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05 Vues
中國大陸的老齡化與社會發展. 房莉傑 中國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一、老齡化與社會發展狀況. 大陸基本情況. 1 、 960 萬平方公里, 13 億人口 2 、城鄉二元社會結構 3 、非均衡的東中西部發展 4 、中央集權與“財政聯邦制” “戶口”. 政策變遷( Political Priority ). 建國到改革開放的三十年( 1949-1979 ) 計劃經濟時期 意識形態優先 “單位”福利(城市)和“集體”福利(農村)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 1979-2002 )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摸著石頭過河 意識形態的討論減少,效率的討論變多
E N D
中國大陸的老齡化與社會發展 房莉傑 中國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大陸基本情況 • 1、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 • 2、城鄉二元社會結構 • 3、非均衡的東中西部發展 • 4、中央集權與“財政聯邦制” “戶口”
政策變遷(Political Priority) • 建國到改革開放的三十年(1949-1979) 計劃經濟時期 意識形態優先 “單位”福利(城市)和“集體”福利(農村) •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1979-2002)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摸著石頭過河 意識形態的討論減少,效率的討論變多 “勞動”福利/基於正規就業的福利 • 2002至今 和諧社會 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 經濟發展兼顧公平 “淨顧著摸石頭,忘了過河了”——河對岸在哪裡? 國家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歷年財政收入占GDP比例 放權讓利與分稅制
大陸老齡化的特點 • 1、進入老齡化的時間晚 • 2、快速老齡化 • 3、“未富先老”
潛在優勢: 1、經濟高速發展 2、“後發展效應” • 利用潛在優勢的條件: 1、保持經濟增速 2、“科學決策”
二、老年人需求的滿足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 1、經濟需求 • 2、健康需求 • 3、心理和社會參與需求
經濟需求的滿足情況 • 子女給錢(趨勢:啃老多於養老)
老年人選擇依靠子女養老的分佈(兒女越來越靠不住了)老年人選擇依靠子女養老的分佈(兒女越來越靠不住了)
城市家庭內部資金代際轉移情況(啃老;女兒比兒子好)城市家庭內部資金代際轉移情況(啃老;女兒比兒子好)
農村家庭內部資金轉移情況(贍養;女兒比兒子好)農村家庭內部資金轉移情況(贍養;女兒比兒子好)
經濟保障政策 • 1、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 2、新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新農保) • 3、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土地換保障) • 4、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特點 框架基本搭建起來,覆蓋率逐年提高 制度的碎片化與不平等 水準比較低
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 1、勞動力結構(退休年齡:男60,女55) • 2、來自養老金的財政壓力 • 3、收入分配,社會公平與穩定
健康需求與應對 • 1、醫療 • 2、預防保健 • 3、康復與照護
醫療保障政策 • 1、城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 3、城市居民合作醫療 • 4、醫療救助 特點: 全覆蓋的制度框架搭建起來,覆蓋率高 保障大病為主,解決“因病致貧”問題 保障水準有限 貧困人口的可及性差 醫療體系整體問題比較大
預防保健 • 新醫改目標之一:“公共衛生均等化” • 政府以人均費用的形式承擔公共衛生籌資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六位元一體”的服務定位 問題: 以醫療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務是否合適? 在社區機構,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的關係怎麼處理?
長期照護 • 失能率:60歲以上13.2%(2008年) • 民政部門制定的長期照護原則: 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 • 實際執行情況: 絕大多數仍是“家庭照護” 少數公立養老院 少數兩個極端的私立養老院 社區和社會是欠缺的
案例: 農村的高血壓和中風
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 衛生總費用(2007年)
健康服務模式的整體轉型: 從“疾病治療”轉向“健康管理” ——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病”為中心 ——資源從醫療向預防保健和長期照護轉移 ——重視社區服務 ——各種服務資源的整合 ——部門整合
案例: 中部某縣的老年協會和教堂
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 社會團結 • 社會整合
補充:與老齡化並行的社會問題 • 1、流動人口問題 • 2、收入分配問題 • 3、社會碎片化問題 ……