邦吉里巴斯的一個小島遭到淹沒,是全球第一座被永久淹沒的無人島。. 環境在改變嗎?. 那一件事真的發生了? 冰期 隕石造成恐龍滅絕 土石流變得較以往頻繁 全球的暖化現象 海平面在上升 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 聖嬰現象變得頻繁 大自然在反撲. 尋找環境變遷的線索. 為何要研究環境變遷? 維持人類生存

anil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七章 全球變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全球變遷 光正

  2. 有人島嶼 首座被海吞掉2006/12/26(聯合報A14) • 印度恆河三角洲的羅哈恰拉島(Lohachara)遭到海水永久淹沒,成為全球首座從地圖上消失的有人居住島嶼,上萬人被迫遷離。 • 八年前,中華民國的太平洋友邦吉里巴斯的一個小島遭到淹沒,是全球第一座被永久淹沒的無人島。

  3. 環境在改變嗎? • 那一件事真的發生了? • 冰期 • 隕石造成恐龍滅絕 • 土石流變得較以往頻繁 • 全球的暖化現象 • 海平面在上升 • 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 • 聖嬰現象變得頻繁 • 大自然在反撲

  4. 尋找環境變遷的線索 • 為何要研究環境變遷? • 維持人類生存 • 面對全球變遷的基本態度 • 不必杞人憂天,但也不可麻木不仁 • 認識地球系統的運作 • 搜尋線索,讓証據說話 • 永遠存疑,隨時更新

  5. 冰期 • 什麼是冰期?間冰期? • 全球冰川大規模擴展的現象,顯示當時的氣候寒冷 • 冰期的証據 • 不同時代冰川遺跡的分布 • 冰期時全球海平面會下降 • Note1:冰川遺跡偏低緯,一定是氣候變冷嗎? • Note2:冰川遺跡都找到了嗎? • Note3:海平面下降,一定是冰期造成嗎? • Note4:海平面下降的証據都找到了嗎? • Note5:是否有更充分的証據?

  6. 冰川活動會在地表上留下什麼線索?

  7. 冰川前緣

  8. 北半球現在與 18,000 年前地表冰層分布的比較。18000年前,地表約有三分之一的陸地覆蓋冰雪,冰層厚度可達數千公尺。

  9. 研究古氣候的方法 • 研究文獻、文物記載 埃及沙漠中的古壁畫記載商隊曾以驢子背負商品。驢子每天都需要喝淡水,顯示4000年前埃及的氣候應比現在濕潤多了。

  10. 研究古氣候的方法 • 分析古生物的分布 • 分析海洋沉積物或古生物 殼體中的氧同位素 • 由O18/O16的比值可以推測過去的氣溫 • 因O18原子量較大,較不易蒸發,若全世界冰層增加(冰期),則因冰層保留較大比例的O16未流回海水中,使海水中O18/O16的比值增加。 • 另外當海水溫度降低時,O18較易沈澱,海水表層生物殼體中O18/O16的比值也會增加 • 分析生物骨骼中的O 18/O16比值,可獲得過去大氣的溫度

  11. 當氣候變冷,全世界冰層增加時,海水中O18/O16的比值會增加,生物殼體(碳酸鈣中有氧元素)會紀錄下來當氣候變冷,全世界冰層增加時,海水中O18/O16的比值會增加,生物殼體(碳酸鈣中有氧元素)會紀錄下來

  12. 平均狀況 當氣溫變低時 局部地區的氣溫對海水中O18和O16的影響 海水 O16 海水O16 O18 O18 O18 O18 海面水O18/O16比值較大 O18和O16都會蒸發

  13. 氧氣(O2)中氧同位素豐度

  14. 氧18多時代表氣溫低 氧18少時代表氣溫高 淺海的生物殼體為例

  15. 研究古氣候的方法 • 孢粉化石 • 利用古代植物孢子及花粉的沈積來看植物相(某一環境會出現的植物類型),藉以推測古氣候 • 主要用在湖泊沈積物(陸區)

  16. 研究古氣候的方法

  17. 研究古氣候的方法 • 冰川的冰芯 • 極區或高山的冰層會累積過去各年代未融的積雪所形成的雪冰,似年輪一般具有層次 • 冰芯中的資訊 • O18/O16的比值─可知降雪時的氣溫 • 沙塵量 • 古大氣成分 • 酸鹼度 • 其他

  18. 研究古氣候的方法 • 植物年輪 • 受氣候暖和或乾旱寒冷影響,可指示古氣溫及降水的變化 • 珊瑚骨骼 • 可重建古赤道區 • 可重建古海面高度 • 如同古海生動物殼體及冰芯,可利用所含同位素分析古海水溫度 一種只生長在淺於5公尺海水中的珊瑚。

  19. 台灣冰期氣候的證據 • 雪山的冰蝕地形 雪山南側坡面的圈谷被認為是冰斗的遺跡。

  20. 象牙 上顎 台灣冰期氣候的證據 • 大型哺乳動物化石 • 台灣海峽出土的古象化石中,包含有應生長在冰天雪地的「猛獁象」化石

  21. 台灣冰期氣候的證據 • 孢粉化石 • 台灣中部位於海拔650公尺的湖泊沈積物發現,上次冰期時的孢粉組合與現今2,250公尺上下的孢粉組合最像

  22. 台灣冰期氣候的證據 • 冰河時期孑遺生物 台灣山毛櫸目前僅生長在中、高海拔的山區 台灣櫻花鉤吻鮭目前僅棲息於大甲溪上游的七家灣溪與武陵溪

  23. 全球環境與氣候的長期變化 • 地球歷史上的冷暖概況 約每隔三億年就會發生一次大冰期(藍色區)。人類幾百萬年的演化歷程一直都處於較低溫的氣候狀態。

  24. 造成大冰期的可能原因 • 陸塊位置的改變 • 洋流的路徑及流速受影響 • 板塊移動造成 • 反照率改變 • 陸塊分布在不同緯度時,全球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改變 • 大的陸塊內部會較乾燥 • 造山運動 • 高山氣溫低,易積雪形成高山冰川 • 大冰期發生前剛好都發生大規模的造山運動 • 造山運動改變局部區域氣流,且引起劇烈的風化作用,移除大氣的二氧化碳

  25. 百萬年來的冷暖概況 • 現在是冰期還是間冰期? • 近8億年來看,冰期 • 近十萬年來看,間冰期 • 冰期具有週期性嗎? • 部分有,部分沒有

  26. 週期性變化的可能原因 週期約10萬年 週期約2.6萬年 週期約4.1萬年

  27. 小冰期與黑子 • 小冰期可能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